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引言在数学课程中,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从初中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定理,通过学习三角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

本文将对《三角形》单元教材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教材概述《三角形》单元教材主要涵盖了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相似性质以及三角形的相关定理。

教材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定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证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教材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三条边的关系、两角的关系和一角三边的关系等。

这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三角形的分类:教材接着介绍了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角度的大小和边长的关系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根据边长的关系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相似三角形:教材进一步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包括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的规律。

通过学习相似三角形,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4.相关定理:最后,教材介绍了一些重要的三角形定理,如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

这些定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教材评价根据对《三角形》单元教材的分析,我对其进行如下评价:1.内容丰富:教材包含了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分类、相似性质和相关定理,内容丰富全面,符合课程要求。

2.结构合理:教材内容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从基础的三角形定义和性质开始,逐步深入,展示了三角形知识的层次结构。

3.例题详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其中的例题详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定理。

4.注重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定理部分重点介绍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过这些例题的讲解,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3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这部分的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测量和建筑领域,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来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兴趣。

2.讲解: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4.总结: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解三角形说课稿(1)

解三角形说课稿(1)

解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解三角形这一章内容,是初中“解三角形”内容的拓展与延续,也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初中阶段着重定性讨论三角形中线段与角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章主要是定量地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解三角形”具有以下教育功能(1)有助于领悟数学关系的对称与和谐: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本身即能反映出其代数式结构上的对称与和谐,同时,他们都有广泛的应用性,即适应于任意一个三角形(2)有利于关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三角形问题是现实的要求,数学本身和实际问题都在促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产生,而定理的优美形式和简洁特征又使得他们能广泛地应用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度量,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储备了知识能力.2.本节的重点、难点重点:综合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难点:合理利用已知条件,寻求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的联系,培养解题的优化意识.二、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①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应用解三角形;②通过解三角形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并培养学生解题的优化意识.(ii)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②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iii)德育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励志教育.三、学情分析(1)学习这一节所具有的知识: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2)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存在的障碍:学生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后,如何建立方程,正确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式解三角形方面存在障碍.四、教法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综合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对比研究和示错的方法,“启发、引导、类比”相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验、探索、归纳”的科学教学过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演练”,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回顾1.正弦定理:(R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条件:(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角(可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能有两解). 一般变形:(1)a A b B=sin sin ; (2)222sin ,sin ,sin a R A b R B c R C ===;(3)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余弦定理: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求边式) 或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求角式) 条 件:(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两角.(2)已知三边求三角;一般变形:2222cos bc A b c a =+-3.面积公式:111111sin sin sin 222222a b c S ah bh ch ab C ac B bc A ∆====== 例题1.在ABC ∆中,3cos 5A =,5sin 13B =,则cos C 的值为 ( ) A. 5665或1665- B. 1665- C. 1665或6365 D. 5665 设计意图:① 培养方程思想:寻求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的联系,建立方程;② 温故知新:应用初中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正弦定理解释三角形中的“大边对大角”,以解决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2.在锐角ABC ∆中,1BC =,2B A =,则cos AC A的值等于 ,AC 的取值范围为 . 设计意图:① 培养方程思想:寻求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的联系,建立方程;② 培养函数思想、化归思想:建立目标函数,应用函数性质,循序渐进,有机统一.3.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sin c A =. (Ⅰ)确定角C 的大小:(Ⅱ)若2c =,且sin 2sin B A =,求ABC ∆的面积.设计意图:① 培养公式变式应用能力:灵活应用公式是本节难点,通过加强练习; ② 举一反三:寻求解题多样性,优化解题意识;③ 巩固消元思想:应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统一,体现了消元思想.4.已知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1,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向量),(cos ,)cos 4,(b A n B a m ==满足||||||m n m n ⋅=.(1)试判断ABC ∆的形状;(2) 求sin sin +A B 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① 培养方程思想:寻求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的联系,建立方程;② 巩固消元思想:应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统一,体现了消元思想. 练习1.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1b =,120A =,那么角B 等于 ( )A .30或150B .60C .45D .30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边长分别为3,4,6a b c ===,则cos cos cos bc A ca B ab C ++ 的值为 .3.在ABC ∆中,60A =,12b =,ABC S ∆=,则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4.如图,在ABC ∆中,3==AB AC ,2=BC ,角B 的平分线交过点A 且与BC 平行的线于D .求ABC ∆的面积.设计意图:学会应用方程思想,正确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式解三角形.归纳(1)A B Cπ>⇔>⇔>;a b A B A B++=;(2)大边对大角: sin sin (3)边角转化;(4)公式变式应用.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巩固、提高,增强求知欲.。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一、教学背景《三角形》是初中数学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学习三角形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感性认识几何概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三角形》教材分析1. 教材纲要该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定理,其中:•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它们的端点两两相接。

