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
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克蓝本皇家植物园里, 它就如一颗皇冠上的绿珠,熠熠生辉, 自设计建造与开园以来,获得不断的赞 叹,究竟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 我们便来一探究竟。
有时是湖面,有时是河流,有时是瀑布,
有时是浪潮,以各种形态出现在花园中。
东部主要是比较正式和规则的人造自然
景观,西部则主要是不规则的人造自然
印象的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类似体验。而不使用体验, 不是因为体验有一种即时发 生即时消亡的意味,而经验, 则表现了此段经历和体验之 后的影响与作用。
澳大利亚花园通过主题体验 的设计,努力激发游客从新 的角度看待植物园。在它完 成之际,正是植物园受到世 界范围质疑现有研究和游憩 范例,并重新关注于景观交 流的信息和对有意义的游客 参与的新兴趣。
废弃的采砂场,矛盾,更体现会为一种积极的张力,两种 截然不同的形式貌似冲突地聚集在一个咫尺天地里,却被 巧妙地设计组合,让游客直观又不唐突地感受鲜明的对比 与冲击。
矛盾的两个体现。第一个是澳大利亚东西部递变的 景观,从海洋到荒漠,是借助澳大利亚的"红色中央"的灵 感。红色中央是指澳大利亚中部特殊的红色沙土地带,花 园里的这个红色沙园,如红色中央一般覆盖沙土,零星低 矮灌木,而红色沙园的东部,是潺潺流水的石池水路,如 澳洲东部的海滨,充满水的生机活力,西部则是干旱的沙 漠景观,如澳洲荒无人烟的绝地沙漠。水的柔美与干旱的 残酷,以红色沙园为中心,使游客轻易体验到澳大利亚广 袤土地上景象的变化多端。
芝加哥滨河步道概念类型
河堤
码头
水广场 河滨影院 小河湾 滨海广场
桥近下两巨米大高的度空差间
六个街区
Six blocks
码头广小场河码(湾头河T(水(h河滨eT广wh堤剧Mhe场院aCrinof)aveP)laza)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城市的空间形态
74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Urban Morphology Forum / 南方建筑/ South Architecture 2010.1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Interpreting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Paris卞素萍Bian Suping1 巴黎拉德方斯2 巴黎的城市轴线3 巴黎协和广场4 凯旋门5 纪功柱6 巴黎埃菲尔铁塔摘要本文分析了巴黎的城市结构、城市肌理与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城市设计的发展方法在城市中的运用。
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得到有效的整合。
最后阐述了在旧城更新过程中保护和改造问题及滨水区城市设计和绿地规划等,对我国诸多城市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巴黎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城市交通整合保护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aspects ofcities, which are urban structure, urban texture and urban spatial form. Moreover it introduces two classic means of urban design. Through interrelation, urban streets, transports and urban spaces may be integrated. Finally it expatiates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novation of old cities. Discussion also focuses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and greenbelt planning. It provides many valuable teaching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ris, urban form,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transport, integration, conservation中图分类号TU98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0-0232(2010)01-0074-03作者简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6)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保持城市应有的特色,一直是各国探讨的重要问题。
