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第3 3卷
第 6期
右 江 民族 医学 院学 报
J un l fYo j n dc l ie st rNain l is o r a ui g Me ia Un v ri f t ai e o a yo o t
Vo 。 3 No. l3 6
De . 01 c2 1
UV — Vi 。 f o e c n e s e t o c p c t r t n,a d vs o iy me s r me t s l rse c p crso i i ai u t o n i st a u e n . Re u t Th e u t u g s e h t c sl s e r s ls s g e t d t a p r h rn~ f o e c i y rd e f c ie y i t r c t op yi l r s en h b i f t l n e a t wi Cr — DNA y i tr a a ie mo e ,wh c o l k u e v h b n e c lt d s v i c u d ma e DNA h b e k.Ac o d n o S e n—Vo me o mu a h ra c r ig t tr l r f r l 。t e DNA — b n ig a f i o s a to o p y i f o e c i y rd i d n fi t c n t n fp r h rn— l r s en h b i n y u
核苷卟啉的合成及与bsa、dna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理科)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核苷卟啉的合成及与BSA、DNA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有机化学指导教师:***20070712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核苷类抗癌药物主要存在着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不高,对正常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的缺点。
而卟啉对肿瘤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能选择性地聚集到肿瘤细胞周围。
本文针对核苷与卟啉的特点,根据药物设计原理中的两种重要的方法(类似物的设计原理和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5个核苷卟啉偶联化合物,并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DNA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论文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介绍了卟啉在医学上的应用及药物偶联卟啉在肿瘤治疗上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核苷类抗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合成方法。
2.对胞嘧啶核苷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碱基硅烷化保护的方法对不同的路易斯酸的催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使得胞嘧啶核苷的最终收率可以达到85%左右。
3.以胞嘧啶为原料,共7步反应合成了5个全新的胞嘧啶核苷卟啉,产物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分析手段表征,并对胞嘧啶核苷卟啉的合成做了相应的讨论。
4.为了探讨所合成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我们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酯键和醚键键联的核苷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核苷卟啉能与BSA发生明显作用,两者之间生成了复合物,具有很高的结合常数,且醚键键联方式略大于酯键键联方式。
5.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初步研究了卟啉与DNA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发现:核苷卟啉与DNA相互作用在紫外光谱下会发生明显紫移或红移,同时,DNA能够使卟啉发生荧光猝灭。
关键词:合成;胞嘧啶核苷卟啉;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核苷卟啉的合成及与BSA、DNA 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AbstractNucleosid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applied for cancer therapy,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identify perfectly the tumor cells and normol cells of the living body which bringing to toxicity during cancer therapy. Porphyrins can selectively be enriched around the cancer tissues and have special binding activity toward malignant cells. Considering to nucleoside and porphyrin’s character,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five cytidine-porphyrin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rugs (analogue design and combination principle).Subsequently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DNA were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d.This thesis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ive contents:1. The medical application of porphyri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drug-linked porphyrins for cancer therapy,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ynthetic methods of anticancer nucleosides were summarized here.