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豆原理模型---运动轨迹为圆模型

合集下载

专题4.5圆---利用“瓜豆”模型求最值-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

专题4.5圆---利用“瓜豆”模型求最值-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
轨迹的相似比!
上述模型在数学江湖中也被称作“捆绑动点轨迹模型”
Q
强化训练
“瓜豆”模型
提升能力
1.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2,E是BC边上一点,CE=7,F是正方形内部一点,
且EF=3,连接EF,DE,DF,并将△DEF绕点D逆时针旋转90º得到△DMN(点M,N
10
分别为点E,F的对应点),连接CN,则CN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
2
2
E G
D
A
圆型运动轨迹
典例精讲
考点2-2
【引例】如图,已知A是⊙O外一点,P是⊙O上的动点,线段AP的中点为Q,连
接OA,OP.若⊙O的半径为2,OA=4,则线段OQ的最小值是(
A.0
B.1
C.2
B )
D.3
【思考】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
解:连接AO,取AO的中点M,连接QM,PO.
O
A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OAM=∠PAQ;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
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模型”.
2
倍而得到的,所以点P所在圆的圆心绕点A逆时针旋转90º,
再乘以 2 就是点C所在圆的圆心B´,而半径也缩小
2
2倍,
2
即 2 .根据点圆最值模型,可知:BB´-CB´≤BC≤BB´+CB´,
即3 2 ≤BC≤ 5 2 ,因此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 3 2 .

