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历史散文
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决狱讼。
在史学史上,它显示出孔子鲜明的
历史意识,即历史是一个以具体的 人和事构成的动态流程,构建了明 确的按时间顺序记史的原则,创立 了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系统的历史大纲,以鲁史为 线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 四十二年政治、军事外交宗教等重 大活动,逐年逐月没有间断而且准 确可信。
刘向整理命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 士蒯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战国策所记非一时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 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 记,也许有些是秦汉时人所作,来源不一,作者 不详。原零散错乱,名称各异,到了西汉末年, 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 为《战国策》。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
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 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 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 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 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 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 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 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 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 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 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 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 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 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 的性格。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 称赞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是节录《庄子》内篇第一篇 《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即 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 生活在社会上。它是庄子不满黑暗 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 式与社会理想。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他从消极和 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并称老庄。庄子与老子 一样,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把 所谓“道”看成宇宙的本体,又把 “道”与人们的主观精神合而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这显然 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 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 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 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庄子此文虚实相 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譬喻为现实 而设,讽喻世人。
但有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 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 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 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 事件大多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名篇如《召 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 【《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 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 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
【《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 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 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 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 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先秦散文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一、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诗歌和楚辞等其他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散文以散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它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描写和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礼教束缚:先秦散文倡导真实自然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反对过分拘泥于礼教的规范和束缚。
2. 表达思想自由:先秦散文重视思想的表达和辩论,鼓励个体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先秦散文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以及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
形式上多样化,有随笔、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代表作品及作者1. 《论语》:作者为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讨论。
2. 《庄子》:作者为庄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属于散文范畴。
该书以寓言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由、自然等深刻哲学问题。
3. 《吕氏春秋》:作者为吕不韦及其门人,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作品。
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
三、先秦散文的意义和影响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了散文的先河: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散文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先秦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和倡导。
它促进了文学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3. 彰显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先秦散文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对个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从文学上看,《左传》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 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 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 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 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 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 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 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 文学因素。
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四、《国语》
(一)《国语》的内容作者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
第四段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 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 无理啊!给君王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要求君 王给出的,却是复卫封曾两项。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 了。”先轸说:“君王答应他,使别人安定叫做礼,楚国一 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他们灭亡,我们就无礼, 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 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 项仇怨。怨仇已经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 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 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 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
(二)《左传》的思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 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 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此类 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诸子散文(尤其《孟 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 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三、《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及作者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 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 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 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 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 国语》
• 4、赏析《叔向贺贫》 赏析《叔向贺贫》
•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 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 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 何故? 何故?” •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 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 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 欲无艺 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 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 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 桓之罪, 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 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 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 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继 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 承)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 忧虑)不暇,何贺之有? 将吊(忧虑)不暇,何贺之有?” • 宣子拜,稽首焉, 也将亡,赖子存之,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 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春秋》 春秋》
