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内容,课题2《原子的结构》。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水、金属、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原子的构成o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o通过动画演示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原子的分类o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分为不同种类的元素。
o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
o通过实例,讲解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及其性质。
巩固练习1.判断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正确B. 错误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原子的分类?A. 金属元素原子B. 非金属元素原子C. 氦原子D. 氢原子3.填空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关系?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了解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原子的构成和分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时存在一些困难。
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或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习题训练,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结语与展望本课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及其分类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高艳艳【说教材、学情】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我跟学生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先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之后指名学生说出原子的体积大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结构 教案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一、能层与能级【规律总结】(1)每一个能层所具有的最多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2)每一个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2n2,n为能层序数。
(3)能级与最多电子数关系: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2倍。
二、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的涵义与实质:涵义: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下图的排布顺序。
人们把它称为构造原理。
实质:构造原理中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2.构造原理的应用——判断轨道能量高低(1)相同能层上能量的高低:E(ns)<E(np)<E(nd)<E(nf)。
(2)不同能层能量的高低:E(1s)<E(2s)<E(3s)<……;E(2p)<E(3p)<E(4p)<……。
(3)当电子处在不同能层时,则会有能级交错现象产生。
3.电子排布式的书写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
如Al:ls22s22p63s23p1。
(1)简单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按照构造原理将电子依次填充到能量逐渐升高的轨道中。
如:17Cl:ls22s22p63s23p5、22s22p63s23p64s119K:1s(2)复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对于较复杂的电子排布式,应先按能量最低原则从低到高排列,然后将同层的电子移到一起。
如26Fe:先按能量从低到高排列为:1s22s22p63s23p64s23d6,然后将同一层的排到一起,即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
(3)简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为方便,常把内层已达稀有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写成“原子实”,用稀有气体符号加括号来表示。
如K:1s22s22p63s23p64s1,其中1s22s22p63s23p6看作[Ar]“原子实”故K的电子层结构可表示为K:[Ar]4s1,其中[Ar]代表是Ar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即1s22s22p63s23p6。
最新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带电荷原子核(带电情况)问题三:看课本 53 页表 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1、核电荷数= =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子核。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包含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5米,虽然它非常小,但却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接下来,我们讨论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它们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
电子的运动不是固定的轨道,而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这被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概率分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电子排布规律。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
此外,电子倾向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这被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排布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外层电子,也就是价电子,决定了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
当原子的价电子数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它们会倾向于通过共享、转移或接受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最后,我们来探讨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而非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则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共享,形成共价键,这使得非金属通常表现出绝缘性和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原子的结构,还能够认识到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1. 概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物质不断地分割,直到分割到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
现代科学发现,原子虽然很小,但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结构开始,一步一步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主要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核。
电子绕着核旋转,类似于行星绕着恒星旋转。
这个电子“云”可以描述电子在原子内的可能位置。
在上世纪初,雷利、卢瑟福和玻尔等著名的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以玻尔模型最为经典。
玻尔模型认为电子的能量级别是固定的,并且电子在轨道上绕核旋转时,必定存在一定量的能量差异,这些能量差异对应着不同的光谱线。
3. 原子的性质原子性质包括原子尺寸、原子质量、原子电荷等。
原子尺寸非常小,大约是纳米级的,而原子质量则较大,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基准,电子的质量则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以质子为正电荷,以电子为负电荷。
另外,原子还具有化学反应的性质。
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是通过电子的传递和共用来实现的。
4. 原子的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光谱性质、原子磁性和原子谐振等。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原子会发生辐射或吸收电磁波,这就是光谱现象。
原子还具有一定的磁性,这种磁性称为原子磁矩。
原子谐振则是指原子在特定的频率下吸收电磁波与物理性质。
5. 结束语总体来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但它并不简单,其丰富的结构和性质使得它成为了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总结了原子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物理性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更好地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题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题《原子的结构》。
主要学习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课时为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是续上一章分子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密切相关。
《原子的构成》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性的章节,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动画,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2、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结构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四、说教学关键针对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缺乏的关键点,我采用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图片、动画,再结合讲解,从而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水在电解的情况下,水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可见,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继水分子的运动、水的分解与合成之后对微观世界的再认识。
从内容上看,本节知识比较抽象、晦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
从内涵上看,从认识原子构成的起始实验开始,可以帮助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观价值较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导向,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既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借用已有经验,又注重培养学生体验、探究能力,还注重引发学生在探究中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然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说学法、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为学习方法服务,本文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法。
因为课堂讨论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探究目的的方式,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说教学设计】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学论教。
本文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宗旨,以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观为目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倡导切实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充分体验本节内容以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为核心,通过与学生一起感受文本、探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合作提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价值,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素养。
二、教师参与互动由于本机内容的抽象性,决定教师引导的重要性。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新庆初级中学卢周龙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时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但是,我县位于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很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形使用科学探究方法的习惯。
四、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分组进行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一)、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
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知道其中原理。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三)[新课总结]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3、电量关系
4、质量关系
四、[板书]
质子
原子核(带正电)
(带正电)
原子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
(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3.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______决定,因此原子核带____电,数目跟质子相等(即核电荷数=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表3-1),思考下列问题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请找出原子中三个相等的量。
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
【板书】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 “不可分割”。
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明:此为2010年旧人教社教材,2011版新教材课题2《原子的结构》实为下述两部分的组成]《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重点:1。
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媒体】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2.学案(附后)【教学设计思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1、探究讨论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原子结构说课稿 (2)
《原子结构》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标,因为课标是教学的依据。
应该首要分析,课标要求中,除了知识目标外,还有一条:就是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一过程呢?我们得先分析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含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及电子排布等。
前面学生在必修2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里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的结构,这是原子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过渡:那我们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我们得分析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前认知怎么样?【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知道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在心理层面:作为选修3物质结构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好奇心强,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
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本课题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实现学生学习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示【教学重难点】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先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分析推理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对于较难的知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简单的内容自主学习。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展示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教学流程【环节1】情境引入,激发思考展示霓虹灯图片,提出问题: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给夜晚增添了不少色彩,你知道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什么吗?霓虹灯学生很熟悉,只是没有研究过发光原理,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欲求知,同时也能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能量视角。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我今天说第一部分。
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
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八年级《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继水分子的运动、水的分解与合成之后对微观世界的再认识。
从内容上看,本节知识比较抽象、晦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
从内涵上看,从认识原子构成的起始实验开始,可以帮助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观价值较大。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导向,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既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借用已有经验,又注重培养学生体验、探究能力,还注重引发学生在探究中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然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说学法、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为学习方法服务,本文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法。
因为课堂讨论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探究目的的方
式,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学论教。
本文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宗旨,以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观为目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倡导切实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充分体验
本节内容以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为核心,通过与学生一起感受文本、探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合作提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价值,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素养。
二、教师参与互动
由于本机内容的抽象性,决定教师引导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合作、探究的主要方式——讨论交流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老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视。
从议题的设计到讨论的评价,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应该深入其中与学生平等互动。
(一)探究议题的确立
〔本文议题〕
1、原子还能再分吗?