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cytidine, we studied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f cytidine synthesis in detail. After selection of different Lewis acids for catalyst and different protction group for the amino group in cytosine, finally, we got the best method with a yield of 85%.3. Synthetic methods to cytidine-porphyrins were investigated detaily and five novel cytidine-porphyrins were synthesized from cytosine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UV-Vis, IR, 1HNMR, MS.4.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ester bond linked cytidine-porphyrins with BSA and one of the ether bond linked cytidine-porphyrins with BSA we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y could bind to BSA to form steady complexes at high formation constants. The ether bond linked cytidine-porphyrin was somewhat better than the ester bond linked cytidine-porphyrin.5. UV-Vis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preliminari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 compound and 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occurred red shift in the UV-Vis spectra when porphyrin solution was added to DNA. Meanwhile, DNA had a powerful ability of quenching the fluorescence of porphyrin solution in fluorescence spectrum.硕士学位论文Key words: Synthesis; Cytidine-Porphyrin; Bovine serum albumin; Fluorescence quench.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非离子型水溶性卟啉功能化单壁碳纳米管的研究
为一种 新型 的纳米材 料 ,S WN T s的应 用 不仅在 能源 、 电子 、I T 及材 料 等领 域取得 用前 景 】 。要使 S WN T s 成 功应用 于 生物 医药领 域 ,关键 在 于通 过表 面修 饰赋 予其优 良的水溶 性和 生物 相容 性 。 卟啉 是 由 4个 吡 咯环和 4个 亚 甲基桥 联形成 的平 面7 c 共轭 分 子 , 与 同样 具有 离域 大I I ; 键 结构的 S WN T s侧 壁 之 间存 在 着 强 烈 的兀 一 兀 相 互 作 用 。 利用 阴离 子 型 水 溶 性 卟啉 功 能化
S WN T s的研 究 已有 报 道L 6 J ,虽然 经其 修饰 的 S WN T s获 得 了 良好 的水 溶性 ,但 自由电荷 的存 在会对 功 能化 S WN T s的跨 膜 转运功 能产 生不利 影 响L 8 】 。显 然 ,若 利用 非离 子型水 溶
性 卟啉分子 来 修饰 S WN T s ,将更 有利 于 S WNT s 在 生物 医药领 域 的应 用 。 本文 旨在 从分 子 设计 的角度 出发 ,设计 与合成 两种 新 型非离 子 型水溶 性 卟啉分 子 。一
S WNT s ,在 生物 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非离子型 水溶性 卟啉 ;单壁碳纳米管 ;7 c _ 兀 相互作 用;疏水作 用
中图分类号 :06 3 1 文献标识码 :A
卟啉与DNA相互作用
small-molecule G-quadruplex ligands, 被称为 G4-ligands,可作为 potential anticancer agents
在卟啉存在时DNA的各个不稳定性也相应发生
1).意义 合成cationic porphyrin–peptide conjugates来增
强卟啉的细胞吸收或传送肽部分到核酸附近
2).合成的四肽:
Ac-Lys(H-Ala-D-Ala-Ala)-NH2
3).用四肽连接下列两个种卟啉派生物:
the tri-cationic meso-tri(4-N-methylpyridyl)mono-(4-carboxyphenyl)porphyrin
沟槽结合 嵌插结合
外部堆积
1.外部堆积
电荷结合:
卟啉化合物阳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结合于带负电荷的DNA 双螺旋外部。一般认为,静电结合作用于磷酸骨架,没有 选择性。
沟槽结合:
卟啉平面以相对于DNA双螺旋链垂直的方式与DNA结合 , 非平面卟啉主要的作用方式
2.嵌插结合
即平面的或几乎平面的卟啉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其表 面紧挨着DNA碱基的芳香杂环,作用力来自芳环的离域π 体系与碱基的π体系间的π-π相互作用
meso-位上的大取代基修饰: H2-1 and Mn-1尽管存在大的阳离子取代基,仍能
渗透到细胞中,产生细胞效应
研究方法
调查了水溶性的[CuTButPyP4]和[CoButPyP4]在 Mn2+存在条件下的结合特性和动力学参数。 改变 动力学参数得到Mn2+存在条件下DNA-卟啉复合 物的melting-curves。评估了螺旋环转化焓
DNA与卟啉等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界面电化学研究
DNA与卟啉等药物分子互相作用的界面电化学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DNA与卟啉等药物分子互相作用的界面电化学探究DNA与卟啉等药物分子互相作用的界面电化学探究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命体内的重要基因遗传物质,而卟啉等药物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应用。
双重作用机制卟啉靶向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
卟啉(Porphyrins)是卟吩(Porphrin)外环带有取代基的同系物和衍生物的总称,当其吡咯环内氮上两个质 子被金属离子取代后即形成金属卟啉配合物(Metalloporphyrins),[1]结构见图式1。
的靶向作用进一步增强。
另一类较好的卟啉-硼体系是Miura所研究的金属卟啉NiTCP-H和NiTCP[18,19],在NiTCP化合物中硼的质
量分数约为22%。对老鼠给药4d后测定浓度,肿瘤/正常组织和肿瘤/血液药物浓度比在10~250之间,达到
3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中选择性积聚[6]。
另外一个理论则是 1990 年 Pottier 等提出的 pH 差异理论[7]。癌细胞的 pH 范围(5.85~7.68)远远低于正
常细胞的(7.0~8.0),大面积肿瘤组织的酸性会更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卟啉的分子(离子)组成见图式
关键词 卟啉 靶向给药 化学杀伤 光动力杀伤 抗癌药物
Progress in Porphyrins as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Cancer Therapy
Hui Yang, Ma Jing, Tao Minli, Zhou Xueqin, Liu Dongzhi*
7.4 and 6.5, respectively.
