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摘抄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摘抄以下是《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部分摘抄:1.故凡学须知道为学之方,读书之法,及种种应对进退之道。
若此者皆属于惨养之科。
非学问之事也。
故学者必兼习之,然后其学乃完。
2.凡物不生则不亡,有生则有死。
言物之死者,或死其形,或死其神。
人之生也,以形为本。
故人所以生,以神为间,有神斯有形,有形斯有神。
此至言也。
3.凡所谓理者,或谓天理,或谓人事。
或谓人事而本乎天,或谓天理而原乎人。
其实非有二也,皆人事也。
4.凡物皆有至理。
凡物皆有定理。
理至也,物固有之,非人伦所造也。
然有定理而无至理者,三纲五常是也。
定理至理,何如彼其截然而不相蒙也?何哉?盖天下之事有定理而无至理者多矣。
5.凡所谓至理者,即天理也。
天理者,即天道也。
天道者,即万物之所以生也。
天道生万物,固有至矣。
而所谓人事者,亦天道之所生也。
6.故理在物先,事在理后。
物生而后有事。
事成而后有理。
此所谓至理也。
然有理斯有事,有事斯有理。
7.故圣人之道,自明德始;学者之学,自格物始;格物者,穷理之事也;致知者,致此理于事事物物之中也诚意者,谨此心于应事接物之际也:致良知者,知此理此心之在万事万物之中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由此矣。
故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
以上摘抄均来自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它们反映了胡适对于中国哲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见解。
这些摘抄对于理解胡适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觉 的、 反理 智 的 , 直 觉 能使 吾 人 得 到 一 个 经 验 , “ 而 不 能使 吾人 成 立 一 个 道理 。… …各 种学 说 之 目的 , 皆不在 叙述 经验 , 而在 成 立 道 理 , 其方 法 , 为 逻 故 必 辑 的 , 学 的。 _ 在 这 里 , 先 生 不 仅 肯 定 了每 种 科 ”2 冯 思 想 的表达 都有 自己的方 法 , 且 肯 定 了每种 方 法 并 都 可算 是科 学 的 方法 。然 而 , 方法 与 方 法 论毕 竞 不 同 , 法可 以是 在表述 过程 中无 意 的体现 , 方 也可 以是
青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J R L oF QI GHAI T oN I m SUN V I I Y oU NA N NA I AL T IEt T S
( d ct nS i c dt n E u a o c n eE io ) i e i 21 0 0年 第 4期
义 … 。 由 胡适 的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可 引发 出对 方 法 论 问 题 多 元 化 的 思 考 。 关 键 词 : 法 论 ; 名 ; 学 史 方 正 哲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5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对 于胡适 的哲 学 史 , 术 界 向来 颇有 争议 。重 学 真伪 、 讲考 据者 以考 证之 学 为实 , 为胡适 开 新一 代 认 史 学 之风 气 ; 重思 想 、 义理者 则认 为胡 适 不能 够 而 尊
采 用 的方法 与往 常 学 者 的不 同 , 而是 在 于 他对 方 法
论 的 自觉 。
这种 主观 的意 义论 争 。本 文试 图从 胡 适 的 《 国哲 中 学 史 大明 他 ( 着 从
胡 适 在 写作 过 程 中对方 法 的 自觉 运 用 , 是建 立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试通过几部哲学史,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普遍共识和理论方法。
通过对比梳理出中国哲学史前进的方向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经学;问题1 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一)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与其开创意义在中国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冲积之时,历代知识分子都有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梳理。
当哲学这个概念经章太炎自日本传回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迅疾将Philosophy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嫁接到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自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就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提上了日程。
最早写《中国哲学史》的是谢无量,出版于1915年。
这部哲学史在当时以至于后世并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其作为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是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意义。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除了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梳理在今天看来能够突出哲学的多样性外,对秦以后的哲学归纳难逃儒家经学史的框架。
可见在当时中国知识界所了解的只是“哲学”的概念,但是对于西方的哲学却缺乏了解,在写作的方法上也是中国式的。
(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西化派人物,胡适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义理的同义词。
当然这种分别并不仅仅是“名”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实”上的差别。
胡适曾经说过“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的事。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意识地推翻了传统经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模式。
胡适认为哲学就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因此他从实用度将中国哲学分为六个模块,包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乍一看这些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对应地严丝合缝,实则不然,胡适只是粗略的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剥离。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读书笔记思想政治教育周马刚10101110223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被推翻,历史取得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的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
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成书于这个时期。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共分为12篇,主要阐述的是道家、儒家和墨家这三家的学说。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及别墨一派等。
下面我就各篇的内容做一个阐述。
第一篇导言在导言中作者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并且给哲学做了如下分类:一,研究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研究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的名学。
三,研究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的伦理学。
四,研究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的教育哲学。
五,研究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的政治哲学。
六,研究人生究竟有何归宿的宗教哲学。
但最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及评判。
明变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即要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求因即寻出这些沿迁变革的原因。
评判即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中国哲学分为三个时代: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
三,近世哲学,北宋以后,明代近世哲学完全成立。
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为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
那时代的学说背景是:一,长期战乱,闹得国中的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二,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
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层都渐渐的消灭了。
三,封建时代的阶级虽然渐渐消灭了,却新添了一种生计上的阶级。
社会渐渐形成了一个贫富很不均的社会。
