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贝尔斯学派统计学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量化方法的起源
量化方法的起源量化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原理的分析手段,旨在通过量化数据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预测未来趋势。
量化方法的应用广泛,涵盖金融领域、科学研究、工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等角度,阐述量化方法的起源。
一、历史背景量化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就提出了数学和几何学的基本原理,为后来的量化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业交易和财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开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为量化方法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二、发展过程1. 统计学的崛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统计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开始在实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计学的发展为量化方法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2. 量化投资理论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提出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成为量化投资方法的奠基之作。
该理论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和风险的量化分析,提出了优化投资组合的方法,为后来的量化交易奠定了基础。
3. 数学模型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数学建模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金融领域,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期权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量化方法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量化方法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逐渐扩大。
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开始大规模采用量化模型进行交易决策,以提高投资回报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的兴起,也推动了量化方法的发展。
三、重要里程碑1. 第一只量化对冲基金的成立: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琼斯创立了第一只量化对冲基金,使用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
这标志着量化投资的诞生,也是量化方法应用于金融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2. 奥斯本三体问题:1960年代,美国数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了奥斯本三体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混沌性质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展开全文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根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根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争论——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之争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该说其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变革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有关经济学方法论流变与纷争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在斯密之前经济学界还没有明显的方法论之争,当时的主流观点还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归纳分析。
斯密以后,他著作中所隐含的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为不同类型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归纳分析法,而李嘉图则发展了斯密的演绎分析方法。
李嘉图充分发展了他的抽象能力,用严格的逻辑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并在不言自明的假设上用逻辑的方法推理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论述了总的规律。
由于麦克库罗奇(1825)、詹姆斯·穆勒(1821)等重要人物对李嘉图的追随和极力宣传,导致其学说和研究方法在当时影响甚大,甚至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李嘉图学派。
自演绎分析诞生和壮大之时,就不时有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界演绎偏盛的倾向提出批判和反思,古典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西斯蒙第(1819)。
西斯蒙第反对经济学中像李嘉图、萨伊和麦克库洛赫那样使用抽象法和演绎法,强调不应建立在一系列的数理式定理上,而是必须以研究人和人类为主,了解人性,鉴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奥地利学派则是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代表,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还就经济学应当采取演绎分析法还是归纳分析法,与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展开了一场论战。
这场争论使得“方法论之争”成为经济学辞书中的一个固定词条,因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空前的影响。