由图 2 可知,在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中,卟啉共存在四种分子(离子),其中中性分子 HP+(CO2H)(CO2-) 占 44%,而在正常组织中,平衡体系有三种分子(离子),中性分子只占 3%,与带电离子相比,中性分子 更容易穿透细胞膜而进入细胞,这就为卟啉在肿瘤中的积聚提供了解释。 1.2 卟啉类化合物对癌细胞光动力杀伤作用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引言:癌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之一。
目前,尽管医学科技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肿瘤的治疗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传统的抗癌药物存在着许多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型药物。
近年来,金属卟啉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癌药物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并探讨其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的合成:为了获得更好的溶解性和生物活性,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合成适当的前体化合物,得到合适的卟啉环结构。
随后,将卟啉环结构中的大环张开,引入氮杂环,以增强其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
最后,通过加入适当的配体和离子铜,形成具有良好溶解性和稳定性的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电化学分析等,研究了新型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新型铜卟啉化合物能够与DN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其分子结构中的铜离子通过与DNA链中的磷酸根结合,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
同时,化合物中的卟啉结构通过π-π堆积和静电作用力与DNA碱基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新型铜卟啉化合物能够有效地与DNA结合并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活性。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为了研究新型铜卟啉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实验。
实验中,他们选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类肿瘤细胞株,并对其进行了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指标的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新型铜卟啉化合物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种抑制作用与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关,特别是与DNA链中的磷酸根结合的能力。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新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以官能团修饰为主要手段,设计、合成了9种结构新颖的A<sub>3</sub>B型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通过研究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具有最佳效果的卟啉化合物,进而研究其细胞水平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为水溶性卟啉化合物在医学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1.介绍了A<sub>3</sub>B型卟啉化合物及水溶性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卟啉化合物与DNA作用及卟啉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含溴铜卟啉及其溴取代衍生物,采用紫外光谱法、EtBr-DNA荧光淬灭法、粘度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研究分析了水溶性含溴铜卟啉及其溴取代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这3个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均以外部结合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进行作用,其中水溶性含溴铜卟啉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能力优于其溴取代衍生物。
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及其Schiff碱配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法、Et Br-DNA荧光淬灭法、粘度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研究分析了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及其Schiff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这3种水溶性铜卟啉化合物均以插入结合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进行作用,其中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能力最强。
基于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能力最强,我们又研究分析了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体外抗肿瘤活性。
采用噻唑兰(MTT)法,探讨了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DA)以及口腔舌鳞癌细胞(TCA8113)的体外细胞增殖的影响。
