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论述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
”,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同1】简答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P10、P11)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
(雇佣劳动)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P108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产生的基础。
P64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推荐下载
一、考题类型和分数分布: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20分3、辨析题30分4、论述题30分二、复习重点(选择题不在其中):(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马克思一生贡献众多,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
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理解)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一、大纲性质:本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复试专业课的考试大纲.二、大纲内容和要求:主要考察考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侧重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第一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变革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格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列宁主义的诞生1。
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列宁主义产生的思想前提3.列宁主义的诞生第五章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2.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4。
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5。
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6。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
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六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第七章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6。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7。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第八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革命背景第九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容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第十章江泽民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5、《共产党宣言》四、试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阶级斗争历史揭示资产阶级矛盾的斗争性第二无产阶级纲领与策略第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批判第四共产党对各工人政党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结构是政治的精神的基础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史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阶级斗争2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地位作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社会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
3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5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论断6对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或者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这种理论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二者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共产主义看做是一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现实的运动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仅仅是原则性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头脑中想象出一种符合人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并详细地加以规定和描述要求现实与之相适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不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1、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局限。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的分析与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他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他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解释是:主体和在自己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生产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活动。
〔2〕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质性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有摧残人的一面。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根本规定。
【1】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本应属于劳动者所有,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二者发生了异化。
而且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占有的越少。
【2】劳动与工人相异化。
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
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所以人的类本质是指劳动。
这一类本质是通过对象化来得到保证和确认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既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劳动产品,又把劳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
【4】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是人和人类关系的相异化的集中表现。
局限性:在?手稿?中还存留较为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抽象人性的痕迹。
如对劳动的理解,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等等,还具有抽象化和理想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2.理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3.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1.熟练掌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意义;2.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内容及意义;3.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意义;4.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1.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2.熟练掌握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3.熟练掌握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4.掌握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四、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1.理解伯恩斯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2.理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斯坦主义的斗争;3.了解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1.了解列宁主义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2.了解列宁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六、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1.理解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2.了解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1.了解十月革命胜利及其伟大意义;2.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熟练掌握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八、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1.理解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了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3.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形成原因;4.了解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九、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了解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的思想理论;2.掌握“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十、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巨变1.了解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2.掌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3.熟练掌握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在考研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归纳考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当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许多社会学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与思想交流,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著作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纲领和目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
《资本论》则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法持久的发展趋势。
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石。
四、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例如,在中国,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在其他国家,亦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
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全球化、经济危机、社会变革等问题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例如,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最终版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及理论特质时代背景:1.社会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组织建立、壮大,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2.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界,地质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批说明自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全面、深刻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利润、地租、利息、分工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利叶、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代替);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梯里叶、基佐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论特质:1.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批判以往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断地批判自身理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观点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名词解析1.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
2.马赫主义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
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
3.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起义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无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
革命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武装起义虽然仅进行了72天,但它却以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第一次演习,载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史册。
4.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一、社会历史发展和唯物史观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转变
3.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
二、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
1. 基本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2. 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3.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
1.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1.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贡献
3.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和目标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
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困难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实现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九、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透过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拓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第一篇:绪论[掌握内容]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列宁:国家与革命斯大林:论语言问题[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
