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反思评价
初中地理教案反思评价本次教学内容为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类型、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和成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下:1. 对气候类型的介绍较为详细,但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气候体验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气候的理解较为抽象。
2.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 课堂练习环节,题目难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后作业的布置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深入研究的引导。
针对以上不足,我对今后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1. 在导入环节,增加更多关于气候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气候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提高课堂氛围。
3. 提高课堂练习的难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以便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 丰富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 中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基本成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认识和了解,只是很多学生已经忘记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注重系统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模式,来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第二章第二节所学知识和地理思维。
效果分析教学复习的过程,是知识总结的过程,也是地理思维形成的过程。
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课堂的灵魂。
复习过程中,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再出示复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互动完成,再一一通过小题来突破目标,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了地理思维。
教材分析本章属于湘教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P32——45,主要内容其中,以学会分析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原因为重点。
本章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地理思维。
评测练习1.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2、与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的年等降水量线是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4、山东省主要位于()A.中温带、半干旱地区B.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亚热带、湿润地区D.热带、干旱地区5、下列省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的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黑龙江省C.甘肃省D.湖南省6、山东省的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一年两熟到三熟D.一年三熟7、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是因为我国A .季风气候显著B.夏季普遍高温C.气候复杂多样D.雨热同期8.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9、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10、下列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11.下列地区中,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A.吐鲁番盆地 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1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地形的影响C.冬季风的影响D.洋流的影响13.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A.北回归线B.赤道C.7月20“C等温线D.1月0℃等温线1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C.曾母暗沙D.珠江三角洲15.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16.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17.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由南向北的变化情况是A.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早 B.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C.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 D.结束的时间愈来愈晚18、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纬度位置的影响C.海陆位置的影响D.地势的影响19、下列地形区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山东丘陵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南岭D.准噶尔盆地20、我国北方的雨季A.开始早、结束晚B.开始晚、结束早C.雨季短、降水多D.雨季长、降水少21..夏季风势力很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我国往往出现A.南涝北旱B.南旱北涝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22、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23、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比大多数国家偏北,这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夏季普遍高温D.年降水量多24、下列城市中,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拉萨 B.乌鲁木齐C.哈尔滨 D.昆明25、下列地区中,雨季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是()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9、下列叙述中,不是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大陆性特征明显B.季风气候显著C.海洋性特征显著D.气候复杂多样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读玉门关”,“春风”是指()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南风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还需要对部分提高型的问题加以练习.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还较完整,师生合作还可以.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发现1.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比较弱.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规范,课标分析:1、学会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2、理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3、进一步明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4、了解大陆性特征明显。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明确气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比较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自学、合作、探究,开拓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教具使用】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复习: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______________;同纬度的海洋气温同纬度的陆地气温____________;同纬度陆地海拔高处的气温较周围_______________。
2、气候 ___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
3、气温分布特点:(1)冬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南方____________,越往北气温越_______________。
(2)夏季:南北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度带:(1)一年中把大于等于10°C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该数值越大,反映作物的______________越长。
(2)划分:根据_____________多少,在我国从北至南习惯上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区。
(3)概况二、探究展示:5、阅读教材P32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问题。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气候分区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
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分区。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2. 教学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区图。
3. 教学课件: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 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讲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3. 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变,高原地区具有特殊气候特点。
4. 讲解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
3. 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判断气候类型及气候区的分布。
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制作一份关于中国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气候分区及特点1. 讲解中国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和干旱气候区。
2. 分析各气候区的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高原气候区高寒特征明显,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植被类型是什么?你的家乡属于哪一类干湿地区?
(7)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哪些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三)学习任务三: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地区气候类型农产品
长江三角热带季风气候羊毛
内蒙古温带大陆性气候香蕉
海南岛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
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类型?
