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合集下载

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主要内容公共决策体制概述公共决策体制类型现代行政决策方式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

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

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

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

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

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4、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第三章政策活动者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考点:1、阿罗悖论第五章政策工具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3、基本的政策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第六章政策制定1、政策议程的涵义2、政策议程的种类3、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策略和模型4、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程序5、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和程序考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途径、策略和模型第七章政策执行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2、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3、政策变通的含义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5、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6、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考点:1、政策变通的含义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3、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第八章政策评估重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标准2、政策评估的意义3、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4、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5、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考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2、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3、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九章政策监控重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2、政策监控的分类与作用3、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考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与作用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重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3、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4、政策周期的内涵5、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6、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考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第十一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重点:1、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2、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3、目标确立的方法(澄清政策目标在政策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重点:1、系统分析的内容(整体分析、结构分析、逻辑分析、环境分析)2、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方法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重点:1、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和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3、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学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能分析方法、公共定价法)考点: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自学考试政府政策经济学精华

2013年自学考试政府政策经济学精华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真题题型复习题型●单选: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简答:简要概括,不漏点●论述:每个要点都要有所展开●材料分析:结合材料,紧扣题目重要知识点梳理●第一章●马斯洛把需要划分为五层次:P2(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尊金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生产要素:P4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必要元素,它们的作用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用于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分类:(1)土地;(2)资本;(3)劳动力(劳动);(4)企业家才能。

稀缺规律:P6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稀缺规律的两重意义:(1)稀缺是相对的,即它不是指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而是相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是稀缺的;(2)稀缺是绝对的,即它存在于任何时代和社会。

生产可能性曲线P10●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地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的每一点,社会都在进行着最有效的生产。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多生产私人产品,就必须以减少●社会服务生产为代价,这就是增加私人商品的机会成本。

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化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即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如何生产P14●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区别:(1)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2)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人们趋向于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在国际竞争中才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在劳动力成本较高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织资本密集型企业。

第二章价格机制与市场●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

(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的条件:(1)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2)有能力的购买。

公共政策学-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学-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学-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思考与练习题
1、对决定、决策、对策、政策、公共政策等概念进行辨析。

本书的“公共政策”定义及其内涵。

2、公共政策的形成有哪些必须的初始条件,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和认识论本质。

4、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特征,
5、试比较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与纵向形式构成。

6、什么是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什么是战略、策略、战术,依社会内容的不同公共政策可以划分成哪些基本类型,公共政策内容构成的其它分类方法有哪些,
7、试述政策结构的类型和研究政策结果的必要性。

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以上思考题均可参考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8、分析案例并回答问题:薪水多高才能养住廉洁,
(1)从案例来看,这场“高薪养廉”的争论主要涉及到公共政策的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

(2)反对政治腐败应当注意应用和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

因为此项功能表明公共政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认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事实证明,制定正确的政策,切实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强化他们的公仆意识,引导他们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努力奋斗,是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加粗的为重点)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如:政策系统、政策环境、公共问题等。

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如:政策类型的子概念(外交、国防、经济政策等)。

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如: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决策等。

3.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参考P6)答: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研究方面: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4.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参考P24)答: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路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答: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性。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答:内容: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作用:(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具体表现为: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具体表现为: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1)国家与公共政策。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一、资源配置理论〔22〕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构造、产业构造和技术构造以及地区构造,以优化的资源构造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

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根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那么:效率与公平效率原那么: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

〔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帕累托改良: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一、主体〔61-68〕一〕政府政府的根本特征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根底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

【课税优势;制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本钱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构造,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公共决策机制名词解释社会学

公共决策机制名词解释社会学

公共决策机制名词解释社会学
公共决策机制是指在社会中进行公共事务决策的一种机制,它
涉及到政府、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种参与主体,以及相关的规则、程序和制度。

在社会学中,公共决策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权力、利益、参与和影响等诸多社会因素。

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公共决策机制是社会中权力分配和
利益博弈的产物。

在这个机制中,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协商、竞争和
合作等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政府作为权力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它需要考虑到多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公共决策机制也涉及到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公民社会组织和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有着越来越多
的参与需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这就需
要建立起一套公正、透明和民主的决策机制,以保障各方的参与权
和表达权。