初中数学解题模型专题讲解42---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初中数学解题模型专题讲解42---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5 / 19
Q
A
P
O
【分析】Q 点满足(1)∠PAQ=45°;(2)AP:AQ= 2 :1,故 Q 点轨迹是个圆. 连接 AO,构造∠OAM=45°且 AO:AM= 2 :1.M 点即为 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 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 Q 的轨迹圆.
Q
M
P
A
O
【练习】如图,点 P(3,4),圆 P 半径为 2,A(2.8,0),B(5.6,0),点 M 是圆 P 上的 动点,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
引例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作 AQ⊥AP 且 AQ=AP.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Q
A
P
O
【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 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得 AQ,故 Q 点轨迹 与 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
P F
E
B
D
C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 P 点相同,P 从 E 点
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 8,故此题答案为 8.
13 / 19
【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2 3 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 M,交直线 y=-x 于点 N,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30°,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思考 1】: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豆瓜定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豆瓜定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 点出发探讨Q 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 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 中点.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 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 点始终为AP 中点,连接AO,取AO 中点M ,则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 是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 ∽△ 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 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 三点共线,由Q 为AP 中点可得:AM=1/2AO .Q 点轨迹相当于是P 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 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 P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结论】(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PAQ=∠OAM ;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 ,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 Q 与 P 的关系相当于旋转 + 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 ”圆得圆, “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 P 、 Q ,可称点 P 为 “主动点 ”,点 Q 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 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 AP:AQ 是定值).【思考1】: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 A 为定点,连接AP ,以AP 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QA【分析】Q 点满足(1)∠PAQ=60°;(2)AP=AQ,故Q 点轨迹是个圆:考虑∠ PAQ=60°,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 MAO=60°;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A【小结】可以理解AQ 由AP 旋转得来,故圆M 亦由圆O 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 与AQ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 A 为定点,连接AP,以AP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 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 PAQ=45°;(2)AP:AQ= 2: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 OAM=45°且AO :AM = 2 :1.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 AMQ .即可确定点Q 的轨迹圆.Q【练习】如图,点 P ( 3,4),圆 P 半径为 2,A (2.8,0),B (5.6,0),点 M 是圆 P 上的动点, 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 .取 BP中点 O ,以 O 为圆心, 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 C 轨迹.当 A 、C 、O 三点共线且点 C 在线段 OA 上时, AC 取到最小值,根据 B 、 P 坐标求 O ,利用 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OA ,再减去 OC 即可.分析】 M 点为主动点, C 点轨迹:2016 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AC=BC= 2 2 ,点 P 在以斜边 AB 为直径的半 圆上, M 为 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 A 运动至点 B 时,点 M 运动的路径长为【分析】考虑 C 、M 、 P 共线及 M 是 CP 中点,可确定 M 点轨迹:取 AB 中点 O ,连接 CO 取 CO 中点 D ,以 D 为圆心, DM 为半径作圆 D 分别交 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 EF 即为 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 M 点与 P 点轨迹关系, 可直接得到 M 点的轨迹长为 P 点轨迹长 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 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中, AB 2 5 ,O 是 BC 边的中点,点 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 OE=2,连接 DE ,将线段 DE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得 DF , 连接 AE 、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分析】 E 是主动点, F 是从动点, D 是定点, E 点满足 EO=2 ,故 E 点轨迹是以 O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F考虑 DE ⊥DF 且 DE=DF ,故作 DM ⊥DO 且 DM =DO ,F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 OM ,与圆 M 交点即为 F 点,此时 OF 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 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OM ,减去 MF 即可得到 OF 的最小值.F练习】 △ABC 中,AB=4,AC=2,以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 BCDE ,BD 、 CE 交于点O ,则线段 AO 的最大值为【分析】考虑到 AB 、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 AB ,将 AC 看 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 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 AO 的最大值.根据 AC=2,可得 C 点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接下来题目求 AO 的最大值, 所以确定 O 点轨迹即可, 观察 △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锐角顶点 C 的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所以 O 点轨迹也是圆, 以 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 M 即为点 O 轨迹圆圆心.B连接 AM 并延长与圆 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 O ,此时 AO 最大,根据 AB 先求 AM , 再根据BC 与 BO 的比值可得圆 M 的半径与圆 A 半径的比值, 得到 MO ,相加即得 AO .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 最大值.A 、C 、A '共线时,可得 AOA'引例:如图, P 是直线 BC 上一动点,连接 AP ,取 AP 中点 Q ,当点 P 在BC 上运 动时, Q 点轨迹是?【分析】当 P 点轨迹是直线时, 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 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 、Q 向 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 、N ,在运动过程中, 因为 AP=2AQ ,所以 QN始终为 AM 的一半, 即 Q 点到 BC 的距离是定值, 故 Q 点 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 △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AQ=90°且 AP=AQ ,当点 P 在直线BC 上运动时,求 Q 点轨迹?分析】 当 AP 与 AQ 夹角固定且 AP:AQ 为定值的话, P 、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 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 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 Q 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 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 AP:AQ 是定值).轨迹之线段篇AP N M结论:P、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 PAQ(当∠ PAQ≤90时°,∠ P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 ∽△ AMN,可得AP:AQ=BC:MN)A【2017 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10,BD=4,BE=2,点P 从点 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当点P 从点 E 运动到点 A 时,点 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_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 E 点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P 1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2 3 的一个定点, AC ⊥ x 轴于点 M ,交直线 y=-x 于点 N ,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 APB=30°, BA ⊥PA ,则点 P 在线段 ON 上运动时, A 点不变, B 点随之运动. 求当点 P 从点 O 运动到点 N 时,点 B 运动的路径长是 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 PAB=90°,∠APB=30°可得:AP:AB= 3:1,故 B 点轨迹也是线段, 且 P 点轨迹路径长与 B 点轨迹路径长之比也为 3:1,P 点轨迹长 ON 为 2 6,故B 点轨迹长为 2 2 .【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 -3,0),点 B 是 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 C 、D 在x 正半轴上, 以 AB 为边在 AB 的下方作等边 △ABP ,点 B 在 y 轴上运动时,取两特殊时刻: (1)当点 B 与点 O 重合时,作出 P 点位置 P1;( 2)当点 B 在 x 轴 上方且 AB 与 x 轴夹角为 60°时,作出 P 点位置 P2.连接 P1P2,即为 P 点轨迹.yByAMOPNC上运动,故可知 P 点轨迹也是直线.是等边三角形且 B 点在直线根据∠ ABP=60°可知: P 1P 2与y 轴夹角为 60°,作 OP ⊥ P 1P 2 ,所得 OP 长度即为最 小值,OP2=OA =3,所以 OP=3 .2【2019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 为 BC 上一点,且 BE=1,F 为 AB 边 上的一个动点, 连接 EF ,以 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 △EFG ,连接 CG ,则 CG 的最小值为.【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F 点看成是由点 B 向点 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 F 点轨迹是线段, 故 G 点轨迹也是线段, 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 初始时刻G 点在 G 1位置,最终 G 点在G 2位置( G 2不一定在 CD 边),G 1G 2即为 G 点运动轨迹.CG 最小值即当 CG ⊥ G 1G 2的时候取到,作 CH ⊥G 1G 2于点 H ,CH 即为所求的最 小值.CG 最小值,可以将A .2 B .4 C .6 D .8根据模型可知: G 1G 2与 AB 夹角为 60°,故 G 1G 2⊥ EG 1. 过点 E 作 EF ⊥CH 于点 F ,则 HF 所以 CH= 5 ,因此 CG 的最小值为2AD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 “瓜豆原理 ”,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 从动点与 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 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 而 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2016 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 y 2 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 A ,连接 AOx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 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 C ,满足动时,点 C 始终在函数 y k 的图像上运动,若 tan ∠ CAB=2,【分析】 ∠ AOC=90°且 AO:OC=1:2,显然点 C 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 分别作AM 、 CN 垂直 x 轴,垂足分别为 M 、N ,连接 OC ,易证 △AMO ∽△ ONC ,∴ CN=2OM , ON=2AM ,∴ ON ·CN=4AM ·OM ,故 k=4×2=8.13G 1E =1, CF= CE ,22AC=BC ,当点 A 运则 k 的值为( )HG 2【思考】若将条件 “tan ∠ CAB=2”改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 ”,k 会是多少?【练习】如图, A (-1,1),B ( -1,4),C (-5,4),点 P 是△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OP ,以OP 为斜边在 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 △OPQ ,当点 P 在△ABC 边上运动一周时,点 Q 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_______ .yO【分析】根据 △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 Q 点运动轨迹与 P 点轨迹形状相同, 根据 OP:OQ= 2 :1 ,可得 P 点轨迹图形与 Q 点轨迹图形相似比为 2 :1 ,故面积 比为2:1,△ABC 面积为 1/2 ×3×4=6 ,故 Q 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3.【小结】 根据瓜豆原理, 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 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x【练习】如图所示, AB=4,AC=2,以 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 , 连接 AD 并延长至点 P ,使 AD=PD ,则 PB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_ .考虑到 AP=2AD ,故 P 点轨迹是以 N 为圆心, 2 2 为半径的圆, 即可求出 PB 的取 值范围.P分析】固定 AB 不变,AC=2,则 C 点轨迹是以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以 BC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 ,则 D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