世界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浅析——以纽约、东京、伦敦为例
从 中心 区的曼 哈顿 向四周 ,土地 利用类型从 商业
用 地渐 变 为 居 住 用 地 和 林 地 。受 区 位 影 响 ,以 船
收 稿 日 期 :2 1—0 —1 01 4 8
作者 简介:王 薛
剑 (9 5~),女 ,贵J1 匀人 ,北京财 贸职业 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 向为旅游地理 、职业教育等。 17 ’ I , 都 娟 (9 7 ) 17 ,女 ,山东『沂人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人事处综合管理科长 ,法学学士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教育等。
孙 智勇 (9 4~ ,男 ,河侑 漯河人 , 18 ) 北京 财贸职业 学院人事处 干部 , 士,研究方 向为公共管理 、职业教育等。 硕
※本 文为 首都 流通现代化科技创新平 台支持项 目。
一
22—
Ju n l fB i n o ai a o r a o e igV c t n l j o
在城 市 从 低 级 到 高 级 的 发 展 演 变 过 程 中 ,城
市 本身所 具 有 的 各 种 功 能 也 在 不 断 地 多 样 化 和 复 杂化 。城 市 功 能 区是 能 实 现 相 关 社 会 资 源 空 间 聚 集 、有效 发挥 某 种 特 定 城 市 功 能 的地 域 空 间 ,是
Col g fF n n e a d Co l e o i a c n mme c e re
Jn,0 u 2 1 1
V0 ' 7 NO l2 2
运 为主 工 业 企 业 集 中分 布 在 滨 水 港 口地 区 。纽 约 市 的功 能 区 主要 有 三类 , 即居 住 区 、商 业 区和 工 业 区 。为 了 区 分 这 三 种 类 型 功 能 区 内部 的差 异 , 纽约 城市 规 划 部 门根 据 密 集 程 度 做 了进 一 步 的分 类 。其 中 ,居住 区细分 为 l 0种标 准类 型和 2 亚 9种
浅谈近年来国内CBD的建设
2பைடு நூலகம் 2.
[] 维祥 . 业 集群 与城 镇 化 互动 发展 机 制 及 运 作模 式研 究 2徐 产 [ . 州: D]杭 浙江大学 ,0 5 20 . [] 3 李 晶, 业市场与产 业机 集群 发展—— 对汉 正街 都 市工业 专
2 商务空 间 的聚集度最 高 , 城市 内建筑 容量 、 ) 是 交通 和就业
密度的峰值地区。 3 处于城市 干道系统 的核心 , ) 拥有最高 的交通可 达性 。 4 :f 最高 , ) r  ̄ l 租金水平和楼面单价是土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飞, 是香港 C D现代化发展 的开始。 目前 , B 这一 区域集 中了大量
1纽约曼哈顿 C D主要分布在曼 哈顿 岛的老城 ( ) B 即下城 ) 和
中城 , 著名街 区是 格林 威治 街和第 五大 街。老城 中不 足 1k m长 的华尔街上集 中了几 十家 大银 行 、 险公 司 、 保 交易所 以及 上百家
年, 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在他著名 的同心 圆城市地 域结构模 式 中
[] 1 王辑 慈. 新 的空 间—— 企 业集群 与 区域 发展 [ . 创 M] 北京 : 北
京 大 学 出版社 ,0 1 20 .
[] 5 邵 波. 市场型 商贸城 市发展特 点 、 势及规 划的启 示[] 浙 趋 J. 江大学学报 ,0 4 4 :22 . 20 ( )2 —3
内、 国际经济发展 中心的竞争 。
工 贸小 城 镇 。
参考文献 :
区发展 的思考 [ . D]武汉 : 武汉大学 ,0 6 20 .
[ ] 国扬 , 业 镇— — 中 国县 城 城 镇 发 展 新 模 式 [] 南 方农 村 , 4余 专 J. 2 0 () 6—0 0 4 5 :97 .
