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2021·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薄弱,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开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表达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开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开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开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表达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21·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表达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B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D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 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表达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表达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21·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 )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 )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②“五经”为首教科书③兴办太学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节儒学的兴起测试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A、长安、太学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D、曲阜、孔庙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5、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9、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商品经济开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 道德标准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 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 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 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新开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4、明清——遭到批判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解析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安徽文综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

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

2.(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 思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3.(山东基本能力,40-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 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

4.(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5.(江苏历史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综合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综合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答案

考点1 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贵君轻 D.修、齐、治、平【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说 B.墨家说.法家说 D.道家说【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念:简事情,不用权谋。

3.18世纪的启蒙者,从中国的文中,悟出了一个道: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为政以德 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中的民本思想A、B、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 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5.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依靠礼仪法制的教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解析】选A。

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答案】D2.《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亲为儿子隐瞒错误,儿子为父亲隐瞒错误,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主张“亲亲相隐”A.具有血缘与人情的关联性B.促进了社公的公正与公平C.在春秋战国前就已经出现D.可以相隐所犯的一切罪过【答案】A3.(2018年江西第四次联考)荀子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这反映出A.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B.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C.“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D.荀子承继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答案】A4.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都是以宗族亲情为纽带,体现出宗法血缘关系的特点,故A正确;仁是维护统治阶级制度的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的统一信仰,故C错误;利用儒家思想遏制人欲的是宋明理学思想,故D错误。

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A.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答案】A6.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全 突
扫除“物欲”“意见”
思想体系

返 首 页
12




(1)致良知;

遍 过
王守仁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心学的集大成者 后
(明) 理;



(3)强调_知__行_合__一__
集 训


法 全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返 首 页
13





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集 训

考 法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返 首 页
11

三、理学的发展

知 识
1.概况

遍 代表

主张
影响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

是心学的开创者, 时
高 考
陆九渊 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__明__本__心__”,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
集 训
考 (南宋)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
时 集

考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返 首 页
9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

遍 过
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B.崇尚贤能厉行节俭C.奖励耕战与民休息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5、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6、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7、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庄子》B.《孟子》C.《韩非子》D.《道德经》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3专项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四大专题)

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3专项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四大专题)

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3专项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四大专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会考班历史必修Ⅲ知识点汇编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孔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提出_______________学说,主张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2、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是_______________,他主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死后,他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______》一书。

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儒家“六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孟子发挥了孔子的“___________”思想,提出“___________”学说。

他还曾提出了“___________”的思想。

6、荀子在天人关子上强调“___________”,但又指出人道有为,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

荀子对儒家关于“___________”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指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___________。

7、道家学派认为世界的根本是“___________”,其处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阐发的方法论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试卷 (17)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试卷 (17)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高三历史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O1[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B[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的仁政思想。

仁政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

题干中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属于仁政,答案为B项。

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项;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9.O1[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对各派主张的比较能力。

本题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不符合道家和墨家,排除B、C两项。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合儒家,排除A项。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实际上体现了法家主张变法革新的思想。

综合上述条件分析,这一学派是指法家,故选D项。

12.O1、O2、P1、P2[2012·浙江卷]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A[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体现了小生产者希望社会安定、安居乐业的诉求;智者学派的诡辩既满足当时社会追求人自身价值的愿望,又为自己谋得生存之道。

故①③均正确。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教导人们时刻要内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其思想更具哲理性的思辨,故排除②。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含解析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含解析

第十七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练好题·考点自测1.[2015全国卷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白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24江苏高考,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缘由在于( )A.复原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斗争须要3.[2024北京高考,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样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2024山东高考,1,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心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5.[2024江西南昌高三摸底检测]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这说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 )A.对自然界已有朴实的科学相识B.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构建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6.[2024天津高考,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 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查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4题)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
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
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 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 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 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 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 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 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 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 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 (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 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 孙无穷福泽。
近年高考历史分类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 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 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
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
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 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 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3分)
•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 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 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 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
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
(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3.(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
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
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 响思想文化发展。
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
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
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查点】陆王心学
5.(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 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 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考查点】陆王心学
二、非选择题
9.(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
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 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 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
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

【考查点】程朱理学
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
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