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1)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二月革命爆发的时间:1917年3月(一战中)。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3、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的时间:1917年4月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时间:1917年11月7日。
6、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7、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8、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P3-49、俄国是第一个退出一战的国家。
10、苏俄迁都莫斯科的时间:1918年3月11、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P513、列宁清扫地球的含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18—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列宁在经济方面的探索: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3、列宁在政治方面的探索:1922年成立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联邦: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注意苏联的标志图)5、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6、、斯大林的探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上:(1)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农业方面实现农业集体化。
政治方面(或民主法治):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内容: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意义: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即:即斯大林模式)特点是:高度集中。
八年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第四单元(一)、知识要点:1.新型劳动者的特点(素质):①善于学习新知识②掌握新技术③创新能力强。
2.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劳动”?(劳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
②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是由古猿经过千百万年逐步演变和进化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是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
3.如何理解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①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②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③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
④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⑤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4.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什么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使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②一大批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③一大批科研人员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④改革浪潮中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个体和私营企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财富⑤只要他们的劳动对社会有益,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5.如何理解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P92第2段。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
务工时劳动,务农是劳动,教书育人是劳动,美化环境是劳动。
无论何种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
无论是劳动模范还是普通劳动者,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研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修订版红色字体加粗划线)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一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P3)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P4)(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4)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③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⑤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4、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4)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机关(P4)(1)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2)领导机关:①最高领导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②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
6、中国共产党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P5)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②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归类整合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政治:1、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经济:基本方针:港澳回归香港回归(时间):澳门回归(时间):2、祖国统一基本方针:台湾问题当前状况:两岸人员往来及在、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认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年周总理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1971年26届联大上恢复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1979年中美4、1972年中日建交;5、2001年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1、1964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3、1986年制定“863计划”4、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本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突破2、中外历史发展阶段性对比: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三、试题精编:1、归纳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于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D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2、暑假期间,李明帮助爷爷整理书稿,李明看到爷爷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带回一个全家兴奋不己的消息,我们从地主家分得了四亩水田、一些农具和两间房屋……”。
李明爷爷记录的事件应该是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是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这种梦想具备了实现的基本条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一、古代诗词欣赏
1. 选取几首重要的古代诗词,了解其作者、背景和含义;
2. 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熟记一些经典古诗词,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文言文阅读
1. 熟悉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2. 阅读文言文篇章,理解其主旨和情节;
3.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
1. 阅读现代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一定了解;
2. 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意图以及观点论证;
3. 掌握常见的阅读理解技巧和解题方法。
四、写作
1. 研究常见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描写、议论等;
2. 练写作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 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语言运用
1. 复常见的语法知识点,如词性、句子结构、时态等;
2. 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分析和语法填空;
3. 提高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运用能力。
六、阅读理解
1. 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如推理、判断、归纳等;
2. 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解析阅读理解题目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七、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1. 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解答与语言和文字相关的问题;
2. 通过阅读、写作和练题提高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掌握常见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题型和解题方法。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的提纲,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复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1. 力和运动
- 力的概念
- 不同力的种类及作用
- 力的计算方法
-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
-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 压力和浮力
- 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压力的影响因素
-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 浮力与物体的浮沉关系
3. 力和压力的应用
- 杠杆原理及应用
- 水压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 水上运动的原理和技巧
4. 热和温度
- 温度的概念和计量
- 热传递的方式
- 物体的热膨胀
- 温度的计算方法
5. 热和能量
-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 功的概念和计算
-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的转化、守恒和损耗
6. 光的传播
- 光的特性和传播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色散和合成
-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
7. 声的传播
- 声的特征和传播
-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 声音的反射和衍射
-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8. 电和磁
- 电流的概念和计量
- 电路的组成和特性
- 电阻和电阻率
- 磁的产生和性质
9. 电和磁的应用
- 电灯和电路的使用
- 电的危害和安全
- 磁的利用和应用