尽管在这场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争论中并没有得出明确的胜负,但是,随着这次争辩中的书信被冠以《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错误》为名出版,抽象分析以及建立纯理论的观点得到的广泛宣扬。
随着功利主义和边际效用的兴起,经济学就急速转入抽象演绎化的研究轨道。
自马歇尔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其追随者夸大了经济学的抽象化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目前西方经济学界彻底漠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主流氛围,抽象演绎分析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根本性分析思路。
统计学知识建构中的逻辑思维方法
演 绎 逻 辑 多 用 于 理 论 科 学 ,在 演 绎
不确定性 是世界 的基本属 性 ,统计 学关 注的是如何探求 由观察 获取的知识
中的不确 定性 的度量 ,以及如何 明确在 最小损失 下的最优决策 。现代 统计理论 或者数理 统计 的产 生说 没有很 确切 的时
时应注 意以下几点 : 首先 , 这三种 基本 的
应放在综合 项 目之前 ,封闭项 目应放在 开放性项 目之前等 ,这 样可 以使 学生 的 职业能力逐渐提 升。因此 , 我们在序化项
目时不 能僵 化 , 更不能形式 化 , 否则项 目 的序化 就脱离 了其本 意 ,这会 导致教学
的僵化和低效 。
笛卡 尔认为真理须 经过如几何证 明一样 严格 的推理得到 。前 者对实 验科学影 响
很大, 而理论 科学特别是 数学 , 笛卡 尔路 线 的影 响很 深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 英
随机性事 自然界 固有 的这个前 提 ,凯 特
勒 ( .ut t ̄ 用概 率论 的概 念来 描 述 AQ ee) 1 l ]
材设计者在 序化项 目时应 以学生 的职业 能力培养 为导 向,深入 思考教材 中各个
【 参考文献 】
[ ] 大源. 1姜 当代 德 国职业教 育 主流
这种序 化模 式 的特 点是各项 目中的 工作任 务安排依据 明确 的先后工 序 ( 当 然这种先后 关系并不 等于简单 的线性关
系 ,因为在流程 的某一 环节会存 在 同等 级 的多个项 目,而这些项 目又具 有不 同
材 中。其次 , 目的序化不能走形式 。教 项
与统计学相关的故事
与统计学相关的故事
有关统计学的故事或历史事件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贝叶斯定理的发现:公认的统计学基础之一是贝叶斯定理,由托马斯·贝叶斯在18世纪提出。
贝叶斯在处理数据和推断时提出了一种统计学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医学和金融等领域。
2. 芝诺的抛硬币实验: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通过抛硬币实验引发了概率和统计思维。
他提出了“芝诺悖论”,即无限次的抛硬币实验可能引发随机性,也是概率统计的初步思考。
3. 英国探索统计学:英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将统计学用于国家层面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和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先驱者。
4. Bayesian vs. Frequentist统计学派:统计学有两大主要学派,贝叶斯学派和频率学派。
贝叶斯学派基于贝叶斯定理和先验概率,而频率学派基于大样本的频率分布。
5. 人口统计与政策制定:统计学在人口、经济和社会研究方面的应用对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例如,国家人口普查、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数据对政府政策和社会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些故事或事件展示了统计学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紫荆花香代代传 -- 罗时宪、李润生、蔡礼德三位先生因明研究评述
复旦大学 方岚 贵州大学 曾丽娜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时宪先生应香海莲社之请,于夜间 在崇兰中学讲授《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时一年,开启港人研习 因明之端。当时报名听讲并坚持到最后结业的学员仅为李润生 先生、霍韬晦先生等十四人,由此足见因明之高深艰难。而彼 时大陆正值“文革”,斯文扫地,佛家因明几入绝境,相较而 言,港地因明虽未为普及但传习不绝,已实属大幸。 按香港因明传承,均源出罗时宪先生门下,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李润生先生、霍韬晦先生、蔡礼德先生等。下文分别从罗、 李、蔡三位的学术生平、因明研究和因明贡献等三方面予以简 要介绍,以示港地因明研究及传承概况(霍韬晦先生的介绍参 见本次年会由贵州大学逻辑学专业量论因明研究方向在读硕 士杜洪义所提交的相关论文)。
(2)因明的定义与性质 正是由于对量论的地位的这种认识,罗先生首先将其作为 一种知识论而非纯粹的形式逻辑学。这一点清晰得反映在其对 量及量论的界定中:
诸识对于境界之了解,有正确的与谬误的二种:正确者 吾人称之为“量”,其谬误的了解则名“非量”。……讨论获 得正确了解之方法,名为“量论”。vii
亦即所谓“量论”者,或曰“因明”,或曰“正理”,其核 心本质在于“正确的了解”。
I. 罗时宪先生因明研究评述 罗公孔章,讳时宪,生于 1914 年,1993 年病逝于香港, 广东省顺德人,现代佛家唯识学大师,i有《罗时宪全集》12
1
卷行世。 一、学术经历简介ii (一)广阅经论,兼修显密 罗时宪先生早年受融秋法师、茂峰法师、筏可和尚、宛清
法师等指点,始于佛法起信,遍读欧阳竞无先生著作及净土、 天台诸宗论著和因明著作,并曾受数种藏密灌顶。罗先生于 1935 年发愿皈依太虚大师,数度亲近,得传读经方法,并亲蒙 指点汲取唐贤精义之道。1939 年,罗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主 修中国语言文学,副修哲学;随后在中大文科研究院继续深造, 期间自陈竺同教授处得传佛学大家欧阳竞无先生治学精髓; 1941 年以论文《汉译佛典文学研究》自研究院毕业。迄至 1949 年赴港,历任中山大学、国民大学、广州法学院等处公职。
专题14 常用逻辑用语 试题类编·最新3年高考数学(文)
常用逻辑用语
命 题 存 在 实 数 x, 使 x>1 的 否 定 是 ㊀㊀1.( 2 0 1 2������ 安徽 ������ 文 4) ( ㊀㊀ ) . 都有 x>1 B.不存在实数 x, 使 xɤ1 A.对任意实数 x, 都有 xɤ1 D.存在实数 x, 使 xɤ1 C.对任意实数 x, : ������ ������ ) 设 命 题 函 数 的最小正周 山东 文 2.( =s i n 2 x 2 0 1 2 5 p y
2 2 2 则a A.若 a+ + + <3 b+ cʂ3, b c 2 2 2 则a + B.若 a+ b+ c=3, b+ c <3 2 2 2 则a C.若 a+ + + ȡ3 b+ cʂ3, b c 2 2 2 , 若 则 D. a + b+ c ȡ3 a+ b+ c=3
和 ⊗ 如下 : ������ a b c d
理数 的否定是 ( ㊀㊀ ) .