利用“瓜豆原理”模型分析轨迹问题

利用“瓜豆原理”模型分析轨迹问题

利用 瓜豆原理 模型分析轨迹问题陈礼弦(贵州省贵安新区普贡中学ꎬ贵州贵安新区561113)摘㊀要:文章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ꎬ针对轨迹问题这一中考难点ꎬ利用 瓜豆原理 模型巧妙分析轨迹问题的求解思路ꎬ目的在于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及学生找到应对轨迹问题的正确思路ꎬ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ꎬ进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初中数学ꎻ轨迹问题ꎻ 瓜豆原理 模型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11-0017-03收稿日期:2024-01-15作者简介:陈礼弦(1971.12 )ꎬ男ꎬ贵州省清镇人ꎬ本科ꎬ高级教师ꎬ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ꎬ轨迹问题是教学的难点ꎬ也是核心素养重点考查对象.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ꎬ引导学生弄清楚 瓜豆原理 模型ꎬ利用其分析轨迹问题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瓜豆原理 是一种数学问题的形象描述ꎬ即若两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比是定值ꎬ夹角是定角ꎬ则两动点的运动路径相同.其中ꎬ主动点叫作 瓜 ꎬ从动点叫作 豆 .如果 瓜 在直线上运动ꎬ那么 豆 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ꎻ如果 瓜 在圆周上运动ꎬ那么 豆 的运动轨迹也是圆.这种主从联动轨迹问题被称为 瓜豆原理 或 瓜豆模型 ꎬ在某一个特殊位置ꎬ就是我们要解决的轨迹问题[1].1模型一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这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主动点在直线上运动ꎬ从动点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其结论主要有两个:一是主动点和从动点所在直线的夹角是一个定值ꎻ二是主动点和从动点轨迹长度之比值是一个定值.1.1模型分析例1㊀如图1ꎬG为线段EF一动点ꎬD为定点ꎬ连接DGꎬ取DG中点Hꎬ当点G在EF运动时ꎬ画出点H的运动轨迹.㊀㊀图1㊀例1题图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例1解析图解析㊀如图2ꎬ线段IJ即为点H运动的轨迹ꎬ理由如下:连接DEꎬDF.因为当点G在点E处时ꎬ点H在点I处ꎬ当点G在点F处时ꎬ点H在点J处ꎬ所以点I是DE的中点ꎬ点J是DF的中点ꎬ所以IJʊEFꎬ所以IJ=12EFꎬ所以IJEF=12ꎬ所以在运动过程中ꎬ主动点G和从动点H所在的直线DG和DH的夹角是0ʎ(定值)ꎬ主动点G和从动点H的轨迹长之比值是12(定值).从而可知主动点G运动的轨迹是线段ꎬ从动点H运动的轨迹也是线段.例2㊀如图3ꎬә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ꎬøEDF=90ʎ且DE=DFꎬ当点E在线段MN上运动时ꎬ画出点F的运动轨迹.解析㊀如图4ꎬ线段FᶄFᵡ即为点F的轨迹.取点F的起始位置Fᶄ和终点位置Fᵡꎬ连接即得点F轨迹为线段FᶄFᵡ.因为主动点E和从动点F所在直线71图3㊀例2题图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4㊀例2解析图DE和DF的夹角为90ʎꎬ易证әMNDɸәFᶄFᵡDꎬ主动点E和从动点F的轨迹长之比值等于MNʒFᶄFᵡ=1ꎬ所以点E㊁F的轨迹是同一图形.1.2模型应用例3㊀如图5ꎬ矩形DEFG中ꎬDE=3ꎬDG=4ꎬ点H在边DG上且DHʒHG=1ʒ3.动点I从点D出发ꎬ沿DE运动到点E停止.过点H作HKʅHI交射线EF于点Kꎬ设J是线段HK的中点.求在点I运动的整个过程中ꎬ点J运动的路径的长.图5㊀例3题图㊀㊀㊀㊀㊀图6㊀例3解析图解析㊀如图6ꎬ当I与D重合时ꎬ点K与Kᶄ重合ꎬ此时点J在Jᶄ处ꎬ当点I与E重合时ꎬK与Kᵡ重合ꎬ点J在Jᵡ处ꎬ点J的运动轨迹是线段JᶄJᵡ.因为DG=4ꎬDHʒHG=1ʒ3ꎬ所以DH=1ꎬHG=3.在RtәDEH中ꎬDH=1ꎬDE=3ꎬ所以HE=DH2+DE2=1+9=10.因为DG//EFꎬ所以øDHE=øHEKᵡꎬ又因为øD=øEHKᵡ=90ʎꎬ所以әDHE~әHEKᵡꎬ所以HEEKᵡ=DHHEꎬ所以EKᵡ=10ˑ10=10.又因为EKᶄ=DH=1ꎬ所以KᶄKᵡ=EKᵡ-EKᶄ=9ꎬ所以JᶄJᵡ=12KᶄKᵡ=92ꎬ所以点J的运动路径的长为92.2模型二㊀动点在圆周上运动这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主动点在圆周上运动ꎬ从动点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其结论主要有两个:一是主㊁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值ꎻ二是主㊁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值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值.2.1模型分析例4㊀如图7ꎬF是☉D上一个动点ꎬE为定点ꎬ连接EFꎬG为EF的中点ꎬ当点F在☉D上运动时ꎬ画出点G的运动轨迹.