-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复习内容提纲,包括力和运动、
压力和浮力、力和压力的应用、热和温度、热和能量、光的传播、
声的传播、电和磁、电和磁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科书、课堂笔记和习题进行学习,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八下语文复习提纲如下:一、课文复习1. 《笑脸》:复习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感受。
2. 《突出重围》:回顾课本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了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人物形象。
3. 《少年同心协力保河山》:复习课本第三单元的课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4.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回顾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信件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5. 《中国古代的科技》:复习课本第五单元的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影响。
6.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回顾课本第六单元的课文,了解《图书馆的签名册》的故事和主题。
7. 《从哲学家依士鸠鲁的一言看美丽》:复习课本第七单元的课文,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
二、词语梳理1. 词义辨析:根据复习的课文内容,复习词义相近、相反的词语,进行辨析。
2. 词语拼写:复习相关课文中的重要词语的拼写,加强词语记忆。
3. 词语运用:根据语境填充合适的词语,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三、语法知识1. 词性变化:复习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词性变化规则,加深对其用法的认识。
2. 语法填空:根据句子语境和词性等要求,填充正确的词语,加强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3. 句式转换:根据提供的句子,进行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一般疑问与否定回答等的转换。
四、写作训练1. 按照课文故事的框架,进行复述练习,培养写作连贯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进行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一个话题进行论述。
3. 以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阅读理解1. 配对阅读: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信息进行配对,培养整合信息的能力。
2. 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回答问题,并进行释义,培养对句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写作指导1.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要素,进行相关写作训练,加强写作能力。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答案)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3.无性生殖有利于保持亲本性状,有性生殖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4.花的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花冠,花萼,雄蕊和雌蕊等。
5.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种子繁殖是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6.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由子房里的胚珠发育而成。
其中的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
7.无性生殖的2种类型是扦插和嫁接。
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8.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两者接触时应使形成层紧密结合。
9.嫁接生产时,长出的果实是属于接穗(接穗/砧木)。
10.扦插时注意: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原因: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的(原因: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1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12.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做植物组织培养。
13.变态发育指动物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绝大多数昆虫根据其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
14.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15.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16.由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具有1 对触角,3 对足,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分期:(1)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1)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主要参加人物:毛泽东、朱德、宋庆龄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4)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5)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都中。
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抗美援朝: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八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纲要
八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纲要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区域划分类型:自然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区域,如工业区、经济特区;行政区域,如山东省、周村区;等等。
2.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3.邮政编码的第一、二位表示第一级行政区,第三、四位表示第二级行政区,第五、六位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4.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5.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6.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限及确定因素: (1)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确定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2)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与1月O~C等温线最接近;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最接近;与秦岭一淮河一线大体相一致。
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2)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界线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界线基本吻合。
其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高低。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2.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干旱。
3.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4启东向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变化原因: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小。
)5.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6.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7.青藏地区海拔特点: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8.青……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1.纬度位置:大致位于400 N,1160 E2.海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
3.位置重要性: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向南是黄淮海平原;向西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向西北可进人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山脉中的隘口是联系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重要通道。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精华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1949.9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国歌、纪念碑2、开国大典:1949.10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梦。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第二课抗美援朝(1950—1953)美国朝鲜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总司令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英雄:黄继光(不怕枪)、邱少云(不怕火)3、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相关战役;上甘岭战役(主题曲英雄赞歌)第三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土地改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成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农民土地私有制)3、意义: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准备条件第四课工业化起步(1953——1957 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长春一汽(汽车城)、鞍山钢铁厂、沈阳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宝成铁路等2、民主法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1953—1956)1、农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公有制,促进农业发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创举) 3、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十年探索”时期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矛盾,并提出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探索的良好开端2、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泛滥3、“大跃进”:农业表现为浮夸风、放卫星(亩产10万斤);工业表现为“大炼钢铁”4、人民公社化:公共食堂,集体劳动,公有化程度高,“共产风”、无积极性5、探索时期模范人物:大庆油田+王进喜+铁人;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干部+焦裕禄;第七课“文革”十年(1966—1976) 1.