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分析了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干预肿瘤细胞48 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PI单染色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分析了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干预肿瘤细胞48 h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水溶性含硝基铜卟啉干预肿瘤细胞48 h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摘要】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三种新化合物,N,N-偶联四苯基双卟啉化合物(Por 1)及其Zn配合物(Por 2)和N,N-偶联甲基吡啶双卟啉化合物(Por 3).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这些卟啉化合物Por 1、Por 2和Por 3与ct-DNA的结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Por 1与DNA通过外部沟连和外部堆积模式结合.而Por 2与DNA则是外部沟连和插入模式结合,Por 3可以插入DNA之中,并且能借助于静电作用,与DNA的磷酸骨架进行结合.Por 1~Por 3与ct-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4×106 L/mol、1.06×106 L/mol和8.27×105 L/mol.这些研究为后续的肿瘤细胞光动力活性测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6页(P591-596)【关键词】卟啉;共轭双卟啉;ct-DNA;结合模式;相互作用【作者】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7;O614卟啉及卟啉衍生物作为一种大分子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不同领域如高分子材料,化学催化,靶向药物治疗等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并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卟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卟啉作为光敏剂,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后由单线态基态激发到更高能量的单线态激发态产生1O2,或者电子和氢的转移到底物分子上成为活性自由基在细胞组织内扩散,进而破坏组织引起细胞凋亡,对整个细胞造成损伤进行光动力治疗[1-3]。
水溶性金属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
水溶性金属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
熊亚;黄素秋
【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
【年(卷),期】1995(011)010
【总页数】4页(P957-960)
【作者】熊亚;黄素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3
【相关文献】
1.水溶性阳离子卟啉与ctDNA的相互作用及其聚集行为研究 [J], 马洪敏;陈欣;孙舒婷;张丽娜;吴丹;朱沛华;李燕;杜斌;魏琴
2.阳离子金属卟啉与四螺旋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李全文;张玲;郭江宁;李健灵
3.水溶性高分子金属卟啉络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研究 [J], 王云普;萧耀南;王荣民
4.两种水溶性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熊亚;黄素秋
5.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王凯;张智;郭茜妮;鲍小平;李早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陆家政;郭海伟;黄锦汪;吴彬;蒋京;臧林泉;刘云军【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6【摘要】目的研究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CT-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吸收光谱和稳态荧光光谱滴定及黏度法测定含自由羧基的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表明,荧光素-卟啉二元化合物能有效插入DNA碱基对之间,使DNA断裂.根据Stern-Volmer公式计算其结合常数K 为2.01×105M-1.结论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的结合模式为插入结合,它是一种良好DNA插入剂.【总页数】4页(P741-744)【作者】陆家政;郭海伟;黄锦汪;吴彬;蒋京;臧林泉;刘云军【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850;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4-33【相关文献】1.J-聚集态下中位-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与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马惠莉2.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体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及抑制氧化损伤的作用 [J], 陆家政;杜一凡;韦国锋;李振中3.咪唑基尾式卟啉铜(Ⅱ)配合物合成及其与锌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超分子自组装[J], 吴仁涛;陆家政;余汉城;刘杰;付波;黄锦汪;计亮年4.苯醚键相联的C60-卟啉二元化合物的合成、电化学和光谱性质研究 [J], 张宪尧;边永忠;姜建壮5.手性卟啉化合物聚集体与DNA的相互作用 --电子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J], 彭小彬;蔡洁;袁高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溶性二茂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开题报告
水溶性二茂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开题
报告
一、背景介绍
二茂钛配合物因其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光学性能,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催化剂、药物、光热材料等。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二茂钛配合物具有良好
的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因此对其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
为了当前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合成一种水溶性的二茂钛配合物,并研究此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机制,探讨其潜在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并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1.合成水溶性二茂钛配合物:本研究拟使用水溶性的二茂铁配合物作为起始材料,通过氧化反应合成水溶性的二茂钛配合物。
2.表征合成的二茂钛配合物:采用各种光谱技术,如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表征,以确保其纯度和结构。
3.研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采用各种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如荧光分光法、紫外分光法等,研究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其可能的生物活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合成的水溶性二茂钛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制备新型的生物材料或药物,对开展相关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对于研究二茂钛配合