㊀图7㊀例4题图㊀㊀㊀㊀㊀㊀㊀图8㊀例4解析图解析㊀如图8ꎬ☉C是点G的运动轨迹.连接EDꎬ取ED的中点Cꎬ连接CGꎬ以C为圆心ꎬCG为半径作☉Cꎬ所以点F在☉D上运动时ꎬ点G在☉C上运动.即☉C是点G的运动轨迹.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øFEG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øDECꎬ是定值0ʎ.又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FE㊁GE之比值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DE㊁CE之比值ꎬ也等于两圆半径DF㊁CG之比值ꎬ是定值.从而可知主动点F在圆周上运动ꎬ从动点G的运动轨迹也是圆.例5㊀如图9ꎬM是☉D上一个动点ꎬB为定点ꎬ连接BMꎬ在BM的上方以BM为边作等边әBCM.当点M在☉D上运动时ꎬ画出点C的运动轨迹.㊀图9㊀例5题图㊀㊀㊀㊀㊀㊀图10㊀例5解析图解析㊀如图10ꎬ点C的运动轨迹是以点E为圆心的圆ꎬ理由如下:点C满足øMBC=60ʎꎬBM=BCꎬ点C的圆心E满足øDBE=60ʎꎬBE=BDꎬ且EC=DMꎬ可确定圆E的位置ꎬ任意时刻均有әBMDɸәBCEꎬ可以理解BE是由BD旋转得到ꎬ故圆E是由圆D旋转得到的ꎬ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与BM与MC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有关.例6㊀如图11ꎬF是☉C上一动点ꎬE为定点ꎬ81连接EFꎬ以EF为斜边在EF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EFD.当点F在☉C上运动时ꎬ画点D的轨迹.图11㊀例6题图㊀㊀㊀㊀㊀㊀图12㊀例6解析图解析㊀如图12ꎬ点D的轨迹为以点G为圆心ꎬ22CF长为半径的圆.D点满足øFED=45ʎꎬEF:ED=2ʒ1ꎬ故D点轨迹是一个圆.连接ECꎬ构造øGEC=45ʎ且ECʒEG=2ʒ1.G点即为D点轨迹圆圆心ꎬ此时任意时刻均有әECFʐәEGD.即可确定点D的轨迹圆.所以点D的轨迹为以点G为圆心ꎬ22CF长为半径的圆.2.2模型应用例7㊀如图13ꎬ☉E的直径BC=4ꎬD为☉E上的动点ꎬ连接BDꎬF为BD的中点ꎬ若点D在圆上运动一周ꎬ求点F经过的路径长.图13㊀例7题图㊀㊀㊀㊀㊀㊀图14㊀例7解析图解析㊀如图14ꎬ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连线DB㊁FB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EB㊁GB的夹角ꎬ且是0ʎꎬ为定值ꎬ又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DB㊁FB之比值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EB㊁GB之比值ꎬ也等于两圆半径EB㊁GB之比值ꎬ是定值12.所以是点D在☉E上运动ꎬ点F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如图14ꎬ当点D在点C处时ꎬ点F在点E处ꎬ当点D在点B处时ꎬ点F在点B处ꎬ所以EB是这个圆的直径ꎬ这个圆是☉G.又因为BC=4ꎬ所以EB=2ꎬ所以GB=1ꎬ所以r=1ꎬ所以☉G的周长为2πr=2πꎬ所以点F经过的路径长是2π.例8㊀如图15ꎬFG=3ꎬ☉F的半径为1ꎬE为☉F上的动点ꎬ连接EGꎬ在EG上方作一个等边三角形EGHꎬ连接FH.求FH的最大值.解析㊀如图16ꎬ以FG为边在FG上方构造等边三角形әFGIꎬ连接IHꎬ以点I为圆心ꎬIH为半径作圆I.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连线EG㊁HG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FG㊁IG的夹角ꎬ且是60ʎ为定值.又因为主㊁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EG㊁HG之比值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FG㊁IG之比值ꎬ也等于两圆半径FE㊁IH之比值ꎬ是定值1.因为øFGE=60ʎ-øEGIꎬøIGH=60ʎ-øEGIꎬ所以øFGE=øIGH.又因为FG=IGꎬEG=HGꎬ所以әFGEɸәIGHꎬ所以IH=FE=1.从而可知点H运动的轨迹是以点E为圆心㊁1为半径的圆ꎬ当F㊁I㊁H三点共线且H在FI的延长线上时ꎬFH的最大值为FI+IH=3+1=4ꎬ此时点H在点Hᶄ处.图15㊀例8题图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6㊀例8解析图3结束语在解决轨迹问题时ꎬ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ꎬ主动点和从动点运动的轨迹是否属于 瓜豆原理 .如果主动点和从动点运动的轨迹属于 瓜豆原理 ꎬ就可以利用主动点在直线上运动ꎬ从动点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或主动点在圆周上运动ꎬ从动点的运动轨迹也是圆解决轨迹问题[2].参考文献:[1]熊长菊ꎬ张进.例谈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ꎬ2022(6):5-9.[2]丁羽.初三学生动点轨迹问题的解决障碍及教学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ꎬ2022.[责任编辑:李㊀璟]91。