此外,公共决策机制还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社会的
不断发展,公共事务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
断完善和调整公共决策机制,以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

总的来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决策机制是一个复杂而
又关键的社会机制,它涉及到权力、利益、参与和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以建立起公正、有效和民主的决策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公共行政基本理论

公共行政基本理论

公共行政基本理论第一章公共行政基本理论第一节公共行政概述一、公共行政的概念(一)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

(二)从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公共行政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有效满足社会各种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行政关注于解决公共问题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基本价值准则在于实现国家意志,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

二、我国公共行政的基本任务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

2、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福利的提升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谐,均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公共行政体系。

3、政府能力的强弱,构成了现代化过程中国与国之间重大的政治分野。

三、我国公共行政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多党合作制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我国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社会主义宪政原则(三)党领导行政的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五)责任制原则五、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建设内容(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执行政治决定,扮演“领航”和“掌舵”职能(三)发挥利益分配作用(四)提供公共服务(五)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公共行政的主体(一)政府组织(二)中国共产党(三)各种政治团体(四)自制组织(五)非政府组织第三节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一)社会公共需求1、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2、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3、提供公共设施与事业4、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5、公共资源与财产管理6、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二)政府公共服务1、公共产品2、政府公共服务3、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

”案例:1、政府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产品供给2、短期与长期租金控制“除了轰炸之外,毁灭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4章_政策系统_公共决策体制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4章_政策系统_公共决策体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投否决票就是让所有投票者都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然
后汇总,再随机地将这些方案排序,让投票者从全部方案中 否决一个,最后剩下的方案当选。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3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 主集中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呈扁型形态的纵向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其便于下级决策组 织因地制宜,发挥创造性,但是由于分权过大,可能导致政令不行,削弱 最高决策的权威性。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2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2.横向结构
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 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其他较为复杂的形式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3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4.3.4决策方式的改进
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 revealing process) 需求显示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
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 者带来最多好处的方案。这一方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 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4章 政策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学(第三版)课件

公共政策学(第三版)课件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核心概念的子 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以下几种: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 3、逻辑经验主义 4、后现代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
(三) 公共政策研究程序的设计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
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① 研究程 序的设计。② 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 象的观察。③ 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 的资料系统地进行分析。④ 将研究结果加以 转换,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四、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 为(不论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 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学是公共政策的基 础”。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 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 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五、社会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 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 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 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集中表现 在三个层面: 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 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 性。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第四章 公共政策

第四章  公共政策

(8) 后现代主义者斯通和福克斯等都对“理性客 观分析主义政策分析”持批评态度,斯通认为政 策话语内在地就是政治的,它只能发生在不同于 商品市场而是与希腊城邦相似的政治社会中; 福克斯等认为“公共政策不是纯粹理性发现客观 真理、然后由政府从真理中推导出相应的、正确 的解决方案的结果”,主张“最好把公共政策的 形成、实施和管理理解成能量场,它是形成围绕 着‘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这一问题而松散地组 织在一起的人类意向性的交叉点。”
(2)国家行政学院张德信教授认为,“所谓公共 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威机关为了解决特定 的公共问题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如何行动的计 划。” (3)国家行政学院张金马教授给公共政策下的定 义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 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达形式有法律 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 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4)安德森将政策与公共政策做了正确的区 分,把公共政策界定为“由政府机关和政 府 官员所制定的政策”。他说,公共政策的 特点,就在于它是由戴维· 伊斯顿称之为政 治 系统中的“权威人士”制定的,而政治系 统 中的绝大部分成员认为自己对他们处理着 的政治系统中的日常事务负有责任,并承 认这些活动对自己的约束力。
二、本书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1.本教材对公共政策给出如下定义:公共政策是公 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 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 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 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 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 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
1.公共政策是一种国家和政府行为,它随着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 演进、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2.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社会生产力虽有进 步,但是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则是自然经济;国家 形态虽日趋发达,但是基本的政治体制是君主制, 统治者的理念是“家天下”、“朕即国家”,国 家和政府的政策不以公共利益而完全以统治阶级 乃至某一统治集团的利益为根本诉求。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公共部门的构成:•社会部门可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是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又称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

•公共部门既包括第一部门即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

“纯粹性”非公共部门(竞争性工商企业)的特点:1、它的投资主体是私人。

2、它所提高的产品一般是私人物品。

3、它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门决策的特点: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谁来决策)。