回答
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四)小组交流,总结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我国冬夏季气温的特点以及零度等温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那么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教师点拨: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也是自我国北方,实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我国夏季大多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空气稀薄,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教学反思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教学反思>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教学反思上饶县清水中学卢国盛“季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一个重点和难点,季风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对于学好以后内容知至关重要。
从这节课来看,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这节课开始,我通过播放了自然灾害视频,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38图2.19、图2.20,列表比较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及影响。
培养了学生读图比较能力。
三、小组讨论: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以什么山脉为界?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3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对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有了深刻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接着,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39材料“锋面雨“,结合图2.22,完成锋面雨是怎么样形成的?梅雨和伏旱发生在什么时间,是怎么样形成的?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形象生动,有利于突破难点。
五、在探讨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时,我进行了生活对接,让学生思考季风气候给上饶带来的影响。
——联系家乡实际,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分析季风气候带来的影响,课堂效果较好。
六、最后,进行了课堂的进一步延伸。
季风活动正常的时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能带来好处。
那么,如果季风活动不正常,会出现怎样的事情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总之,本课时学生参与面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
八年级地理《气候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气候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1.八年级地理《气候特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
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的轮廓图)活动要求:参考世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快速地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在贴中世界地图的适当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并请介绍一下经验,有什么好方法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师生总结】低纬地区是热带的气候类型,高纬地区是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中纬地区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海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规律来拼贴的。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题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时间课时 1 主备审核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特征。
2.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知道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带的划分。
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教学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课前复习: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二、检查预习新课讲授:〔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喜热作物:甘蔗等≥10°C 1000~2000°C >3000°C>5000°C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气温相差多少?最终得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并迁移运用我
国 7 月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0°C 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区?
通过丰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我国气候南北差异的显著性及地区差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重点:
①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及其成因.
②温度带的划分、熟制及代表性作物
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下垫面(地形、海陆位置、 洋流)、人类
活动等。通过举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等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
分析我国五种主要气候的特征及气候特点来说明气候离我们生活很近,让学生体
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南北
八、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冬夏季气温的特点 1、夏季气温的特点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冬季气温的特点 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二、我国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1)划分依据:积温 (2)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寒气候区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知识进行联系、拓展,给学生一 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加强基础知 识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还要学会整体 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教材知识整体认知。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 识,并且也要教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方法;更要把学生已学习过枯糙乏味的 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愿意学。 通过一磨的试讲,发现教数学设计内容过多,知识讲解不够简练,课后习题 设计未及时跟上,语速过快等问题突出,在教研组等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重新 修改了课件和教案,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少犯错,多借鉴、勤思考、多专 研;此外,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应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学生活动和自 主学习为主题,教师以引导为主,把老师从过多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 学生;同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注意 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二次磨的教学设计更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在教育方式上, 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 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时间上分配不是十分恰到好处,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讲解温度 带的划分及课后习题的完成方面明显感觉时间不够。 2、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是以教师讲授或者引导教学 为主,仍然做不到山东昌乐的高效模式。 3、感觉激励性的鼓励语言较少,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上述问题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继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丰富教育理论基础。每周至少抽出 2 小时,并通过多 种途径,如专业期刊、网络等,汲取地理学科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成就。并通 过相互说课、听课、评课等,开展了地理常态教学情境中的研修环节打磨工作, 并适当进行模式创新,让研修成果为教学实践服务。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不断地 反思,不断地总结归纳,然后再不断地去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地理教学切实 可行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必备5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必备5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
(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
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
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2)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优秀教学反思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84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 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本学期总第20 课时本单元第20 课时授课日期 1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类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认识我国气候的优越性。
3、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的认识和利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分布以及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气候特征。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回答几个问题:一、出示图表:地点纬度1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那么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特征:结论:(1)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冬季我国要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热。
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4、我国冬季和夏季的降水量有何不同?10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有这样的特征呢?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我自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的种气候叫季风气候。
南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的位置,分析我国季风气向。
特点1、我国有几个温度带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一 新人教版
《中国的气候》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活动内容:搜集能反映出我国各地气温不同的资料,可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
有的学生找的是文字资料,如“冰清玉洁的哈尔滨”“除夕之夜”,通过文字叙述直接了解气温的状况。
