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
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尘世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君共勉一、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课件展示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__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2、__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类别屈原渔父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莞尔而笑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鼓枻而去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讨论问题:屈原—深思高举行到水穷处渔父—与世推移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屈原的形象:A.肖像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的形象:A、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B、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儒家:道家:入世出世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课件展示11)【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渔父》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①: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屈原:清醒众人:浊醉〔2〕分析对话②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的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的“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和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实.分析屈原的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的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的伟大人格.“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的思想交锋.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屈原:高洁众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3〕分析对话③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讨论〕解读渔父的“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缨:系帽的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深入指出“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请学生小结渔父的形象:隐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请学生小结屈原的形象:殉道〔献身〕.“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引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教师指出渔父形象的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作用.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理想高于一切、高洁品行高于一切的屈原勇敢而决绝地走向汨罗,他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走向死亡的同时,也走向了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辉煌的背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志士仁人.屈原投身汨罗,千载之后仍有知音.后人评价:资料投影①“屈原自杀,不是为了个人的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看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施蛰存〕明确后人对他的理解.资料投影②:“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明确后人为之敬仰.聆听歌曲《屈原》〔蔡琴演唱〕片段,资料投影③歌词: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明确后人对他赞叹不已,也感怀不已.二读课文,带着对屈原的崇敬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深入思考,品评人物《渔父》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一字每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细部进行体味,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深刻的见解.讨论1. 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文中屈原和渔父的表述各不相同.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你怎么看?明确:屈原从理想实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悲剧,将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衰亡、世人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和处世态度的差异,正是这差异使他们的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讨论2. 虽然渔父和屈原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重大命题的抉择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相似之处?明确:屈原和渔父同样面临浊与醉的客观现实世界,同样都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而无能为力,同样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与众人共同混世.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不屈的气节、殉道的精神;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自由的灵魂.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两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他们的选择都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人,各有各的追随者.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追随屈原的足迹,可以说都为了国家而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了理想大义而献身;渔父的隐者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苏轼、柳宗元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或渴望“侣鱼虾而友麋鹿”,或渴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然,这两个人物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渔父令人亲近,屈原令人敬仰.渔父的选择虽然明智,却有时代局限性.在国家或民族危亡之际,如果大家都学渔父隐于山水之间,那么未免有些冷漠、自私.而屈原的选择所代表的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却永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旋律,释放着正能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资料投影:“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屈原正是“中国的脊梁”的代表.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影片中布伦特博士吟出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无畏死亡,坦然面对生命的“良夜”,又要珍爱生命,不“温和地”、勇敢地与生命抗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情饱满酣畅.课后习题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直面人生第11课渔父落实应用案苏教版必修5word版本
渔父( 时间:45 分钟分值: 50分 )一、基础牢固(25分 )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全.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3分)()C.新沐者必弹冠沐:洗身.D.可以濯吾足.濯:洗分析:选C。
沐,洗头。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例:葬于江鱼之腹中.A.吾闻之.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儿之成,则可待乎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分析:选B。
B 项与例句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代词; C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D 项,音节助词。
3.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例:鼓枻而去.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令人听此凋.朱颜分析:选D。
