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分析
事件起因
2007年12月,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是陈永江(同西安交大教授)一直研究的“往复式压缩机”领域,而陈永江称李连杰从未涉足往复式压缩机领域。

另一举报人杨绍侃从获奖推荐书中看出了许多问题:主要理论和技术成果根本无先进性可言,把其他单位原有技术报为他们与这些单位共同研发的技术,把其他单位早已拥有的主要产品说成是应用了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开发的产品或者是共同研发的产品……由于从项目推荐书中找出太多的荒唐和漏洞,杨绍侃连同陈永江、郁永章、陈永江、林呆呆、冯全科和屈宗长这些曾经的老同事踏上了调查、举报之路。

调查过程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还发现李连生曾经获得的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

主要体现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因为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获奖的必备条件。

而李连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陕西省相关部门专门为他的成果投资的,涡旋式压缩机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成果申报中表示,公司2001年的纯效益为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为1470万,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拿到的公司年检报告显示,公司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则亏损384万”,陈永江介绍,该公司已于2004年1月停产,2005年破产。

而李连生还是凭借该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直至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举报过程
在6位教授将评议意见提交54天后,6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

据陈永江回忆,当时 3 位校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2008 年3月17日,6人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发出第一封公开
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

3月31日,6人接到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从教育部撤回。

然而,当6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时,却遭到了拒绝。

2008年9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出台文件,鼓励凡3级以上教授可自行组成科研团队,并且注明:凡学术造假者不能组成科研团队。

然而在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导小组中,李连生依然位列其中。

公之于众
无奈之下,陈永江 6 人决定在科学网建立博客,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举报。

2009年3月21日,陈永江等人首次发表博文《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并提供多种证据材料,实名举报李连生及束鹏程造假。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永江等人更累计发表了《认真点,再认真一点,是学术造假还是诈骗?》、《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再揭束鹏程和李连生》等近40篇博文,将这一造假事件全方位呈现给公众。

事件结果
2009年5月,李连生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被免。

随着事件在科学网博客上持续发酵,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内科研界和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这一事件。

2009 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李连生反诉三教授侵犯名誉权》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报道。

2009 年 7 月 28 日,《光明日报06 版发表评论性文章《学术打假应“就学术而论学术”》,指出“学术争论牵扯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 ,原也在所难免 , 但重要的是 ,争论各方应竭力将这些因素的干扰剔除在外 ,将学术真伪的真相呈
现出来”。

2009 年9月17日,西安交大撤消了“造假”的束鹏程该校国家工程中心主任职务。

2010 年 1 月 22日,撤销了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0 年 3 月 20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播出了李连生造假案,这一事件因此被更多公众所关注。

次日,西安
交大公布决定:取消李连生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2011 年 1 月 30 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撤销原西安交大教
授李连生所获科技进步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对事件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1.在评选过程中存在漏洞
在李连生的获奖材料中就有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在这个落款单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证书中,主要研制人员名单、鉴定委员会名单等内容一应俱全,这就暴露出了评奖过程中有很多问题:
首先,李连生的研究方向为涡轮式压缩机,并不是申报奖项的反复式压缩机,在申报之前,学校相关负责人应该将申报材料交由反复式压缩机教研组专家审查,但是根本没有这个程序。

其次,据相关规定,李连生申报的属于技术类(技术发明),需要准备的材
料也比较多,比如论据(论文、专利)、经济效益证明等,需要交由专家鉴定评审。

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专家鉴定委员会人员都是课题组人员自己提议的。

报到相关部门,经过审核之后就可以了。

而提议的专家又肯定是跟自己关系比较好,有相同观点的。

一般情况下,只要提议,都会通过。

此外,现在的鉴定会开得很简单,基本是走过场。

鉴定时,由申报单位事先检测好,只给一个检测报告,只看这个内容就行。

对于可靠性,鉴定专家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得出一个好的结论。

2.面对晋升的诱惑以及管理者的刻意护短
除了在评审过程中存在漏洞外,由于只要拿到国家级奖项,就能申请到国家课题,获得相应经费,直至晋升职称,李连生在面对这样的体制时,为了能尽快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甘愿冒极大的风险而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誉和前途。

与此同时暴露出的还有各管理层的问题,6位教授的查证举报历程长达3年之久,期间遇到重重的挫折与困难。

从前期学校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看出在利益和荣誉面前,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管理者不敢正视问题,刻意护短的态度。

这种态度也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邪恶风气。

3.启示
最终该事件成为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项目。

告诫我们学术界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保持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为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务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操守,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道德水平。

第二,各高校、专业学会、科研机构需要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宣传及普及学术规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道德知识,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第三,最重要的我认为一定要完善审核工作,确保评价机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此次报告全部内容。

姓名:曹旺
学号:17220306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