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认知研究与事件结构 山东外语3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事件为基础的语言认知研究
曾 国 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 人类基于事件框架认识客观世界。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在人的认知机制参与下反映客观事件。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范式:现实—认知—语言表明语言符号表征的语言事件是经认知主体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加工后形成心智事件并映射到语言符号层面上的。心智事件是基于使用的模型形成的对客观事件的图式化。语言事件是心智事件的语符化。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实质上是基于客观事件、心智事件和语言事件结构同质性的语言研究。
关键词:事件;认知;语法;语言;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14)03-0041-03
1.0 语言与客观事件
人类基于事件框架认识世界。Leonard Talmy (2000:306)把事件框架看做是人的认知对现象的发生作系统性切分后所形成的概念包。语言揭示了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果。人类的语言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同一个客观事件场景,由于认知主体的取景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事件认知结果。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客观事体的概念化结果也不同,进而概念化的结果投射到语言的句法层面,形成的语言事件的句子成分之间语法搭配关系也不同。按认知语法的观点,即使是在同一种语言内,同一个概念内容也可呈不同的句法语式。这体现了语言对客观事件的多样化表征。然而,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达式的良构性(well-formedness,)都有合法的理据。句法层面和语义概念对接过程中仅凭语言的类型学特征是不能给出满意的解释。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来看语言与客观事件的关系,句子良构性的背后动因实则是事件在现实、认知与语言层面具有内部结构同质性。
2.0 事件结构的同质性
事物的同质性是事物之间其结构或属性具有象似性或拟构性。同质性普遍存在于客观事物关系中。结构同质性是事物融合和共同存在的基础,如果A 与B 两事物能实现共存,则两者有同质的结构。基于同质性结构或属性,两个事物可包容互补、和谐共存并形成良构的整合体。若两个事物之间无同质结构,当两者共同出现在一个整合过程中时,则会出现特征不相容而产生矛盾。在整合过程中,结构的异质性最终在同质性原则的压制下要求下A 与B 做内部结构调整,以实现至少在某一方面结构的同质性,这里的结构包含事物的内部关系。在语言现象中,各个语符之间的的搭配关系满足同质性,则句子表现为合符语法性或良构性(well-formedness)。就语言事件内部而言,语词 A 与语词B 由于表达要有良构性(符合语感),A与B在句法和语义结构方面要达到同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镜像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基于人的认知加工间接反映客观外界。Leonard Talmy(2000)基于事件结构分析了语言的句法结构。王寅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来分析语言的句式类型。通过事件结构来分析语言现象,句子的合法性表征是基于认知主体根据物理空间的某个客观事件(现实)建构了一个心智事件(认知识解),心智事件由于认知主体的交际需要须用语言来编码其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形成一个语言事件。人类基于客观事件、心智事件和语言事件的同质性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不同的语言研究理论都寻求语言事实如何反应了客观事实,仅是研究进路不同。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描写结构系统内部的横纵坐标以刻画语词的横组合和纵组合关系,进而达到用语言事件来描写客观事件。生成语法学派Radford(1988:21)认为,语言学家的任务在于设计一种语法来模拟讲母语的人的语言能力,即设计一套有限的规则来规定如何形成、解释、说出无限合符语法的句子。乔姆斯基引领的转换生成语法持语言天赋说,旨在于描写理想说话人通过语言事件与客观事件的同质性来认识世界。
ngacker(1987:217,300)在认知语法中设立概念如射体-界标,自主-依存结构,以期解释语言事件中语词的语义同质性。认知语法视野下语词之间可形成包容关系,建立语义对应(correspondence),进而整合成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结构也可与其它结构整合形成更高一级复合结构。A.E Goldberg(1995:50)认为概念层面的构式论元角色和句子表征层面动词的参与者角色有语义一致和融合原则,即内部同质性原则。认知构式语法的语义一致和融合原则体现了客观事件和语言事件在认知识解的参与下达到语义与句法界面角色的匹配。在句子结构的内部,语词与语词之间的语义特征和搭配关系因同质性紧密相连,形成线性的句子外在语符结构。基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语言研究范式,认知主体的语言表达良构性在于通过语言表达拟构的事件与客观事件实现了的事件结构同质性。
