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1907657375a417866f8f7d.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论文提纲: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Anna Card Row Nina" leading character Anna card row Nina pursues love tragedy which the sincere love creates. Moreover tragedy reason which and significance by false dark, the callous Tsarist Russia upper circles of society is swallowed, had demonstrated Lev Tolstoi displays the skill to the social essence keen insight and the accurate character.关键词: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Key words : Contradictory conflict ; Love tragedy ; Blind love view ;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 Significance《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3b59db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5.png)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f4d661c52d380eb62946d30.png)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627e81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b.png)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c24832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7.png)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980ca9dbceb19e8b8f6ba77.png)
从安娜的悲剧爱情看一类爱情结局——婚内出轨的悲剧性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
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爱的激情1.相遇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
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
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然, 实则有着必然的因素。
一个潇洒不羁, 一个热烈奔放。
一个翩翩少年, 一个婚姻不幸。
一个未娶, 一个追求爱情。
沃伦斯基为安娜可以放弃一切, 安娜为沃伦斯基可以背叛家庭。
”摘自:中国知网《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分析》--张晓冰2.相爱两个人的相爱也是情有可原的,安娜长相出众,亦有着高文化的教养,但却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借宿阿姨家因此被安排婚姻。
可想而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滋养的,这类爱情不能够长久下去。
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安娜婚姻的不幸。
长久的情感压抑使得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爱的激情是越发的膨胀。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则是一个花花少年的形象。
他之前一直追求着吉提,却在见到安娜之后立刻抛弃了吉提。
两个为爱而相遇的人,掩藏不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双双坠入了爱河。
(二)充满反抗精神“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
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a65f040ded630b1c59eeb5d1.png)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3f4f7cd58f5f61fb736662d.png)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悲剧分析
![安娜悲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f57ed876a20029bd642d7b.png)
1、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从外貌到内心都是极不协调的,安娜很美,而且还有气质,她态度闲雅大方,绰约自如,有同情的天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安娜在含苞未放之时,就遭到了摧残,17岁时在没有爱情,也不懂得爱情时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她嫁给卡列宁是一个错误,她的外在内在的美与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和内心的枯燥、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安娜主要讨厌卡列宁的卑劣的灵魂,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对立、分歧必须会导致家庭的分裂,两人联系的纽带不是爱情,而是责任,卡列宁只要求安娜作妻子的责任,他把家庭也当作一部机器。
而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安娜不能忍受的痛苦,她认为卡列宁摧残了她的生命,她是一个活的女人,需要爱情而卡列宁没有想到过安娜需要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2、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把安娜逼向死亡的当然不是一个卡列宁,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安娜虽然接受了伏伦斯基的爱,但她摆脱不了官僚统治的那个社会,上流社会像一条绳索捆住了她,她的死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
因为当安娜公开表示了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时,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与上流社会为敌的地位上去,成了众视所对的人。
上流社会之所以憎恨她,原因不在于她背叛了丈夫,而在于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爱上了伏伦斯基。
也可以说,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别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
这是对贵族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也是社会交界的人指责安娜不道德的原因。
就这样,安娜失去了贵妇人的地位,失去了上流社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儿子。
何况,爱情一旦幻灭,她的生存就完全失去了支柱,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
3、把幸福寄托在伏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伏伦斯基心里是在爱安娜,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安娜,比起安娜用整个生命爱他。
安娜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伏伦斯基了。
她的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悲剧,她一直处于矛盾的恐惧中,怕来自上流社会的反击,怕失去地位,更怕失去伏伦斯基的爱。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9de4df80eb6294dd886c99.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安娜悲剧原因
![安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54113e45ef7ba0d4a733bd8.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富有人性光辉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解放、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然而最终绝望自杀,酿成悲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一下酿成安娜悲剧原因。