有的学生拿来的是自己记录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有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10天的气温记录,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同学们一看,就能得出我国南北气温有差异。
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课件里有图片、有说明,通过不同的景观反映出气温的差异。
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资料,这是一个地理能力养成的过程。
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中国的气候》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篇)
《中国的气候》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通用7篇)《中国的气候》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篇1教后记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气温柔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终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简单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别天气;四、多旱涝灾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学问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表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擅长对地图的运用,培育学生的读图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构造严密,学问传授严谨,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学问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表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乏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加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
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看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当放手让学生讨论,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上加强对学生的培育。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力量及从地图上猎取信息的力量还是比拟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育学生从图上猎取信息的力量。
《中国的气候》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内容学问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拟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根底,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识记力量和运用力量。
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地理作为非中考学科,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堂上参加意识较弱。
因此,为了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仔细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仔细把握教材,结合区里一题统领的原则,仔细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完了本节教学。
最新初二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这章书包括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基本特征、河流和自然灾害四部分内容。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教学内容“地形和地势”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小标题“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5篇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5篇《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范文二: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地理的学习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
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三) 一.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展示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资料,如东北黑土地上的滚滚麦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水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悠悠驼队、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别,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
教师启示: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差异性。
二.讲授新课:
一.读图分析归纳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1.阅读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观察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方向。
(1月
份气温分布代表我国的冬季分布)。
⑴.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几种类型的地区?8种。
⑵.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等温线。
⑶.图中画出了几条等温线?7条。
⑷.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漠河地区除外)8℃。
⑸.我们观察每一条等温线的分布(利用课件逐一演示每一条等温线的延伸方向),要求学生按气温的高低在图上依次找到7条等温线,其分布特点如何?等温线按数值由低到高、由北向南排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
⑹.由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越往南去,气温越高,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按同样思路阅读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观察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方向。
(7月份气温分布代表我国的夏季分布)。
⑴.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几种类型的地区?5种。
⑵.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等温线。
⑶.包括实线和虚线绘出的两种等温线,图中共画出了几条等温线?5条。
⑷.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
每两条相邻实线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8℃
⑸.如果按冬季气温分布图上的温差,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保持8℃的温差,那图中可能绘出几条等温线?3条。
⑹.对比冬夏气温分布图,同样的国土范围,按同样的温差大小绘出等温线时,冬季有7条,夏季只有三条,这说明什么?我国各地冬季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⑺.观察等温线的分布(利用课件演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在图上依次找到5条等温线,其分布特点如何?等温线按数值由低到高、由北向南排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
⑻.由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看出我国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越往南去,气温越高,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⑼.结合我国冬季、夏季等温线及气温分布特点总结无论冬夏,我国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都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递变,南方总比北方气温高。
⑽.南方总比北方热,说明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观察:
⑴.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一条特殊等温线并描绘出来0℃等温线(加粗表示)。
⑵.0℃等温线分布的位置如何?0℃等温线的东段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延伸分布。
⑶.0℃等温线的东段的延伸分布体现了什么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纬度位置(东西向延伸);
0℃等温线西段的延伸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东北向西南延伸),原因何在?地形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
⑷.地形因素对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影响吗?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多数地方的7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惟独青藏高原地区及天山成为我国夏季的低温地区,局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在8℃以下。
⑸.1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有何差异?河流水文特征、天然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品种等;
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气候条件。
4.阅读32页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及1、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 30.6℃,最暖热的地方是海南省16℃以上;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33℃,低温地区是青藏高原8℃以下。
承转: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5.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引导观察划分界线:
⑴.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活动积温反映热量条件,是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⑵.什么是活动积温?见课本介绍。
⑶.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全国划分了多少个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面积广大、情况复杂,不属于任何一个温度带)。
⑷.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如何分布?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分布,与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的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⑸.宁夏处在什么温度带?中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
⑹.观察各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和行政区的对应关系,填写表格:
地形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
所属温度带
行政区山东省陕西省海南省宁夏
所属温度带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516页内容。
四.教后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联系常州、上海市的生活环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经历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引导
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方法,联系世界地理部分中的案例,自主剖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及成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忌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看过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1.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集
2.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3.八年级上地理河流学反思
4.九年级地理课文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