国内外 地下空间案例
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地下空间案例1.北京地铁北京地铁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系统之一,自1969年开通以来,已经发展了多条线路。
北京地铁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北京地铁10号线连接了多个商业中心和居民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2.上海地下商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地下商城是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
上海地下商城通常与地铁站点相连,方便市民购物、休闲。
同时,地下商城的开发还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地面商业中心的人流压力。
三、国外地下空间案例3.日本东京地下街日本东京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东京开展了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其中,东京地下街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东京地下街连接了多个地铁站和商业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购物环境。
同时,地下街还设置了各种设施,如餐厅、咖啡厅、书店等,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4.法国巴黎大拱门法国巴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为了保护城市风貌和文化遗产,巴黎在城市中心区域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
其中,巴黎大拱门是巴黎最著名的地下空间项目之一。
巴黎大拱门位于卢浮宫附近,连接了多个地铁站和商业中心。
大拱门内部设有各种设施,如电影院、餐厅、博物馆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同时,大拱门还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如穹顶、玻璃幕墙等,使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融为一体。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下空间开发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市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工作的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下空间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经济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蜕变当中,这种发展的蜕变过程是应对全球化的动态表现,并由此对上海城市中心的发展提出了经验借鉴。
Abstract:City centers are global functional co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fter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economical and spaci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n, by looking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centers, the paper gets that the continuing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 emphases are pu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 of Shanghai are brought out.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Keywords: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etropolis;City Center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它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商品和服务产品的全球分布,以及劳动分工在全球层面的重组和扩展.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全球或区域节点,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问社会学2008·2so c i et v第28卷理论及其中国意义昊宁摘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问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鸟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社会学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一工作一休息”的循环模式。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着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
、
成 都市城 市空 间布局 发展趋 势 : 单 中心 向双
中心发展
城市发展 的初 期 , 由于资源、 资金等 比较有 限 , 采
取单 中心块 聚式 布局 , 有 利于 迅速形成 规模效 应 , 能 促进 城市快 速发展 。 当城 市发 展到一 定规模 且进入 快速扩张 阶段后 , 为满足城市功 能调整及新 的城市 功 能对 空 间 的需 求 , 就 需 要在 城 市外 围选 择 新 的生 长 点, 由此 引起城 市形 态 的改 变 , 推动 城 市空 间扩 展 。 因此 , 当城市 发展 到一定 程度后 , 只有从 单一 中心 向 多 中心转变 , 才 能支撑城 市 的现代化 与城 市功能 的多 元化发展。 图 1 成都 市双 中心示意 图 在成都市 由单 中心 向双 中心 发展过 程中 , 必然会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6
作者及 单位 : 余 梦秋 , 成都市社科 院经 济所助理研 究 员。 ( 四川成都 , 6 1 0 1 2 3 ) 中图分 类号 : F 2 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6 7 9 { 2 0 1 3 ) 0 2 — 0 0 9 3 — 0 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
摘要 : 城 市空 间布局优 化 , 是城 市功 能转型 的先导 。成都 市要 建设 成 为开放 型 区域 中心和 国际化城 市, 必 然 需要进 一步优 化城 市空 间布局 。在从单 中心 向双 中心发展 中, 成都 市将 面J l  ̄ , . z - 个 问题 : 一是 旧城 的“ 有机更
— —
般 来讲 , 新 城建 设 着眼 于城 市发展 的直接 经济 效