即公共部门决策必须由公共组织按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

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决策什么)。

即其决策内容主要是公共领域的事务。

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怎样决策)。

民主决策与公共参与是其决策方式的基本特点。

4、决策准则的公益性(根据什么决策)。

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之一。

三、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一,必须认真总结公共部门决策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

第二,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必须接受公共部门决策实践的检验。

第三,研究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公共部门决策实践。

•主体兼容法,即立足于现代中国,兼容古今中外立足于现代中国就是要从现代中国的实践出发去努力解决公共部门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决策实践服务。

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的四个基本特点:1、我国是一个大国,公共部门决策十分复杂,其作用范围也相当大。

2、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共部门的决策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3、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公共部门的决策必须由党的领导和参与。

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的决策从理论到方法都还比较落后。

・吸收创新法,即吸收现代的一切科学成果来丰富和充实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1)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1)

习题与解答(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问答题1.(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主要内容公共决策体制概述公共决策体制类型现代行政决策方式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

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

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

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

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

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在遵从党的意志下,政府治理社会,行使行政权力;人大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行使立法权力;司法机关监督人民和政府,行使司法权力。

第二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力的人数划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二、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类型三、几种典型的决策体制1、议会制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议会制。

总统议会制;内阁议会制;委员会议会制2、独裁制宗教领袖独裁制;君主亲政制(阿曼);军人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公共决策方式就是决策的路径依赖,即投票规则。

一、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

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

缺点: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

二、投票规则中的悖论:1、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

2、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le 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

阿罗认为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下列五个条件;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

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

即集体选择的一致性、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

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

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条件5、非独裁性。

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一位候选人。

孔多塞标准(Conderct criterion):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地位在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把所有投票者的每个提案的分数分别加起来,宣布得最高分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要求每一个投票者标明在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把被最多投票者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上删掉,再要求每个投票者标明在剩下的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掉。

重复这个过程直至只剩下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在由M组成的候选人名单中,每个投票者的对所有他赞同的候选人投一票,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为获胜者。

四、决策方式的改进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revealing process)(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3)加权投票第四节我国公共决策体制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背景分析经济活动市场化政治活动民主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外部环境全球化社会发展信息化社会主体知识化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人与自然和谐化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二、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内涵1、权力配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2、决策方式:民主集中制三、我国公共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

其次,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再次,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最后,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具体路径1、更新思想观念是前提就科学化而言,要树立专家咨询观念,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技术、建立合理的决策体制等;就民主化而言,要树立民主集中制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监督等观念;就法制化而言,要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理念。

2、完善公共决策体制是根本1)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决策主体要职责分开,明确政党系统、人大、和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范围,使各决策主体的决策权界限明晰,减少侵权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各级政府决策会议制度,并使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公平和效率;三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制,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

2)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网络系统尚不健全,覆盖面也比较狭窄,一般信息过多过滥,使用信息偏少,时效性差等),一是要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兴建一批全国性、地区性的信息库,信息研究中心。

规范操作规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灵敏的信息运作机制和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二是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加对信息价值辨识的能力和整和能力;三是要加大对信息设施投资力度,搞好“硬件”建设。

3)针对当前我国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完善体制内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地位,要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赋予其独立地位,从经费、人事、行政隶属关系等方面,使其能按决策科学内在规律,客观公正的研究政策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二是要加强体制外的政策研究组织发展,使其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力量,在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体制内的政策研究组织相辅相成,产生正向合力,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三是政府应借鉴国外建立脑库、思想库的做法,成立顾问机构,聘请社会各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帮助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四是谋与断相对分离,决策者要正确处理与智囊人员的关系,既要发扬民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其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气氛,又要博采众长,善于决断拍板。

3、扩大民主参与是基础1)决策者必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2)决策者要有民主的品质,使民主决策成为其行为的内在规范和素养。

3)决策中枢要实行民主。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4)决策过程要要充分实行民主。

4、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关键1)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2)养成求实的工作态度。

3)培育科学的创新精神。

4)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5.健全法制规范是保证1)依法确立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2)强化决策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者的责任制。

3)健全民主机制,规定政策参与者的资格权力和义务。

4)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其构成要素是什么?2、论述我国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