四,那时候的政治除了几国之外,大概都是很黑暗,很腐败的王朝的政治。
时势生思潮,这一时期的思潮主要体现在《诗经》中。
大概有以下几派:一,忧时派。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思想”股市上,陈寅恪、吴宓、顾准和胡适这些人物在自由主义的“题材”下被炒爆了,他们被戏剧化和轶事化。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成为了流行一时、人云亦云的门面话,这边厢思想家们纷纷出来论证自己第一个发现了顾准或者陈寅恪,正如那边厢文学界的“后主们”为“后新时期”的发明权而挥老拳。
然而,谁又真的去读他们的书,谁又真的在乎他们的思想,尤其是他们思想的脉络和语境(context)呢?这些在现代思想和文化史上似乎怎么也走不到一块的歧路一样的人物在死后是怎样被接轨到自由主义的通往天堂的大路上(因为据一位新权威主义的发言人说,所有自由的大路都是通往天堂)就更是我等所不能理解的机密了。
正如唐德刚所说的,“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
胡适是现代中国一位路标性的人物。
现代―modern,用30年代上海的俗话说,就是“摩登”。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论‘摩登’则天下之摩登莫摩登于‘我的朋友胡适之’者矣!”然而,同时代张天翼小说《从空虚到充实》(《荆野先生》)里的人物则以为,modern应该译作“矛盾”。
信然!胡的“知己”(我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胡为蒋效死这个意思)蒋介石称颂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正好说明了他人格上的modern(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西亚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则有原教旨的自由主义。
在这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谱系里,通常被中国的自由主义奉为祖宗的胡适也是旁逸斜出,而非正宗了,因此只能重新从哈耶克出发,接上亚当·斯密的秘宗香火。
我偶然翻阅《鲁迅全集》,有一篇厨川百村的《说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与当今原教旨主义的诠释略有不同。
然而,一则译者是鲁迅,二则作者非英美人,因此他“与其完成自由主义的哲学,倒不如编纂自由主义的历史,要有效得多”的观点,我知道是作不得数的。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全书共分12篇。
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
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轰动一时。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
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读了本书开启我对哲学的探究之路,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哲学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后我会潜心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智慧、自信。
胡适先生曾经在《答某君书》的回信中,针对其“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回答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是啊,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人所铭记。
那些能被人所记住在的名字,都是曾经给予历史以印记的人,方能留名史册,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要看对于历史进程来说,他所做的是有功还是犯错了。
而这一切其实就只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你就会有着怎样的人生。
正如胡适所说过的“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中,就如古人的任重而道远”。
在人生价值追求上要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借助于老子的“少私寡欲”,戒除过分的欲望了。
因此老子一再劝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面对的是还不韵世事的青少年,这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树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去熏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引导学生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
因为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哲学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古代哲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呢?是不是全盘照收,只要是书中出现的思想就应该来者不拒,统统纳为己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愚忠,将其中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引导其健康、乐观、勤学、善思地成长。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序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
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
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
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
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
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
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读后感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
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
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
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
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
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
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科学前进一步,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 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最后我想说说,很多人都认为哲学研究的都是很缥缈的事情。
而事实上,它关联的直接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息息相关。
很多人也都知道,哲学研究的都是本质的东西。
但是为什么研究本质的东西呢,因为研究本质就有了全面的认识,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思维行动。
哲学、宗教和神学都是每个人必看的书籍,这类书籍都是研究道的层面,而那么多实际操作案例只是术而已。
没有战略的战术只会走的越来越迷茫。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2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传统哲学之一,在古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概念,“哲学〞这词最早是出现在希腊,后在近代引进这个概念,但“哲〞这一词在中国那么起源的很早,如“古代先哲〞“孔门十哲等〞。
中国哲学的起源,大局部认为是在东周时期,其实这只是萌芽阶段,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末期,而繁盛那么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还有老子的道家为代表,但是在很早之前《易经》的内容,就已经涉及哲学,外表上看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但是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原理,包含着“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中国哲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理论,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的规律。
且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哲理与伦理。
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时期的文化思想,“江山代有人才出〞而胡适编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开展与真实性,胡适先生文笔认真严谨,比照的手法中经典随手拈来,不得不佩服他的知识储藏量。
让人感到有趣的是,胡适先生在开篇中鉴定哲学史书的真实性。
虽说年代久远,真假不好定论,但假的必然会出现漏洞,孟子说:“尽信书那么不如无数,〞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的崇拜孔子,但对于孔子的手定之书,还是持疑心的态度。
胡适说:“哲学史最重学说的真相、先后的次序和沿革可看出线索。
