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孙潇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
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传统绘画也不例外,这样一个完备的艺术体系,是西洋绘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在充分理解,掌握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37-01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孕育了早期的美术作品。

几千年来,产生了众多的优秀画家和不朽的绘画作品。

每个时期的作品,也都深深地烙上了那个特定年代所独有的文化印记。

继承传统,学习古人,取其精髓,摒弃糟粕,是必要的。

但是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进行。

不继承传统,凭空想象创新出来的作品,就象在沙漠上建造的大厦,很难有稳固的根基;没有创新,只是片面的承袭古人,认为中国画不再发展,已经达到顶峰的说法,更是荒诞的谬论。

齐白石先生的一首诗“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更是很好的阐释了这一观点。

首先,传统并不是桎梏,传统更不是僵死不化的东西,它本身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一种没有新陈代谢能力的事物是不可能延绵不绝的发展到今天的。

也是因为如此,我们最初接触中国绘画都是要从模仿古人的作品开始的,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美的作品临摹,学习技法、练习笔墨是最初的要求,临摹效仿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古画中的画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读懂绘画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这只是一个画者绘画生涯的开始,这就好比我们要学习写作,就必须要先学单个的字是一个道理,学会写字了解了字的含义,我们才能慢慢的从简单的文章开始根据生活阅历、见解和时代的特征开始更为深刻的写作。

任何绘画亦是如此,中国画也不例外,作为东方绘画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它特有的绘画语言-“笔墨”。

脱离笔墨这种特有的绘画语言,那么你的画便不再是中国画。

笔墨就好比是字或句子,那么创新就是我们接下来的要求。

怎样创新?有人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释为推翻一切旧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这种理解不正确。

有新必有旧,新的从陈而来。

“借古开今”“继往开来’的道理,古人也早已说过。

我们借古开今,而不能借古代今。

所以离开了传统之根基,国画创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品必然会流于肤浅、空洞和乏力。

东方有传统,西方同样不会例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传统作为根基而不断发展下去的。

西方美学的文明与先进也同样是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中国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时代的需求。

那么时代对中国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的步伐,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更为多元的空间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哲学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人文思想、科学技术、工具材料、表现技法等等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与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息息相关的。

如今,我们在思考中国画的创新时就不能不探寻中国画发展的脉络,从历史中学习、借鉴。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

例如文人画就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文人画产生时,画工画和院体画的艺术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画工和宫廷画师们已经创作了足以代表时代和历史的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然而,他们也表现出了致命的弱点,画工的文化修养普遍不高,而且他们的创作必须听命于雇主的需要,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宫廷画师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他们必须听命于帝王的意志,同样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而,画工和宫廷画师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文人画家则不同,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创作基本没有太大的约束,因此,文人画一登上历史舞台便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文人画的衰落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当今的中国,是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

文明的多元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

当然,我们所说的“洋为中用”不是完全的照搬,也不是生硬的拼凑,东方既有东方的传统,西方亦有西方的文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探求两者相同的规律和找到彼此恰当相融的契合点。

“洋为中用”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吸收概念而已。

西方绘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极其理性的文化,东方的绘画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之上,是非常感性的东西,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似乎又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论和历史辩证论。

其实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合理的先进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腐朽和落后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抛弃。

如果传统文化修养严重缺失,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创新,都会丢失中国画的灵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就要求画家做到继承优秀的、先进的传统思想,封建的、落后的自然是要剔除。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新的时代,信息高度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生变化,时代的浪潮席卷着人和事物,这也包括中国画的创作者们。

因此,越是这样诱因多发的时期,越应该在刻苦研习传统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民族意识,力争推进中国画在新时期的发展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