一、新思想与旧思想交锋的失败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本原因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
旧的农奴制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兴起,并广为传播,安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并萌发了新观念、新思想。
当时的上流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腐化之气,虚伪、放荡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过着一种糜烂的生活。
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可以婚外偷情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意味着是对社会地位与荣耀的挑战,这会让上流社会的贵族感觉有失颜面。
可安娜不接受这种虚伪的要求。
当她以为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离婚、想公开,她不想虚伪地婚外偷情。
她内心深处的新思想鼓励着她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去与渥伦斯基相爱,哪怕放弃一切上流社会的享乐与荣耀也在所不惜。
可就在安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真正拥有爱情而不是婚外偷情的时候,世俗便否定了她,击碎了她的这个梦,毕竟旧思想太强大了。
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任何人认同。
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使得安娜无法光明正大地与渥伦斯基拥有主认可的婚姻。
因为如果旧思想同意了新思想的举动,那么新思想势必会对旧思想进行冲击最终瓦解旧思想,旧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需要扼杀一切新思想。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他们逃不脱婚外情的枷锁,这无形中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炸弹。
论安娜悲剧命运原因
![论安娜悲剧命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815c732bcd126fff7050baf.png)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原因【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贵族妇女,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与其他贵族妇女不同的是,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追求纯真的爱情。
在放弃家庭与伏伦斯基的爱情中,她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和自我内心的强烈谴责,充满了负罪感,导致她出现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上了卧轨自杀的道路。
她的命运悲剧除了伏伦斯基还有社会因素和自身的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安娜悲剧原因渥伦斯基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一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它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社会正处于农奴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冲击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经济和制度以及思想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思想的解放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但由于贵族资产阶级影响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新旧思想的相互交织,安娜的爱情也由此萌发,这是安娜个人的崛起,也是那个社会新思想和反抗的萌芽。
但最终在这场矛盾中破灭。
动荡的社会因素正是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一)封建体制下的男权社会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妇女,有着平民没有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生活。
看似荣华的背后实则隐含着一种辛酸和无奈。
在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她没有享受到少女该有的青春和对爱情的勇敢追逐。
而是由姑母作主将她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嫁给省长虽然可以享受着至高的地位和无尚的荣誉以及平常人没有的富贵生活,但这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不是安娜想要的。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样的生活只能是索然无味的,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而且真诚善良的女人,她很美丽,特别的有气质,对于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她所嫁的这位丈夫只能给她物质上的满足和显赫的地位,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在精神层面上永远不能和安娜产生共鸣。
因为卡列宁太过理性化,很机械,没有激情,与安娜是完全相反的一种人,对生命的意识也非常的匮乏。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aa45d5d2b160b4e777fcf09.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作者:张晴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安娜内心中的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
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
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93d7a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d.png)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与阿历克塞结婚对安娜而言是一场灾难。
他们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安娜无法从阿历克塞身上得到精神与欲望的满足,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精神需求被抑制(这在文中表现为渥伦斯基在与安娜的初遇中看出她身上有被压抑的生命力),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她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儿子谢廖沙身上。
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她向他人获取真正的精神满足的方式几乎只有抚养儿子并接受儿子的爱,这种情况与之后她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对渥伦斯基的爱中其实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完全且偏执的爱,会使对方产生幸福但是同样也会产生压力——但作为幼儿的谢廖沙并不会产生压力,一是由于他会无意识地对安娜的爱进行完全的回报,因为安娜的世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也只有安娜,彼此完全依赖的二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二是由于年幼的谢廖沙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感受到安娜的爱其实是相当沉重的,没有进行“回报”的意识;三是幼儿亲近母亲的本能。
当安娜将全身情感都倾注于渥伦斯基时,渥伦斯基会感到自由被限制,会感到压力,因为他具有除爱情之外的情感需求。
他有虚荣心与事业心,当他对安娜的爱达到顶峰时他自认为前途已然不重要而抛弃了其他一切。
而当他对安娜的爱逐渐冷淡之后,就必须从其他事物上得到情感的弥补,但是同时期的安娜最主要的情感满足的途径就是他——安娜的世界只有他,但是他的世界不只有安娜。
