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行业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玻纤行业浅析
一、玻纤行业概况
(一)玻璃纤维简介
玻纤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高低温、耐腐蚀、隔热、阻燃、吸音、电绝缘等优异性能以及一定程度的功能可设计性。可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子电气、工业设备、管罐、造船、医疗及海洋开发、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替代钢材、木材、水泥等传统材料的重要复合增强新材料。
(二)玻纤行业产业链情况
生产玻纤的原料主要包括叶蜡石、石英石、石灰石等,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原材料产量供应相对丰富,如石英砂保有储量为13.5亿吨,叶蜡石已探明储量5500万吨,具有很大资源优势,且价格变动性小,对玻纤产业整体影响不大;玻纤行业的下游非常分散,应用广泛,涉及建筑、交通、电子、工业、环保等多个领域,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
(三)玻纤行业的特点
玻璃纤维行业具有以下行业特征:1、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2、供给弹性小,主要特性为窑池启动运转就不能停窑;3、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六大企业集中世界玻纤产能的80%,中国产能占到一半,在全球玻纤贸易中占据重要位臵;4、下游行业极其分散,产品应用广泛,与整体经济发达程度关联度较高,受政策性风险影响较小。5、上下游企业管理方式迥异。上游企业的生产方式是大批量少品种,对应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下游企业生产往往是小批量多品种,适合专业化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方式。因而我国的玻纤厂商上游做的好的往往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例如中国玻纤),而下游做的好的则是灵活多变的民企(例如长海股份)。
二、玻纤行业供需情况分析
(一)需求情况
1、下游需求广泛、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玻璃纤维已经成为建筑、交通、电子、电气、化工、冶金、环保、军工、新能源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目前全球范围内玻纤行业仍然是保持增长活力的朝阳行业,发展空间来源于对钢材、铝材、木材等传统材料的替代和下游需求领域的不断拓宽。
近几年玻纤热塑性增强材料发展迅猛,玻纤增强建材、短纤维及长纤维直接增强材料等新型产品成为玻纤行业发展的新亮点,玻纤应用已从建筑建材、电子电器、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航天航空、风力发电、过滤除尘、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建筑、交通和电子电器是我国玻纤下游应用最为广泛的消费领域,分别占玻纤总消费量的34%、16%和20.4%。其中,建筑和交通的应用占到国内玻纤总需量的50%。
近年来,国内主要玻纤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已逐渐追上国外企业。凭借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国内企业抢占了大量的海外市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玻纤产能从160万吨增长到26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44%,而同期全球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89%,国内玻纤产能已超过全球玻纤总产能的50%以上。2013年国内玻纤行业总产能达到330万吨左右,玻纤纱总产量285万吨,同比增长-1%。
另外,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受出口政策、国外反倾销调查等的影响也较大。2007年7月1
日起,我国玻纤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5%,国内多家企业随之几乎同时对玻纤进行了涨价调整,以消化不利影响。2009年3月,国家又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很大程度上帮助出口型企业渡过了难关。2011年我国玻璃纤维总出口量占玻纤总产量的60%,而2013年的数据显示,玻纤出口数量仅占到总产量的40%多。近年来,我国玻璃纤维企业一直遭遇来自欧洲、印度等地的反倾销调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外销。
(二)供给情况
玻纤产业链中,玻纤的生产及供应市场的基本情况是:国内上游玻纤纱基本被中国玻纤、泰山玻纤以及重庆国际三家垄断;而下游制品和复合材料则相对分散,除中国玻纤等三家外,还有长海股份、河北金牛、常州天马、中材金晶等众多中小厂商。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由于应用领域广泛,品种规格多样,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数量很多,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产品,形成充分竞争格局。
近年来,由于国外玻纤生产不具有成本优势,已经没有新池窑投产;我国玻纤行业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要求淘汰落后的玻纤生产工艺,并对新建池窑的规模和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导致了玻纤供给的减少,整体上近两年国内玻纤行业扩能缓慢,2013年我国玻纤行业产能约330万吨左右,其中池窑法产能300万吨左右,相比于2012年增量很小,预计2014年产能增长仍将保持较低水平。从国内来看,巨石集团、重庆国际、泰山玻纤三家玻纤龙头企业占池窑法总产能的64%,行业呈寡头垄断格局。
三、玻纤行业近期相关产业政策
据《玻纤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玻纤总产量280万吨,销售收入800亿元,平均(池窑)能耗减少到0.6标煤/吨纱以下,平均(行业)铂耗减少到0.8g/吨丝,实现出口创汇30亿美元;深化玻纤制品加工、开发更多新产品,不断开拓玻纤制品应用领域。玻纤复合材料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行业形成的共识是要继续调整升级,重点从量的增长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率,深度加工制品,更要加强应用开发,要把它作为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2年10月,工信部发布《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2012年修订)》。相比于2007年发布实施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来看,2012新版在企业生产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等领域全面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从中看出中国玻璃纤维行业
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决心。
四、玻纤行业下游需求有待开发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整个玻纤产业链上,上游玻璃纤维的产能转移要快于玻纤制品。中国的玻纤纱产量占全世界玻纤纱产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10%逐年上升,2011年已经高达54%,上游玻纤纱产能转移已经完成了2/3,而下游玻纤制品由于技术壁垒及下游应用领域的待开拓,转移只有1/3,目前中国玻纤深加工的数量只有全球的37%。
从行业协会对2010年我国玻纤及制品的进出口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玻纤出口量已远超进口量,但从单价来看,进口玻纤及制品的价格要明显高于出口商品,说明我国玻纤产业技术仍然落后国外,产品普遍低质廉价,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从进出口种类来看,基本差距不大,但玻璃纤维明显更倾向进口,且该品种进口单价几乎是出口单价的2倍,表明我国对于高端特种玻纤的需求仍依赖进口,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从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国内的下游需求仍待开发。从我国与欧美下游玻纤需求来看,建筑是公认的玻纤需求拉动力,但就具体建筑材料来看,我国的玻纤普及率仍较国外有一定差距。例如欧洲玻纤建筑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总量的50%以上,美国高达80%,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足30%;而玻纤在建筑中还可以用于石膏贴面,相比传统的纸面具有强度高、防潮、防火等性能优势,目前我国石膏板人均消费量仅为1.3 平米左右,远低于美国10 平米/人的水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就交通和电子电器而言,由于电子产业基本已完成向中国的转移,所以以覆铜板和印制电路为用途的玻纤需求在国内占比较大,而交通运输包括航空航天以及轨道交通,二者都属于新兴玻纤应用领域,对玻纤及其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较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未来需求仍待开发。
另外是大众消费领域,欧美消费对玻纤的需求占比约为7%-10%,主要是用在运动器材、小家电以及泳池船艇等领域,对于中国而言,相较工业市场,居民消费尚属空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必将拉动消费类玻纤的需求启动。
五、我国玻纤行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我国玻璃纤维工业配套形成完整体系,取得较快发展;
(2)已有足够技术、物质基础。产量、出口居世界第一,内需市场大,用量也已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