2021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总复习:轨迹问题中的“瓜豆原理”模型

2021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总复习:轨迹问题中的“瓜豆原理”模型

(2)点Q可以看作点P绕定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而来;
(3)点Q可以看作点P绕定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角α而来.
问题2 (直线生直线)在问题1中,若点A是定点,点P在直线l上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保持∠A大小不变,则点Q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它可以由点P的路径通过怎样的 旋转变换得到?
图①
图② 问题2图
图①
图②
图③
问题6图
问题6 解:点C的路径可以由点B所在的⊙O以定点A为位似中心,以相应的位比
放缩而来,且这两个圆的相似比(即半径比)等于位似比.如解图所示:
问题6解图①
问题6解图②
问题6解图③
模型总结
此类轨迹问题可通过“位似变换”来解决,称B为主动点,C为从动点,根据位似 的性质,从动点C的路径与主动点B的路径是相似图形. “集体行动,步调一致”, 每一个点都是经过相同的变换得到,整个路径自然也是经过相同的交换而来,若 是圆,其圆心亦然,且这两个圆的相似比(即半径比)等于位似比.
(3)点C可以看作点B先绕着定点A逆时针旋转角α,再以定点A为位似中心,以k为
位似比放缩而来.
问题8 (直线生直线)在问题7中,若点B在定直线l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如图所 示,点C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它可以看作点B的路径如何而来?
图②
问题8 解:每一个图①点C都可以看作相应问的题点8图B先旋转后位似而来,因此图点③C的路径 是点B的路径(即直线l)先旋转后位似而来.如解图所示:
类型一 旋转型
模型分析 问题1 (共顶点,等线段)根据旋转的性质,写出在下列三角形中,点P经过怎样 的旋转变换可以得到Q点. (1)等腰Rt△APQ;(2)等边△APQ;(3)任意等腰△APQ(顶角为α).
图①

瓜豆原理—圆(基础篇)

瓜豆原理—圆(基础篇)

⽠⾖原理—圆(基础篇)今⽇主题:双动点隐藏圆模型特征:“定⽐定⾓”先解释⼀下定⽐定⾓P、Q均为动点,A为固定点。

但是P和Q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线段PA与QA的⽐例固定,以及线段PA与AQ的夹⾓α是固定值。

看⼀下动图:结论:P点的运动轨迹与Q点的运动轨迹相似。

如果P点在⼀个圆上运动,那么符合这种关系的Q 点也必然在⼀个圆上运动。

P点在线段上动,Q点也在线段上动。

今天只讲找轨迹的步骤,证明会在视频课中给出⼀、全等型旋转拿题⽬举例:如图,P是圆O上⼀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问题: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第⼀步:确定三个关键点主动点(已知运动轨迹的点):P从动点(需要探索运动轨迹的点):Q旋转中⼼(两个动点到这个固定点定⽐定⾓):A第⼆步:确定主动点到从动点的旋转⽅式:P→Q:以A为旋转中⼼,逆时针旋转90°第三步:将主动点的轨迹按照第⼆步的旋转⽅式旋转,就可以得到从动点的运动轨迹圆的旋转等价于转圆⼼,所以做题时先转圆⼼,再确定半径。

本题因为定⽐为1:1,所以两个圆半径⽐就是1:1动态感知:⼆、相似型旋转如图,△APQ是直⾓三⾓形,∠P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第⼀步:确定三个关键点主动点P 、从动点Q、旋转中⼼A第⼆步:确定主动点到从动点的旋转⽅式:P→Q:以A为旋转中⼼,逆时针旋转90°,缩⼩⼀半第三步:将主动点的轨迹按照第⼆步的旋转⽅式旋转,得到从动点得运动轨迹这个例题之所以两个圆的半径不⼀样,是因为主/从=2/1,所以圆的半径⽐也为2/1三、夹0°型缩放如图,P是圆O上⼀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第⼀步:确定三个关键点主动点P 、从动点Q、旋转中⼼A第⼆步:确定主动点到从动点的旋转⽅式:P→Q:以A为旋转中⼼,转0°,缩⼩⼀半(其实就是以A为缩放中⼼,缩⼩⼀半)第三步:将主动点的轨迹按照第⼆步的⽅式缩放,得到从动点得运动轨迹四、模型总结这⾥的定⾓不⼀定是90°,本篇以90°举例,实际任何度数均可五、实战练习。

最值模型-瓜豆原理(解析版)--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全归纳之模型解读

最值模型-瓜豆原理(解析版)--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全归纳之模型解读

最值模型-瓜豆原理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题型,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集中点。

掌握该压轴题型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瓜豆原理(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解读】瓜豆原理:若两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比是定值,夹角是定角,则两动点的运动路径相同。