这种根本的差异导致了安娜同样是对他人倾注完全的爱,但是遭遇却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而是根本原因),因为她托付爱的对象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
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安娜对两个子女态度天差地别:长子谢廖沙是她作为阿历克塞的可怜妻子时期唯一的精神满足来源;而与渥伦斯基相处时,次女安妮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情感满足来源,渥伦斯基才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具有一定的自私,尽管她的母性是强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个性”是更强烈的——需要注意的是,安娜的个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总体上不断增强的。
抛弃家庭(最主要是儿子)对她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矛盾是母性与个性的矛盾,社会道德与个性的矛盾(这点之后再提),最终个性战胜了两个“敌人”。
《安娜
![《安娜](https://img.taocdn.com/s3/m/d1337f0276c66137ee0619c8.png)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及形成原因:
安娜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优秀贵妇人的典型。
她对贵族的虚伪道德有所反抗,能大胆追求精神的解放和生活的幸福。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以及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妇女,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原因:①安娜的惨死是个社会性的悲剧。
上流社会是肮脏的、腐败的、虚伪的。
安娜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爱上渥伦斯基,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家庭秩序的挑战。
这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
②安娜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渥伦斯基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对安娜的精神世界并不很理解。
安娜为他牺牲了一切,而他舍不得功名,也舍不得上流社会。
他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他在事实上成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
浅薄的爱情和远比安娜低得多的智能,使他无法理解安娜对他的爱和她的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处境。
③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安娜在法律、道德、教会、舆论面前的脆弱地位,贵族的生活、教育留在她身上的精神束缚,跟她身上生长起来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构成安娜内心世界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安娜既勇敢,又软弱,最后走上自绝的悲惨道路。
这一切,就正是安娜这种悲惨的、痛苦的、别人无法了解的,又绝对无法摆脱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总之,我认为社会、
伏伦斯基以及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e55e8fec3a87c24028c4f7.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婚姻与家庭、生死以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线,从而勾绘出了这一时代俄国社会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这个作品是以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为主要线索的,其中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精心塑造的妇女形象。
聪慧、美丽的安娜由姑妈包办嫁给了当地一个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是反动官僚与地方贵族互相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
卡列宁是一台典型的官僚机器,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
小说中的安娜已与卡列宁生活了八年,并生有一子。
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均高于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子。
婚后她试图去爱丈夫,但发现两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爱情。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遇见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一见钟情并且爱得十分执著。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实,如此浪漫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结尾。
一、虚伪的宗教伦理观念是安娜悲剧爱情的催化剂安娜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这时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正是俄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渗透,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挑战,西欧文化就大量涌入,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远远多于交流、对话。
西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尊重人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作用;俄国文化以宗教为中心,重视群体主义,安娜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时代。
她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她希望有一种实际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寻找的突破口就是争取爱的自由、被爱的权利。
最新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命运探析-精品
![最新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命运探析-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59db026c5da50e2534d7f01.png)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命运探析1869年,托尔斯泰因事途径阿尔扎马斯,深夜,在肮脏的旅馆中,他首次体验到了忧虑与死亡的恐怖。
此后,这种恐怖频繁的向他袭来,打破了他先前宁静的心境。
可能正是这次恐怖的经历,因而他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流露出危机感和悲观情调,主人公的矛盾的心理往往得不到解决,走投无路时往往会想到自杀。
安娜因为精神崩溃,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使作品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安娜的命运是悲惨的,造成她命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安娜的生活轨迹(一)僵化的婚姻生活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热情、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
她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他的婚姻却是不幸的。
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姑母做主把她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缺乏生命意识,他的心思主要在官场。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言,爱情对她似乎太奢侈了。