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即原则与方法。
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其中,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最新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一、纲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2、马克思的基本信息(国籍、学历,主要看大学)——Who3、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必然性——How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组成与来源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 What7、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部分。
2、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部分。
3、关于布哈林和斯大林的争论部分。
4、关于“苏联模式”部分。
5、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部分。
6、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7、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8、关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部分。
9、关于第二国际与伯恩斯坦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论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基本理论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7、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失误8、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9、毛泽东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四)题型(分值*数目)1、单项选择:2*102、简答:6*53、辨析:10*34、论述:(3选1):20*1二、基本要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1)这是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据史立论;(2)这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理论定位;(3)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形势;(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所需。
(百度文库版)2、马克思其人:(1)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国莱茵省。
(2)1830年10月进入特利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3)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主修法律,受到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政治观点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观点上是热烈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4)18岁后转入柏林大学,对哲学与历史产生兴趣,期间,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从黑格尔深刻的思想海洋中汲取智慧;(5)取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论文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6)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则转向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名词解释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
《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伟大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过程,以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发源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研究社会历史和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848年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丰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些发展与丰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在本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为当地革命和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影响。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复习知识点.doc
《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历史变迁是理论变革的唯一真实基础。
P2简答第一、历史的变迁为理论的变革提供了对象性内容。
第二、历史的变迁提出了理论变革的客观需要。
第三、人类变革社会的实践为理论的变革提供了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桥梁。
2、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政治利益,决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立场与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决定着理论变革的方向和变革的速度。
判断。
3、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形式,从古代到今天有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牧文化、工商文化。
选择。
4、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
简答P10第一、理论变革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与科学理论指导的统一。
第二、理论创新要坚持他向思维与我向思维的统一;第三、理论创新应坚持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5、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维和不可逆的。
判断,选择。
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的惟一真实基础。
P13简答或者论述。
第一、始终坚持观察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惟一真实基础。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坚持从实事求是的认识论路线出发去维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以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基础,坚持在实践中继承和维护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3、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坚持、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4、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历史的态度,坚持、维护和发展马克思注意的真理性。
第二、始终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集中体现。
1、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价值判断完全建立在客观全面的事实判断之上,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又是科学真理的集中体现。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体系,始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必然会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
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体系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精神内核和科学方法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
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理解)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区别: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
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7)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何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入手,加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回答。
(8)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9)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它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
某种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否需要变革,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它们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是决不会灭亡的。
(10)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主要路径。
•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1)如何理解“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
(1)“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主张,集中反映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这一结论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一,伯恩斯坦反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集中趋势的典型缺陷。
第二,使第二国际彻底陷入分裂的境地,对国际共运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第三,伯恩斯坦由国际主义者退化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屈服于帝国主义。
第四,最关键的是,伯恩斯坦的认识论背离了历史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了带有历史偏见的错误认识。
(3)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最终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
(12)马赫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列宁的批驳与发现。
1、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1)马赫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马赫主义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坚持不可知论,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人的感觉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们无法知道。
(3)马赫主义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观,反对客观真理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混淆了客观真理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问题。
(4)马赫主义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照唯物主义行事,而在理论上则可以是唯心主义。
•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评•提出两条基本认知路线,批评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物是感觉的集合”•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重要结论,反对不可知论:1、物对人的不依赖性;2、意识与物质没有天生的不一致,自在之物是可知的;3、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不知到知。
•(对认识论的重要贡献)•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批评马赫主义真理观:绝对真理和相对整理的辩证•批评马赫主义的真理标准,提出实践标准•批评马赫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斗争着的哲学路线,实质上是斗争着的党派。
(13)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帝国主义理论•A: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1、由自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2、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金融资本•3、资本输出在过渡中的重要性•4、垄断已经跨越国内上升为国际垄断•5、最大的资本主义已经对世界瓜分完毕•结论:帝国主义是一般资本主义特征自然发展的结果,但只有到一定阶段,这些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才开始转向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特点才形成和暴露,资本主义才变为帝国主义。
•B、帝国主义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垄断的本性:阻碍技术进步、经济上的食利性和统治上反动性(14)如何认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多种因素导致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爆发革命的可能性•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几国率先胜利,而与马克思相反,认为同时胜利反而是不可能的。
(15)新经济政策及其重要发现、以及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变化•1921、3-10初期:主要任务是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固定商品交换形式;•1921、10-1929斯大林终止前为主要阶段:继续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与货币流通。
•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发现•1、新经济必须建立在尊重和适应普遍生产力水平(俄国的小生产经济)的基础上。
•2、商业是巧妙结合小生产经济和大工业经济的纽带。
•3、合作社是渐进性改造小生产经济的便利形式。
•4、国家资本主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得到控制和利用(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借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实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区别:一个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选择之论争。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集中于如何克服粮食危机、如何贯彻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 在农业上:斯大林主张通过打击富农,在全国范围内从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而布哈林认为这一主张离开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主张通过经济手段即通过竞争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排挤城乡资本主义成分。
在如何加速工业化上:斯大林主张通过向农民征收“额外税”积累资金来保证高速的实现工业化。
布哈林反对,认为这种政策破坏了列宁所倡导的“工农结合”,同农民建立了一种荒谬的单方面关系。
布哈林表示不反对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计划,但强调必须同时发展农业,否则工业化的计划也要遭到失败。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中,所以,斯大林的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为支撑的工业化计划(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是奇怪的理论。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
布哈林主张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而斯大林则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基础上,提出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