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为寻找抗肿瘤、抗病毒和其他生物活性方面的新型化合物提供参考和思路。
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的合成的开题报告
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的合成的开题报告
题目: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的合成
一、研究背景
卟啉是一种重要的芳香有机分子,在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卟啉大多是有机溶剂溶解的,其在生物体内应用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难以进入细胞,毒性大等。
因此,合成水溶性卟啉成为了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以多官能团的水溶性卟啉为研究对象,其与传统的卟啉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水溶性好、对生物体无毒、易于进入细胞等。
因此,本研究将以多官能团的水溶性卟啉的合成为研究方向。
二、研究内容
1. 合成多官能团的前体化合物。
本研究将选取具有多官能团的芳香化合物为原料,设计并合成出多官能团的前体化合物,以备制备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
2. 合成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
通过不同的反应方法,例如催化氧化、心中反应等,将前体化合物转化为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3. 对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荧光染色实验等方法,对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探究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合成多官能团水溶性卟啉,解决传统卟啉的溶解度问题,提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新型多官
能团卟啉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新思路,对卟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溶性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光敏化行为
水溶性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光敏化行为
杨国昱
【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年(卷),期】1994(15)8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1124)
【作者】杨国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水溶性四(p-磺酸钠苯基)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光谱性质及催化三氯苯酚的氧化脱氯反应 [J], 刘双艳;任奇志;丁晓健;王爱琴;侯宗胜;章虹
2.水溶性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CT DNA的作用 [J], 康敬万;吴海霞;卢小泉;苏碧泉;卓琳
3.水溶性[5-邻(乙氧羰基甲氧基苯基)-10,15,20-Tri(4-N-甲基吡啶基)]卟啉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和单核苷酸的相互作用 [J], 韩高义;杨频
4.水溶性铜卟啉配合物的合成、与DNA的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 [J], 哈斯其美格;陈丽华;肖朝虎
5.水溶性不对称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合成及与DNA的作用 [J], 韩高义;杨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65卷化学学报V ol. 65, 2007第22期, 2597~2603 ACTA CHIMICA SINICA No. 22, 2597~2603* E-mail: zyliwuc@Received January 25, 2007; revised May 20, 2007; accepted July 2, 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672082)资助项目.2598化学学报V ol. 65, 2007光敏剂Photofrin就是一个卟啉低聚体的混合物, 含有2至8个卟啉单元[10]. 目前, 关于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9b,11]. 我们合成了以4,4'-二羧酸-2,2'-联吡啶为桥联试剂、包含有8个阳离子的水溶性双卟啉(PD). 以报道最为广泛的5,10,15,20-四(4-N-甲基吡啶盐)卟啉(H2TMPyP)为参照物, 研究了该双卟啉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结合模式及其对质粒DNA的切割能力.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所有用于化学合成的试剂、溶剂均为商业购得并使用标准方法纯化. 柱层析硅胶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粒度为200~300目.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 pH=7.4, 0.05 mol•L-1 Tris-HCl, 0.1 mol•L-1 NaCl; 小牛胸腺DNA, pBR322质粒DNA、溴化乙啶(EB)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1,3-二苯基异苯唑呋喃(DPBF)购自Acros公司.Shimadzu UV-1601型紫外-可见光谱仪; Perkin Elmer LS-55荧光光谱仪; JASCO J-810圆二色谱仪; Shimadzu FT-IR 3000红外光谱仪(KBr, cm-1); Bruker ARX-300 (3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 TSQ 7000质谱仪; DYY-8B稳流稳压电泳仪; GHg-50A高压汞灯(50 W); Vilber Lourmat Bio Print凝胶成像分析系统.1.2 合成5-(4-氨基苯基)-10,15,20-三吡啶基卟啉参照文献[12]的方法合成, 双卟啉化合物1和PD合成路线见Scheme 1.1.2.1 双卟啉化合物1的合成将18.3 mg (0.075 mmol) 4,4'-二羧酸-2,2'-联吡啶和SOCl2 (2 mL)置于50 mL反应瓶中, 回流反应3 h后, 减压蒸除过量的SOCl2. 向此瓶中加入110.7 mg (0.175 mmol) 5-(4-氨基苯基)-10,15,20-三吡啶基卟啉, 15 mL精制氯仿和0.3 mL三乙胺, 70 ℃下反应18 h. 