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观看了《法治中国》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对我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中国在法治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引人深思的同时也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本片突出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实践。
在纪录片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展示了中国政府和司法机关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无论是保障人民权益、打击犯罪行为、加强环境保护,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的法治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法治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
其次,纪录片的内容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片中所展现的各个领域的法律和法治工作,如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环境保护的法治实践、社会治安维护的法治手段等,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全景图。
这让我充分认识到,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和手段,更是一种理念和文化的传承。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法治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并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和稳定。
同时,纪录片还提到了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面临许多不足和不适应。
其中,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短板。
这让我深思,法治不仅仅需要制度和手段的支撑,更需要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的普及。
只有通过全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治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法治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为我们提供了改进与提升的方向和思路。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增强法治意识,主动遵守法律,同时也要关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只有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总之,《法治中国》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全面而真实地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进程。
202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5篇
202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5篇一般来说,心得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心得体会的写法类似于总结,写心得体会也是抒发我们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
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2024最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最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1治国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作为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家发展的普通公民,我一直在关注治国的话题,并通过阅读各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汲取治国的心得体会,以期对国家的发展有所助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治国的重要性、治国的艰辛、治国的智慧、治国的策略和治国的责任等五个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治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国家的安定繁荣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福祉。
只有通过治国的方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人民的幸福生活。
因此,治国是当务之急,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
同时,治国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治国是一项艰辛的任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治理一个国家就像航行在汹涌的大海上,既需要掌握舵方向,又需要应对风浪的考验。
对于治国者来说,既要抓住国家发展的大势,又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
治国不是轻松的事情,而是需要治国者付出汗水和智慧的任务。
再次,治国需要智慧和才能。
治国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总结和借鉴历史和经验教训,并运用智慧思考和解决问题。
治国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国家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同时,治国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创新思维,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推动国家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此外,治国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治国者需要善于抓住时机,善于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关系,善于调动各方资源,以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治国者需要有权谋之智慧,善于运用政治策略、经济策略、外交策略等各类策略,以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促进国家的发展。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7篇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7篇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篇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是国家的生命,法是国家的保障。
法制中国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走向创新发展强大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法治中国》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纪录片。
通过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全面展示,该片向观众传递了深厚的法治理念和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
观看这部影片,我深感中国正在以法治为基础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影片以生动的镜头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蓬勃局面。
从各级法院、检察院到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从普法宣传到法治文化建设,影片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法治世界。
不同职业领域的法律工作者,无论是执法人员还是法律学者,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中国法治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特别是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审判过程,更是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法治力量的强大和成果的丰硕。
其次,影片通过对普通人民的采访,深度呈现了法治建设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和保障。
一方面,法治为人民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保障。
无论是合同纠纷还是邻里纷争,只要诉诸法律,人民就能够得到公正的判决和维权。
另一方面,法治为人民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严厉打击犯罪和保障公共安全,人民能够过上安心、稳定的生活。
这种由法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人们深感法治的力量和温暖。
再次,影片充分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特色和特点。
中国法治不仅注重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的健全,更注重实施和执行的有效性。
通过对法官、检察官和执法人员的访问和采访,观众了解到他们对法律认真负责、公正公平的执法态度,为人民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外,中国法治还注重法律规范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法治建设,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的普及。
最后,影片对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进行了客观的剖析。
中国庞大的人口、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些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都是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瓶颈。
然而,影片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信心,认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会进一步加大法治推进力度,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公正、平等、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正在朝着法治社会不断前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四篇】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四篇】【篇1】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法律的苍穹不是独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要始终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