直到遇见伏伦斯基之后,她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二)矛盾的爱情观安娜内心是矛盾的。
一方面,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生活的强烈渴望,那深藏在她内心的东西驱使着她。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内心的内心独白。
另一方面,她已为人妇,还有个可爱的儿子,旧的是不允许她那样做的。
然而,在感情方面,女人往往是不够理智的,她最终选择了离开家庭,与伏伦斯基生活在一起,但卡列宁却不同意跟她离婚,儿子的抚养权也没给她。
安娜遭到了来自上流社会舆论的谴责,又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而伏伦斯基也没有以前对她那样好,最终在绝望中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的命运是悲惨的,作者对她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是同情安娜的,认为她的要求是合乎人性。
另一方面,从伦理道德方面讲,她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二、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原因爱情婚姻的不幸。
安娜年幼时,姑母将她嫁给了年长她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是个自私、伪善的人,他的心思一心在官场。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30b99fec3a87c24028c45d.png)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安娜悲剧分析
![安娜悲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dcac175f0e7cd1842536c8.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汉语言文学0801 沈灵琪 200808580119《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写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女性艺术形象之一。
然而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却是悲惨的,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的悲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的转型时期,古老的封建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尤其是妇女,命运极为悲惨,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动荡的社会和宗教伦理道德压迫造成的。
在当时那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丈夫有情妇,妻子红杏出墙也都很普遍,攀比浮夸,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的外衣下都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然而,安娜对于真爱的态度却是那么纯粹,当她爱上渥伦斯基后,不愿随波逐流,像当时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那样过着虚伪的二重生活,也不想偷偷摸摸,更是不顾丈夫的种种威胁、利诱和社会的层层非难、阻挠,离开儿子和家庭,希望通过离婚公开正当地和渥伦斯基结合,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她被上流社会说排斥唾弃,原因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开追求真爱和自由,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的公开挑衅,更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于是这污潭向她发起了责难:卡列宁,她的丈夫,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不准她跟儿子见面来折磨安娜;李迪娅•伊凡诺夫娜,用宗教的名义夺走了她的儿子;培特西他们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大门。
然而安娜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勇敢,坚强地出现在这些上流社会人物面前。
可是,渥伦斯基伯爵,这个让安娜放弃一切的男人却是外表热情忠诚,实则庸俗放荡的“彼得堡富家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bea508856a561253d36f7f.png)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
“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
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
”“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
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
”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
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
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
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
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
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
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
安娜对儿子的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出了一个做母亲的亲子之爱,尽管她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撇下儿子与情人走到了一起,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仍时时在她心中涌现,对她进行鞭笞和谴责,使得她在良心上总是不得安宁,并打上深深的烙印。
即使是她在与情人过着充满激情的情爱生活的时候,那道阴影也时时蹦跳出来,给她带来恐怖的噩梦。
这必然使她的生活充满内疚和悔过之苦,她为此将难以安生。
二是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全身心的,她把自己全部的情爱都给了他。
为此,她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
但爱是付出,不是获取,这是爱的真谛。
她求回报之心越切,爱反而离她越远。
渐渐地,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出现了裂痕。
并不是渥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对他的爱要求得太苛刻、太激烈、太理想,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相吻合,怀疑、猜测、妒忌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安娜由对爱的充满希望急转直下,很快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为此,她对渥伦斯基爱的悲剧之祸根由此产生。
安娜对渥伦斯基那份强烈的占有和自私之爱,使她变得疯狂,甚至在某些时候又失去了理智。
她被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理想爱情弄得焦躁不安,不仅毫无幸福可言,反而成了她生活上的磨难。
最终导致了她对爱的丧失,成了爱的牺牲品。
三是自我良心、良知的愧疚与不安。
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是非态度,既受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又受自我内心良知道德的审视。
安娜的红杏出墙,从当时的社会公德来讲,也算不得什么越轨。
安娜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皆以有情夫情妇为荣,故安娜的偷情算不上什么羞耻,也不是什么败德之举。
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种婚外情千万不能公开,更不能追求合法化。
这就是当时上流贵族社会所共同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默契,即只要不公开化,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一旦公开化,那就是违反了潜规则,打破了这种默契,公然与公众、社会为敌,也就是非道德的了。
所以在当时的上流贵族社会,许多贵族夫妻都墨守这一潜规则,表面上过着合法夫妻的生活,背地里又过着“合法”情人的生活。
