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43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43张PPT)

玄奘西行
1.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2.概况 (1)贞观初年,玄奘
西行前往天竺取 经,经过4年的长 途跋涉到达天竺
(2)遍访天竺名寺,研 习佛法,曾在那烂 陀寺游学,成为远 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材料一: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 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 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 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 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 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家
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 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 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 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 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发展 两汉:传入中国;汉明帝西域求佛
圆周率的概念:
它是圆的周长同直径的比率,是永远除不尽 的无穷小数,用希腊字母π表示。其应用广泛 ,在天文、历法、机械等领域,只要涉及到圆 问题,都要用到。
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西汉 刘 歆 3.1547 东汉 张 衡 3.16 曹魏 刘 徽 3.14 “割圆术 南朝 祖冲之 3.1415”926(7)
身体脏了,勤擦洗;眼镜蒙灰了,用布 擦摸;心灵的灰尘多了,多拂拭。《偈 神季》更贴切地说明了修身养性的方法 。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独尊——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教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课设有四个子目分别为思想领域的发展、文学成就、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并列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进而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体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源和流的辩证关系。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展示历史小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与白马寺的修建。

学生阅读,教师过渡:通过上面的历史小故事,我们大体了解了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其实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已经传入到西域地区,那么佛教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它又是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问:这些词都与某一宗教的发展有关,你知道这个宗教是什么吗?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之相关。

新课探究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生活动】回忆第4课的相关内容,回答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汉武帝时,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出现的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 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 产生万物的根本。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高中历史
←《竹林七贤与 荣启期墓室砖画》 (局部)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1.文学艺术
(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 寄托情感因素的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成为活 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政治:国家统一与制度完备 • 政策: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 经济:经济繁荣
高中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 通 : 交 通 发 达
高中历史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 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 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 吸收、融合与创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 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达到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在诸多
领域取得新成就,走在世界前列。 3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
时期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朝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高中历史
由上表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的特点。 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高峰 、世界领先
高中历史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中魏 外晋 文至 化隋 交唐 流时 图期 示的
世界
传 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材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以及相关的作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概念,对三车至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的清楚。

【家国情怀】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1.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

2.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3.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课前准备本课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与一些作品有关系,因此需要对一些作品及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对书法、画作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 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武宗本纪》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削弱佛道特权、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3、道教发展
韩愈反佛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4、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思考:玄学与道家、儒学、道教有没有区别?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
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 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原道》
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1、儒学危机
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董仲舒汉代儒学
君权神授
弑君篡权 政权频更
大一统
国家分裂, 战乱不断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入新课
公元67年,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 庙——白马寺
三教合一图
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说明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 儒、佛、道三教合一。汉唐时期儒、道、佛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 就还有哪些表现?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灭佛运动 (南1朝)四原百因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表现: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独尊儒术2.魏晋南北朝:(1)道教传播,佛教盛行(2)儒学、道教、佛教的互相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道教主张“贵儒”、“尊道”●佛教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5)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佛教受损:(1)原因: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4.复兴儒学(1)原因: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2)表现: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1)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1)20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2)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艺术:1.书法(1)东汉: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2.绘画:(1)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画人栩栩如生,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隋唐: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唐朝吴道子(画圣)3.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⑴隋朝:
⑵唐朝: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盛行原因: 1.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2.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中亚、印度高僧来华传教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1.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一、表现——文学艺术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摹本)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1)魏晋南北朝:取得新成果
一、表现——科技(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等)
(2)隋唐: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①南朝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 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与大统一交替出现的阶段,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3.回顾上节课内容: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述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曹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蜀汉和吴国的文化特点。
2.讲述两晋时期的文化发展:阐述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的现象,以及南北朝文化的异同。
1.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掌握儒家、佛教、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了解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认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小组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如制作文化发展时间轴、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2.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文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曹魏政权,重视儒学,使得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两晋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繁荣,北朝则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5张ppt)
《齐民要术》
地理学
•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 图》
朝隋 代朝
人李 物春
成赵 就州