反应液浓缩后, 进行柱层析分离, 以硅胶为固定相, 氯仿/甲醇混合溶剂作淋洗剂, 收集主要组分, 氯仿/石油醚重结晶后得紫色固体45.1 mg, 产率40%. UV-vis (CHCl3) λ: 420, 517, 553, 594, 652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9.06 (s, 2H, Py3), 9.05~9.02 (m, 16H, Hβ), 8.94 (d, J=8.1 Hz, 4H, CONH-Ph m), 8.90 (d, J=6.0 Hz, 2H, Py6), 8.83 (d, J=5.7 Hz, 12H, Por-Py o), 8.67 (d, J=6.6 Hz, 2H, Py5), 8.24 (d, J=8.1 Hz, 4H, CONH-Ph o), 8.13 (d, J=5.7 Hz, 12H, Por-Py m), -2.85 (s, 4H, pyrrole-H)(其中, Por-Py m 和Por-Py o表示与卟啉环相连的吡啶环上的两个质子, 下文均同). IR (KBr) ν: 1654 (CONH) cm-1; MS (FAB) m/z: 1472 [M-1]+.1.2.2 双卟啉化合物PD的合成14.7 mg (0.01 mmol)双卟啉化合物1溶于DMF (5 mL)中, 加入CH3I (2 mL, 大大过量), 室温下搅拌, 反应3 h. 减压蒸出CH3I和DMF, 残余物溶于少量DMF 中, 加入乙醚沉淀. 离心, 倾去上层溶液, 固体反复用乙醚洗涤、离心. 真空干燥, 收集紫色固体得24.5 mg, 产率94%. 1H NMR (DMSO-d6, 300 MHz) δ: 11.24 (s, 2H, Py3), 9.47~9.45 (m, 16H, Hβ), 9.19 (brs, 6H, CONH-Ph m, Py6), 9.11 (brs, 12H, Por-Py o), 9.00~8.97 (m, 6H, Py5, CONH-Ph o), 8.18 (brs, 12H, Por-Py m), 4.70 (s, 24H, CH3), -2.99 (s, 4H, pyrrole-H); MS (FAB) m/z: 1594 [M-8I]+.1.3 卟啉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测定卟啉和DPBF溶于Tris-HCl缓冲液中, 使卟啉浓度为1 µmol/L, DPBF为100 µmol/L. 取3 mL上述溶液至比色皿中, 高压汞灯照射(距样品15 cm), 用紫外分光光Scheme 1No. 22 王凯等: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2599度计测量随时间变化的溶液在415 nm处吸光度的值. 以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的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 比较其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1.4 卟啉与CT 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所有光谱测定均于室温下在Tris-HCl缓冲液中进行. 在260 nm使用吸光系数1.31×104 mol-1•cm-1•L来测定CT DNA的浓度.1.4.1 紫外-可见光谱卟啉浓度为2 µmol/L, 用CT DNA进行滴定, 记录380~520 nm之间的光谱变化.1.4.2 荧光光谱卟啉浓度为1 µmol/L, 用CT DNA进行滴定, 激发波长为422 nm, 发射波长为652 nm, 记录550~750 nm 之间的光谱变化.1.4.3 圆二色谱卟啉浓度为10 µmol•L-1, CT DNA浓度为0, 200 µmol•L-1进行测量(r=0, 0.05), 记录380~520 nm之间的光谱变化.1.5 卟啉与CT DNA的表观键合常数的测定表观键合常数的测定采用EB竞争法, 室温下在Tris-HCl缓冲液中进行, 实验条件下EB与CT DNA的结合常数为5.93×105 L•mol-1. 在540 nm激发, 610 nm 发射下, 分别测量自由EB、EB插入DNA、在卟啉存在下EB插入DNA的荧光强度变化.1.6 卟啉切割pBR322质粒DNA的测定pBR322质粒DNA (1.0 µg)分别和不同浓度的卟啉(2.0 or 0.5 µmol•L-1)混合使其总体积为10 µL(在Tris- HCl缓冲液中进行). 在恒温37 ℃下用高压汞灯50 W 光照此混合液12 min(灯距离样品15 cm), 使卟啉作用于DNA. 停止光照后加1 µL溴酚蓝, 经0.9%琼脂糖凝胶电泳. 凝胶以EB溶液染色30 min, 经清水冲洗后放入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并照相.2 结果与讨论2.1 卟啉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测定卟啉化合物在光照后能够切割DNA是由于在光照过程中产生了高能的单线态氧. 为了探讨卟啉切割DNA的能力, 首先检测卟啉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1,3-二苯基异苯唑呋喃(DPBF)是一种优良的单线态氧捕捉剂[13], 其作用机理是光作用下卟啉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将DPBF氧化成二苯甲酰基苯. 随着DPBF的逐渐氧化分解, 它在415 nm处吸收峰的吸收值也逐渐降低, 其吸收值的变化正比于DPBF的含量. 因此通过检测DPBF在卟啉存在下光照时的分解速率可以鉴定卟啉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 其曲线的斜率就代表了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如图1所示, PD和H2TMPyP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没有明显区别, 因此这两种化合物光切割DNA的能力只与它们和DNA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模式有关.图1 在PD和H2TMPyP作用下DPBF的分解率(a)和化合物H2TMPyP的结构(b)Figure 1Decomposition of DPBF by PD and H2TMPyP (a) and the structure of H2TMPyP (b)2.2 卟啉与CT 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卟啉与CT 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数据分别列入表1中.2.2.1 紫外-可见光谱性质卟啉化合物具有共轭大环结构, 存在紫外可见吸收特征光谱, 因此紫外-可见光谱常被用来研究卟啉与DNA的相互作用[14]. 当卟啉化合物插入DNA后, 其大环上电子云密度受DNA碱基上电子云的影响而降低, 在紫外-可见光谱中表现为Soret带红移(大于10 nm)且减色(大于35%); 若卟啉化合物仅在DNA表面上聚集时, 卟啉环受DNA的影响较小, 吸收光谱变化甚微[8].2600化 学 学 报V ol. 65, 2007表1 卟啉与CT DNA 相互作用的对比数据Table 1 Compared data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rphyrins with CT DNAUV-vis on the Soret bandFluorescence emission CD in the Soret regionPorphyrinHypochromicity H /% Red shift ∆λ/nmDecrease of intensity/%Positive band/nm Negative band/nmK app /(L•mol -1)PD 37 9 21445 426 1.2×106H 2TMPyP 3910 37—— 6.9×106紫外-可见滴定按照文献[15]报道的方法进行, 结果如图2所示. 随着CT DNA 的加入, 卟啉的Soret 带出现红移和减色. 这表明卟啉与CT DNA 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 双卟啉Soret 带的最大红移达到9 nm, 最大减色达到37%. 两种卟啉与CT DNA 作用的相关数据列入表1中.