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厌恶的典型的两副面孔生活的人。
但安娜不想这样生活,她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不想做这样两副面孔生活的人,即要做真实的人。
她追求与情人生活的公开化,合法化。
这自然违反了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潜规则,必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但安娜的进步意义也就在于此。
她不掩饰自我,她不想表面过夫妻生活,背地里又过情人生活。
她要求公开与情人在一起,她敢于向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和冲击。
这与那些有两副面孔的虚伪者相比,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她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和自身多重原因。
对于安娜悲剧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以往多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阐述,而对其自身及宗教方面原因的解析极为简略。
本文试从安娜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托尔斯泰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悲剧自身情结宗教道德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袁建军049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安娜要真诚得多,纯洁得多。
她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但安娜在迈出这一步的同时,她受到另一种道德制裁,那就是自我良心,良知的道德制裁。
她迈出潜规则这一步,固然社会、公众不容于她,但她没有被击倒,而击倒她的却是自我良心良知的道德惩罚。
她无法超越自我良心,良知的道德对人性的制衡,即对他人的爱,是人性善的要求。
这种善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它时时会把丧失良心、良知的罪恶之人拉回到善的正途上来。
它会对自我的良心、良知中的恶斗争,发起冲击,展开殊死搏斗。
诚然,若自我良心,良知中的善没能占上锋,那这个人便要坠入到罪恶的深渊,必然成为罪人。
若通过内在自我良心、良知道德的斗争,最终让善占了上锋,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摆脱罪孽,回到正常的轨道。
而安娜始终夹在这两者之间,她没能超脱出来。
由此,她的内心也始终充满焦虑,惶恐和不安,故最后走上了以死解脱的悲剧性道路。
安娜的道德自裁使她在抛弃丈夫、儿子的同时,在内心产生了良心、良知的复苏。
她不断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是难以得到上帝的宽恕的,她想悔过。
她在第二次生育后的热病中,作出了深深地忏悔。
她请求丈夫原谅她的过失,她让两个男人———情敌当面和解,就是她内心潜藏的良心、良知复苏的最好证明。
但这仅是她在生病时的瞬间表现,等到她病愈后,她对丈夫的厌倦,对情人渥伦斯基的爱恋又陡然升起。
她灵魂中那股骚动不安的对浪漫爱情向往、追求的激情始终在主宰着她,支配着她,驱使她又不断地做出与上帝的诫命不相符的邪恶之事来。
故她的行为与上帝的爱不求回报、只求奉献的原旨是背道而驰的。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就是上帝最威严有力的裁决。
通过安娜心中无法解开的这三个情结可以看出,托尔斯泰为安娜安排的悲剧性结局,既顺应了当时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又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即公正裁判和以爱他人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在托尔斯泰看来,现实社会的公共道德是虚伪的。
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其实背后处处充满男盗女娼的卑鄙肮脏勾当。
安娜与情人渥伦斯基在一起生活的公开化应是对当时社会虚伪道德的公开挑战。
从这一意义上讲,当时的社会是无权对其进行谴责和制裁的。
但是安娜对社会公德的公然挑衅,是否是完全进步的而毫无过错可言呢?如果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来看,的确如此,最起码安娜的所作所为,比起她同时代的那些达官贵族要显得真实率直得多,她没有戴上虚伪的面具。
然而,在托尔斯泰看来她还是有过错的。
她的行为与宗教———上帝的道德观是相违背的。
安娜在用真实和虚伪做斗争的同时,她为了获得自己的爱,丢掉了自己应承担的爱的责任且损害了他人的爱,即她在追求真实的自我时,违反了上帝道德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为此,小说中写了两种力量对安娜的约束。
一种就是前文所说的安娜内心的良心、良知的力量对其进行的自我约束;另一种就是上帝的力量。
小说多次写到安娜在梦里见到一位老人(拾掇者)拎着一只大布口袋来收捡人的灵魂。
这位老人无疑就是上帝的化身。
他高高在上,俯视着人间的一切;他全知全能,对人间的善恶实施着报惩。
他具有最高审判的权利。
人内在的良心、良知以及自我的完善皆来源于对上帝信仰的动力,正因为人有着向善避恶的追求,有着至真至美至善的本性,才能靠自我内心的灵性与至真至美至善的上帝相通,故上帝既是威严无比的人间善恶的评判者和惩戒者,又是慈祥、博爱无边的施恩者和拯救者。
他既是权力的制定者,又是道德的规范者。
他为人间撒播爱并要求人类互爱便是其道德的准则。
人必须爱他人,必须爱人如爱己。
安娜由于她爱己胜过了爱人,她的这一爱的原则与上帝的爱人不为己的博爱原则,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
这在托尔斯泰看来,这是导致人类仇恨、敌视和邪恶的主要根源之所在。
它会破坏家庭的幸福生活,造成许多无辜者和平民百姓受到伤害,对此托尔斯泰是深恶痛绝的。
故托尔斯泰要用宗教的道德伦理观来对之进行惩戒,使之受到报应。
这是托尔斯泰在晚年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时,最终皈依到基督教怀抱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有力明证。
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期间,正是他对人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产生动摇和怀疑的时候,他苦苦思索和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他向和他属于同一阶层的上流贵族们寻找,但发现他们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他们口头上说按上帝的教义和旨意行事,但行动上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完全与上帝的教义相违背。
他为这种极端虚伪的行径感到可耻。
他向科学和哲学知识请教,却发现它们不是避而不答,就是将人引向歧途。
他向广大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寻找,在他们身上终于发现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只要抱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宗教信仰去生活,就会感到生活是充实的,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他的内心就会变得详和与宁静,不再感到空虚与无聊,不再感到狂燥与不安。
由此,他转向了信仰宗教,在宗教的怀抱中,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他将基督教上帝的教义概括为:爱上帝和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
他说:“我认为人的真正幸福就在于完成神明的意志;我认为神明的意志是,凡是人皆应爱其同类,永远为其同类服务,如同神明要他们为他服务一样,《福音书》上说,这就概括出一切律令和预言的要旨。
我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
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爱的力量的这种增长等于是一种与日俱增的幸福。
”托尔斯泰就这样在宗教中找到了他生命的归依,以上帝的爱确立了他晚年的人生信条,并创立了他的“勿以暴抗恶”的爱的宗教观和道德观。
他的这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博爱观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乃至对人类的解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对爱情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为对自己个人的爱的满足,这与托尔斯泰爱的宗教道德观强调爱他人的要义,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冲突对安娜自身来说是无法达到平衡的,如此而来的结果就是导致生命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