〞就以曾国藩的《冰鉴》一书为例,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本《冰鉴》一书前言所说:“然一九四九年之后,它在中国大陆根本绝迹。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中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概述《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的内容和价值3.分析两本书的异同点4.对两本书进行评价和总结正文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两本书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都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前者是一部简要介绍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从先秦到 20 世纪初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后者则是一部更为详尽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系统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哲学的实践,以及哲学的历史发展。
尽管两本书在内容详略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它们都遵循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了中国哲学史的演变过程;其次,它们都强调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哲学家的贡献;最后,它们都试图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为我们认识中国哲学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然而,两本书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较于《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大纲》在论述上更为深入,对于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
同时,《中国哲学大纲》还加入了哲学实践的部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
而《中国哲学简史》则以其简洁明了的叙述,使得读者能够迅速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都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
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哲学的读者来说,这两本书无疑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
导读一1、胡适对哲学的界定:“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2、胡适对哲学的界定(1923年修订):“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3、哲学应包含几种大的问题:①天地万物是怎样来的②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③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④怎样才可以使人有知识⑤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⑥人生究竟有何归宿4、哲学史学科的任务:①明变,弄清古今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这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②求因,不但要弄清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还要弄清发生这种种变迁的原因(1)个人的才性不同(2)所处的时势不同(3)所受的思想学术影响不同③评判,明变、求因之后,还要对各加学说做出评判,使人了解其价值所在学说的效果大概有三个方面:(1)对同时代和后来的思想发生何种影响(2)在社会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3)可以造出怎样的人格来5、世界哲学可分东西两大支:①东支:中国、印度两系②西支:希腊、犹太两系6、中国哲学史分期:古代哲学、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7、哲学史史料的范围: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其哲学思想的真面目8、史料的“原料”与“副料”:①原料:哲学家本人的著作②副料:他人著述中提供的相关材料9、寻找证据的几个方面:①史事的真伪②文字的特点③文体的特点④思想的鉴别⑤旁证10、整理史料的方法:①校勘②训诂③贯通11、建立中国哲学史科学的必备条件:①搜集资料②审定史料的真假③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④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二1、蔡元培称赞此书四大长处: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系统的研究2、书中体现的方法:①证明的方法②剪裁的方法③分析的方法④系统的方法(最根本)3、全书的系统的结构:作者非常重视考订作者生平,依据考订的结论,定其时代先后,在指出各家各派哲学与其对应时代的关系的同时,又指出前后递嬗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三1、名学方法2、名学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固有的内容,被看作是古代各家各派哲学的中心问题3、由于把名学方法视为各家哲学的中心,视为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书中往往将古代哲人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也都与其名学方法挂上钩,以其名学方法统贯起来4、胡适过于重视知识论和逻辑的内容,从此角度切入其他,这种方法会发生主客关系倒置四此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它标志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2、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3、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此书的不足之处:1、认为以知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唯一的观察点”,忽略了中国古代哲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免失之偏宕狭隘2、对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来源,其思想的背景交代不够充分和不够正确3、以实验主义为基准来研究中国哲学,常有强人以就我的毛病实际上,此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真正突出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一篇导言1、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
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
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
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
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
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
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
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
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
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
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
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我则以为要论独立的反抗的精神,最出色的该是《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
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
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老子革命的种子发芽了,长出来了个老子。
关于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有各种说话,有说是因为他活得长的,说是200多岁,那是神话;有说是因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话出自《神仙传》,八成也是瞎话;胡适先生认为“老”不是老子的姓就是他的字。
老子是个革命家。
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的政治——因为政府没有干涉的本领,所以主张极端的放任。
说到底,这也是种极端的破坏注意,是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
老子是个哲学家。
他的主要的哲学概念是:道、无、无名、无为。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也是老子的最大功劳。
老子认为,天并非是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住在,天地并不与人同类,天地也没有恩意。
然而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什么样的呢?道无声无形、单独不变、周行于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只是自然。