•性质:三角形的周长、内角和、外角和有一定的关系,三边有大小之分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等式定理等。

•定理:包括三角形的相似定理、勾股定理、三边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理、中线定理、高线定理等。

2. 教材难点该单元教材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理论概念:如何准确定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角平分线等。

•推理证明:如何灵活运用条件、方法,推导出教材中的各种定理、公式等。

•应用能力: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教学建议•突出基本概念:在阐述定理之前,要重点强调定义、性质等基本概念的学习,深入挖掘它们的内涵。

•引导探究: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层教学,即在理解上设定基础层和提高层,在应用上设定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探究性教学:通过三角形的特点、裁剪实验等探究性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题能力。

三、结论《三角形》单元的科学教学设计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其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应该从基础概念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纵向联系,使学习更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于任何的教学课程,都应当要提早做好活动策划,确保万无一失。

那么,你知道优秀的主题班会教案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遵守由特别到一样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侧重要作用。

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落后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生在掌控知识方面:已经掌控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有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觉,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

教材出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进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换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楚的思路。

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觉、讨论交换、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控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进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进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体会,通过交换、比较、评判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解直角三角形教材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教材分析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正弦函数的值在本质上是一个“比值”, 可结合图1做引导:
y
①正弦函数是一个比值;②这个比 是∠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与 这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比值;③这个 比值随∠α的确定而确定,与点在 ∠α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A2 A1
紧扣函数这一概念,让学生找出上述 “比值”中的自变量、函数以及它们的 对应规律(这时,自变量是∠α,函数 是“比”。之所以将这个“比”叫做 ∠α的函数,是因为对于∠α的每一个确 定的值,都有一个确定的比值与之相对 应。)
A的对边
斜边
a c
cos A
A的邻边
斜边
b c
tan A
A的对边 A的邻边
a b
sinB
B的对边
斜边
b c
cosB
B的邻边
斜边
a c
tanB
B的对边 B的邻边
b a
5、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
1)构造垂线的转化思想 (添设辅助线时,以不破坏特殊角的完整性为准则)
2)方程思想 P91/练习1
60°
B
3)数形结合思想
A
DF
30°
6、重视基本图形教学
A
A
A
300 450 ┌
300
B
C
DB
60┌0 C AD
450 60┌0 BC D
A
300
B
300
┌ 450
B
D
C
A 600
DC
B
600 ┐ D
450
C
五、典型例题
1、已知 sinA 12,则锐角A的度数是
()
A、300 B、450 C、600 D、750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4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4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及熟练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

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完成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从复习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入手,让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做一个必要的回顾,然后通过实例引出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习惯及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利用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2、难点: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用适当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一)、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

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

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

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

初中数学_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1)》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掌握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对象,并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程序】一、旧知回顾提出问题:1.学过哪些三角函数,又分别是如何定义的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多少,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先做好知识储备,为新课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如图,已知有一个长为6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并且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30度,要使人完全地攀上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的顶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攀上多高的墙?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明白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把思维兴奋点集中到要研究的解直角三角形上来,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开端。

三、出示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边读边画出关键语句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四、预习检测说一说:如图,在Rt△ABC中,∠C=900 ,∠A,∠B,∠C的对边分别记作a,b,c.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之间的关系(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预习情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步骤。

五、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归纳议一议: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5个元素(3条边、2个锐角),只要知道其中的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设计意图: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归纳(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5个元素(即3条边、2个锐角),只要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至少有1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未知元素。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解直角三角形》是本册教材中关于直角三角形知识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性质,了解了三角形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解直角三角形。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教学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教学道具: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三角板等道具,以便进行实物演示。