要加强理想信念和法治理念教育,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厉行法治、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把全面依法治国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和各方面。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遵循。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要把全面依法治国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破立并举、变定相宜。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既不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要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及时修改或废止,对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上升为法律。
要善于运用法治推动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华民族历来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吸收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
要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践诺到依法治国全过程,重拳整治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突出法治内涵,培育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不断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对依法治国的支撑作用。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观后感:《法治中国》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法治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深入探讨了中国近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将就影片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讨论。
首先,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法治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支柱,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让我深感自豪。
影片中,我看到政府通过完善和加强法律体系,逐步实现了法治与人治的有机结合。
法治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公平正义更加普及。
政府通过法律框架端正自身行为,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至关重要。
其次,影片中展示了中国司法体系的改革与进步。
中国的司法改革形成了一个以公正、独立和高效为核心的司法机制。
我看到了一幕幕志愿者法律服务活动,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初衷。
而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和增加司法透明度,中国成功提高了人民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
同时,快速便捷、高效公正的人民法院给予了每个公民应有的法律保护。
这让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争议和纠纷,推动了社会诚信和和谐发展。
第三,纪录片还突出强调了社会法治的不断深化。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法治教育和宣传的场景。
以法治思维为引领的社会进步和创新,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绽放。
我深深体会到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每个公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并参与社会建设。
纪录片《法治中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更加深信法治的力量和重要性。
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守法,形成文明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我也期待着中国法治建设能够继续取得更大的成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法治社会。
综上所述,《法治中国》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丰硕成果,也让我对法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部纪录片的观看,我更加坚信,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法制中国观看心得2000字
法制中国观看心得2000字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要求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内在的、共生的、互济的结合,贯通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以法治价值保证科学立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是为了保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良法治国。
科学立法的科学性,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上,还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价值性上。
法治价值是指法律的治理价值,也是指法律的道德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每一项立法都要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
我国在立法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法律法规反映人民意愿不够,立法中存在部门化倾向等,说到底是没有解决好为谁立法、为谁确权的问题。
因此,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首先要明确立法道德边界,不允许立法谋私;防止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局部利益法律化,首先要解决以德立法、人民立场问题,用良法善治彰显法治价值。
科学立法,首先要使法律法规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以法治敬畏支配严格执法。
法律的效力靠实施,实施的途径靠执法,执法的质量靠敬法。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既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又要增强执法道德、厚植法治敬畏。
执法道德就是忠诚法治、忠实法律,一丝不苟、一点不差,法治敬畏就是执法部门和人员始终保持对法律神圣性庄严性的崇敬和敬畏,不敢亵渎、不敢任性。
严格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做到执法严明,前提性的条件是以德治权、以德治吏,这样才能保证有道德的执法,使德治贯彻于法治过程中。
大型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大型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在我国,不论是当前,还是将来,建设法治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依法实行治国方略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起来看看大型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1这几天,随着大型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权力中走向法治化,需要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换代,更需要法制建设不断的完善和进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政务活动的基本规范。
一是法治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
做守法公民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
二是司法改革正逐步落实到位。
从员额制改革到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重拳出击打“老赖”。
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自觉守法正渐渐成为共识。
从“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到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守法信用记录到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2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在。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社会历史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观看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让我感触颇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无法,那么这个国家也将无法走向未来。
《说文解字》中对“灋”的解释为“灋,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
依法治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回望中华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历经沧桑,兴衰交替,都诠释了“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
依据我国的国情,中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仍然是依靠法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前三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其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展现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磅礴展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地行进民族复兴的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所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持与宪法精神相一致,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故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要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那么人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认真执行法律条例。