则αʂ π 则α= π C.若 t a n αʂ1, D.若 t a n αʂ1, 4 4 ) 命题 存 在 一 个 无 理 数 , 它的平方是有 6.( 2 0 1 2������ 湖北 ������ 文 4 它的平方是有理数 A.任意一个有理数 , 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B.任意一个无理数 ,
据上述规律 , 第四个等式 为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
( , 若 向 量 a= ( 则 x=4 1 8.( x, 3) xɪR) 2 0 1 1������ 福建 ������ 文 8) 是| a |=5 的 ( ㊀㊀ ) . C.充要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C.������p 是真命题
学, 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 社会统计学派 的 首 倡 者 是 德 国 的 K 克 尼 斯 , 他认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社会现象 , 而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大量观察法 . 在近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中 , 这两个学派的矛盾是比较大的 .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
P:两个三角形全等。
Q: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
P→← Q:两个三角形全等,当且仅当这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 关于这五个联结词的定义,可以通过如表 1-1 的真值表给出,关于真值表的定义,我们 将在 1.3 节详细说明。
表 1-1 五个联结词的真值表
P Q ┐P P∧Q P∨Q P→Q
P→← Q
1.2.2 命题的翻译
有了合式公式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自然语言中的有些语句,翻译成数理逻辑中的符号形
式。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命题相应地写成由命题标识符、联结词和圆括号表示的合式公式,
称为翻译,也称符号化。
例 1.3 张明正在睡觉或游泳。 解:设 P:张明正在睡觉。Q:张明正在游泳。本例的“或”是“不可兼或”,而析取
定义 1.1 单个的命题常元和命题变元,统称为原子命题公式,简称原子公式。 下面,我们使用递归来定义命题逻辑中的合式公式(wff)。 定义 1.2 命题逻辑中的合式公式是由下列规则形成的字符串: ① 原子命题公式和真值 T、F 都是一个合式公式。 ② 若 A 是合式公式,则 (┐A)是合式公式。 ③ 若 A 和 B 是合式公式,则(A∧B)、(A∨B)、(A→B)和(A→←B)都是合式公式。 ④ 经过有限次地使用①、②、③所得到的包含原子命题公式、联结词和圆括号的字符 串都是合式公式。 例 1.1 (┐P)∨Q,(P→(Q∧R))都是合式公式,而(P→Q)→(∧Q),(P,( P→Q)→←(∧R)) 都不是合式公式。
2
1.1.2 联结词
联结词是逻辑联结词或命题联结词的简称,用它和原子命题构成复合命题。常用联结词 有以下五种。定义如下:
(1) 否定联结词 设 P 是一个命题,由联结词┐和命题 P 构成 ┐P,┐P 为命题 P 的否定式复合命题。┐P 读做“非 P”。 联结词 ┐是自然语言中的“非”、“不”和“没有”等的逻辑抽象。否定联结词是一 个一元运算。例如; P: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P:离散数学不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2) 合取联结词 令 P 和 Q 是两个命题,由联结词∧把 P,Q 连接成 P∧Q ,称 P∧Q 为 P 和 Q 的合取 式复合命题,P∧Q 读做“P 与 Q”,或“P 合取 Q”。 联结词∧是自然语言中的“和”,“与”,“并且”,“既…又…”等的逻辑抽象。合取 联结词是一个二元运算。例如: P:今天下雨。 Q:明天下雨。 P∧Q:今天与明天都下雨。 (3) 析取联结词 设 P 和 Q 是两个命题,由联结词∨把 P,Q 连接成 P∨Q,称 P∨Q 为 P 和 Q 的析取式 复合命题,P∨Q 读做“P 或 Q”,或“P 析取 Q”。 析取联结词∨是自然语言中的“或”的逻辑抽象。但它与自然语言中的“或”的意义并 不完全相同,自然语言中的“或”既可以表示“排斥或”,也可以表示“可兼或”。例如: P:今天晚上我在家里看电视或去剧场看戏。 Q:他可能是 100 米或 200 米赛跑的冠军。 命题 P 中的“或”是“排斥或”,命题 Q 中的“或”是“可兼或”,而析取联结词表示 的是“可兼或”。关于“排斥或”,我们会在 1.5 节给出它的定义。析取联结词是一个二元运 算。 (4) 条件联结词 设 P 和 Q 是两个命题,由联结词→把 P,Q 连接成 P→Q,称 P→Q 为 P 和 Q 的条件式 复合命题,把 P 和 Q 分别称为 P→Q 的前件和后件,或者前提和结论。P→Q 读做“若 P, 则 Q”或“P 条件 Q”。 联结词→是自然语言中“如果…,则…”,“若…,才能…”等的逻辑抽象。条件联结 词是一个二元运算。 在自然语言中,前件为假,不管结论真假,整个语句的意义,往往无法判断。但在命题 逻辑中,当 P 为 F 时,无论 Q 为 T 还是为 F,都规定 P→Q 为 T,这称为“善意推定”。例 如: P:雪是黑的。 Q:太阳从西方升起。 R:3+3=6。 P→Q:如果雪是黑的,那么太阳从西方升起。 P→R:如果雪是黑的,那么 3+3=6。
贝也斯公式的通俗解释
贝也斯公式的通俗解释
贝叶斯公式是一种用于计算条件概率的数学公式,它可以帮助
我们根据先验概率和新的证据来更新我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
通俗地讲,贝叶斯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得到新信息后,调整我们对
某个事件发生概率的看法。
具体来说,贝叶斯公式可以表示为P(A|B) = (P(B|A) P(A))
/ P(B),其中P(A|B)表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P(B|A)表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P(A)和P(B)
分别表示事件A和事件B发生的概率。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估计某种疾病的患病率,我们可以先根
据历史数据得到一个先验概率P(A),然后当有新的医学检测结果出
现时,我们可以利用贝叶斯公式来更新我们对患病率的估计,这样
就能更准确地预测患病的可能性。
总之,贝叶斯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得到新的信息后,根据先验
概率和新的证据来调整我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是一种重要的
概率统计工具。
