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去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去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去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 (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构造: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科学中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学则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防治等。
这两个分支在医学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两种免疫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经过体内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旦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造成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动态分布和感染机理的学科。
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行为习性,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抗病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医学科学中,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密不可分。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应对。
因此,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医学治疗和健康促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涉及到人体内部微观机制的探究,所以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研究这个领域。
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来了许多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新技术和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例如,近年来免疫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进行多核苷酸酶链反应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
在核酸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中,在病情监测和诊断确认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毒素疫苗、DNA疫苗、胶体金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也应运而生,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抱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主要介绍病原微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威协生命的疾病主要由该学科的病原生物引起,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及老年等各科护理,更涉及到社区、康养机构、家庭等群体性或个体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传播的方方面面。
而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也已渗透到临床各科和基层的健康促进,因此学好本门课程对学习后期临床护理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4学时,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高职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科相比要突出“职业应用性”,与中职相比要突出“高等性”。
其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对知识素质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计遵循“培养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贴近生活和临床,服务健康促进与护理”的理念,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护理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构建整体思维导图的方法搭建知识框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以看图说话、看文字绘图绘表格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归纳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要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网络信息的搜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对学习效果的相关评价可以提升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方法采取开卷考试,以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为主,以看图说话、自制图表的方法进行,并采取分小组口试、小组成员共同评价的方法。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掌握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在职业岗位上能对人群常见疾病的发病、传播及特异性预防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能对微生物和免疫现象作出解释,能初步运用消毒灭菌和特异性预防方法进行护理和处理相关问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该教材在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对教材内容及编排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的知识融为一体。
该教材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篇为人体寄生虫学。
该教材适合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影像、检验等专业使用。
以上是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部分内容,如果需要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医学类教材书籍或者在专业网站上做进一步的了解。
医学检验技术主要课程
医学检验技术,也称为临床检验技术或医学实验室技术,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通过实验室检验手段进行诊断与监测的学科。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具备医疗检验技术操作和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人才。
学生将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医学生物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等,以及实验室技术操作技能,包括血液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
毕业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药品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从事医学检验工作,负责临床检验、研究和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设置和课程设置可能略有差异,具体要以各大学的招生计划和专业介绍为准。
如有具体的问题,可以向相关高校的招生办或相关部门咨询。
医学检验技术学习的主干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
医学检验技术学习的核心课程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要。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1.前言1.1课程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以及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基础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该专业所必需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生物化学、人体形态,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人体机能、药物应用、传染病护理、护理学基础等。
1.2设计思路按照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安排54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教学内容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环节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等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的能力;学会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灭菌方法,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集送检等护理工作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环保意识,在实验中注重减少试剂用量,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严格控制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能说出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名词、术语;能说出目前常见的病原生物的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原则;能说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基本应答机制,并初步学会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会追踪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概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概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课教学方法《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服务,关键是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授好这门课程。
绪论课是学生对一门课的初次接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流[1]。
其讲授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些都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讲好《病免》绪论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绪论课的教学。
1 重点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讲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课程教学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服务,还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另外,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诊断和治疗均需借助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免疫学的技术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
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
同时,人们还可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
