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米”有技巧,作文没烦恼——谈素材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炊米”有技巧,作文没烦恼——谈素材
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作者:杨红兵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第10期
江苏杨红兵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报刊时文不少看,名家大作不少读,名人事例不少积累,在写作
素材方面可谓“弹足粮丰”,可写出的文章依然拿不到高分。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
为什么“米粮”充足却做不出“好饭”呢?答案是缺少“炊米”技巧。
下面给同学们讲讲该如
何“炊米”。
“炊米”的基本原则
一、切题
【定义】
切题,顾名思义就是切合题意,选择素材时一定要紧扣命题的核心词展开分析,借助素材
诠释核心概念的重要内涵,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和思辨说理能力。
【示例】
闲时速览。
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有很多的课外知识都是利用碎片时间积攒
起来的。
是的,我们很忙,但再忙也有“机”可乘。
我通常是在每天三顿饭的前后看上几页书,既是调整,又是放松与充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闲时广读
课外书的习惯,让我赢得了“小博士”的名号。
用时鉴阅。
即便是一节语文课,也会涉及天文地理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更何况是我们曲曲
折折的成长历程呢?教材里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解决成长中
供需的矛盾,屠呦呦反复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从里面找到了提取青蒿素的最佳办法。
任何成功之路都离不开阅读这条路,我又怎能例外?
【点评】
作者紧扣核心词阅读展开论述,先是结合自身经验,指出要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并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
然后又提出用时鉴阅,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再次点明阅读的益处。
二、摒弃陈旧素材
【定义】
就是选择素材要力争去旧取新,特别是那些千人皆用的“大路货”,会造成阅卷老师审美
疲劳,而那些不为人所知或者新近发生的素材则能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
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客观、理性。
以前看过几期《可凡倾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曹可凡抛开他们已经背负的诸多评价,不带有色眼镜,从工作、生活、为人等各方面与被采访人沟通,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对被采访者的生活和事业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我非常欣赏这样的评价方式。
而有些人常常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就根据媒体信息或想当然地对他人的生活进行想当然的评价;或是人云亦云,不论是非,复制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观点。
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不少人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书,就说一个医学博士搞什么文学创作,说他思绪混乱,没有特定的写作目标,难成气候。
而后,他用冷静、深刻的文字不断打动读者,展现自己的不一样,在文坛声名鹊起。
再来看那些流言蜚语或不理智的评价,是多么的可笑。
可见,盲目评价只能显示自己的浅薄,徒增笑料罢了。
【点评】
曹可凡、冯唐的事例可谓新鲜,让人眼前一亮。
两个事例相辅相成,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三、个性
【定义】
个性就是选取别人笔下无唯独我拥有的素材,这类素材往往是作者平时做有心人的结果,如专门读一本书,或集中研究一个人、一幅字画、一门手艺、一种小吃、一座城……这样的素材往往具有独创性。
【示例】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的重要技法,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着半点墨,意蕴便从二维纸面延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
南宋的马致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
而宋前的山水画师,作画大多事无巨细,哪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
布满画纸的山水,自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
比如《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个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
但马致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
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就不会有“马一角”“夏半边”了。
【点评】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水墨画做了重点研究,用到的马致远、夏圭以及清明上河图的素材并非零碎拾掇,而是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用起来得心应手,能挖掘出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和深度,让文章个性鲜明。
四、有文学味道
【定义】
文学性是作文出彩的标志特质,阅卷老师读到引经据典、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定会给予高分。
有一句亘古不变的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我们心心念念“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
宽广的大海永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
就像生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才能华丽地上岸。
【点评】
片段先以诗句诠释挫折是人生常态,然后以企鹅为喻,阐述只有在起伏的波浪里腾跃才更有力量。
文段极富文采,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五、有文化底色
【定义】
在传统文化愈来愈热的今天,写作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的范畴很广,比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民间艺术等皆可为我所用。
【示例】
后来,无意间,我在网上听到了古筝版的《卡农》,演奏者将这一经典奏出了钢琴所没有的独特韵味,奏出了小提琴所没有的柔和,奏出了吉他所没有的缠绵纯净。
从没想过古筝也可以演奏西洋乐曲,于是,我找到了一些曲子,尝试着将不同的西方经典乐曲和时下流行的歌曲改编成筝曲,虽然技巧不够纯熟,但是总算让我和这位老朋友的感情愈发深厚了。
我兴冲冲地把自己改编的乐曲弹给老师听。
老师笑了:“你的改编很有创意,怎么会想到这样改编呢?”我毫不掩饰,自豪地说:“我听别人这样弹过,便也想试试,没想到古筝这么‘土’的乐器也能弹出‘洋气’的曲子!”老师听后,若有所思,问我:“你创新改编的目的是取悦大众还是取悦自己?”我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答。
后来,学业负担加重,我也就暂停了古筝的学习,只是在闲暇时,和“老朋友”叙叙旧。
有时会弹奏《春江花月夜》,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有时会弹奏《伊犁河畔》,思绪随之飘去遥远的西域;当然,我依然坚持改编新曲,甚至将爵士乐融入筝曲中。
只是,此时的我已经了然:古韵新声不为随波逐流,个性的彰显也无需刻意为之。
【点评】
从自己学古筝的蜕变经历展开,一首首古筝曲铺排而来,让读者陶醉于传统古韵,又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六、有烟火气息
【定义】
有烟火气就是文章要有生活的色彩,在柴米油盐中体会最淳朴的生活,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什物中触摸浓浓的人间真情。
据销售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基础上进行了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