主动点叫瓜,从动点叫豆,瓜在直线上运动,豆也在直线_上运动;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轨迹也是圆。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模型1、运动轨迹为直线模型1-1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解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理由: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模型1-2如图,在△APQ中AP=AQ,∠PAQ为定值,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解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理由: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

【最值原理】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时,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1)当动点轨迹确定时可直接运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2)当动点轨迹不易确定是直线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确定:①观察动点运动到特殊位置时,如中点,端点等位置时是否存在动点与定直线的端点连接后的角度不变,若存在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②当某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③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时,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为直线;④若动点轨迹用上述方法都合适,则可以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已知轨迹的线段求值。

瓜豆原理解析

瓜豆原理解析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A OQP【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 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PQA MO【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作AQ ⊥AP 且AQ =AP .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OP QA【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AQ ,故Q 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且可得半径MQ =PO . 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MA QPO引例3:如图,△APQ 是直角三角形,∠PAQ =90°且AP =2AQ ,当P 在圆O 运动时,Q 点轨迹是OPQA【分析】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 考虑AP :AQ =2:1,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O :AM =2:1.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且相似比为2.OPQM A【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 、Q ,可称点P 为“主动点”,点Q 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αA QPOααOPQMA【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以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OPA Q【分析】Q 点满足(1)∠PAQ =60°;(2)AP =AQ ,故Q 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AQ =60°,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MAO =60°;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且可得半径MQ =PO . 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60°MQAPO【小结】可以理解AQ 由AP 旋转得来,故圆M 亦由圆O 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 与AQ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以AP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 点轨迹OPQA【分析】Q 点满足(1)∠PAQ =45°;(2)AP :AQ =:1,故Q 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 ,构造∠OAM =45°且AO :AM :1.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 ∽△AMQ .即可确定点Q 的轨迹圆.MOPQA【练习】如图,点P (3,4),圆P 半径为2,A (,0),B (,0),点M 是圆P 上的动点,点C 是MB 的中点,则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OyxA B CM P【分析】M 点为主动点,C 点为从动点,B 点为定点.考虑C 是BM 中点,可知C 点轨迹:取BP 中点O ,以O 为圆心,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 轨迹.OOyxABC M P当A 、C 、O 三点共线且点C 在线段OA 上时,AC 取到最小值,根据B 、P 坐标求O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 ,再减去OC 即可.OPMCBAxyO【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 =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A BC MP【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 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DEFOABCM P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E DCBAO考虑DE ⊥DF 且DE =DF ,故作DM ⊥DO 且DM =DO ,F 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ABCDEFM直接连接OM ,与圆M 交点即为F 点,此时OF 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 ,减去MF 即可得到OF 的最小值.OABCDE FM【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E DM ABCO连接AM 并延长与圆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 ,此时AO 最大,根据AB 先求AM ,再根据BC 与BO 的比值可得圆M 的半径与圆A 半径的比值,得到MO ,相加即得AO .OCBAM DE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 、C 、A ’共线时,可得AO 最大值.AB CDEO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 是直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P ,取AP 中点Q ,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PQABC【分析】当P 点轨迹是直线时,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 、Q 向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 =2AQ ,所以QN 始终为AM 的一半,即Q 点到BC 的距离是定值,故Q 点轨迹是一条直线.N CBAQP M【引例】如图,△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Q =90°且AP =AQ ,当点P 在直线BC 上运动时,求Q 点轨迹CBAQP【分析】当AP 与AQ 夹角固定且AP :AQ 为定值的话,P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 点轨迹线段.Q 2Q 1ABC【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AQ (当∠PAQ ≤90°时,∠PAQ 等于MN 与BC 夹角)MNααPQ A BC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M NααA BC【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BCDE FP【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M ,交直线y =-x 于点N ,若点P 是线段ON 上的一个动点,∠APB =30°,BA ⊥PA ,则点P 在线段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 从点O 运动到点N 时,点B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yxN MPACBO【分析】根据∠PAB =90°,∠APB =30°可得:AP :AB,故B 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 点轨迹路径长与B,P 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0),点B 是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 、D 在x 正半轴上,以AB 为边在AB 的下方作等边△ABP ,点B 在y 轴上运动时,求OP 的最小值.POABxy【分析】求OP 最小值需先作出P 点轨迹,根据△ABP 是等边三角形且B 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 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 与点O 重合时,作出P 点位置P 1;(2)当点B 在x 轴上方且AB 与x 轴夹角为60°时,作出P 点位置P 2.连接P 1P 2,即为P 点轨迹.P 2P 1y xBAO根据∠ABP =60°可知:12P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PP 2P 1y xBAO【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BCDEF【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G 1ED CBA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FHG 2G 1ED CBA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 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 的值为( )CBAOyxA .2B .4C .6D .8【分析】∠AOC =90°且AO :OC =1:2,显然点C 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 、CN 垂直x 轴,垂足分别为M 、N ,连接OC ,易证△AMO ∽△ONC ,∴CN =2OM ,ON =2AM ,∴ON ·CN =4AM ·OM ,故k =4×2=8.NM xyOABC【思考】若将条件“tan ∠CAB =2”改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k 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 (-1,1),B (-1,4),C (-5,4),点P 是△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OP ,以OP 为斜边在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 ,当点P 在△ABC 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 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QCxyOA B P【分析】根据△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 点运动轨迹与P 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 :OQ,可得P 点轨迹图形与Q 点轨迹图形相似比为,故面积比为2:1,△ABC 面积为1/2×3×4=6,故Q 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 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E MPDCBA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求出PB 的取值范围.N E A BCD P M。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模型第1讲瓜豆原理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模型第1讲瓜豆原理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
【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PAQ=∠OAM;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
学无止境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模型
第(1)讲瓜豆原理
苏科版九年级
模型汇总
1、瓜豆原理-动点轨迹直线型
动点轨迹为直线型
【知识梳理】
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时,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当动点轨迹确定时可直接运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当动点轨迹不易确定是直线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确定
①观察动点运动到特殊位置时,如中点,端点等位置时是否存在动点与定直线的端点连接
针旋转60°得到线段DE,连结BE.
(1)若点D在AB边上(不与A,B重合)请依题意补全图并证明AD=BE;
(2)连接AE,当AE的长最小时,求CD的长.
解析(1):
由于等边三角形△ABC
和等边三角形△CDE共顶点C,
利用手拉手旋转全等可证得:
△ACD≌△BCE(ASA)
∴AD=BE
E
解析(2)
利用瓜豆原理,主动点D在AB上,
△AMQ∽△AOP,QM:PO=AQ:AP=1:2.
【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
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
2、瓜豆原理-动点轨迹圆弧型
动点轨迹为圆或圆弧型
【知识精讲】
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瓜豆原理精华版