学生了解了此门课程对他们以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这门课程,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讲授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病免》是两门课程的整合,一是病原生物学;二是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又包括病原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二者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两大生物性因素,所以二者统属于病原生物学的范畴。
让学生浏览教材目录,了解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
一堂绪论课,应该向学生讲清的就是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学生在遇到一门新课时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个问题[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以人体的消化或半消化物质 、组织液、血液等为食,对人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如钩虫咬附在肠壁上,以血液为食,使人体长期 慢性失血,引起贫血等。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 内移行、寄生时,可对局部造成机械性损伤、压迫 或阻塞等。 3.毒性作用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或虫 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对人体都有毒性及致敏作用 。 某些寄生虫在正常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 官内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生。可造成更加严重 的损害。
(二)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 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降水量、地 理环境、光照等。 2.生物因素 生物种群的存在与分布 对寄生虫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体制、经济发 展、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产方式、生活 习惯和行为方式等。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造成流行,除受一定 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包 括寄生虫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机体 的过程。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人体,称 为传播方式。寄生虫常见的传播的传播途径和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如蛔虫等。 (2)经皮肤黏膜感染:寄生虫感染阶 段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等 。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作为 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寄生虫感染的其他脊 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如肝吸虫成虫寄生于 人、猫、犬科动物体内,幼虫先后寄生于淡水 螺、淡水鱼、虾体内,人是其终宿主,淡水螺 、淡水鱼和虾分别是其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 间宿主,猫和狗是其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有的寄生虫幼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转续宿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两门重要课程,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的能力和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微生物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微生物分类学、病原微
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以及抗感染药物的前期研究等,在临床医学中,它是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对病原物质的检测,以及抗感染治疗的最重要的依据。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及其寄主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科学。
蚯蚓、蛔虫、条虫、赤细菌等都属于寄生虫地位,可能会引发蛔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等。
它们可以通过把有害物质排入寄主体内,诱发炎症,影响各种器官和系统,有毒地限制营养物质吸收等影响来致病,所以,人体寄生虫在医学上也是无可忽视的重要者。
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已充分展示了它们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微生物学注重对微生物的分类和认识,寄生虫学则重视对人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和诊疗技术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及早发现病变,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病情,向人们提供彻底的健康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结合地理学、生态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多学科的技能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研究寄生虫病的本质、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为临床服务,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病原体,有效地治疗疾病,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整体和单元)说课稿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整体和单元)说课稿《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说课------基础医学部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包括课程整体说课和教学单元说课两部分。
首先,我先进行课程整体说课。
说课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定位:我院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综合性、技能型、区域化”的服务型学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并为后续专业和职业技能做准备,服务于口腔医学专业。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熟悉各类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以及传播方式、预防知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开展护理临床医疗服务,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自我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与《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等课程构成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为相继开设的《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群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具体量化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目标:学生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特异性防治原则;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正确采送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的标本,为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能力目标:利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事例和临床案例;掌握规范、熟练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功能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所设定。
医学基础知识都包括啥内容
医学基础知识概述引言医学基础知识是医学生及相关医疗领域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技能。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医学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互关联等内容。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构造和各个系统的作用。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医学基础知识中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内分泌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了解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等内容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中的病理学包括通用病理学、器官病理学、专论病理学等。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发展过程和诊断方法。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内容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中的药理学包括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副作用、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药理学,可以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使用原则和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中的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免疫应答机制、免疫调节等内容。
通过学习免疫学,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和疾病的免疫病理过程。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分类和鉴定等内容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中的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规律及其在生物界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中的遗传学包括常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基因工程、细胞遗传学等内容。
基础医学概论 考研参考书
基础医学概论考研参考书
一、解剖学
1.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解剖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二、生理学
1. 《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生理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病理学
1. 《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病理学实习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药理学
1.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药理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微生物学
1. 《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病理生理学
1. 《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寄生虫学
1. 《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九、医学遗传学
1. 《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十、临床医学基础