2、你从卢瑟福实验的三个现象得到什么启示?
3、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各粒子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
上述三个问题即紧呈上节学习内容,又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这样三个问题为突破口,可以使课堂的知识线索更清晰。
(二)探究方式的设计
学生对化学实验情有独钟,但是本节课没有实验,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呢?为了让学生能保持较持久的兴趣点,本节课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做出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文本阅读。
虽然本节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文本,也提出了预习要求,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因为只是过于抽象,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几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响应结论的学习方式,很难独立走进本节的知识核心,更难以体验情感价值。
因此,本节课中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即可,目的就是借助课堂这一环境,让学生共同体会如何去阅读。
2、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交流定位在师生共同对卢瑟福实验探究初步完成后展开。
主要是因为若将合作交流置前,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内容不理解就会使这一活动失去意义。
而置后,则有利于已经对内容理解的学生树立思路,对还未曾理解的学生给予组内帮扶。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讨论交流的评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适度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这也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讨论中,评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学生讨论过程或讨论终结时,教师应当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反馈。
1、注重评价形式的及时性。
如学生汇报完后,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进行个性化、激励性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被激励中获得学习的欲望,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
2、注重评价内容的广泛性(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如: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也对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参与的态度加以评价。
)
〔设计意图〕全面考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热情。
3、注重评价标准的层次性(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对学困生,充分寻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进行激励。
)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三、课外拓展作业——探究的延伸与深入
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了课后探究问题是:核外电子是怎样
运动?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承接本节学习内容,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延续,并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原子中的电子,为新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讨论作业单
1、旧知巩固:
⑴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⑵水电解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自主先学:
⑴本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
⑵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原子还能再分的?
(3) 哪些科学家在认识原子的结构中有突出贡献?
情感与态度问题
1、在课后访谈中,有学生说:“我很喜欢这样的课,因为它让我们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中获得快乐。
”你认为,在探究教学中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需要在哪几方面下功夫?
2、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环保等人文性教育,能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简单地等同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如何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比如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广泛性,评价标准的层次性等。
)
4、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悖的现象后,教师
应该怎样合理解决这一问题?
背景问题
1、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的选择与人的性格、认知风格、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之间关系如何,你是怎么理解的?
3、合作学习怎样才能走出优等生唱主角的漩涡?如何调动后进生参与的热情?
4、关于探究学习,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知构建主义学派、我国学者庞维国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你了解这些观点吗?你自己又是怎么理解自主学习的特征的?
教学法问题
1、本节课的导入语中,老师用一只乒乓球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任课老师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这堂的任课教师,你会怎么做?
2、对于卢瑟福实验的录像,任课老师把它安排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你觉得妥当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在讨论探究的环节中,任课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出结论,你觉得这种做法怎么样?如果你是任课老师,你会不会放手让学生来做?
4、在辩论争鸣的环节中,任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而且在小组里适当分工,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等,你觉得这样安排
合理吗?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认知水平问题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引导学生深思卢瑟福实验的内涵,达到深入探究领域,提高学科素养的目的。
你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
2、教师在本节课中强化了学生体验式学习,力图再现科学研究的历程。
你认为本节课是否达成了这种氛围?
3、学生在展示中,敢于呈现自己的思维,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建立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在课后访谈中,学生认为:“老师平时注重让我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感觉化学离我们很近。
”你认为学生获得这样的体验对学习化学重要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学科特色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1. 用乒乓球代表分子原子,引导学生畅谈对分子原子的认识。
2. 问题探讨:“原子不能分”这个观点对吗?
二、探究学习,体验过程。
1.阅读课本,汇报收获
2.探究再现:教师针对卢瑟福实验的内涵,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探究过程。
3.画图展示: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实验的内涵
三、合作探究,知识梳理。
1.归纳提升:(投影显示卢瑟福实验的启示)。
2.学生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原子的结构
3.投影:教师出示原子构成的网络结构。
四、影片播放,再现过程
五、反思提高,深入探究: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六、拓展思维,继续探究。
核外电子有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