文革最大冤案:刘少奇案(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2、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3、影响:建国以来最大的挫折;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文化教育浩劫;经济破坏严重;4、经验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加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稳定;不折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等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两个凡是”,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思想准备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意义:伟大的转折完成了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民主法制加强: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第九课改革开放(1978年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农村: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答案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填空版[植物的生殖]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2、植物的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等,以迅速扩大优良植物新品种的繁殖量和遗传特性的一致性,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4.扦插就是将植物的一段枝条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2)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数学1.代数与函数–四则运算、整式的加减乘除–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与图像的关系2.几何与图形–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相关计算–三角形的性质与相关计算3.数据与概率–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概率的计算与应用物理1.运动与力–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与分析–力的概念与分类–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光学与视听–光的反射、折射与光的传播路径–镜子与透镜的成像原理–声音的传播与特性3.电学与电路–电荷与电流的关系–电阻与电路的特性分析–电能与电功的计算化学1.常见物质–常见物质的分类与命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周期表排列与性质–化合物的化学式与命名规则–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酸碱与盐–酸碱与盐的性质与实验观察–pH值与酸碱中和反应–盐的制备与应用生物1.生物基础–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多样性与特点–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2.人体与健康–人体器官与功能–营养与消化–疾病防治与健康生活习惯3.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与发展–动植物的结构与适应–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英语1.听力与口语–基本发音与语调–日常对话与口头表达–听力理解与回答问题2.阅读与写作–短文阅读与理解–信息提取与归纳–书面表达与写作技巧3.语法与词汇–词汇运用与拓展–句型结构与句子变换–语法规则与典型错误历史1.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与传承–印度文化的特点与贡献2.中世纪与现代–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与政治–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3.世界的联系与冲突–海上路线的发现与开辟–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地理1.地理基础–地球的形状与地理经纬度–自然环境与气候–人口与城市的分布2.地质与矿产–地壳的构造与板块运动–大陆漂移与地质灾害–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采3.风景与旅游–主要自然地理景观与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与环境保护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的复习提纲,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和地理等多个学科的重点内容。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章:文言文阅读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措辞严谨、句式多样、字义丰富等。
2. 对于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句式进行复习和掌握。
3.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如通读全文、理解上下文、注意标点符号等。
第二章:古代诗词欣赏1. 复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对仗等。
2. 学习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山水、花鸟、季节等。
3. 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和韵律,如平仄、押韵等。
4. 学习背诵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第三章:现代文阅读1. 熟悉现代文的语言特点,如简练明了、逻辑严密等。
2. 复习现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学习阅读现代文时的理解技巧,如归纳概括、紧扣主题等。
第四章:写作技巧1. 复习写作的要素和基本规范,如清晰的结构、流畅的语言等。
2. 学习写作各类文体的技巧,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3. 实践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如通过写日记、作文等。
第五章:语法知识1. 复习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2. 学习其他语法知识,如连词、倒装句、从句等。
3. 做语法练习题,巩固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六章:词汇与短语1. 复习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词汇和短语。
2. 学习新的词汇和短语,如高频词汇、固定搭配等。
3. 运用词汇和短语进行语言表达,如写作、口语等。
第七章:听力和口语1. 复习八年级上册学过的听力技巧,如听懂关键信息、理解上下文等。
2. 练习听力材料,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
3. 进行口语训练,如对话练习、演讲等。
第八章:阅读理解1. 复习阅读理解的技巧,如理解题意、找关键词、推理判断等。
2. 练习阅读理解题,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3. 针对各类题型进行训练,如摘录改编、细节理解、主旨概括等。
第九章:写作训练1. 继续进行写作训练,如写作短文、写信等。
2. 学习写作中的写作技巧,如段落结构、衔接手法等。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大纲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大纲一、分数
1. 什么是分数
2. 分数的分类
3. 分数的加减乘除
4. 分数化简
5. 分数的大小比较
6. 分数的应用
二、代数式
1. 什么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分类
3.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
4. 代数式的同类项合并
5. 代数式的化简
6. 代数式的应用
三、线性方程组
1. 什么是线性方程组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3.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四、平面几何
1. 基本概念与性质
2. 垂线、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与中垂线
3. 三角形的相似
4. 三角形的等角关系和全等关系
5. 三角形面积与勾股定理
五、正比例函数
1. 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3.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六、平方根与立方根
1. 平方根的计算及其性质
2. 立方根的计算及其性质
3. 平方根、立方根的化简与应用
七、统计与概率
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
2. 统计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3.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4. 事件的概率和互斥事件
八、三角函数
1. 什么是三角函数
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
3. 三角函数的应用
以上为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大纲。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需
要掌握概念、性质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加强练习、提高思维能力,将知识点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
应用。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1.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现阶段人民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3. 公民权利: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最主要、最基本)4.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机制,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5.人民和公民的区别与联系: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人民一定是公民,公民不一定是人民,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是人民。
6.立法保障,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靠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即制定法律。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即执行法律。
7.我们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利;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⑧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8.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④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9.如何行使言论自由权?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②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言论,谁就要对言论的后果负责。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1.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八年级下册中考复习提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3)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2、盛况:开国大典(1)时间:年月日(2)地点:3、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标志着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
世界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1) 年5月,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和其他一些海岛及、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2、抗美援朝(1)原因:美国侵朝,中国安全受到威胁(2)决策(目的):“,”。
(3)入朝:年l0月,以为司令员的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及事迹:①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眼,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②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5)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标志:年7月,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3、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对土地的要求2、时间: 年——年3、地点:4、政策:1950、6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5、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7、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一、整数和有理数