• 3、特点:仅18000余字,记事简略,类 特点: 18000余字,记事简略, 余字 似新闻标题 • 4、“春秋笔法”:即 “一字寓褒贬”、 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目的是“避讳”(为尊 微言大义” 目的是“避讳” 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比如杀有罪为“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 上曰“ “杀”,下杀 上曰“弑”等
先秦散文(历史、诸子)
4、《孟子》散文的特色
(1)《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
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 (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 阐明事理。 (3)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欲擒故纵。
5、孟子散文的贡献
孟子散文比之墨子散文有两点显著的进
步,一是比《墨子》更具有形象性,它 将《墨子》带有故事性的比喻,发展为 更为生动的寓言。二是其长篇议论文字, 比之《墨子》与《孙子》在技巧上更灵 活,更注意结构的安排。
先秦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的萌芽
一、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 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 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 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 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就文学而言,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 成的标志。
《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 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论语》:孔子的贡献
孔子的历史贡献是把他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的
积累做了比较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代,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一
生发愤忘食,乐人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目的是希图在 总结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寻求出理想的政治、 道德、伦理规范,确立一个能体现这些规范的 理想人格模式,并由此确定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的方案和途径。
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 《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 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 传》,即所谓“《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 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 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 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 者所重视。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就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与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就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就是零散的句子,只就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就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就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就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就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就是巫官之作,记录的就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就是史官之作,记录的就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就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与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就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就是周王朝与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先秦诸子散文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批体现个人或学派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著作。
这些散文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如《老子》《论语》等,文章多为短小简约的语录体,言近旨远。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末期,如《孟子》《庄子》等,文章已发展为论辩式对话文,长于论辩、比喻,气势浩然,《庄子》则已发展为专题论文,哲理与诗意融合。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如《荀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章已进一步发展为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
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蓬勃发展,一方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阶级分化和政治变革;另一方面也与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
诸子散文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主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两篇)
引言概述:先秦历史散文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进行文艺性叙述和再创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散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题,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五个大点展开详细的阐述,旨在深入揭示先秦时期的丰富面貌。
正文内容:一、政治1.各国争霸: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各个诸侯国都在争夺霸权地位。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楚国等香火国家,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角逐使整个先秦阶段的政治局势异常动荡。
2.君主与官制:在各个诸侯国中,国君的地位及其与官员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君主与官制的结构,从而揭示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二、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详细阐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如仁、义、礼、智等观念,并介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列重要。
阐述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道、无为、自然等,并介绍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如老子、庄子等。
三、文化1.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的应用情况。
2.文学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详细介绍先秦散文的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离骚》、《荀子》等。
四、经济1.农业经济:先秦时期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阐述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机械的使用、灌溉系统的建设等。
2.商业贸易:先秦时期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介绍当时的商品交流、货币形式和商业网络等。
五、社会1.社会阶级: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情况,如贵族、农民、商人等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2.社会习俗:详细阐述先秦时期的各种社会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
总结:通过对先秦历史散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情况。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最新古代文学精品资料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周书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
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就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与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就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就是零散的句子,只就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就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就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就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就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就是巫官之作,记录的就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就是史官之作,记录的就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就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与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就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就是周王朝与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从 «春秋»以来 , 学者历史散文的发展 , «左传 »、«国语»、«战国策» 本身便是它的历史轨迹。从 文字上说,是由简向繁发展 ; 从体例上说 ,是由编年体 的单一形式 ,向编年体、国别体的多元化发展 ; 从内 容上说,是在古史记言、记事分体的基础上有所综合, 但又有侧重 ,或重在记事 , 或重在记言 , 或重在记 人 ;从史学观和表意倾向上说 ,孔子的 “纪实”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 :“古之王者, 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 事”。«尚书»、«逸周书»所收篇什, 有记言者, 有记事者,而«世本»各篇均属记事。这一时期 的历史散文,记史的特点是分门别类,而门类 化分颇为细密,对一般史事记叙较略,只是
“ 大事记 ” 式的提纲式记叙,而对重大历史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汉)
孔子弟子画像石(汉)
孔子弟子画像石(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的一部编年 体的史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编撰的史 书。 «春科»记事,使用了简洁而谨严的结构,一般 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何事、 及事 情结果为次序 ,系年记事。虽然«春秋»和«世本»一 样还只是提纲式的记史,但它不再从 “记事” 的 史家角度 ,去按照帝王的喜恶描述历史,而是以学 者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事件,褒贬历史人物 。这 种观念的变化 ,是历史散文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春秋»纪实的史学观 ,借鉴君王的修史目的和褒贬 的 “ 春秋笔法 ” ,不仅影响了春秋战国一个时代 , 而且成为后世史家,甚或散文学写作的楷模。
