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上第一章第四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课件PPT初中公开课
测量平均速度第一章 第4节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 s t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是怎么来的?实验原理:测出路程s 和时间t ,根据v = s t 求出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路程s 和时间t 必须_____,即选定某路程s ,必须用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
刻度尺停表对应通过这一段路程路程时间知识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s 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s1金属片s2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实验步骤s 1金属片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l ,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中。
5.整理器材。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中。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 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s 2t 2。
实验记录表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后半段的路程:s 3=s 1-s 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 3= t 1- t 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1= s 3t 3=0.5m 1.2s =0.42m/s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环节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齐河县第四中学
2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成果。 (2)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齐河县第四中学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8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9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0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1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3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4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5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6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7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齐河县第四中学
11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齐河县第四中学
1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1360 Nhomakorabea50
40 30
金属片
20
10
齐河县第四中学
14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0.6m
S2=
S3=S1-S2=
运动时间 t1= t2= t3=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V3=
38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9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准备】秒表(每组一只)、木直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二、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3、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要点诠释一: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要点诠释二: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四、知识拓展超声波测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刻度尺、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还会用到其他一些技术来测量距离,如超声波测距等。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超声波的指向性强,因而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汽车倒车防撞、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超声波测距原理如右图所示。
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
超声波传播时碰撞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
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t,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4节鱼(共30张PPT)
鱼的主要特征
•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 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 调作用游泳
四、水域环境的保护
环人 境类 遭活 到动 破使 坏水
域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The end, thanks
鲤鱼:体长,略侧扁,背 部在背鳍前稍隆起。生活 在水域的底层,是杂食性 鱼类。
鲫鱼:体侧扁而高,体 较厚,腹部圆。生活在 水域的底层,是杂中上层
水域的上层 水域的中下层 水域的底层 水域的底层 水域的底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 游动物
绿藻等浮游植物 水草 螺蛳、蚬、蚌 杂食性
鱼鳃的作用
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 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 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放到水 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 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 高。
以下生物也是利用腮呼吸的
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我国的淡水鱼类 约有800种左右。著 名的“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 鱼、鳙鱼)和鲤鱼、 鲫鱼等都是我国主 要的优良淡水鱼品 种。
动物的多样性
按体内有无 脊柱动物可 分为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常见水中动物:鱼
鱼类简介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 中,用鳃呼吸,用鳍 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 的变温脊椎动物。已 探明的约2000余种, 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 原始最低级的一群。 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 和磷质等,营养丰富, 滋味鲜美,易被人体 消化吸收,对人类体 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 重大作用。
杂食性
我国的海洋鱼类
我国的海洋鱼 类已知的有1000 多种,占世界海 洋鱼总数的六分 之一,其中经济 价值较高的有200 中以上,如带鱼、 马面鲀 、鳓鱼、 鲐鱼 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四节_鱼_(上课用)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
国家对渔业生产实 行以养殖为主
禁止在禁渔区、禁 渔期进行捕捞
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 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探究主题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养殖业 和__________ 捕捞业 都 1、与人类关系:鱼类__________ 是国家的重要产业,千百万人以渔业为生。 过度捕捞 和__________ 水污染 等 2、现状:由于长期的__________ 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合作解释】 4、为什么说“鱼儿离不开水”? 用鳃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水中生活的其他种类的动物都是用鳃呼吸吗? 不一定。 虾、蟹用鳃呼吸,鲸鱼用肺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鳃
鳃丝
氧 氧 鳃丝的毛细血管 口 ③呼吸过程: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鳃盖后缘
二氧化碳
体外
3、鱼的主要特征:
水中 (1)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 ; (2)体表常有______________ 覆盖; 鳞片 鳃 (3)用________ 呼吸; 尾部和躯干部 摆动以及____ 鳍 作用游泳。 (4)通过____________
2、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头、躯干、尾 三部分, (1)体形:鱼的身体分______________ 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___________ , 流线型 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____________。
鳞片 (2)体表:体表常常有___________ 覆盖,其表面 黏液 保护身体 有滑滑的___________ ,起_______________ 作用。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四节 鱼
鳃
鳃丝既细又多
鳃丝密布毛细血 管
如何确定一种水生生物是鱼?
鱼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常常被有鳞片 2、用鳃呼吸 3、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思考: 章鱼、鱿鱼、鲸鱼、墨鱼、娃娃鱼都是鱼吗?
6、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食用 (2)重要的产业:养殖业、捕捞业 (3)观赏 (4)娱乐 (5)丰富人类的文化 (6)科学研究
脊
扁形动物门
涡虫、绦虫、血吸虫
椎
线形动物门
蛔虫、蛲虫、丝虫
动
物
环节动物门
蚯蚓、水蛭、沙蚕
包
软体动物门
河蚌、章鱼、蛏子
括
节肢动物门
蝗虫、蜻蜓、虾
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 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 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例
脊
鱼 纲 青鱼、中华鲟、鲨鱼
椎
两栖纲 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
动
物
2.下列哪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无关( C ) A.身体呈现梭形 B.身体上长有鳍 C.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D.用鳃呼吸
谢谢!