3.练习题:挑选一些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教室的黑板、楼梯的扶手等,引导学生关注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测试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编辑修改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测试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解三角形》检测题讲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三角形》综合测试题(自编)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7、9、10、12、13题的问题思考,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2.通过组长对5、6题的讲解,学会在不解三角形的前提下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以及边角转化,培养合作意识;3.通过尖子生对14、15题的讲解,学会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带动讲解热情,提高讲解能力。

教学重点:1、查漏补缺,发现不足。

2、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2、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分析考试情况1、老师用PPT展示,公布考试结果: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表扬优秀的学生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以及本次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并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

2、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试卷自我客观评价表进行试卷自我总结:粗心马虎丢分;知识掌握不牢固丢分能力达不到而丢分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老师的错题统计,将错误的题目分为三大块来解决:第一步:由于 7、9、10、12、13题的错误率较低,所以第一板块由学生自己进行订正,借助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今天注意的问题;第二步:由于第5、6两题的错误率达到一半,所以第二板块通过组长的带领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重点学会在不解三角形的前提下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以及边角转化,培养合作意识;第三步:由于第14、15题的错误率较高,所以第三版块通过尖子生的讲解,学会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带动讲解热情,提高讲解能力。

三、反思总结以及反馈练习;1、自己自主订正后及时反思总结以后解答三角函数部分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题思想2、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解决后总结解题方法,并以一组反馈练习加以巩固反馈练习一:不解三角形,判断解的情况(1) a=20,b=28,A=120°(2) a=28,b=20,A=45°(3) 0ba=A,2=30,2=3、两个“小老师”进行讲解后自主订正两分钟,然后通过一个题目进行反馈练习反馈练习二:在ABC ∆中,角A,B,C 对应的边分别是a,b ,c ,已知()cos23cos 1A B C -+=.(1)求角A 的大小;(2)若ABC ∆的面积S =,5b =,求sin sin B C 的值.四、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的你的收获以及今后解题的方向?五、课堂小测: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若角A 、B 、C依次成等差数列,且1,ABC a b S ∆==则=( )AB C .2D .22.已知△ABC 的面积是30,内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cos A =1213.(1)求AB →·AC →; (2)若c -b =1,求a 的值.首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大边对大角,及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解三角形知识既与初中这些知识有密切联系,同时,又与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有密切关系,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高二(10)班学生数学素质较强,有优秀的组长以及尖子生,所以本节试卷讲评课可以放手让组长带领组内成员解决一些有点难度的题目,而最后两个错误比较多的题目可以让尖子生当一次“老师”,讲台上讲解。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
3. 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三角形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三角形的方法
3. 实例分析
四、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例如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
找到其中的三角形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3. 解三角形的方法:介绍解三角形的方法,包括余角、角平分线、作图等方法,讲解每种
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步骤。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检验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解
题能力。

六、拓展延伸:
师生可通过课外探究、实验等方式拓展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和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解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和方法。

3.能够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步骤。

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形象地展示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和应用。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计算建筑物的斜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几何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步骤和方法,并配以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高度等,并计算其斜边长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解直角三角形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测量山峰的高度、计算桥梁的跨度等。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和度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

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形进行教学,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教材来源于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角的概念和度量: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和度量,理解了角的大小可以用度数表示。

2.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 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需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判断三角形的内角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量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匡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判断三角形的内角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形的旗帜、三角形的门牌号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实物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这就是三角形。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指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给学生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让他们计算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进行讨论和检查。

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学习兴趣。

解三角形说课

解三角形说课

解三角形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的研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正余弦定理等工具来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处理几何问题的经验。

然而,对于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强化。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应用不够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长、角度、面积等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定理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综合问题。

2、教学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根据已知条件,合理选择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b2
c sin B

3 sin A
?
?
ab sin A sin B
(17朝二变式)ABC中,b c,2sin B 3 cos A
a 2,求ABC面积
涉及a,b, c,sin B, cos A五个未知数
a 2
b2
c sin B