1.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15分名词解释5个15分双选10题10分微生物学50分题型:填空题20空40分简答5题20分寄生虫学35分单选10题10分论述2题20分免疫学: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即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抗原特异性:特异性--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的多糖、类脂,某些药物和简单的化学物质。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AD))概念:抗原分子中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
一个半抗原相对于一个抗原表位。
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
异物性–凡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未与它接触过,这种物质称为异物。
亲缘关系(即种属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包括:a. 异种物质:b. 同种异体物质:ABO,HLA。
c. 自身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抗原。
抗原的分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在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大多蛋白质抗原为TD-Ag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不需要在T细胞的辅助下就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少数抗原。
二、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病原及其分泌物;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化学药品等。
2、同种异体抗原:血型抗原、HLA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动植物、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5、独特型抗原三、根据抗原的来源1、外源性抗原:APC细胞之外的抗原。
2、内源性抗原:在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轻链和重链Ig基本结构:两对四条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Ig的单体结构。
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链);另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L链)。
两条重链间,轻链与重链间以二硫键相连,整个Ig分子呈“Y”字型。
结构域: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区)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约含107个氨基酸残基)和H链靠近N 端的1/5或1/4(约含107-130个氨基酸残基)。
V区氨基酸排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
L链和H链的V区分别称为VL和VH。
高变区(HVR):在VL和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
也称互补决定区(CDR)因HVR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
2)恒定区(C区)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或4/5区域。
这个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序比较恒定。
H链含有4-5个结构域(VH、CH1-3或4);L链含有2个结构域(VL、CL)。
每一结构域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
(三)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易伸展弯曲,富含脯氨酸残基,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该区称为铰链区。
IgM和IgE无铰链区。
(四)结构域概念:Ig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球型结构,每个球型结构约由110个aa组成,称为结构域或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一般有其独特的功能。
轻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重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一、IgG--主力免疫IgG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约各占50%。
为血清中主要Ig成分,占血清Ig总量的75-85%;半衰期最长,可达23天。
IgG是机体主要抗感染抗体,抗病毒、抗毒素和多数抗菌抗体均属于IgG类。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对防止新生儿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二、IgM--先锋免疫,高效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液中,五聚体,故称巨球蛋白。
高效抗体:为抗菌、抗病毒,活化补体的能力都很强。
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先锋免疫:在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Ig;机体感染后出现最早的抗体也是IgM;宫内感染、急性感染。
三、IgA--局部免疫分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占血清总Ig的10-15%左右,多为单体,具抗菌、抗毒素、抗病毒等作用。
SIgA: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以及唾液、泪液、初乳和粘膜相关的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四、IgE—反应素,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在血清中含量最低的一类。
但在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感染的病人血清中,含量显著提高。
对机体抗寄生虫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五、IgD— B细胞成熟的表面标志。
血清中IgD功能尚不清楚。
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lgD(SmlgD)是成熟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成熟B细胞活化后或变成记忆B细胞时SmlgD逐渐消失。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Ig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由其V区(尤其是V区中的高变区)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中和作用。
二、Ig C区的功能(一)激活补体1、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IgG4和IgE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二)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力。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力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cγ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介导I型超敏反应: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gE的CH2或CH3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力受体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三)穿过胎盘和黏膜通过胎盘:在人类,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
IgG能选择性地与胎盘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结合(输送蛋白FcRn),转移到滋养层细胞的吞饮泡内,并主动外排到胎儿血循环中。
超敏反应的概念: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特点:1、出现快,消退也快2、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远离变应原变应原皮试: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1 ml变应原,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局部皮肤红晕、水肿,风团直径超过1cm者为阳性。
(二)脱敏治疗: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小剂量、短时间(20min)连续多次注射,达到暂时脱敏,最终大量注射。
变应原-有限致敏靶细胞→脱颗粒→活性介质→小量少少少及时被破坏无症状→少量多次→致敏细胞分期批脱敏→暂时全部脱敏→大量注射不致发病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可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一周一次)的方式,达到减敏的目的。
机制可能是:该法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类循环抗体,后者能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结合,阻止过敏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IgE作用,从而阻断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三)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稳定肥大细胞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儿茶酚胺类药物和前列腺素、甲基黄瞟吟、氨茶碱等药物均能通过不同的作用环节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抗组胺药物可通过与组胺竞争效应器官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能减少腺体分泌;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可解痉,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
(四)免疫新疗法佐剂IL-12与变应原共同使用,是Th2型免疫应答向Th1转换,下调IgE的产生。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起重要作用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决定了细菌的抗原性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
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功能:(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鞭毛的特点及功能:定义: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化学成分:蛋白质观察:染色加粗法;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法;功能:运动器官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可以通过其鞭毛的运动穿过小肠粘液层,到达细胞表面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抗原性,可帮助鉴别细菌菌毛的特点及功能:定义:多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特征:菌毛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菌毛蛋白)种类: 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特点:数目多:可达百余根细:直径仅为3~8nm,长0.2~2μm。
功能:黏附结构,抗原性(F抗原):菌毛疫苗。
性菌毛特点: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较普通菌毛粗大,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
由一种称为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 factor)的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F+菌或雄性菌无性菌毛细菌F-菌或雌性菌。
功能:F+菌可借助性菌毛与F-菌株进行遗传物质的接合转移性菌毛也是一些噬菌体的吸附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