隋唐时期
唐朝 唐中 唐末 唐朝 唐朝 唐朝 期
僧一 孙思 唐高 行邈宗
雕版 火药 火药 测算 《千《唐
印刷 的配 开始 出地 金方》本草》
佛经、方 用于 球子
日历
战争,午线
和书
火箭 长度

是最
早的
火药
武器
三、科技
科技领先 以民为本

改 朔 帖
王 导

才情性貌、审美情趣
《 兰王 亭羲 序之 》
《 洛 神王 赋献 十之 三 行 》
二、文学艺术

金 刚 经 碑
柳 公 权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二、文学艺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 之事,阙而不录”。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
这两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学交流研讨
(1)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①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_法__显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__玄__奘___,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并 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新课导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概况
多元共生 有新现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一)文学
基础梳理 根据教材第43页,填写表格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盛唐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 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 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 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思考】:如何应对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
范缜
韩愈
《神灭论》他针对佛教 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 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 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思考】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1: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
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 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 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 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 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 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些社会问题?
诗 南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交织,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明白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场景,如战争、文化繁荣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模拟古代文化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3.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电影、电视剧中的三国故事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3.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文化特点奠定基础。
2.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使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树志《国史大纲》
隋唐之际国家重归统一,比前代有更开放的文化格局。隋唐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释、道于碰撞中有趋同倾向,合流的态势较为 明显。北朝到唐初,出为儒佛“内外两教,本为一体”。
——曹顺庆等编《中华文化概论》
——韩愈《论佛骨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 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韩愈在《原道》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 佛老的“道”。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 谓德。”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 “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 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翟文明主编《中国全史》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 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 儒”的思想历程。
(明)丁云鹏《三教图》(不能用于唐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 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 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 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 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 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 二教(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 令入宫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汉代的经学,一失于迷信的谶纬,二失于繁琐的家法,只以师传只 说为是,三者的共性是拘泥,是僵化、是教条。重才轻德的曹操公开抛 弃儒家伦理,使儒家日趋式微。在大动乱的年代,经学化的儒家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既不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也不能成为功名利禄的捷径 ,更不能成为消灾避祸的屏障,人民纷纷探寻代替它的东西,道教、佛 教的兴旺是一个方面,玄学的出现是另一个方面。
——摘编自博士论文姜丰《浅析名教自然之辩》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 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 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 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 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 家(4次),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
北魏中期迁都洛阳后,佛教进一步繁荣,僧 尼从北魏初期的8万人急增到200万人……从公元 454年到公元477年,全国共兴建了6478所佛寺, 其中仅平城一地就有100多所。到公元515年, 佛寺增加一倍,洛阳城内多达1367所。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樊树志《国史概要》
冯友兰称玄学为: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魏晋年间,统治者披着纲常名教的外衣,政治残杀却非常频繁。士人试 图用“自然无为”消解虚伪。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老子崇尚无 为鄙弃有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正始玄学”代表王弼则把二者的关系解 释为本末、体用,提出“名教本于自然”。认为统治者不识自然无为为本,反而 着眼于刑名礼教,导致名教异化背离自然之道,导致混乱纷起,只有无为而 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名教的功能,实现社会理想和谐。
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祗的祭祀与对祖 先的崇敬。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 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而且 在其刺激之下,中国传统的神祗信仰,也发展为本土的宗教-道教。 此外,玄学之兴,使佛教有所假借,玄学的词汇适足为佛教借用, 用华言表达佛教的思想,即所谓“格义”,佛家经典不借老庄名词, 几乎不可能使中国人领会玄旨,“格义”用久了,正如借人衣服,久 假不归,竟成为自己的形相。
随着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斗争中清谈领袖何 晏被杀、王弼病死,魏晋玄学转向新的阶段“竹林玄学”。由于统治者虚伪狡诈 ,以名教为杀人工具,“竹林玄学”改变“正始玄学”积极入世,试图通过改造名 教进而实现治世理想的倾向,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 追求个体精神境界的超越和自由,与作为宇宙最高秩序的自然之道直接沟通 。他们惊世骇俗的言行,痛恨的是成为工具的虚伪名教,他们期望的恰是名 教的本来目的:百姓淳朴、社会稳定,一切臻于理想、和谐的大同世界。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