二、 国内外城市空 间布局变迁的经验及借鉴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会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开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开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根底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开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开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根底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人口到达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到达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开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开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开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构造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构造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立区根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开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开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开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开展轴线扩散,圈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
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展示它们在实践中的效果和意义。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案例之一。
该项目以新加坡滨海湾为核心,通过城市绿化、创意建筑和创新的交通系统,将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一规划方案使得新加坡滨海湾地区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
2. 东京银座地区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东京银座地区是日本乃至全球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其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以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细致的人行道规划著称。
通过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东京银座地区创造了独特的购物和娱乐体验,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3. 巴塞罗那超级岛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巴塞罗那超级岛是由建筑师葛迪·哈尔设计的一座完全可持续的城市。
这个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将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原则,旨在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
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和大量的公共绿地等。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纽约高线公园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建为城市公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
该项目通过创意景观设计和艺术装置,将废弃区域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休闲空间。
纽约高线公园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热门去处,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5. 北京奥运村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北京奥运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建设项目。
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奥运村将会场与居民区、公园和商业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城市空间。
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大型体育赛事后开发遗产,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利资源。
以上是几个成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
这些案例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体验。
外国日本东京中城MIDTOWN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ppt课件
开发理念
三井不动产确立了 "Diversity","Hospitality","On the green" 这三个开发理念,“日本的价值”的开发愿景,
多样性DiversityLook for birds
in
A传统园林 B主题商业 C文化艺术、 D酒店公寓 E商务办公
A
B C
ED
三得利美术馆
中城东楼公寓
投资规模:由6家开发商投资3700亿日元(34 亿美元)
设计公司:设计总指挥是SOM,设计主创是日建设计, 景观设计是EDAW Inc,商业设施设计是 Communication Arts Inc和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地标建筑:‘中城大厦’(Midtown Tower)是一座地 下5层、地上54层的摩天大楼,高度为248米,超越了六 本木新城森大厦(森タワー)和东京都厅舍成为东京都内 最高的建筑物。
功能设施:东京中城内设有饭店、住宅、办公室、商业 与文化空间、医院、公园等多种设施。
入驻企业:许多企业都将总部迁往东京中城,包括 USEN、日本雅虎、富士软片、富士全录、Goodwill Group 等。此外知名电子游戏公司科乐美(KONAMI) 也将分散在东京各处的据点集中迁往东京中城。
MIDTOWN历史
陆军驻地 明治时期:
防卫厅搬迁,空出 10公顷可开发用地
2000年:
东京中城正式开业 2007年3月:
江户时代: 名门毛利家府邸
二战后:
美军将校宿舍, 之后成为日本防 卫厅所在地
2005年:
以三井不动产为首的六家公 司中标,开始“城市再生” 计划;同年以纽约中城为蓝 本,将这一区域开发命名为 “东京中城”
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
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最新版】目录1.概述2.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介绍2.1 纽约2.2 伦敦2.3 巴黎2.4 东京2.5 北京3.案例分析3.1 纽约:高线公园3.2 伦敦:国王十字街区3.3 巴黎:巴黎圣母院3.4 东京:代代木公园3.5 北京:故宫博物院4.结论正文1.概述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功能性,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居民的幸福感。
本文将介绍五个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北京。
2.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介绍2.1 纽约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纽约的城市更新项目非常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是一个位于曼哈顿的线性公园,它利用了废弃的高架铁路轨道,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创意和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
2.2 伦敦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伦敦的城市更新项目非常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王十字街区。