第六章__统计学悖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用一种方法 逼近小世界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试一试它。他任意 地选择了一组“发信人”,给每一个人一份文件, 让他发给一个“收信者”,这个收信者是他不认识 的,而且住在美国另外一个很远的地方。做法是通 过他把信寄给他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再接着发信 给自己朋友,如此下去,直到将文件寄到认识收信 者的某人为止。米尔格拉姆发现,在文件达到收信 者手中之前,中间联系人的数目从2到10不等,其 中位数是5。当你问别人这到底需要多少中间联系 人时,他们多数猜想大约要100人。
吉斯莫: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你实在是不明白 道理。我已经把工资列了个表,并告诉了你,工 资的中位数是200元,可这不是平均工资,而是中 等工资。
萨姆:每周1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吉斯莫:那被称为众数,是大多数人挣的工资。 吉斯莫:老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不懂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区别。 萨姆:好,现在我可懂了。我……我辞职!
有一个调查研究说脚大的孩子拼音比脚小的孩 子好。这是否是说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拼音能力 的度量?
(1)常常听说,汽车事故多数发生在离家不远 的地方,这是否就意味着在离家很远的公路上行 车要比在城里安全些呢?不是,统计只不过反映 了人们往往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车,而很少在 远处的公路上开车。
(2)有一项研究表明某一个国家的人民,喝牛 奶和死于癌症的比例都很高。这是否说明是牛奶 引起癌症呢?不!这个国家老年人的比例也很高。 由于癌症通常是年龄大的人易患的病,正是这个 因素提高了这个国家癌症死亡者的比例。
全世界的数学史学家都认为这个等式是全部数 学中最深奥也是最美的数学公式之一,它把加号、 等号、最基本的0和1、两个超越数π和e、虚数单 位i结合到一个等式之中,所有这些东西都聚在如 此简单又令人神迷的表达式中。
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阶段 可证伪 贝叶斯-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阶段可证伪贝叶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方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本质、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西方科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并重点探讨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即可证伪原则和贝叶斯推断。
在现代科学哲学兴起之前,科学被视为一种纯粹的实证活动,只关注观察、实验和数据,将科学定位为一种客观、可重复的事实收集过程。
然而,20世纪初的一系列科学革命和哲学思想的变革,逐渐让科学哲学的研究焦点从实证主义转向了更加深刻的问题。
可证伪原则的提出与应用是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这一原则,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验证来证实自己的真理性,而只能通过反复的试验来暂时证伪。
这一原则突破了旧有的科学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和预测性。
与此同时,贝叶斯推断的兴起也对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叶斯推断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概率推理方法,它将已有的先验知识与新的观测数据相结合,通过不断更新概率分布来得出新的结论。
贝叶斯推断的提出,使科学研究者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不确定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估科学理论的概括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个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它们对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对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阶段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为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西方科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可证伪原则的提出与应用2.3 贝叶斯推断的兴起与应用2.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阐述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阶段:起源与发展、可证伪原则的提出与应用以及贝叶斯推断的兴起与应用。
首先,在第二节中,将对西方科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我们将回顾科学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包括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启蒙时代的科学革命以及近现代的科学哲学思潮。
西方哲学与智慧考试题库
西方哲学与智慧考试题库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2.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的政体是:A. 君主制B. 民主制C. 贵族制D. 哲学王制3.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A. 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B. 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效果因C. 形式因、质料因、效果因、目的因D. 动力因、效果因、目的因、质料因4.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A. 笛卡尔B. 斯宾诺莎C. 莱布尼茨D. 康德5. 康德的“先验”概念是指:A. 先于经验的知识B. 经验之前的感知C. 经验之后的知识D. 经验之外的知识二、填空题6. 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被称为________,即通过提问引导对方自我发现真理。