图2 CT DNA 滴定阳离子卟啉的紫外-可见吸收变化 Figure 2 UV-vis absorbance change when titration of cationic porphyrins by CT DNAa —PD;b —H 2TMPyP2.2.2 荧光光谱性质荧光光谱是研究小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 当卟啉化合物插入DNA 后, 卟啉分子受到DNA 有序碱基对的屏蔽, 减少了与溶剂分子的碰撞, 增大了荧光强度. 若卟啉大环不能与DNA 结合, 卟啉环与DNA 之间的碰撞会降低卟啉化合物的荧光强度[16].在荧光光谱测试中, 当CT DNA 滴加到卟啉溶液中, 最初荧光强度减弱; 随着CT DNA 的逐步加入, 荧光强度增加. 在CT DNA 不存在和存在下的荧光发射光谱(最大猝灭)如图3所示, 其数据列于表1中.图3 不存在(实线)和存在(虚线)CT DNA 的条件下阳离子卟啉的荧光发射光谱Figure 3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of cationic porphyrins in the absence (⎯) and presence (····) of CT DNA a —PD; b —H 2TMPyP2.2.3 圆二色谱性质圆二色谱是研究小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有力而简便的方法[17]. 在Soret 区, 非手性卟啉和DNA 都没有CD 光谱, 但在DNA 的诱导下, 卟啉化合物在此区域产生特征的诱导圆二色谱(ICD). 诱导圆二色谱与卟啉和DNA 的相互作用模式密切相关[18]. 正的ICD 峰表示外部结合, 负的ICD 峰代表插入[19].在[PD]/[DNA base pairs]不同条件下(比率r 为0或0.05), 双卟啉PD 的诱导圆二色谱如图4所示, 相关数据列于表1中.不加入CT DNA 时, 卟啉没有CD 峰产生. 当[PD]/ [DNA base pairs]为0.05时, 445 nm 处出现一个强烈的正峰, 426 nm 处出现一个较弱的负峰. 结合紫外-可见光谱中观察到的红移和减色效应以及荧光光谱中的荧光强度No. 22王 凯等: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2601减弱, 双卟啉PD 与CT DNA 的结合应为插入和外部结合的混合模式. 这样的结果与双卟啉的分子构型有关.图4 PD 键合CT DNA 的诱导园二色谱Figure 4 Induced CD spectra of PD bound to CT DNAr =0, 0.052.3 卟啉与CT DNA 的表观键合常数紫外和荧光滴定曾用于测量药物与DNA 的结合常数[20], 但这两种方法有严重的局限性[8]. 本文采取EB 竞争法测量卟啉与DNA 的结合常数[21]. EB 本身的荧光很弱, 但嵌入双螺旋DNA 碱基对后, 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若在EB-DNA 体系中加入小分子化合物也能与DNA 发生类似EB 的嵌入作用, 该小分子化合物会与EB 竞争结合DNA, 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所有与DNA 有亲和力的化合物, 不论其与DNA 的结合方式如何, 它只是测量化合物阻止EB 插入DNA 的能力.当EB 与DNA 相互作用时, 游离的和结合的EB 之间的平衡可由Scatchard 方程[21]来表述:EBEB EB EB()r K n r c -= 当EB 与卟啉竞争DNA 的结合位点时, Scatchard 方程可以描述为[21]:EB EBEB EB app por()1r K n r c K c -=+ 式中, K EB 和K app 分别为EB 和卟啉各自对DNA 的结合常数, c EB 和c por 分别为自由EB 和自由卟啉的浓度, r EB 是每个核苷酸结合的EB 分子数, n 是每个核苷酸上可结合的EB 分子数(位点数). 由此等式可得卟啉的结合常数(K app ).在含有阳离子卟啉的条件下, EB 键合CT DNA 的Scatchard 图如图5所示, 相应直线的斜率代表了不同卟啉对CT DNA 的结合常数, 相关数据列于表1中.在我们的设计中, 卟啉对DNA 的亲和力应随阳离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强[8]. 实验结果显示, H 2TMPyP 结合图5 卟啉与EB 竞争键合CT DNA 的Scatchard 图r 代表每摩尔DNA 结合的EB 摩尔数, c 代表游离EB 浓度Figure 5 Competition between porphyrins and EB for the bind-ing site of CT DNA (Scatchard plot)r is the number of moles of EB bound per mole of DNA, c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free EB.DNA 的能力远大于双卟啉PD, 其结合常数是双卟啉的五倍.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卟啉对DNA 的不同结合模式所致, PD 与CT DNA 以一种含有插入和外部结合的混合模式相互作用, H 2TMPyP 与DNA 的结合模式为插入, 而插入模式的结合强度远大于外部结合[8]. 双卟啉分子结构中的酰胺键增强了其电负性, 导致其对DNA 的亲和力较弱. 此外, 双卟啉分子应为线性构型[22], 如下图所示.图6 PD 的线性分子结构图Figure 6 Linear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D线状的分子结构使得双卟啉与DNA 相互作用时只有一个包含有三个阳离子的卟啉环可以插入DNA 中, 影响了化合物对DNA 的亲和力. 为证实这个结论, 进行了这两个卟啉化合物对质粒DNA 的光切割实验. 2.4 卟啉切割pBR322质粒DNA 的能力图7分别是两种卟啉在不同浓度下切割超螺旋pBR322 DNA 的实验结果.从图7的结果可以看出, 不存在卟啉时, 不论有无光照DNA 都没有被切割现象(lane 1, 2), 说明DNA 的切割源于卟啉的作用; 存在卟啉没有光照时也没有被切割现象(A 中lane 3, 5), 这说明在光照条件下卟啉产生的单线态氧才是导致DNA 切割的真正原因.2602化学学报V ol. 65, 2007图7两种卟啉对超螺旋pBR322 DNA的剪切10 µL反应液中含有1.0 µg质粒DNA, 光照时间为12 min Figure 7 Cleavage of supercoiled pBR322 DNA by two por-phyrins10 µL reaction mixtures contained 1.0 µg of plasmid DNA, time of illumina-tion was 12 min. (A) Concentration of two porphyrins was 2.0 µmol/L. Lane 1: DNA alone; lane 2: DNA alone+hν; lane 3: DNA+PD; lane 4: DNA+PD+hν; lane 5: DNA+H2TMPyP; lane 6: DNA+H2TMPyP+hν; (B) Concentra-tion of two porphyrins was 0.5 µmol/L. Lane 1: DNA alone; lane 2: DNA alone+hν; lane 3: DNA+PD+hν; lane 4: DNA+H2TMPyP+hν.在较高浓度下(图7A), 两种卟啉化合物均能将共价闭环型(图中I型)DNA切割为切口开环型(图中II 型)DNA(见lane 4, 6); 而在较低浓度下(图7B), H2TMPyP仍能将其切割为切口开环型DNA (lane 4), 而PD则几乎没有切割现象发生(lane 3). 这个实验结果与前面卟啉与DNA的结合常数计算结果一致. 同样说明了双卟啉与DNA的结合力弱于参照物, 其结合常数和光诱导切割能力低于H2TMPyP.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卟啉的分子构型和它与DNA的结合模式.3 结论以4,4'-二羧酸-2,2'-联吡啶为桥联试剂,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含有8个阳离子的水溶性双卟啉化合物. 使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研究了水溶性双卟啉与CT DNA的相互作用. 