国王十字街区是一个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商业和住宅区,它通过重建和更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
2.3 巴黎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
巴黎的城市更新项目非常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哥特式教堂,它经历了多次火灾和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 2019 年,这次重建将巴黎圣母院修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2.4 东京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东京的城市更新项目非常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代代木公园。
代代木公园是一个位于东京市中心的公园,它通过重建和更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公园。
2.5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亚洲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北京的城市更新项目非常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博物院。
巴黎空间扩展模式
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2)时间:2006-01-17 14:20来源:免费论文网作者:肖亦卓点击:90次二、巴黎:轴向空间扩展模式 巴黎传统上就是法国和欧洲的中心。
20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欧盟东扩后,巴黎位于由伦敦——法兰克福——米兰构成在的欧洲核心区以外,这使巴黎的欧洲中心地位二、巴黎:轴向空间扩展模式巴黎传统上就是法国和欧洲的中心。
20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欧盟东扩后,巴黎位于由伦敦——法兰克福——米兰构成在的欧洲核心区以外,这使巴黎的欧洲中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城市规划调整成为保持巴黎国际城市地位有效措施之一。
从内部空间发展来看,1958年在市区外规划建设了副中心拉德方斯,使巴黎城市的轴线向西延伸,自卢浮宫小凯旋门(1808)——协和广场方尖碑——凯旋门(1836)伸展到拉德方斯大拱门(1989),长度达8公里;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来看,1960年代在城市外围规划建设新城,欲对以往无序蔓延的城市化空间进行重整。
通过新城建设,大致在已有的建成区南北外侧,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形成了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将城市空间扩张限制在这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之间,即通过轴线引导规范城市的空间增长,通过副中心和新城的建设组织城市的功能布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巴黎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19世纪,巴黎成为仅次于伦敦的欧洲第二大中心,中心商务区位于第一、第八、第九区。
到20世纪前半期,由于老城区出现物质性衰落,高收入阶层离开市中心向西迁移,在城市西侧形成高级住宅区,商务活动也随之向西移动。
战后恢复,尤其是以商务办公为主的新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商务写字楼需求增长迅速,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转移。
从1954年到1974年,以建筑面积论,巴黎所占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而商务商业用房面积增长了22%,整个巴黎有变成商务中心的倾向(Norma,1979)。
东京城市发展形态及交通结构
东京城市发展形态及交通结构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级的大城市,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交通服务始终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逐步走向国际化。
一、东京城市发展形态(一)土地与人口东京都的行政区域东京作为行政区被称为“东京都”,包括三大部分,即东京23区、多摩地区、太平洋的伊豆群岛等岛屿。
如果以东京为核心,30公里为半径,包括附近的千叶、琦玉、神奈川3县,则构成日本最大的城市圈——“东京圈”。
到2000年,“东京圈”已发展到70公里半径范围,包括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山梨县在内的一都七县。
2000年白天从各地流往东京都的人数,东京圈“一都七县”示意图东京圈占地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城市圈面积稍小,但总人口达到3400万。
中心城区东京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是日本所有辖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并且昼夜人口极不平衡,白天人口是夜间人口的倍多。
随着城市中心区发展、地价增加等原因,东京23区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白天人口呈增加趋势,这种情况缓解了城市中心区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通勤高峰期城市交通压力。
(二)经济发展水平东京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万美元,金融业和商业发达。
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东京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
东京霞关一带还聚集着国会议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务省、通产省等内阁所属政府机关。
各种文化机构也密集于此,其中有全国80%的出版社和设备先进的国立博物馆、西洋美术馆、国立图书馆等。
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东京音乐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等。
二、东京交通结构规划(一)东京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大规模的市郊铁路系统。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里程为公里,其中包括超过1900公里的铁路系统,连接东京都周围的神奈川、琦玉、千叶三县。
同时,短编组的城市型列车建立起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的联系,联合大规模的铁路系统实现了通勤交通。
论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沿革
我 国 属 于 发 展 中 的 文 明 古 国 ,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城 市 社 空 间 演 变 有 其 特 殊 性 , 前 经 历 漫 长 的农 业 经 济 时 期 , 市 之 城
水 城 起 虽 以 , 市 空 间 发 展 的 研 究 对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非 常 重 化 速 度 慢 、 平 低 , 市 空 间 扩 展 缓 慢 ; 先 阶 段 , 然 国 际 城
没 有多 少认识 , 以 , 了 l 所 到 9世 纪 , 市 发 展 出现 了 衰 退 的 城
奏 , 对于 1 这 9世 纪 前 , 农 业 文 明 为 背 景 的 城 市 , 疑 是 一 3 1 影 响 城 市 空 间 发 展 的 因 素 或 者 动 力 机 制 以 无 .