7.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感官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________。
8.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最高善是________,即实现人的理性潜能。
9. 笛卡尔的怀疑方法论认为,为了达到确定的知识,必须先________所有知识。
10. 康德区分了现象界和物自身,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物自身是________的。
三、简答题1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12. 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13. 解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14. 阐述康德的“先验”与“后验”的区别。
15. 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
四、论述题16. 论述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观点。
17. 分析康德的“道德律”及其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18. 讨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及其对20世纪哲学的影响。
19. 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
20. 论述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其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看法。
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一位哲学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选择了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以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
请分析这位哲学家可能受到哪位哲学家的影响,并解释其决策背后的哲学原理。
「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贝尔斯学派统计学
「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贝尔斯学派统计学QuantificationFormulaOfHetu -Vidy āLogicalTruth -ValueAndBayesianSchoolStatistics蔡礼德撰 1.引言本文的目的,是尝试证明《因明逻辑真值化的探究》i [1]〔以下简称《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之理念与近代广受重视的统计学理念,实为互相一致。
《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所立宗的「T.V.」 =⎪⎪⎭⎫ ⎝⎛⋂S M S N N ×⎪⎪⎭⎫⎝⎛++⋂⋂⋂SP M PM PM N N N N ~S N >0 当今应用数学科学中,贝尔斯学派〔BayesianSchool 〕是近代统计学〔Statistics 〕中,极其重要的学派;本文将选取其学派中,最具代表性、最广受重视的两条公式:【一】拉普拉士〔Laplace 〕的「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ii [2]; 【二】「贝尔斯法那么」〔Bayesrule 〕[3]iii 。
以它们来考核《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是否契合近代统计学的理念。
由于这两条公式在应用科学〔如决策论、经济学、医学、生物学等〕及数学界,都已广受重视及应用。
故藉此作为检查的工具是最为恰当的;所得出的结论,不管如何,将令人信服。
假设能证明《探》文的公式与当今统计学相一致,便能显示出陈那〔Dign āga 〕系因明的「三支比量」〔Three-MemberedSyllogism 〕,其推理的理念,与当今统计学的理念相契合;也确实是说,陈那〔Dign āga 〕系因明的推理部分,早在千多年前,已含有近代统计学〔应用科学〕的概念了。
关键词:「贝尔斯法那么」接续法那么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2.「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拉普拉士〔Laplace 〕「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此部分将尝试证明《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该公式的背后理念,与当今统计学极受重视的贝尔斯学派〔BayesianSchool 〕学说相契合。
统计学基础总结
统计学基础总结第一篇:统计学基础总结统计学基础第一章1、政治算术学派最早的统计学源于17世纪英国。
其创始人物是威廉·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另一创始人约翰~特朗特。
政治算术学派被称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2、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康令(H.Conrin2,1606—1681)和阿亨华尔(G.Achenwall,1714—1772)该学派在进行国势比较分析中,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对比和数量计算,但却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
3、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凯特勒,他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4、社会统计学派代表人厄恩斯特.。
恩格尔和乔治。
洪。
梅尔5、统计数据对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测量的结果。