然而政府,既是人民的公仆,也要成为守法的榜样。
政府应该带头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行。
同时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地发展,全面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敬畏法律、敬重人民,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观看《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的心得
观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天里,我有幸观看了名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影片以全面、深入的方式展现了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的决心和成果,使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我对影片中展现的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深感震撼。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今天,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
影片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详细地展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立法工作日益完善,司法公正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法律服务也在不断优化。
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其次,我对影片中关于法治理念的阐述深有感触。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影片强调了法治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这不仅让我深刻理解了法治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再者,我对影片中展示的具体案例感到深深的敬佩。
影片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实践成果。
比如,影片中提到了我国在打击腐败、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例证。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
总的来说,观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这部纪录片,使我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同时,我也深感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把这部影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作为一名智能AI语言模型,我并不直接参与看视频与听讲座,但我可以从文本信息里学到许多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些体会和心得。
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观看法治中国这个主题的一些理解与感悟吧。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对于现代化的国家而言,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智慧型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指导原则。
观看法治中国,可以看到法治建设是在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建设的,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历史的发展中,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是通过使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调节社会矛盾这两个基本功能,来达到促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不断地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法制意识,保证法律统一、公正、透明、廉洁的执行,从而达到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的目标。
从观看法治中国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法治建设与我们国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也是未来发展中必须要处理的难题。
通过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公民权利和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这是一个较为顺畅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法治建设也需要我们更高的法律素养和意识,作为普通民众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和建立权利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和技能,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避免陷入法律纠纷和诉讼难题之中。
总之,对于每个国家而言,法治建设都是重中之重,是国家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观看法治中国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一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也将成为一个更加稳定、安全、公正、透明的现代化社会。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观后感《法治中国》近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深感此次观看《法治中国》纪录片的机会来之不易。
本片以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案例,全面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片从宏观的角度叙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框架和方向。
片中介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司法,以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等。
这些原则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本片凸显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通过展示一系列涉及经济、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案例,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中的独特之处。
例如,片中介绍了中国在土地征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治实践,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解决机制,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法治建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上的勇于创新和积极探索。
第三,本片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法治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
通过展示一系列人民群众通过法治手段维权的案例,本片向观众们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片中展示了一位老百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工资欠薪问题,维护了自身权益的案例。
这些案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和参与,并且展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事实,即在中国,人民真正拥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平台。
最后,本片还向观众们介绍了法治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其法治建设水平对维护国内外的交往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片通过介绍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国际合作案例,让观众们感受到中国法治建设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我对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公《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一、法在中国,远流长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中国的阶级社会大约开始于六千年前。
距今四千年前,伴随着禹的儿子启通过武力手段击败竞争对手伯益,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中国的阶级社会在家天下的父子相承中正式开始了。
三代之初没有成法,完全以习惯法和首领的意志为依据——由是,当时的国家一直无法摆脱部落联盟的形式。
至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形成了书藏在官府,成为了贵族阶级之间遵守的行为准则。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作刑鼎,中国历史上法律第一次被普通百姓所知晓。
战国时,诸侯列国纷纷变法,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调动了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故而秦强七世,最终一统天下。
秦之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法律体系有三个。
第一个是直接继承秦法而损益之的汉律——西汉由是迎了景之治的灿烂辉煌;第二个是始于《贞观律》,成的《唐律疏议》唐律——大唐因之而有了贞观的雄风与开元的巅峰;第三个是创于明而承于清的明律,明朝由此而有了洪永宣盛世,清朝亦迎了康乾盛世的霞光。
由此可见,大凡在中国的强盛时代,总是有其代表性的法律。
但是,中国古代虽有法治,但从无法制。
这其实就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兴亡周期律的原因。
法律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个统治者有一个统治者的法律,甚至于统治者本身就是法律,这样的法律只能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
