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外来词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

姓名:陈海楠

学号:20161100271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

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互相补充,特别是词汇。一方面,很多汉语词汇融入英语中而渐渐被接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也融入汉语中,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和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叫做外来词,也叫“外来语”或是“借词”,它是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外来词是各民族间互通往来时引起语言的接触所产生的。(《辞海》缩写本,1999: 933)

随着“外来词”这个术语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语言学界也纷纷对外来词做出了定义,但是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知道外来词是借入语的词汇成员,并不是外语的词,只是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是外来的,而就其语言体系来看,它却仍是借入语的词语。(刘正琰、高名凯,1958: 84)

一、英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相同点

然而对于意译外来词史有为没有做出概括,外来词的分类是多样的,其中就包括音译的,意译的,音译兼意译的三种。(丁证霖,1977, l3: 106)

1.音译借入方式

用音译借入方式引进的外来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数量都不少。汉语中的很多词汇就是通过音译方式进入英语的,例如:Laozi (老子)、majiong(麻将)、kungfu(功夫)等等。

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方式主要是引进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如:华盛顿(Washington)、加拿大(Canada)等等;但也可用于翻译英语非专有名词,如幽默(humor)、罗曼蒂克(romantic)、沙发(sofa)等等。

2.意译借入方式

意译词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类词是汉化最为彻底的外来词,由汉语固有的词素创制而成。这种外来词在创制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磨了外来色彩,因而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外来性。(魏慧萍,2002, 1: 29)

英语中的意译外来词也主要来自于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在英语中,意译词与原词在构成上基本保持一致,而其发音与原词无关。如:moon cake(月饼),Confucius(孔子)等等。

意译法是汉语引进英语名词的一种常用方法,如:honeymoon译为“蜜月”,White House译为“白宫”等等。

3.音译兼意译借入方式

英语中引入的汉语词汇Beijing Opera(京剧)中,Beijing来自于汉语词汇,而

opera(剧)则来自于英语词汇。

汉语外来词借入的半音半意译方式是一种“凑合”的办法。例如,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英语中Marxism用凑合的办法吸收过来的。其中“马克思”是Marx的音译,“主义”是-ism后缀的意译。再如,汉语的“爱克斯光”,其中“爱克斯”是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

二、英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不同点

1.英语特有的外来词方式—直接借入方式

与汉语相比较,英语特有的外来词引进方式是直接借入方式,就是将另一种语言的某一词语的音、形、义直接借用,不做任何改变。如:英语中的regime(政权)、financee(未婚妻)等词就是从法语中直接借入的。英语中用这种方式引进的外来词大多来自于印欧语系各语言,而几乎没有来自于汉语的词汇。

2.汉语特有的外来词方式—附加说明借入方式

附加说明法是汉语对引进外来词的一种特有的方式,即在外来名词音译或意译后再加上一个字,主要是用来加以说明。例如:tank坦克车、cigar雪茄烟、coffee 咖啡茶等等。带附加说明的译词有时是并用的,如上引的“坦克”和“坦克车”、“雪茄”和“雪茄烟”、“咖啡”和“咖啡茶”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英汉外来词明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英语外来词数量多,汉语外来词数量少;二是英语对外来词的同化能力比汉语强。原因在于:首先,英汉民族心理不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中国文化中保守的民族特点对外来词汇的引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语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语言把外来词内化,变成自己的语言,而英语民族的开放性的民族特点造就了英语中外来词数量的庞大。其次,英汉语言的文字类型不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符号少,灵活性强。而汉语是一种方块字形的表意文字,符号众多,灵活性远远不及表音文字。

随着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借用外来语这一现象将会继续下去,外来词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写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933

[2] 刘正琰、高名凯.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8: 84

[3] 丁证霖. 选收外来词探讨——从晚清著作中选收外来词的体会[J].安徽大学学报, 1977, 3: 106

[4] 魏慧萍. 汉语外来词素初探[J]. 汉语学习, 2002, 1: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