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word教案2[word版教案]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_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_教学设计 教案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情境创设)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
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 (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电脑演示:(1)球体(2)圆柱(3)圆锥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
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程设计一、前言本课程设计为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技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种类。
3.掌握如何用纸板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4.能够运用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1.引入:教师拿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并介绍它们的概念、特点和常见应用。
3.练习:让学生画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的图示,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4.总结: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1.引入:教师用实物、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
2.讲解:介绍以上立体图形的概念、特点、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3.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不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4.总结: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第三课时:制作立体模型1.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并让学生讨论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2.讲解:介绍用纸板制作立体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例如如何计算纸板的大小、如何切割、如何拼合等。
3.实践:让学生按照所学的方法和步骤制作不同种类的立体模型。
4.总结: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收获。
第四课时:应用立体图形解决问题1.引入: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某个盒子的包装面积、如何计算盆子的容积等,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求解。
2.讲解:介绍如何应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如何利用等高线图观察物体形状等。
3.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种类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2.学具:每人一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特性。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如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两个是长方形等。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七、练习设计课堂基础练习1答案:A与B ; C 与D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课后延伸练习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AB答案:能力提高训练1、一个长方形,长19cm ,宽18cm ,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41,再加上班上学生的41,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篮球、魔方、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根据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
本节课是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之后的延伸,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及其特征;2.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3.能够在生活中认识和应用立体图形。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球体的特征和分类;2.圆柱体的特征和分类;3.圆锥体的特征和分类;4.正方体的特征和分类;5.棱柱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讨论该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并用示意图展示。
•教师点拨: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点拨学生们对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并对学生们的示意图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拓展(10分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例,如篮球、水杯、蜡烛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和分类。
4. 实践(15分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观察其特征、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展示进行点评,并纠正不正确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立体图形的观察和应用。
教学扩展1.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类;2.练习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展示的质量;2.学生能否正确分类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活动和展示环节较多,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可能存在某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今后设计时,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或调整小组分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立体图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立体图形。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图片,黑板。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可用其他立体图形代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立体图形是三维的,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比较熟悉,但对一些不常见的立体图形则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3.让学生能够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分类法:让学生通过分类,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课件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实物共同的特征吗?”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二) 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小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和立体图形,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图形,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新的知识.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教科书从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引入新课,学生要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在探索中,学生将自然地体会几何模型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图形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要求学生往更深一层次去研究、剖析知识,概括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概括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图形感,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几何体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巩固落实、应用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1. 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有哪些?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吗?2.棱柱有些什么性质?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课本中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能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回忆后彻底搞清楚、搞透彻,弄明白.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定要积极进行思考,切不可仅听取他人意见.这个内容是探索新知识的主要依据,绝不能省略.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星光闪光闪耀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几何体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活动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几何很难,是一门内容丰富、灵活性强的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其他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用语言揭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活动的注意事项:探求新知的过程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时要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用概括性语言表达式体现一般的规律性,学生不是首次接触,如原来所学的各种几何图形就是一种体现.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入手,首先研究其分类,在此基础上,把平面图表换为棱柱的形式,进而又换作六棱柱的形式,由学生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得到结论,结论共享,使全班在认识上又有大的提高,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性结论1.面有平面、曲面之分;线有直线、曲线之分. 2.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构成基本元素,并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图形构成,丰富对点、线、面、体的直观认识。
3、在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过程中,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投影地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点、线等。
2.你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图形的例子吗?活动过程:通过学生观察上图,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成果: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构成元素,并寻找构成图形基本元素面、线、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呈现了生活中的地图,让学生从熟悉的图形中找出图形的构成要素,并体会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组活动,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及其解答:(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活动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正方体和圆柱体,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成果: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几何体,再次让学生从熟悉的几何体中找出图形的构成要素,并体会要素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观察上图,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过程: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三副动态的图形,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成果: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构成图形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从动态角度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例题精讲1想象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讲解过程:从左到右,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圆锥、半球、圆台、球体、圆柱。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版七级上册第一章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材分析】1、编排意图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地位、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定数量的几何图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 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看,学生喜欢生动感性视觉体验,喜欢挑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设计思路】1. 理念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动态图片、幻灯片、音乐、等为一体的课件,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并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2.问题设计上层层深入:生活中的图片、--整体上感知--局部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勾股定理—巩固运用—延伸—解决生活中问题3.活动上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争做最优小组 1、知识与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②通过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以课件展示问题设计、学生观察,独立学习学后,再组内合学,最后以动感课件及动感视频演示,疑难在班内共同讨论进行共学,达到对重难点的突破。
七年级数学上册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总课时:6课时。
第三课时: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过程与方法:实物展示与图形演示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基本性质, 并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棱柱。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好的立体图形模型教学关键:熟悉图形,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3分钟)提问:上一节学了那些几何图形,说说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二、导入新课:(1分钟)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还有很多几何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来学习展开与折叠。
三、新课教学:(启发式,30分钟)1、(把自己做的模型拿出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并1.做一做是了解棱柱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时应让学生动手折叠;2.建议先让学生观察折叠好的棱柱,说一说棱柱有哪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问题串归纳;3.想一想应让学生先猜想说明理由后再操作确认;4.棱柱、直棱柱、正棱柱这三个概念不必向学生说明,教师叙述时注意不能混为一谈。
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归纳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
2.知识性: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特性,能应用棱柱的基本特性解决图形折叠的某些问题。
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制作掌握知识2.归纳:关注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归纳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
四、知识巩固:书中14页习题(3分钟)五、课堂小结:(3分钟)1、本节课,你学了那些知识?2、说说还有那些疑难问题?六、布置作业:(4分钟)A组,练习册B组题P15至16页习题板书设计: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习题七、教学反思;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案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案2《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4、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1)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2)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球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4、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问题.(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a、按底面b、按侧面(板书:几何体的分类:可按体分、可按围成图形的面分)5、随堂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四、体会与交流1、数学知识:(1)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识别几何体,掌握其特征.2、数学思想方法:空间观察(视角不同,分类就不同)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还有什么不会的吗?。
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点、线、面的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的几何体
2、能力:通过点、线、面的运动的认识几何体的产生什么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基本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形成的呢?
2.学生设疑
点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
线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
面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
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教师根据学生的設疑情况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自探要求)
4.学生自探(讨论)
二.解疑合探
举例分析那些几何体由什么运动形成的?
那些图形运动可以形成什么几何体?
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3.课堂小结
4.作业布置
五、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重点: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上节课我们观察和讨论了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今天再一起来寻找构成图形更基本的元素面、线、点.
1.展示(建筑、生活实物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
2.你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图形的例子吗?
二、解决问题
1.由观察总结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展示正方体和圆柱体
议一议: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正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正方体有八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三条边。
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其中两个面是平的,一个面是曲的;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二条线,它们是平的,是圆。
)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到: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
3.展示课本P8想一想图形(动态)
议一议:点动成,线动成,动成体.
4.你能举出更多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三、应用、拓展
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教师动态演示旋转情况,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化解难度.
练一练:课本第9页1题.
1.长方体是由个面围成的,这些面都是,有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棱。
2.围成六棱柱的面的个数有,底面是边形。
3.飞杨飞过天空,留下一条彩带,用数学语言解为:。
4.球可以看成是一个半圆绕旋转一周而得到。
四、反思
1.生活中图形丰富多彩,点、线、面都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如何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1、习题1.2知识技能1题;数学理解1、2、3题.
2、自己动手用一张白纸经过裁剪围一个三棱柱(不必粘贴),再围一个四棱柱及一个五棱柱.(注意:可先找一些实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