只有从新中国成立以,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掌握了法律,才再也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改革开放以,中国的法制渐渐巩固,依法治国才最终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事实证明,在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也势必会被严重迟滞;而在法制昌明的时代,中国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了一日千里的发展。
二、法分善恶,人自有评法律是社会上人人都应奉行的底线、准则。
因此,合理应该是法律的基本属性。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五个字揭示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失期,法皆斩。
”近年,有的史学家根据睡虎地秦简中关于误期仅处微刑的记载,认为这个“失期,法皆斩”是太史公的附会,但我认为《李斯列传》里有“二世使李斯更为法令”的记载,陈胜起义在二世时,其法或已不同于睡虎地(始皇时)。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小编精心推荐||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大家感受颇深,引起了强烈共鸣。
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中国》观后,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文章在百度心得体会栏目,希望您能关注与阅读。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一近期,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社会各界反响愈发热烈,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对法治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
十八大以来,法治精神融进民族精神血脉,法治文化注入国家文化内核,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法治力量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正在成为现实。
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
十八大后提出全面从严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全民守法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题片从法治的意义、立法的依据、执法的公平公正、全民守法的必要性等方面深入浅出的将法治中国的巨幅画卷铺开在我们的眼前。
依宪治国、以法为凭、循法而行、持法为刃、以法筑堤……立案登记制的推出缓解了普通民众的三难问题,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检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建立有效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
百度。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百度,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近日,播出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备受大家关注,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法治中国》,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文章在百度心得体会栏目,希望您能关注与阅读。
观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一党中央组织拍摄的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播出后,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内容涵盖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权威的解读,又有生动的案例剖析,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精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掀起一股学法用法守法的思想浪潮。
人民群众不会忘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员干部不会忘记重要文献选编中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念,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各阶段思想认识不是独立的,而是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在新时期新起点,我们再次扬帆起航。
突出重点,学习理论。
《法治中国》这部专题片,突出法治中国建设主题,牢牢把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所以这是不可多得的现实版法治片,值得广大人民观摩学习。
各种日常写作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一)
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公正司法》上集中,讲述到为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在取经路上手挥“金箍棒”、一路降魔捉妖的孙悟空,每当悟空欲将妖魔斩尽杀绝之时,九霄云外定会冒出一位神佛大呼:“大圣,棒下留情!”原来这些被降的妖魔不是神佛的童子,就是他们坐骑之类的宠物。
这使得“大圣”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抓头挠耳,欲打不能,欲罢不愿,左右为难,悻悻然不知所为。
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司法者为难之事时有发生。
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
这使司法的“大圣”们颇感为难,导致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时有发生。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既要靠德治又要靠法治。
德治即要求各路“神佛”善于明辨是非,不以感情用事,自觉按党纪、法规办事,坚守公道底线。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人情关。
但共产党人有其独特的“人情观”,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因而,当“原则”碰到“亲情”的时候,关系要为党性让路,亲情要为原则牺牲。
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起这
样正确的“人情观”,筑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道德防线。
这就是“德治”的力量。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除了道德、党性的约束外,同时还必须强化“法治”——完善相应的刚性制度,拉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高压线”。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2015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下发这一《规定》,从记录、通报、追责三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
这一刚性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定了政策“红线”,明确了责任追究。
面对“红线”,谁都不敢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他人说情打招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划定了红线,也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
如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并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负责司法的“大圣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经手的案子终身负责,使公正司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
过十次犯罪。
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用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司法公正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才能保证公共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司法公正的主体是以法官、检察官为主的司法人员。
司法公正说到底是司法人员的公正。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这块“水源地”的洁净,司法机关内部要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队伍、管住案子,确保队伍不出问题、案件不出偏差。
如果说司法部门内部监督是自律,那么人民的监督则是起到外在的督促作用。
而司法人员无论是法院的“法官”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对其进行履职评议,是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应有之义。
自2010年起,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任命的部分法官、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工作,切实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履职监督。
其做法具体围绕绩效来展开,“绩”为工作业绩,“效”就是办案的效率和社会的效果。
不仅评议其政治业务学习、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及勤政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组织人员随机旁听,
评议庭审活动,对“两官”的仪态形象、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公正程度、办案效率等方面进行测评量化。
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写出每个评议对象的履职评议意见,其中包括总体评价、履职评议等次和意见建议,并要求将整改落实情况于规定期限内上报。
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司法监督工作的具体实践,既是对评议对象是否公正司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没有轮到评议的司法干部的一场生动教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8年来,台州市“两院”受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两院”集体分别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几年来,人大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件同比下降9.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其公正司法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关涉社会的法治信仰。
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水源”永远洁净,而“水源”的洁净,“水流”的清澈也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