统计数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定类数据——表现为类别,但不区分顺序,是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序数据——表现为类别,但有顺序,是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距数据——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运算,是由定距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比数据——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是由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
6、统计学的特点:总体性、数量型、归纳性。
7、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模型法。
总体是客观存在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相对性。
其中反映总体单位特征为标志,可变的标志又称变量。
可变标志按其性质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具体取值称为统计数据。
8、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特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性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指标,反映了总体外延的广度、规模大小、以及其发展成果多少的总和。
质量指标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水平的指标,反应本身质量、现象的强度管理工作的质量等的统计指标,用来说明总体的质的属性。
量化方法的起源
量化方法的起源量化方法是指通过将定量数据与数学和统计模型相结合,进行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方法。
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如金融、医疗、市场营销等。
量化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数学和统计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一种量化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表示了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逻辑学的量化方法,通过符号和推理规则来分析和探讨命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量化方法,通过数学方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18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将概率和统计学应用于天文学和力学领域,开创了现代统计学的先河。
这些成果为后来的量化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量化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量化交易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策略。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投资者可以预测市场走势和风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在医疗领域,量化医学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除了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量化方法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评估中,量化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此外,在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中,量化方法也可以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总的来说,量化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数学和统计学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量化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工具。
未来,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量化方法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研究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贝叶斯统计发展历史
贝叶斯统计发展历史
贝叶斯统计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统计方法,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们对贝叶斯统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1701-1761):他是贝叶斯统计的创始人,他的贝叶斯定理为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他是贝叶斯统计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在统计学中的工作对贝叶斯统计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他是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在数理统计学中的工作对贝叶斯统计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阿德里安·维拉德(Adrian Raftery,1955-):他是现代贝叶斯统计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在统计学中的工作推动了贝叶斯统计方法的发展。
5. 麦克斯·奥尔特(Max Albert,1956-):他是贝叶斯统计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在贝叶斯统计中的工作对现代贝叶斯统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皮尔思·鲍特利特(Pierce Brosnan,1953-):他不是统计学家,但他在电影《明日帝国》中的角色“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通过使用贝叶斯定理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贝叶斯统计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贝叶斯统计的发展历史涵盖了多个世纪和众多的人物,他们的贡献推动了贝叶斯统计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siou公式