1. 整数概念及性质
2.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3.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4. 整数的混合运算和运算规律
5. 有理数概念及性质
6.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8.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和运算规律
二、平方根和实数
1. 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2. 平方根的运算法则
3.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4.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5. 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6. 实数的概念及性质
7. 实数的加减法运算
8. 实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三、图形的性质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3. 图形的相似性质
4. 图形的对称性质
5. 图形的投影性质
6. 图形的旋转性质
四、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集及解的性质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加减消元和倍增消元
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
5.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及解的性质
7.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加减消元和倍增消元
8.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问题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以帮助复习重要知识点和概念。
请根据提纲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练习,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1、发酵想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常见的发酵产品与相应的微生物:酒酿、面包、馒头---酵母菌;酸奶,泡菜---乳酸菌;水果放久了有酒味---酵母菌;果酒变酸、制醋—醋酸菌2、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1)化工产品:如酒精、柠檬酸、香料等,(2)医药产品: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维生素等(3)食品和饮料:如酱制品、酒类、饮料等3、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引起的。
4、食品保存的原理: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5、保存食品的方法:(选择、判断):传统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利用酶等第二十一章现代生物技术1、基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内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转基因动植物: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
P12图21-2:转基因抗虫烟草培养示意图;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杀虫毒素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细胞的细胞核中,从而培育出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细胞工程: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
克隆: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无性生殖)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大题)①母羊A提供细胞核、母羊B提供去核卵细胞、母羊C提供胚胎发育场所。
②多利羊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几乎和母羊A一模一样。
③原因:多利羊获得的是母羊A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④多利羊与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乳腺细胞,而不是早期的胚胎细胞。
3、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有应用。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②克隆人(法律、伦理、道德观念等问题)③生物武器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1、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2、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①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也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天气转暖,池塘水变绿,这与藻类植物的大量生殖有关。
②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且体内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
常见种类有石松、蕨、桫椤等。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因此,它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③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常见种类主要包括各种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④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6、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1)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树的95%,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
软体动物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的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章鱼、乌贼等。
(3)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代表动物有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如海马,鲨鱼。
(4)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的过度类群。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
(5)爬行动物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肺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爬行动物体表被覆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卵生)。
代表动物有蟒蛇、扬子鳄、壁虎、甲鱼(鳖)。
(6)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卵生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7)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胎生),幼体依靠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如鲸鱼和海狮,海豚。
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8、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形态结构生殖呼吸生活环境鱼类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体外受精,卵生用腮呼吸水中两栖类皮肤裸露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呼吸水中或潮湿的陆地爬行类体表被覆鳞片或甲体内受精,卵生,有卵壳用肺呼吸水中或陆地鸟类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体内受精,卵生,有卵壳用肺呼吸空中、水中或陆地哺乳类一般有体毛,大脑发达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空中、水中或陆地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细胞里,无限增殖。
10、细菌分布极其广泛。
个体微小,需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它们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菌有荚膜(保护)和鞭毛(运动结构),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细菌寄生和腐生生活(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裂生殖。
11、真菌除了少数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
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的(如霉菌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细胞都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成型的细胞核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代表生物病毒无——无线增殖寄生艾滋病病毒细菌有无分裂生殖寄生或腐生结核杆菌真菌有有无性或有性生殖寄生或腐生酵母菌、木耳、霉菌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8、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二十四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生命起源的过程: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单细胞生物2、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水蒸气(没有氧气)3、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4、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水蒸气③米勒提出的问题: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有机小分子④米勒做出的假设: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有机小分子⑤搜集到的证据:容器内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⑥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5、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的总称。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中。
7、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8、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须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
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区的黑化现象。
9、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10、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11、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阶段名称脑容量(ml)不要记数字特点南方古猿500 直立行走能人550-750 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直立人1000 用火、狩猎、语言智人1300-1500 身穿兽皮衣、手执标枪和长矛1、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
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同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食物链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