瓜豆原理精华版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 并延长与圆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 ,此时AO 最大,根据AB 先求AM ,再根据BC 与BO 的比值可得圆M 的半径与圆A 半径的比值,得到MO ,相加即得AO .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 、C 、A ’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BCDEF【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初中圆中轨迹问题瓜豆原理

初中圆中轨迹问题瓜豆原理

初中圆中轨迹问题瓜豆原理
“瓜豆原理”在解决初中圆中的轨迹问题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这个原理可以用于确定从动点的轨迹。

当主动点和从动点与一个定点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是定值,且主动点和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值时,从动点的轨迹就可以确定。

这个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动点和从动点的轨迹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圆O,一个动点P在圆O上运动,另一个动点Q与P点有固定的角度和距离关系。

通过应用瓜豆原理,我们可以确定Q点的轨迹是一个以O点为中心,以OP为半径的圆。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瓜豆原理来解决一些涉及圆和轨迹的几何问题。

总的来说,瓜豆原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初中数学中涉及圆和轨迹的问题。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从而更好地解决几何问题。

专题19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圆或圆弧型最值问题(学生版)

专题19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圆或圆弧型最值问题(学生版)

专题7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圆或圆弧型最值问题【专题说明】动点的轨迹为定圆时,可利用:“一定点与圆上的动点距离最大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和,最小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差”的性质求解。

确定动点轨迹为圆或者圆弧型的方法:(1)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不变,则点的轨迹是圆或者圆弧。

(2)当某条边与该边所对的角是定值时,该角的顶点的轨迹是圆,具体运用如下;①见直角,找斜边,想直径,定外心,现圆形①见定角,找对边,想周角,转心角,现圆形【知识精讲】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 P,Q为A 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 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 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 P,QM:P O=AQ:A 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 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 P,作AQ⊥A P且AQ=A 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 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 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 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 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 P O≌△AQM.如图,△A P 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 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 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 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 P 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 P:AQ是定值).【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 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例题】1、如图,在Rt ABC ∆中,90︒∠=C ,4AC =,3BC =,点O 是AB 的三等分点,半圆O 与AC 相切,M ,N 分别是BC 与半圆弧上的动点,则MN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和是( )A .5B .6C .7D .82、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2AB =,3AD =,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AD 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EF 沿EF 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 EF ,则'A C 的长的最小值是( )A B .3 C 1 D 13、如图,在Rt ①ABC 中,①ABC =90°,①ACB =30°,BC =2√3 ,①ADC 与①ABC 关于AC 对称,点E 、F 分别是边DC 、BC 上的任意一点,且DE =CF ,BE 、DF 相交于点P ,则CP 的最小值为( ) A .1 B .√3 C .32 D .24、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E 是AB 边的中点,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将Δ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ΔEB ' F ,连接B ' D ,则B ' D 的最小值是_____.5、如图,Rt ABC △中,AB BC ⊥,6AB =,4BC =,P 是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90PAB PBA ︒∠+∠=,则线段CP 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6、如图,点D 在半圆O 上,半径5OB =,4=AD ,点C 在弧BD 上移动,连接AC ,作DH AC ⊥,垂足为H ,连接BH ,点C 在移动的过程中,BH 的最小值是______.7、如图,过抛物线上一点A作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交轴于点C,已知点A的横坐标为.(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和点B的坐标;(2)在AB上任取一点P,连结O P,作点C关于直线O P的对称点D;①连结BD,求BD的最小值;①当点D落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在轴上方时,求直线P D的函数表达式.【解析】(1)由题意A(﹣2,5),对称轴x=﹣=4,①A、B关于对称轴对称,①B(10,5).(2)①如图1中,由题意点D在以O为圆心OC为半径的圆上,①当O、D、B共线时,BD的最小值=OB﹣OD=.①如图2中,图2当点D在对称轴上时,在Rt①ODE中,OD=OC=5,OE=4,①DE==3,①点D的坐标为(4,3).设P C=P D=x,在Rt①P DK中,x2=(4﹣x)2+22,①x=,①P(,5),∴直线P D的解析式为y=﹣x+.。