D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D.乃歌曰.A 项,名词作状语;B 项,名词作状语;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4.以下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例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游于江潭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分析: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A项,被动句。
B 项,状语后置句。
D 项,判断句。
5.以下对文中知识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楚辞》的语句参差,富裕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而且结构一般比较弘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B.“渔父”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拥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C.“三闾医生”是战国时鲁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屈原被贬后任此职。
D.古代的酒以酒质的厚薄来分,质厚的如“酎”。
《礼记·月令》中有“孟夏之月,天子饮酎”。
质薄的如“醨”。
《渔父》中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直面人生(问题探讨)渔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渔父一、读准字音(1)枯槁.( ) (2)凝滞.( ) (3)皓.皓( )(4)鼓枻.( ) (5)濯.( ) (6)淈.其泥( )(7)莞.尔( )[答案] (1)ɡǎo (2)zhì (3)hào (4)yì (5)zhuó (6)ɡǔ (7)wǎn二、辨识通假渔父 ( )[答案]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④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⑤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 )(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与⎩⎪⎨⎪⎧①子非三闾大夫与. (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③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节选)》] (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4)为⎩⎪⎪⎪⎨⎪⎪⎪⎧①自令放为. (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5)而⎩⎪⎨⎪⎧①渔父莞尔而.笑 (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③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④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 )(6)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 )②何故至于.斯 ( )③葬于.江鱼之腹中 ( ) [答案] (1)①形容词,全 ②名词,举动,行为 ③动词,拔,攻占 ④形容词,尽 ⑤动词,拿 ⑥动词,举起 (2)①动词,行走 ②动词,交往,交际 ③动词,游览 (3)①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动词,结交,亲附 ③动词,等待 ④连词,和,同 (4)①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动词,成为 ③动词,表判断,是 ④介词,表被动 ⑤动词,认为 ⑥介词,给 (5)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连词,表转折,却 ④连词,表并列,并且 (6)①介词,表被动 ②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③介词,在四、词类活用(1)鼓.枻而去 ( ) (2)乃歌.曰 (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敲打 (2)名词作动词,歌唱 (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纯洁的品质五、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渔父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资料卡片1. 作者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遭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 背景知识(1)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所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所作,聚讼纷纭。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2)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教学设计1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渔父古今对译 苏教版必修5
2
渔父1ຫໍສະໝຸດ ,(二针对大大学)谈心一的学生心理工作生上问题一之后直都是存在辅导员段迷工作的茫期,他重中之们所,大以整是因合程度为相对来没有奋说较低斗的目,他标,个人与因班级并班主没有联任在每系起来天的早的纽带自习对,对于他们进学生行了教育日常活,以往最重要的之的学习目教室是标性都一流十分动场明确,所,就小像个的就是临停升入一靠站一个比较样在好高这两中,上,明初是天又为了不同地较的方上课高。没有上中固定去教室就一个比较个家,好的人永大学。远是可真他到们和集了,他体之间们究竟没有联应该怎系么办不,更知道要说纽?带了缺由此可少一定以看出的奋斗,缺乏目标,一定在这个社整特殊合使大心理时期生感我给觉自己他们开没有归了主题属班团会集,体责任专感,讲授职了学生业生活人向规划往的家帮他们一起确那份定自己信念,在大学他们没的奋斗目有一个标。让统的他们觉思想。得原来虽然那个们现在爱唠叨有固定的班主的课室,任还在但也只,是是相对有人管稳而他们已。。我个觉得,大一时期是学四年非常重要的个,也是基础需认真对待的所以在每天固定课室早读、晚修我都非常重视,除找同学谈心外更有点行的进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家尽量避免懒散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惯。所以大一,我主要是从养成教育入手有针对性的大一新生进行养成教育、校情貌安全心理教育、适应性为人处世等。 (三)深入为此管理坚持沟通我以寝学家说“三个室、班:高深入”级特级和两殊者引沟通等为单导人的工位在我思想。低作理念学生管三个深进,入”即行了经常谈心行为到课作和作堂、们一名辅深聊学习导员,寝室生十分注经常活重学生入到兴趣爱思想政班级。好在治教育“两个大家发工作沟通”言中留主要从,即经意每一以下三常和学生个方面开状况展旦发。现问题家及时解长沟通决。在利用谈心过自己住程中我校的便也会和条件大家分,经常享的深入寝学寝室与室生活学生进讲行沟通发我,及时发身边的现故事在寝室让每一生活中名学出的在寝问题,中首先和各位找到自班委一己的同解决让。定期觉得与学生不家长进再孤单行电话。在开沟通,展班级团将在校各方日活动面情况、主题向家长会的进行反过程中馈,与又让一同学起把小寝室为孩教育单位出好使节目,在通过这各方面一形式得到很让每的发个寝室在班级展。这中找到自己归属。 (一作为)班委一名专带头,职辅导生跟员,我进清楚的认识到所带领不仅是普通大学生,其中绝部分青年团员还有党,对他们要注重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新生入学不久后,他们部分参加了院团课的学习,在第二期系举办团干部培训中又有一分同学参与,通过各种习和培训使班级的凝聚力向心不断增强,使得班委在实际工作中也心应用,不但使每一次活动都开展的好而且在过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问题探讨)渔父教学设计
明确:
“子非三闾大夫与?”这句是反问语气,表明渔父心中很奇怪,这一层是疑惑屈原的身份,反问确认身份。
“何故至于斯?”这里的“斯”既指屈原被流放的江潭,也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英雄末路的形象。
“至于”表面是到了,其实是有沦落之意。原来是令人仰慕、尊重的教育官员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地步了呢?这一层是疑惑官职变化之大,命运变化之大,天壤之别。
师小结:这是渔父的第一次发问,整体语气中有疑惑又含有同情的意味。从巍巍庙堂何以之寂寂江潭?从冠冕轩轩的三闾大夫何以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江湖散人?屈原是如何作答的?应加什么合适的词语能体会他的情感?
老师示范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屈原的话,反复的揣摩他的情感,理解他的人生态度,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活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问题设计
课前大家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明确:“闾(lǘ)、淈(gǔ)、歠(chuò)、醨(lí)、汶(mén)、枻(yì)”,这些字音要读准。
“举世、浊、独清、众人、醉、独醒、”,这些对偶的句子需要重读;
“何不、宁”,虚词需要重读;
“莞尔而笑”,平和的表情需要轻读。
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注意哪些词句需要轻读、哪些词句需要重音,在此基础上把握节奏。
设计缘由:初读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需要一些方法来扫清文章中的障碍,是对预习的检查,是对文章整体的一个把握,再次基础之上才能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为解读文本做好准备。
【活动】品读感悟,读出情感、读出对话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要求:抓重读的词语;读出语气;读出心境;读出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
5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
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
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
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
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
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其次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
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