第四节 鱼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 别? 2、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鱼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何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种类
根据有无脊柱椎骨构成脊柱 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 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例
无
腔肠动物门
水螅、水母、海葵
爬行纲 龟、鳖、蛇、蜥蜴
包
鸟 纲 鸡、鸭、
括
哺乳纲 猪、马、羊、人
二、多种多样的鱼
你认识哪些鱼?请你说说。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X】(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 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距”,了解测距的原理.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活动二:运用举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 cm+5 cm=45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板书设计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s 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v=t知,平均 速度会偏小;(5)不正确;因为小车从 A 到 C 的过程中通 过 B 点时的速度不为 0,而将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时, 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 0.
方法点拨►(1)斜面坡度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2)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由于小车有一定长度, 故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的距 离.(3)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4)测量过程中不 要 改 变 斜 面 的 坡 度 . (5) 后 半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vBC = stAACC--stAABB,无需再测量 sBC 和 tBC.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
4.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 400 m 决赛中,前 300 m 小 明落后于小王,后 100 m 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 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 等
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B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 2.5 mm 的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 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约为 45 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65 dm
2.小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 步数,如图为她在 4 月 12 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 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C )
【课堂检测】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 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 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 s1、后半段路程 s2 和全程 s 的 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第一章第4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速度公式的使用。
(重点)2、理解平均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关系。
3、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学法指导】通过对速度公式的进一步理解,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
【自主探究】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课本P23页1:求出S1、S2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2:求出S3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合作探究】 路程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90cmt1=3s V1= S2=50cm t2=2s V2=1、今年,江苏省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⑴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⑵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当堂训练】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 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多选)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2、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3、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A.150m;B.100m ;C.250m ;D.50m. 二:实验探究题1、全国铁路大提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 物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铅笔、刻度尺、停表. 【合作探究】探究 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 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 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 3.1.答: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答: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教师点拨】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知识点二超声波测距【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问题: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教师点拨】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进训练】如图甲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汽车的速度是17 m/s.甲乙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4.实验步骤 5.收集数据的表格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含教学反思)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
cm。
点拨:(1)由图可知,所用刻度尺每一
小格大小为1 cm,则实验中所用刻度
尺的分度值是1 cm;
1
2
3
4
5
6
7
(2)若将纸锥从A位置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记为tAB,速度记
为vAB;从B位置到C位置所用的时间记为tBC,速度记为
vBC,则tAB =
tBC,vAB <
轿车经过区间的速度v= =
=126 km/h>120
km/h,所以会被判为超速。
1
2
3
4
5
6
7
4. [晋中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
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D )
A.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0.4 s
B.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75
vBC。(均填
“>”“<”或“=”)
1
2
3
4
5
6
7
点拨:(2)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
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这说明照片上相邻
的两个纸锥位置之间的时间是相同的,即纸锥通过AB
段和BC段的时间tAB=tBC;由图可知,
sAB<sBC,根据v= 可知,vAB<vBC;
1
2
3
4
5
(填“延长”或“缩短”)小车在斜面上
运动的时间。
1
2
3
4
5
6
7
(3)实验中需要分别测量小车通过全程、上半程和下半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tS v ,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例:表(1)是测量人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得出的数据,请完善表格中内容。
被测量运动方式路程(m )时间(s ) 速度(m/s ) 步行1500 1200 跑步 100 16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知识点精析 考点概览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常考热点平均速度实验分析通过题干对平均速度计算或分析,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一般考点平均速度实验探究出现概率不高,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冷门考点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设计 常出现在估测题中,和其他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在一起★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v=求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怎样计算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呢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t1= 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v2点拨: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将沿斜面做变速运动,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在不同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用v=s/t可以算出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小车的运动越来越快,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防止口腔中的空气液化气体液化时需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
一般情况下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高的镜温度/(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解:(1)98 ℃;不变(2)如图所示。
(3)用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或加盖等)点拨:从数据看出水的沸点是98 ℃,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
如果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可能是由于水的初温较低,也可能是由于水太多;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是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等。
考点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例2】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观察下图,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液体表面积的大小:b.液体的高低;c.液体的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积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掌握速度公式的使用。
(重点)
2、理解平均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关系。
3、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对速度公式的进一步理解,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
【自主探究】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课本P23页
1:求出S1、S2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
2:求出S3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
【合作探究】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90cm
t1=3s V1= S2=50cm t2=2s V2=
1、今年,江苏省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⑴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
⑵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
【当堂训练】
10、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 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