初中数学中考二轮专题专题6 动点最值之瓜豆模型(学生版)

初中数学中考二轮专题专题6 动点最值之瓜豆模型(学生版)

专题6 动点最值之瓜豆模型模型一、运动轨迹为直线问题1:如图,P 是直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P ,取AP 中点Q ,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解析:当P 点轨迹是直线时,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理由:分别过A 、Q 向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 ,所以QN 始终为AM的一半,即Q 点到BC 的距离是定值,故Q 点轨迹是一条直线.问题2:如图,点C 为定点,点P 、Q 为动点,CP=CQ ,且∠PCQ 为定值,当点P 在直线AB 上运动,Q 的运动轨迹是?解析:当CP 与CQ 夹角固定,且AP=AQ 时,P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且PP 1=QQ 1理由:易知△CPP 1≌△CPP 1,则∠CPP 1=CQQ 1,故可知Q 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模型总结: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结论:① 主动点、从动点的运动轨迹是同样的图形;② 主动点路径做在直线与从动点路径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定角③ 当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相等时,从动点的运动路径长等于主动点的运动路径长;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0),点B 是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 、D 在x 正半轴上,以AB 为边在AB 的下方作等边△ABP ,点B 在y 轴上运动时,求OP 的最小值.例2.如图,已知点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M ,交直线y =-x 于点N ,若点P 是线段ON 上的一个动点,∠APB =30°,BA ⊥PA ,则点P 在线段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 从点O 运动到点N 时,点B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变式训练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求CG的最小值是多少?GA B CDEF【变式训练2】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点E在AB上,点D为BC的中点,△EDM为等边三角形.若点E从点B运动到点A,则M点所经历的路径长为 .【变式训练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DCA=30°,点F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F,以DF 为斜边作∠DFE=30°的直角三角形DEF,使点E和点A位于DF两侧,点F从点A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点E 的运动路径长是 .【变式训练4】如图,已知线段AB=12,点C在线段AB上,且△ACD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以CD为边的右侧作矩形CDEF,连接DF,点M是DF的中点,连接MB,则线段MB的最小值为 .模型二、运动轨迹为圆问题1.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Q 为AP 中点.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解析:Q 点轨迹是一个圆理由:Q 点始终为AP 中点,连接AO ,取AO 中点M ,则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 是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 ∽△AOP,.问题2.如图,△APQ 是直角三角形,∠PAQ=90°且AP=2AQ ,当P 在圆O 运动时,Q 点轨迹是?解析:Q 点轨迹是一个圆理由:∵AP ⊥AQ ,∴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又∵AP :AQ=2:1,∴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O :AM=2:1.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 是定值).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AQ=∠OAM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 ,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Q1=2QM AQ PO AP例1.如图,点P (3,4),圆P 半径为2,A (2.8,0),B (5.6,0),点M 是圆P 上的动点,点C 是MB 的中点,则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例2.如图,A 是⊙B 上任意一点,点C 在⊙B 外,已知AB =2,BC =4,△ACD 是等边三角形,则的面积的最大值为例3.如图,正方形ABCD 中,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 A B C DEFBCD △AB【变式训练1】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 =,点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变式训练2】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其中,,P 为⊙O 上的动点,连AP ,取AP 中点Q ,连CQ ,则线段CQ 的最大值为【变式训练3】如图,△ABC 中, 于点 是半径为2的⊙A 上一动点, 连结 , 若是的中点, 连结, 则长的最大值为6AB =120AOC ∠=︒,6,AB AC BC AD BC ==⊥,4,D AD P =PC E PC DE DE课后训练1.如图,在△ABC 中,∠ACB =90º,∠A =30º,BC =2,D 是AB 上一动点,以DC 为斜边向右侧作等腰Rt △DCE ,使∠CED =90º,连接BE ,则线段BE 的最小值为 .2.如图,,点O 在线段上,,⊙O 的半径为1,点P 是上一动点,以为一边作等边,则的最小值为_____.3.点A是双曲线在第一象限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O 并延长交另一交令一分支点B ,以AB 为斜边作等腰Rt △ABC ,点C 在第二象限,随着点A 的运动,点C 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但始终在某函数图像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6AB =AB 2AO =O e BP BPQ V AQ4.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其中AB=2,∠AOC=120°,P为⊙O上的动点,连AP,取AP中点Q,连CQ,则线段CQ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5.如图,已知点M(0,4),N(4,0),开始时,△ABC的三个顶点A、B、C分别与点M、N、O重合,点A在y轴上从点M开始向点O滑动,到达点O结束运动,同时点B沿着x轴向右滑动,则在此运动过程中,点C的运动路径长 .6.如图,已知在扇形AOB中,OA=3,∠AOB=120º,C是在上的动点,以BC为边作正方形BCDE,当点C从点A移动至点B时,求点D运动的路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