以EB荧光竞争法测定了其结合常数, 并研究了双卟啉对质粒DNA的光切割现象. 以广泛研究的H2TMPyP为对比, 双卟啉对DNA的键合及切割能力弱于这个参照物.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两种卟啉对DNA的不同结合模式以及双卟啉的分子构型, 桥联双卟啉的线性构型阻碍了其完全插入DNA. References1 (a) Uno, H.; Masumoto, A.; Ono, N. J. Am. Chem. Soc.2003, 125, 12082.(b) Kubo, Y.; Ishii, Y.; Yoshizawa, T.; Tokita, S. Chem.Commun. 2004, 1394.(c) Cheng, K. F.; Drain, C. M.; Grohmann, K. Inorg. Chem.2003, 42, 2075.(d) Qin, Y.; Bakker, E. Anal. Chem. 2004, 76, 4379.(e) Blake, L. M.; Krivokapic, A.; Katterle, M.; Anderson, H.L. Chem. Commun. 2002, 1662.(f) Hajjaj, F.; Yoon, Z. S.; Yoon, M. C.; Park, J.; Satake, A.;Kim, D.; Kobuke, Y. J. Am. Chem. Soc. 2006, 128, 4612.2 Ema, T.; Nemugaki, S.; Tsuboi, S.; Utaka, M. TetrahedronLett. 1995, 36, 5905.3 Gust, D.; Moore, T. A.; Moore, A. L. Pure Appl. Chem.1998, 70, 2189.4 Wanger, R. W.; Lindsey, J. S.; Seth, J.; Palaniappan, V.;Bocian, D. F. J. Am. Chem. Soc. 1996, 118, 3996.5 Brandon, E. J.; Kollmar, C.; Miller, J. S. J. Am. Chem. Soc.1998, 120, 1822.6 Anderson, H. L.; Martin, S. J.; Bradly, D. C. Angew. Chem.,Int. Ed. Engl. 1994, 33, 655.7 (a) MacDonald, I. J.; Dougherty, T. J. J. PorphyrinsPhthalocyanines2001, 5, 105.(b) Zupán, K.; Herényi, L.; Tóth, K.; Egyeki, M.; Csík, G.Biochemistry2005, 44, 15000.(c) Mettath, S.; Munson, B. R.; Pandey, R. K. BioconjugateChem. 1999, 10, 94.(d) Pratviel, G.; Pitie, M.; Bernadou, J.; Meunier, B. Angew.Chem., Int. Ed. Engl. 1991, 30, 702.(e) Bejune, S. A.; Shelton, A. H.; Mcmillin, D. R. Inorg.Chem. 2003, 42, 8465.(f) Park, T.; Shin, J. S.; Han, S. W.; Son, J. K.; Kim, S. K. J.Phys. Chem. B2004, 108, 17016.8 Sari, M. A.; Battioni, J. P.; Duprê, D.; Mansuy, D.; Le Pecq,J. B. Biochemistry1990, 29, 4205.9 (a) Ohyama, T.; Mita, H.; Yamamoto, Y. Biophys. Chem.2005, 113, 53.(b) Kima, J. O.; Leea, Y. A.; Jina, B.; Parka, T.; Songb, R.;Kim, S. K. Biophys. Chem. 2004, 111, 63.10 Clauss, S. L.; Pastel, M. J. U. S. 5244914, 1993[Chem.Abstr. 1993, 119, 210766f].11 Genady, A. R.; Gabel, D. Tetrahedron Lett. 2003, 44, 2915.12 Li, D.; Casas, C.; Etemad-Moghadam, G.; Meunier, B. NewJ. Chem. 1990, 14, 421.13 (a) Ishikawa, Y.; Yamakawa, N.; Uno, T. Bioorg. Med.Chem. 2002, 10, 1953.(b) Kochevar, I. E.; Redmond, R. W. Methods Enzymol.2000, 319, 20.14 (a) Jain, R. K.; Sarracino, D. A.; Richert, C. Chem. Com-mun. 1998, 423.(b) Uno, T.; Hamasaki, K.; Tanigawa, M.; Shimabayashi, S.Inorg. Chem. 1997, 36, 1676.No. 22 王凯等: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260315 (a) Fiel, R. J.; Howard, J. C.; Mark, E. H.; Datta-Gupta, N.Nucleic Acids Res. 1979, 6, 3093.(b) Dougherty, G. J.; Pilbrow, R.; Skorobogaty, A.; Smith,T. D. 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2, 1985, 81, 1739.16 (a) Kelly, J. M.; Murphy, M. J.; Mcconnell, D. J.; Ohuigin,C. Nucleic Acids Res. 1985, 13, 167.(b) Gandini, S. C. M.; Borissevitch, I. E.; Perussi, J. R.;Imasato, H.; Tabak, M. J. Lumin. 1998, 78, 53.17 (a) Carvlin, M. J.; Mark, E.; Fiel, R. J. Nucleic Acids Res.1983, 11, 6141.(b) Pasternack, R. F.; Giannetto, A.; Pagano, P.; Gibbs, E. J.J. Am. Chem. Soc. 1991, 113, 7799.18 (a) Carvlin, M. J.; Fiel, R. J. Nucleic Acids Res. 1983, 11,6121.(b) Chen, X. D.; Liu, M. H. J. Inorg. Biochem. 2003, 94,106.19 Pasternack, R. F.; Gibbs, E. J.; Villafranca, J. J.Biochemistry1983, 22, 2406.20 (a) Tian, J. N.; Liu, J. Q.; Xie, J. P.; Yao, X. J.; Hua, Z. D.;Chen, X. G.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Biol. 2004, 74, 39.(b) Zhong, W. Y.; Yu, J. S.; Liang, Y. Q. Spectrochim. Acta,Part A2003, 59, 1281.21 LePecq, J. B.; Paoletti, C. J. Mol. Biol. 1967, 27, 87.22 (a) Li, Y. J.; Li, X. F.; Li, Y. L.; Liu, H. B.; Wang, S.; Gan,H. Y.; Li, J. B.; Wang, N.; He, X. R.; Zhu, D. B. Angew.Chem., Int. Ed. 2006, 45, 3639.(b) Tomohiro, Y.; Satake, A.; Kobuke, Y. J. Org. Chem.2001, 66, 8442.(A0701254 ZHAO, X. J.; ZHENG, G.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