«世本»是先秦史料丛编,记三皇五帝至春 秋间史事,也有一点战国至汉初的记录,其中 史料以春秋前最为详备,因此研究者认为,它 原本是周王室史官保存的史料,后来由秦汉间 人增补汇编成集。«世本»文词简短,只录事实, 不加描写,但分类记事,体例该备,司马迁的 «史记»,无论取材,还是编撰体例,都明显地 受到了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史记»而后历代王 朝“纪传体”正史的雏型。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中国文学有悠久的历史,从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到近代文学作品,都被收录在中国文学史书中,形成了历史上一条漫长而多样的文学发展史。
而先秦时代的文学,则是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独特特性的一小段。
先秦时代的文学多以散文为主,作品大多以抒情的方式,探讨古代的文化、哲学、社会等各种课题,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和读者们,成为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论语》、《楚辞》、《诗经》、《易经》、《周易》等都是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古代文化观念的深层的思想。
《论语》也叫《论子》,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的话,其中涵盖了古代哲学思想,其中最有名的一段便是“礼学之道”,正是这一段激发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也拓展了后世政治文化思想的深度。
《楚辞》是先秦时代楚国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招魂》、《国风》、《尚书》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招魂》,这部作品把古代文学叙事以及礼仪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被后世赋予了智慧和智慧的象征。
《诗经》是古代诗歌文学代表作,其中收录了许多古代诗词,被后世尊为古典文学上最重要的诗集。
其中最有名的有《大雅》、《小雅》、《邶风》等,其中的诗歌主题涉及到古代社会中的宗教、政治、军事等问题,描写了古代社会的宏大和家国的繁荣兴盛,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易经》和《周易》是古代哲学书籍,也被视为古代哲学史上一本经典著作。
《易经》探讨古代天文、地理、宗教以及农事等诸多问题,把古代思想和文化以及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受到后世的普遍推崇。
而《周易》则探讨了古代的政治、社会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受到古代文学家们的热烈欢迎,也被认为是古代哲学家最珍贵的著作。
先秦时期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古代文学中古典文学、哲学、宗教、军事等诸多学科,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和读者们。
而这些先秦文学著作,也极具历史价值,把古代文学史上最珍贵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传承下来,留传至今,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文化思想的精神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1 诛、杀、弑的含义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如“杼弑其君”2 “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伯,讥失教也2 春秋三传是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的合称,简称《三传》。
其中《左传》成就最高,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偏重说理,略于记事,而且空言说经,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春秋左氏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大纲,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多年的历史。
善于在叙事中写人,同时又从人物活动中展现历史。
❖《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劝善”的精神,但抛弃了《春秋》“微”和“晦”的色彩,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语言的形象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左传》的重要成就。
❖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楚、吴、越等国贵族的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偏重记言。
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晋语》记骊姬害申生与重耳出走事件和《吴语》、《越语》记吴越争霸事件,都是精彩的部分。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战国时代的历史,尤其是战国纵横家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叙事更连贯、更集中、更富有情节性,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富有个性,如仪、、鲁仲连、触龙等写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长于铺,流畅恣肆,气势激昂,标志着先叙事散文语❖5《晏子春秋》❖一部春秋时代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
❖《晏子春秋》体现了历史著作从一国之史转变到一人之史的新趋向。
❖❖用的新水平。
❖从《春秋》到《战国策》可以看到: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具体的叙述,由单纯的记事发展到记事又写人,由概念性的表述发展到形象生动的刻画。
❖尤其是《左传》、《战国策》的作者,能够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甚至运用合理的夸、虚构,把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左传》概述❖一、《左传》的作者❖ 1 《史记》、《汉书》都说作者是鲁太史左丘明。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2 唐以后多有怀疑。
现代一般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国史官所著。
❖二《左传》的名称原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汉哀帝时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
在汉代,《左传》与《春秋》是别本单行,到了晋朝,杜预把它分散附在《春秋》经文每年之后,成为《春秋经传集解》,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其理由是:❖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容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左传》采用《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
❖但是《左传》不是解经而作,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巨大的创造。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如:❖“夫民,神之主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第三,重视民意和舆论如子产不毁乡校:“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第二节《左传》作品赏析、伯克段于鄢p72❖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集中写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的事情,暴露了统治集团的自私虚伪和贪婪奸诈,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思考·讨论❖(1) 历来论者都说庄公“奸狠”、“养成弟恶”、“唯恐其不行不义”、“至于用兵,母子兄弟自相残贼”。
你认同这些说法吗?为什么?❖(2) 结合作品,分析庄公、共叔段、武的性格特点。
庄公:虚伪狠毒,老谋深算共叔段:利令智昏、恃宠作恶、狂妄愚蠢武:自私狭隘、昏聩、助子为虐❖ 4 艺术特点A 刻画人物性格颇为成功。
作者围绕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
如从“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可矣”等简洁的对话中,刻画出工于心计的庄公纵恶导叛、引人入祸的险恶用心。
2 善于剪裁史料。
作者略写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详写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以集中笔墨刻画人物,揭示其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 3 成功的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颖考叔“食舍肉”、氏和庄公“隧而相见”等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二、宫之奇谏假道p78❖ 1 写作背景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虞公贪图财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公不听,这次借道晋国灭掉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
本文是写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
2、讲读作品3、思考·讨论(1)宫之奇进谏虞公的主要论点是什么?(2)虞公提出哪两条理由作为借道给晋国的依据?宫之奇对此又如何进行分析和反驳?(3)文章末尾记载晋灭虢后,又灭掉虞国,其作用主要是什么?(4)由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4 思想容本文记载的是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和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晰与敏锐,揭示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集团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尖锐矛盾,指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遭大国的侵略和并吞。
❖ 5 艺术特点深刻透辟的剖析、有条不紊的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宫之奇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论理,层次井然,激昂精辟,可惜国君不听,终致亡国,令人感叹不已。
在表现方式上,本文是叙事和议论并用,但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谷梁传》解说“虞师晋师灭夏阳”的一段文字:❖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挈其妻子以奔。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晋国两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灭虢之后复灭虞,这是春秋史上一件大事。
❖《左传》重点突出宫之奇的谏说,《国语》所记不过寥寥数语,最为简略。
《谷梁传》记言写人颇有特色,荀息知己知彼,老谋深算;晋献公顾虑重重、优柔寡断;宫之奇见识过人而明哲保身,虞君贪婪愚蠢、顽固拒绝,都是性格鲜明。
❖附录:❖ 1 姓和氏的区别❖“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如姬、、、姒等。
最大的原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
如黄帝亦号有熊氏。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
如傈傈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有三个女儿氏族,就有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进入阶级社会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贵族女子则称姓,它是外婚的标志。
❖命氏之法: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夏氏、周氏。
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如卢氏、项氏以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
以居处为氏,如东郭氏、柳下氏。
贵族女子的名字:待嫁的女子:在姓前冠之以序,如孟、叔隗、季隗出嫁后的女子:1 在姓前冠以国名,如姬,齐2 嫁与卿大夫,在姓前冠以大夫之氏,如姬贵族女子死后: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如武、怀嬴(文嬴)❖ 2 名、字、号:❖名和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岳飞,字鹏举;云,字子龙;有的“字”和“名”是互为反义,如朱熹,字元晦。
❖在周代,“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表示他们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另有小字,即乳名,如操称为阿瞒,禅称为阿斗。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由本人所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