这也是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啊!无。
“无”其实是“道”的具体阐述。
“无”到底是什么呢?看这两句话就明白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
“名”就是“物德”,就是物的德性,也说特性。
有名,然后有知识,有知识然后有欲望,有欲望然后有纷争。
老子渴望没有纷争,所以主张“无名”。
无为。
其实老子“无为”的深意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在于“深信自然法则绝对有效”。
若是用人力去赏善罚恶,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杀者杀”。
所以老子主张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无争。
孔子孔子,字仲尼,鲁国人。
他是个实行的政治家,做过鲁国的司空,又做过司寇。
他的政策不能在鲁国实行,还丢了官,于是去周游列国。
十三年,不能遇到行道的机会。
六十八岁回到路过,专做著述的事业。
那是一个充满暴行邪说的时代,暴行比如弑君弑父,《春秋》二百四十年,每七年就有一次;邪说,比如老子,哈哈!【本人认为胡适先生这一段以及该时代现象的反动,稍显混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先生大概犯了因果互生的错误吧!】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积极救世派。
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栖栖遑遑地奔走,要把无道便成有道。
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一部《易经》。
《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
1.万物的变动,都是由简易变为复杂。
2.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为简易的源起,就是“象”。
3.这种种“意象”变动时,都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这可以用“辞“来表示。
这就能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厉害,不敢为非。
正名主义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
孔子致力于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手段便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有各自的样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否则就不会有“君罪该死,弑君不为罪;父罪该死,弑父不为罪”的伟大主张!)。
正名的方法就是《春秋》。
春秋的三种正名方法就是: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
正名主义的影响:1.语言文字上的影响:“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也就是,正经说话。
2.名学上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名学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概念说”是希腊名学的始祖。
3.历史上的影响:《春秋》的余毒使得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
孔子的哲学方法:一以贯之。
“一”为何?曾子曰“忠恕”。
“忠恕”为何?中心为“忠”,如心曰“恕”。
所以,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还指要找出事物的条理系统,用来推论,举一反三。
知识论上的一以贯之:孔子因为注重推论而注重思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
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仁。
孔门说的“仁”与墨家“兼爱”不同,是有等级的爱。
并且,仁不只是爱人,还是理想的人道,统摄诸德——君子便是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孔子不仅注重模范的伦理,还注重行为的动机,即利与义。
孔子一声痛恨那些聚敛之臣,斗筲之人的谋利政策,故把义利两桩分得太分明了。
但是,他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
而且,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
后来的儒家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的动机道德论。
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
孔子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虽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
“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教育的涵养——孔子的教育靠正名和礼乐。
正名以寓褒贬,别善恶,使人见了善名,自然生爱;见了恶名,自然生恶。
主张礼乐治国,故反对用刑治国。
孔门弟子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
不料他的弟子那么多人里面,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扬光大他的哲学。
他们那么多人的成绩,不过是在一个“孝”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功夫,这也算是孔子的大不幸了。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也说孝道,但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后来的人只从这个养字上用力,因此早出许多繁文缛节来。
细看《祭义》《孝经》,简直不承认个人的存在。
我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父母的儿子。
这是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
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
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到,要人做一个“儿子”。
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
从孝的哲学,又到了孝的宗教。
儒教有很多丧葬祭祀的礼节,但是他们并不信鬼神。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一切丧葬祭祀都是为了“慎终追远”,都是为了“民德归厚”,都是为了“民兴于仁”。
礼: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制裁力。
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
所以,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制裁力。
礼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
儒家向来不主张无欲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
“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墟墓之间,有哀的空气;宗庙之中,有敬的空气。
儒家重礼乐,本是极其合乎宗教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
只可惜儒家把这种观念推行到极端,故后来竟至注意服饰跪拜,种种小节,便把礼的真义失掉了。
以上就是空门弟子的补绽工作,能不可叹吗!墨子墨子,名翟姓墨。
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鲁国人。
胡适觉得孙诒让说得对,鲁国人。
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所以提倡“非攻”论。
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话本有责备墨子之意,其实是极恭维他的话。
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墨子的天是有意志的。
墨子是一个实行的宗教家,他主张节用,又主张废乐,所以他教人要吃苦修行。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庄子.天下篇》虽批评墨家的行为却又不得不称赞墨子道:“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将求之而不可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墨子的哲学方法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的哲学则是一种行进的方法。
墨子因为讲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应用主义”。
墨家说:“义,利也。
”这个“利”字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
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真知的应用。
【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有相似。
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只是,阳明的知是心内的良知,而墨子的知是心外的实用。
】墨子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只在于他的“应用主义”。
他处处把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兼爱、非攻、节用、非乐、节葬、非命,都不过是几种特别的应用。
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不过是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