3.0 客观事件在心智空间的图式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不能脱离身体而存在。心智具有体验性(Lakoff &Johnson,1980:3 )。人类基于身体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互动,形成对客观事件的感知体验。在范畴化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对感知到的客观事件进行概念化加工。心智对现实事件的认知处理即人类基于身体体验和范畴化形成了客观事件的认知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高度抽象的客观事件的心智表征。物理空间中的客观事件是一个处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态。客观事件有动态和静态之分。认知主体经过心智加工在心智空间形成了同质的概念化事件。客观事件包括事件的参与者和时空等要素。认知构式语法(Goldberg 1995)基于物理空间中的客观事件分析了及物构式、不及物构式、动结构式、致使构式、way-构式和存现构式的心智结构。基于语言使用的模型,现实中的客观事件则是心智事件的例示,而心智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图式化表征。认知构式语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即试图穷尽地描写客观事件的认知构式表征。
R.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概念化过程离不开人对客观事件的识解方式和被识解的具体事件内容。在对客观事件的概念化过程中,客观事件的出现频率,复杂程度和范畴化中的典型度影响心智对客观事件的图式化抽象度。心智事件基于语言的使用频率对客观事件进行图式化。心智对客观事件的图式化过程中受制于认知主体的交际意图。同一个客观事件,不同的认知主体因为交际意图的不同,在对客观事件的心智加工处理过程中会突显客观事件的某一方面。被突显的客观事件某些要素成为了认知焦点,而其余的事件要素则成为认知识解的背景。认知语法强调对客观事件概念化过程中注意区(辖域)、视角、图像和背景的选择(Langacker, 2000:5-7)。认知主体对客观事件的心智加工具有选择性。认知主体对客观事件进行心智运作的过程具有格式塔完形性。心智事件的建立依据客观事件形成的。心智事件的结构必定源于客观事件中的事件结构。认知主体心智中对客观事件的拟构在整体上与客观事件的结构具有同质性。人的认知能力除了对客观事件进行图式化概括外,还具有对客观事件进一步的推理能力,从而可以产生新创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的体认观认为心智事件的拟构具有概念推理能产性,也即人的认知能动性。认知主体的心智事件与客观事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世界的主客关系。心智事件对客观事件的正确拟构促进人类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
4.0语言事件对心智事件语符化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一个牢牢地建立在人类的交流和认知基础上的系统(Robert et al, 1997:11)。认知主体为了交际目的把心智中的事件通过语言(口语或书面形式)符号表征出来。语言如何准确符号化(编码)心智事件涉及到语言语词符号的具体选择、语词之间的搭配。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词的横纵特征搭配,转换生成学派提出的各种句法规则,功能学派关于意义的选择系统和认知学派的自住-依存、精细化表达、论元和题元角色的融合等语法研究范式都体现了语言事件结构与心智事件结构的同质性关系。语言事件对心智事件的符号化表明语言在言说人的心智事件,即认知主体对语言的人化作用。语言是人化的语言。
语言知识的表征本质上和其它概念结构的表征是一样的(Croft,2004:2)。心智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图式化,实现语言事件和心智事件结构的同质性关联到心智中概念结构如何被映射到句法层面。概念结构与句法成分的匹配是形成良构(well-formed)句子,避免出现不合语法(ill-formed)句子的基础。关于概念结构如何成功映射到句法层面,R.W. Langacer(1991)提出典型事件模型的弹子球模型、舞台模型和认知参照点模型。A.E.Goldberg(1995)提出语义论元与动词题元的互动说。王寅(2005)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事件中行为和事体要素。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事件研究旨在于解释事件中能量源、施事、受事、焦点、背景、动作发生方式、路径、结果等信息如何被映射到语符层面,进而形成不同句式。这为传统句法中主语、谓语、宾语或定状语等成分找到提供了认知理据。语言事件中的语词之间搭配关系象似于心智事件中概念结构之间关系。
在语言事件中,为了达到句子表达的良构性,句子中词语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经心智事件中参与者角色关系的投射,表现为句子词语间角色的补充和角色压制。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词汇压制、时体压制等认知现象正是贯彻了语言事件内部结构与心智事件结构同质性的原则。在句法层面,语词P 和语词Q 的语义在搭配中可能会发生语义冲突和压制,也即一方根据事件结构同质性原则压制另一方使其满足自身的语义搭配需要,这个压制可以通过语义特征的删掉或语义特征的新创来满足。然而,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语义表达效果(如幽默,夸张等修辞效果),P与Q 的语义特征通过句法上的刻意不一致表征出来,从而产生特定的语义增效(如修辞用法)。语言事件的语义即心智事件的概念结构。语言事件结构通过词汇的屈折变化(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副词的极性变化,动词的时体特征等),和句式特征(如时态、情态、语态、语气、倒装、强调、省略、疑问和陈述等)来映射心智事件的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句法层面的细微特征反映了心智事件中的概念结构差异。如He gave a book to her. 和He gave her a book. 前者反映了传递事件的过程,后者反映了传递事件的结果。相同的词语若用于不同的句法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其整个词组和分句的意义也可能是不相同的(王寅,2009:6)。
5.0 语言事件对客观事件的间接拟构
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的表达是有动因的,语言表达式象似于人对客观事件的认知方式。客观事件与语言事件经心智事件而实现的结构同质性批驳了传统的语义和句法接口理论。传统的指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