siou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什么是Siou公式?Siou公式是一种数学中的公式,被广泛应用于统计学和概率论中。
Siou公式是由法国数学家Louis Bachelier于1900年提出的,用来描述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Siou公式的基本形式是:P(A) = n(A) / n(S),其中P(A)代表事件A发生的概率,n(A)代表事件A发生的次数,n(S)代表所有可能事件的总数。
Siou公式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首先需要确定事件A发生的次数,然后确定所有可能事件的总数,最后将事件A发生的次数除以所有可能事件的总数即可得到事件A发生的概率。
Siou公式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Siou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赌博游戏中不同结果的概率,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除了在赌博游戏中的应用,Siou公式还可以用在金融领域中的风险分析和投资决策中。
通过Siou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不同投资方案的概率,帮助投资者选择最有利可图的投资方案。
第二篇示例:Siou公式是一种用于计算不同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的经验公式。
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Pierre-Gilles de Gennes于2000年提出的。
Siou公式的基本形式为:γ = α(1+β|ln(d/λ)|)γ表示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α和β是Siou系数,d是两种液体之间的距离,λ是液体的等效长度。
Siou公式的提出,使得实验室可以更准确地测量不同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在科研领域中,了解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对于理解液体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在工业领域中,界面张力的测量也对液体分离、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等工艺起着重要作用。
Siou公式的较为简单的形式使得实验室可以方便地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调整Siou系数的数值,可以适应不同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测量需求。
Siou公式也为同类界面张力实验数据的比较提供了一种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贝尔斯学派统计学QuantificationFormulaOfHetu -Vidy āLogicalTruth -ValueAndBayesianSchoolStatistics蔡礼德撰 1.引言本文的目的,是尝试证明《因明逻辑真值化的探究》i [1]〔以下简称《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之理念与近代广受重视的统计学理念,实为互相一致。
《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所立宗的「T.V.」 =⎪⎪⎭⎫ ⎝⎛⋂S M S N N ×⎪⎪⎭⎫⎝⎛++⋂⋂⋂SP M PM PM N N N N ~S N >0 当今应用数学科学中,贝尔斯学派〔BayesianSchool 〕是近代统计学〔Statistics 〕中,极其重要的学派;本文将选取其学派中,最具代表性、最广受重视的两条公式:【一】拉普拉士〔Laplace 〕的「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ii [2]; 【二】「贝尔斯法那么」〔Bayesrule 〕[3]iii 。
以它们来考核《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是否契合近代统计学的理念。
由于这两条公式在应用科学〔如决策论、经济学、医学、生物学等〕及数学界,都已广受重视及应用。
故藉此作为检查的工具是最为恰当的;所得出的结论,不管如何,将令人信服。
假设能证明《探》文的公式与当今统计学相一致,便能显示出陈那〔Dign āga 〕系因明的「三支比量」〔Three-MemberedSyllogism 〕,其推理的理念,与当今统计学的理念相契合;也确实是说,陈那〔Dign āga 〕系因明的推理部分,早在千多年前,已含有近代统计学〔应用科学〕的概念了。
关键词:「贝尔斯法那么」接续法那么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2.「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拉普拉士〔Laplace 〕「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此部分将尝试证明《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该公式的背后理念,与当今统计学极受重视的贝尔斯学派〔BayesianSchool 〕学说相契合。
考察的方法,是检查它能否提供相同讯息及相同答案。
贝叶斯〔Bayes 〕的统计学概念,经拉普拉士〔Laplace 〕陈构及阐释后,称为「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详细演算及其推理,今不赘iv [4]。
〔有一点要留的,该派学者多幸免谈论一个概率为零,并已得到充分确证的理论,其方法是以某类归纳方式,并假设一个概率,即是说,它是以假设的知识为背境计算出来的。
〕现在只把拉普拉士的结论握要地列出。
设N〔TotalNo.ofTrails〕=N次经验N〔No.ofEventA〕=曾发生事件A的次数AN〔Anevent〕=下一次或当下所发生的事件〔即第N+1次经验〕图一「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定义:凭过去N次经验,其中N A次为事件A,今推测最新一次经验〔即第N +1次经验〕为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为(N+1)/(N+2)。
A〔Definition:IfinNprevioustrials N A haveyieldedaneventA,theprobabilitythateventhappensonthenexttrialis(N A+1)/(N+2).〕──────①公式①是直截了当引用统计学的结果,至于详细的数学演算,可参考注3。