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
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而
又不失大气。
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主妇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
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和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
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如此。
【点评】
一只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蓝边碗,因其承载了过往而愈显价值,物寻常,情却真,
烟火味浓,更能打动人心。
“炊米”的常用技巧
一、留
【定义】
留就是相对完整地保留素材,留的内容应与命题核心概念高度吻合,并能多角度论证概念
的核心内涵。
【示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如魏
征的劝谏一样,他人的议论有如一面光亮的明镜,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白自己的
短见与偏执。
“旁观者清”,可以说他人的评论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能让我们更加全面、
深入地了解事物。
当然,评论是一把双刃剑,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往往也会刺痛我们的心灵。
如果我们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往往会在这些片面的,甚至是尖刻的评判中迷失自我。
史铁生在“人生最轻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如果他听信别人的嘲讽与评价,也许真的会
像别人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
但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相信母亲
的话,去倾听合欢树叶的沙沙声……最终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而站上了智慧的高台。
可见,他
人的评论不可不听,却也不可全听。
应学会用心明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
用魏征与他人的评价进行类比论证,充分肯定了他人评价的价值。
然后举史铁生相信母亲
的话,创造精彩人生的事例,论证对他人评价进行明辨、取舍的重要性。
二、删
【定义】
删就是将与核心命题无关的内容一律删除,然后与内容进行对接、缝补、装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智慧表达。
【示例】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
有
太多人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
“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
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
“晴空一鹤排
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
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点评】
作者筛选了古典诗词中关于秋的名言及诗句,将凄凉哀伤与生机勃勃两组关于秋词的诗句
进行对比,证明“唱反调”“叫板”之美。
作者筛选诗词时没有全部摘抄,而是挑选与主题相
关的关键诗句,既准确又避免了赘述,简明扼要。
三、变
【定义】
有时我们积累的素材未必能直接用上,这时可以适当变化一下表达方式,如将其作为分析
阐述语句中的一个成分,或替换一个关键词等。
【示例】
且让我们追求个性,张扬自我,于无声处“响”惊雷,奏出一曲惊艳世界的生命之歌吧!
【点评】
此句化用鲁迅《无题》)中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将“听”换为“响”,既扣合主题,又让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四、补
【定义】
补就是挖掘命题中核心词与个性化素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想、有效勾连,借助一系列关联词将相关内容增补出来,让表达更充分。
【示例】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
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出一步。
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
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斯蒂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
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永恒光明的未来。
【点评】
智慧的话题,智慧地表达。
“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作者不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化作一
个圆,更为可贵之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灵动地行文,将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维也纳大学、座无虚席的剧院和音乐会位子、教堂钟声等意象进行合理推想、有效勾连,将生机勃勃、
诗意浓郁的维也纳呈现在读者眼前。
五、反
【定义】
反就是逆向思考,搜罗与核心概念诠释相关的反证,借助反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从而让自己的论点立地生根。
【示例】
正如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当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式,急功近利成为文化景象,喧嚣肤浅成为喜闻乐见的行动方式,人们便不会再用心而行,安放心灵。
青年人好高骛远,不能安放心灵于当下,对工作对学习百般挑剔;学者无法安心于研究,
不能全心全意探求学术真谛,纷纷提着裙边蹬着锃亮的皮鞋穿梭于灯红酒绿的晚会;官员不能
安放心灵于为人民服务,敷衍塞责,在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上迷失。
当心灵被物质的琐屑蒙翳,用心的行为在文明的浮华下委顿不堪,也就失去了成就一路风景的所有根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安放心灵,倾注毕生精力,那么无论是于春风得
意中跑马,或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亦是一道夺目的风景,人生因安放心灵而丰盈。
心之所安,一路风景。
【点评】
作者反躬自省,指出当下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列举学者、官员静不下心、沉不住气的现象,发人深省。
六、串
【定义】
串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将数则素材巧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素材链。
这样不仅能丰富
文章内容,还能增加文学味儿。
这类素材可以是诗句名言,也可以是事例的叠加,增加说服力
和感染力。
【示例】
我欣赏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切,但我也不愿遗弃这生我育我的世界。
华灯初上固然繁华,但若因此错过了星汉灿烂只会得不偿失。
我愿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与虚拟和现实保持适
度的距离。
一颗红豆,一片花瓣,这大千世界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涤,而
这是虚拟世界所不具备的。
没有踏过天涯海角,怎能成为举酒邀明月、折枝向美人的西晋名士?没有散发弄扁舟、泛舟赋赤壁的雅致,又怎能叹出“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感慨?没有见过悬崖
上的流岚雾霭,又怎会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沈从文?一味地在虚拟世界中蜷缩一隅只
会让自己日渐消沉,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才会带给我们丰富有滋味的人生。
正如高晓松在歌中所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点评】
用西晋名士、苏东坡、沈从文、高晓松等人的有关素材,论证这美丽的世界带给我们丰富
而有滋味的人生,将这些素材串联起来,富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