?
?
锐角三角 形,钝角 三角形要 分类讨论
作高法
向量法
辅助直径法
CD=a sin B b sin A
C
a
j
b
B
A
c
r uuur r uuur
j BC j AC
a sin B b sin A
A
D O
B
C
a 2Rsin D 2Rsin A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解析法
y A (O)
B(ccosA,csinA)
c a
b
D
C(b,0x)
a BC (c cosA b)2 (csin A 0)2
正弦定理法
sin A sin(B C)
sin A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两边平方即可得: sin2 A sin2 B sin2 C 2sin B sin C cos A 利用正弦定理即可得: a2 b2 c2 2bc cos A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教学特点及反思
1 教学内容解析
2. 余弦定理探索思路
1.问题提出
2.问题解决
直角三角形 三边关系
a2 b2 c2
《天文学大成》: 已知三边求角
锐角三角形 三边关系
几何原 本卷2, 命题12
a2 b2 c2 2cm m b cos A
钝角三角形 三边关系
几何原 本卷2, 命题13
a2 b2 c2 2cm m b cos A
韦达第一次给出了余 弦定理的三角形式
a2 b2 c2 2cm
cos A m 2cm b2 c2 a2
b 2cb
2bc
几何法:19世纪之前的主要方法
余弦
定理
利用射影定理:19世纪中期
证明
利用正弦定理:19世纪中期
利用解析几何:20世纪50年代 利用向量:更晚的时候
向量方法
借助向 量探索
探索
掌握 解决
一.探索 探索
探索正弦定理 探索余弦定理 探索面积公式
1. 正弦定理探索思路
1.从定性到 定量:
2.从特殊到 一般
直角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那么对于一般三 角形,上述结论 是否成立呢?
1. 正弦定理探索思路
2.从特殊到 直角三角形 一般
abc sin A sin B sin C
问题 解一个 解多个 范围问 应用性 其它
三角形 三角形 题
问题
次数 4 1 1 0 0
近6年全国课标卷(甲)中解三角形考查情况
问题 解一个 解多个 范围问 应用性 其它
三角形 三角形 题
问题
次数 5 0 1 0 0
教材分析
《1.1.1 正弦定理》说课
1.1.1正弦定理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刘嘉
3 cos A
a2 b2 c2 2bc cos A
ab sin A sin B sin2 A cos2 A 1
解多个三角形问题
解一个三角形作多次
从已知三条件三角形入手解,触发连锁反应
不确定性问题:知道条件不足三个,三角 形不确定,往往考查求范围
(北京2016)ABC中,a2 c2 b2 2ac (1)求B,(2)求 2 cos A cos C的最大值
3.面积公式探索思路
s abc 4R
s 2R2 sin Asin B sin C
s 1 bh 2
s 1 ba sin C
2
s 1 ab 1 ( a2 b2 c2 )2
2
2ab
s 1 cr 2
s 1 ba 1 cos2 C 2 s p( p a)( p b)( p c)
一般三角形
3.操作检验
1. 正弦定理探索思路
近300年来的116篇三角论文中 涉及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4.从猜想到 论证
同径法 外接圆法 作高法
12种 42种 58种
解析几何法
2种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1种
利用余弦定理
1种
利用向量
0种
纳绥尔丁—《论 四边形》—同径 法
韦达—《数学法 则》—外接圆法
梅文鼎—《平三 角举要》
(北京2016变式1)ABC中,a2 c2 b2 2ac (1)求B,(2)b 1,求a c的范围
(北京2016变式2)ABC中,a2 c2 b2 2ac (1)求B,(2)b 1,求ac的范围
应用性问题:数学建模
2018朝阳高三期末
解多个三角 形问题
统计三.解决
知三条件解一个三角形
知正弦,不 一定能定角
SSA可能多 解
(17朝二)ABC中,b c,2sin B 3 sin A (1)求 cos B, (2)a 2,求ABC面积
解一个三角形最多 a,b, c,sin A,sin B,sin C, cos A, cos B, cos C 9个未知数
题目条件提供3个方程 正弦定理提供3个方程 余弦定理提供3个方程 内角和180提供3个方程
Sin方cos方合为一提供3 个方程
(17朝二)ABC中,b c,2sin B 3 sin A
(1)求 cos B, (2)a 2,求ABC面积
涉及a,b, c,sin B,sin A五个未知数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旧版
•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 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 度量问题。
•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 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探索 掌握 解决
一.课标要求
新版
原教材把“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来处理,突出几何的作用和量化的思 想,因此将其安排在必修5中,独立成章,新课标中,把解三角形作为平面 向量知识的应用,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因而将其安排在“平面向 量”中,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