假设用佛家因明的「三支比量」〔Three-MemberedSyllogism〕去解释,就会很容易明白公式中,其分子〔N A+1〕及分母〔N+2〕的含意,而该公式所透露的讯息,将立时变清晰起来。
事实上,佛家因明的「三支比量」作法〔特别是陈那〔Dignāga〕系因明〕,亦是利用过去的N次经验〔Nprevioustrials〕,作为推理的依照。
例如,过去的N次经验,能够有事件或事例〔EventorExample〕A、B、C等等。
先假设N A为出现事件A的次数,然后基于过去N A次的经验,推测将面对的第N +1次事件,而次该事件亦为事件A之概率,或用统计学、概率学的说法,推测新出现的「样本」〔Sample,S〕为事件A的「逻辑真值」。
现在就让我们运用拉普拉士的「接续法那么」,去考察《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
但先作一些假设,如下:设N S=1〔事件S,即第N+1次的经验〕,N E=1〔在N A次之外,某一次事件A〔AnadditionaleventA,E A〕〕N A 为过去的事件A 之出现次数〔Totalno.ofeventA 〕, 令 N AE =N A +N E 〔的事件A 之出现次数,加上另外一次事件A 〕∴N AE =N A +1∵N E =1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使在过去所有事件A 中〔即N A 次〕,加上另外一次事件A 〔即N E 〕,它们仍然能够被称为事件A 的一类,只需在总数上,多加一次〔即N A +1,或N A +N E 〕。
关于非事件A 〔即~A 〕的总数〔即N ~A 次〕,那么可不能受到事件A 的妨碍;也确实是说,只需把符号改变一下即可,由N ~A 改变成为N ~AE ,即N ~AE =N ~A 。
令 N ~AE =N ~A令N =N A +N ~A 〔事件A 之总数=〔事件A 之总数〕加〔非事件A 之总数〕〕,∴ N +1 =N A +N ~A +1 =〔N A +N E 〕+N ~A ∵N E =1=N AE +N ~AE ∵N AE =N A +N E ,N ~AE =N ~A现在能够开始演算。
首先利用公式①:由公式①, =21++N N A =()()111+++N N A=()()111~++++A A A N N N ∵N =N A +N ~A =()()1~++++A E A E A N N N N N ∵N E =1=()1~++A AEAEN N N ∵N AE =N A +N E=SAE AE AEN N N N ++~∵N S =1,N ~A =N ~AE=SAE AEAEN N N N ++~─────②在未接着演算下去前,那个地方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一】「三支比量」里,假设为「正因」〔hetu,validreasons 〕,就必须举出一个的事件A 〔EventA,E A 〕,作为例子〔example 〕去支持「所立宗」(paksa),即是「同喻依」〔s ādharmya-drst ānta 〕;此点决不能忽略。
而「接续法那么」中的分子为N A +1〔即公式②中的N AE 〕及分母为N +2〔即公式②中的N AE +N ~AE +N S 〕,正有那个涵义。
【二】关于犯了「不共不定因」过〔as ādh āsiddha 〕或「相违因」过〔Viruddha, contradicting 〕,在这两情况下,就不能举出任何的实例〔E M ∩P 〕,去支持「所立宗」了。
故此,我们不能像「接续法那么」所要求的那样,预先放入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即公式①中的分子N A +1〕。
在公式中如何表达?其解决方法:正如上面所施设的那样,将事件A 的总数量,由N A 改为N AE ,即可。
也确实是说,N AE 的数量〔其数量为N AE =N A +N E 〕,已包涵了一个同喻例子〔即N E =1〕。
假设从来没有经验过任何事件A 〔即N AE =0〕,自然就举不出任何事件A 的例子。
因此,「接续法那么」公式在右边的写法,便需要由原来的21++N N A ,改写为上面公式②的1~++AE AEAEN N N 了。
这确实是公式②所要表达的涵义了。
由此可见,拉普拉士的「接续法那么」公式,关于一些未经验过的理由〔即「三支比量」中的「因」支〕,是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计算。
〔这就牵涉到正态分布〔uniformdistribution 〕及主观概率〔subjectiveprobability 〕的问题,已超出了本文要讨论的范围,而近代学者亦已看到那个问题v [5],并一直致力于将该公式改良。
〕相反,佛家因明〔特别是陈那因明〕却容许关于一些未经验过的理由,作出令人信服的计算〔例如,假设犯「不共不定因」过,其「逻辑真值」L.T.V.=0%〕;因为,佛家因明的另一个功能,是猎取新知识,纵使最后得出的结果,其「逻辑真值」为0%〔如犯「不共不定因」过等〕,立、敌双方,也能受益于那个结论。
为了便于理解《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拉普拉士的「接续法那么」的关系,现在施设一简单图例去说明〔或参考拙著vi [6]〕:图二令 AE =〔M ∩P 〕的事件集合〔set 〕, ~AE =〔M ∩~P 〕的事件集合〔set 〕, N AE =N M ∩P , N ~AE =N M ∩~P ,N M =N M ∩P +N M ∩~P然后,代入公式②=SP M PM PM N N N N ++⋂⋂⋂~S N >0─③=SM PM N N N +⋂S N >0────④=「后二相因」的「逻辑真值」〔T.V.〕S = Sample,样本M = Matched Reason, 配对理由 P = Population , 族群E = Event or Example, 事件、事例换言之,贝叶斯学派的拉普拉士〔Laplace 〕的「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即是《探》文vii [7][所施设的「后二相因」的「T.V.」公式。
或言,在满足了〔fulfilled 〕「第一相因」〔1st condition 〕下,即N S =N S ∩M ,其「所立宗」的「T.V.」:=⎪⎪⎭⎫ ⎝⎛⋂S M S N N ×⎪⎪⎭⎫ ⎝⎛++⋂⋂⋂S P M PM PM N N NN ~S N >0 =(1)×⎪⎪⎭⎫⎝⎛++⋂⋂⋂S P M PM PM N N NN ~∵N S =N S ∩M 〔满足「第一相因」〕=「所立宗」的「逻辑真值」〔T.V.〕这确实是《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由此可知,《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同样能够提供的「接续法那么」〔Ruleofsuccession 〕所需要的讯息及答案。
在文中,能够见到该公式,事实上已包涵了贝叶斯学派的「接续法那么」;而「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的应用范围,比贝叶斯学派的「接续法那么」更广,因为,「接续法那么」不能处理从未经验过的事件。
3.「因明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与「贝尔斯法那么」〔Bayesrule 〕在此部分,将尝试证明《探》文所施设的「逻辑真值的量化公式」,其背后理念,是与「贝尔斯法那么」相契合的。
至于考察的方法,将与上第二部分无异,即是检查它能否提供「贝尔斯法那么」所能提供的讯息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