受 城 尤 为 重 要 。可 惜 的 是 那 时 的人 们 对 城 市 空 间 的 平 衡 发 展 还 程 。 在 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 不 同 因 素 的 影 响 , 市 空 间 扩 展
NO.1 2O11 0,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0 1年 第 1 O期
论 城 市 空 问规 划 发 展 的 沿 革
侯 昌 东
( 汉 大学机 电与建 筑学 院, 北 武汉 40 0) 江 湖 3 0 0
化 的特征 。
其 2 城 市 发 展 的 历 史 背 景 。 内 外 研 究 城 市 空 间 扩 展 为 已 经 受 到 经 济 全 球 化 及 信 息 网 络 技 术 发 展 的 影 响 , 城 国
的 现 状 及 研 究 的 热 点
城市功能形态结构的城市案例
城市功能形态结构的城市案例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各种功能和活动。
城市功能形态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和组织方式。
不同城市的功能形态结构因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本文将以几个城市为例,探讨它们的功能形态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伦敦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的城市功能形态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状分布。
市中心的金融区是全市的经济中心,集中了众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国际公司。
金融区周围是商业区,有大型购物中心和办公楼。
而住宅区则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城市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人们可以方便地从住宅区前往市中心工作和购物。
此外,伦敦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如大英博物馆、伦敦塔等,这些景点分布在整个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一个例子是东京,日本的首都。
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东京的城市功能形态结构呈现出多中心的特点。
东京有许多商业中心,如银座、新宿和涩谷,每个商业中心都有大型购物中心、酒店、餐饮等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活动和人流。
此外,东京还有许多文化和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剧院和游乐园,这些设施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丰富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
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城市,例如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但却是亚洲的金融、商业和航运中心。
新加坡的城市功能形态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点。
新加坡的市中心是金融和商业区,拥有高楼大厦和豪华酒店,集中了许多国际公司和金融机构。
住宅区则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周边地区,由于土地有限,新加坡的住宅区以高楼大厦和公寓为主。
此外,新加坡还有许多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科研机构,这些园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印度的孟买。
孟买是印度的经济和商业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空间形态案例
空间形态案例1. 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大都市的城市形态通常呈现出高密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这种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密集的商业中心区:如纽约曼哈顿的曼哈顿岛,以及香港的中环地区。
这些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商业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酒店,形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
(2) 住宅区和市区的混合使用:大都市的住宅区通常与商业区、办公区和文化娱乐区等混合使用,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生活便利的城市社区。
例如,东京的涩谷区和伦敦的切尔西区都是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
(3) 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大都市的城市形态通常呈现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规模。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与现代高层建筑并存的景象。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韵味。
(4) 大型公共空间和绿地:大都市的城市形态还包括大型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如公园、广场和河滨区等。
这些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和伦敦的海德公园都是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
(5) 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大都市的城市形态还包括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
这些枢纽和网络连接了城市各个区域,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例如,东京的新宿站和纽约的大中央车站都是城市的交通枢纽。
(6) 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变化:大都市的城市形态还包括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变化。
在一些特定区域,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较低,形成了城市的郊区或低密度居住区。
而在商业中心区和交通枢纽周边,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较高,形成了城市的高密度核心区。
(7) 城市边缘和郊区:大都市的城市形态还包括城市边缘和郊区。
这些区域通常位于城市的外围,距离市中心较远,有较低的建筑密度和较大的绿地面积。
例如,伦敦的肯辛顿区和纽约的皇后区都是这种类型的城市边缘和郊区。
(8) 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规划:大都市的城市形态还受到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规划的影响。
一些大都市正在经历城市更新和再开发,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国际城市,又称世界城市,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对世界或大多数国际均有重大影响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城市这个20世纪初产生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世界资本的控制能力成为该概念的核心内涵。
世界许多城市为保持或追求国际城市地位,纷纷提出以国际城市为战略目标的城市发展规划。
本文以两个国际城市——东京和巴黎为例,分析其在国际化进程中采取的空间发展战略,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东京:以本国企业和资本扩张为动力的国际化策略和多中心的空间扩展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京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得到了空间的强化。
目前,东京拥有的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数量都超过了纽约和伦敦,位列世界第一。
在以欧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社会制度与西方存在一定差别的城市,东京的国际化策略可概括为:发展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的组织体系上的、以产业部门尤其是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功能(而不像传统的国际城市伦敦、纽约那样,以金融业为基础),建设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城市(Kamo,2000;Hill&Kim,2000,转引自SAITO&Thornley,2001);依赖本国跨国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进入国际城市行列,但外国资本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Rimmer,1986)。
在这样的国际化策略指导下,吸引国内大公司总部成为东京都政府的首要目标之一(Machimura,1992)。
原先总部设在关西地区的大企业,为便于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如通产省(MITI)、财政部(MF)、经济计划署(EPA)的联系,纷纷将总部移至东京。
如住友银行1958年明确提出以东京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将关西地区分行移至东京重新开张,并于1959年建成新东京住友大厦,为大阪、东京双总部制作准备,伊藤忠商社1967年将东京分社升级为东京总部,实行为大阪、东京双总部制。
眩外,四大贸易商社的公司也大部分集中在东京。
战后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和大企业纷纷向东京集中,使得东京人口、产业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过度拥挤和城市蔓延的情况相当严重。
1945-1965年东京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8%,而日本全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东京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4.8%提高到11%。
其中,市区23个区占东京人口的比重由1945年的79.6%提高到1955年的86.7%。
显然,历史形成的以日本桥、银座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结构难以适应东京国际化策略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张。
因此,转移城市结构,由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从而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防止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向核心区过度集中,成为战后东京历次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
在1958年分布的第一次首都地区总体规划中,仿效1944年大伦敦规划,试图通过在距东京市中心半径16公里处,设置5-11公里宽的绿带,阻止城市无限制地蔓延。
同时计划将新宿、涩谷、池袋建成综合性副中心。
在绿带外围设立城市发展区,建设13座卫星城。
但由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京地区的人口及就业增长速度远超过规划估计,郊区居住区的建设侵占了大量绿化用地,导致建设绿化带的设想基本落空。
1968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建议将生、周转功能和教育、研究设施向东京外围地区疏散。
继续建设新宿、涩谷、池袋等副中心,分散老商业区丸之内、有东町的压力。
1976年的第三次总体规划再次强调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设多中心城市,提出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建立多中心结构。
通过向周边地区疏散工业、大学和大型综合服务机构,合理安排功能,适度增加人口,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副中心,减轻对东京中心区的依赖。
副中心一般选择位于交通节点、有大量未利用土地、未来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副中心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应成为高度独立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区综合中心,尽量满足地区的职住平衡。
在最新一轮规划中,东京港滨水区被规划成第七个副中心,面积大约为4.4平方公里,计划建设世界最大的电讯港(Teleport)、东京国际中心(TIC)和东京科学园(TokyoAcademicPark),包括办公、休闲、会展等多种功能。
目前,大东京都市区正在形成中心——副中心——郊区卫星城——邻县中心构成的多中心构架,各级中心多为综合性的,但又各个特色,互为补充。
在传统中心区域,专门发展作为世界城市须具备的国际金融功能和国内政治中心功能,并向其它级次中心疏散资助级职能。
新宿、涩谷、池袋等七大副中心,位于距中心10公里范围内,主要发展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信息业为主的综合服务功能。
新宿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成为以商务办公和娱乐功能为主的东京第一大副中心,池袋、涩谷等中心也已基本形成。
郊区卫星城以多摩地区的八王子、立川和町田为核心,距中心约30公里,以居住功能为主。
在东京外围县确立川崎、横滨、千叶、筑波等8个邻县中心,距中心约50公里。
其中,位于茨城县,距东京约60公里的筑波自1963年起,只接纳从东京建成区迁出的科研教育机构,建设以研发为主的科学城。
东京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单中心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建设副中心,集中容纳国际控制功能,扩散次级功能,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建设国际城市的设想。
但是,有两种矛盾倾向一直交替主导东京城市发展的规划。
当经济景气,就业增长带动人口向东京集中,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增大时,主张分散功能的意见占上风,此派多为规划人员和迫于国土均衡发展政治压力的中央政府;而当经济不景气,市级财政紧张时,认为首要任务是在全球化中保持东京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担心过度分攻功能将影响东京的竞争优势,主张强化东京国际商务功能的声音则很强,此派多为产业界人士、房地产商、大土地所有者和东京市政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迁都”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以至于1990年日本国会通过的迁都决议,1996年通过的迁都决议修正案,至今仍停留在纸上,无法实施。
保持东京国际城市地位和控制功能过度集中引起的城市规模膨胀始终是一个两难矛盾,而中央政府及其与大企业财团的联盟在东京国际化策略和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支配性地位,应是症结所在。
二、巴黎:轴向空间扩展模式巴黎传统上就是法国和欧洲的中心。
20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欧盟东扩后,巴黎位于由伦敦——法兰克福——米兰构成在的欧洲核心区以外,这使巴黎的欧洲中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城市发展规划调整成为保持巴黎国际城市地位有效措施之一。
从内部空间发展来看,1958年在市区外规划建设了副中心拉德方斯,使巴黎城市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自卢浮宫小凯旋门(1808)——协和广场方尖碑——凯旋门(1836)伸展到拉德方斯大拱门(1989),长度达8公里;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来看,1960年代在城市外围规划建设新城,欲对以往无序蔓延的城市化空间进行重整。
通过新城建设,大致在已有的建成区南北外侧,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形成了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将城市空间扩张限制在这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之间,即通过轴线引导规范城市的空间增长,通过副中心和新城的建设组织城市的功能布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巴黎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19世纪,巴黎成为仅次于伦敦的欧洲第二大金融中心,中心商务区位于第一、第八、第九区。
到20世纪前半期,由于老城区出现物质性衰落,高收入阶层离开市中心向西迁移,在城市西侧形成高级住宅区,商务活动也随之向西移动。
战后经济恢复,尤其是以商务办公为主的新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商务写字楼需求增长迅速,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转移。
从1954年到1974年,以建筑面积论,巴黎工业所占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而商务商业用房面积增长了22%,整个巴黎有变成商务中心的倾向(Norma,1979)。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商务办公活动对空间的需求,保护旧城区的历史风貌,1958年规划部门对商务办公活动“西移”倾向加以确认,决定在城市轴线西端紧邻巴黎城的近郊区拉德方斯建设新的商务区。
拉德方斯的规划、建设由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开发机构负责。
在开发建设的前十多年中,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资金,这使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为增加开发收入,政府在后续的开发中对已有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开发密集提高了一倍。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拉德方斯已入驻公司1500余家,可容纳15万人就业,成为以商务办公为主,兼有会展、政府办公、商业、娱乐、居住功能的欧洲最大的商务办公区之一。
同时,在紧邻巴黎城外形成了一个风貌与城区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的副中心,其标志性建筑拉德方斯大拱门的建成,使得巴黎的历史轴线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1950年代末,为解决战后的房荒,在巴黎郊区匆忙建起的高层公寓楼群,虽然满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了居住条件,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生活单调,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诟病。
1965年,巴黎在区域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新城,“解除快速城市化和城市蔓延对巴黎形成的制约”(Dresch,1993),向外围地区疏散中心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并对自发形成的郊区进行重整,新城作为郊区的“中心”,为周边居住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商业娱乐设施。
这一计划最初规划了九座新城,由于19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人口增长变慢等诸多因素,减少为五座,并且调低了新城的人口规模,从原先乐观估计的50万人调整为10万人。
目前,在巴黎城的外围地区,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的城市扩展向,形成了五座新城。
这些新城的共同特点有:(1)新城中心距离城市中心(巴黎圣母院)较近,平均距离为25公里左右。
(2)新城都有良好的公共换乘系统,通过轨道交通与市区相联,快捷方便,但新城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内部交通主要依赖私人小轿车。
(3)强调新城的就业功能,新城集聚了众多的商务、服务业、研发和轻工业等产业活动,成为巴黎大区新的增长中心。
例如,在圣康坦——昂——伊夫林,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了总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强,服务业就业更接近70%。
(4)为保证职住平衡,增强新城吸引力,就近满足郊区居民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新城功能较为综合,包括娱乐功能,如马恩拉瓦莱建有欧洲迪斯尼乐园,为其直接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研发功能,如在埃夫里,建有欧洲著名的生物科技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功能,每座新城都有自己的大学和众多职业技术学院。
(5)新规划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综合,将天然水系或人工湖泊巧妙地组织进来,外围有绿带环绕,并与原有的城市化区域隔离开。
巴黎的轴向空间发展战略既保持了中心区的繁荣,较完整地保持了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有序的增长空间,但是郊区各县之间,新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相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