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生活(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 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 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 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
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 了卓越贡献。
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创建的“永利碱厂”。
姓名
成就
地位
张謇 荣氏兄弟
江苏南通大生纱 厂、博物苑
上海创办福新面粉
实业家,教育家。 近 代早期的民族工业 创办人之一。
实业家、“面粉大王”
卢作孚
创办民生公司
1876年8月3日压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 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唐胥铁路。
洋务派创办了开平煤矿(开滦煤矿 的前身),并于1881年修通唐山至 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 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次年,唐山站 建成,铁路才开始兼营客运。
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他 辞世后不久,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迈入了新 的发展时期。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中 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 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 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 庆服用安眠药辞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参考答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
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2.(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参考答案: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3.(P7页)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
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
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表格版)(人教版2019)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地区 农耕的起源 畜牧的产生 土地制度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两河/尼罗河流域:牛)古巴比伦和埃及: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商周朝:君主和各级贵族掌握土地中南 美洲 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南美:距今约6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土地、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欧洲 希腊:从西亚传入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并种植葡萄和橄榄----- 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 实行土地国有意义 ①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③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专门从事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产生);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生产关系发生变化:①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②私有财产的出现;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项目欧洲亚洲(中国)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时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②18C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浅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浅谈经济和社会⽣活的关系@战略忽悠张召忠对经济了解不多,就当给你个参考了啊,写得不好不许发飙!正⽂如下: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产和再⽣产,指社会物质⽣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经济是⼈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与政治是⼈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样,是构建⼈类社会并维系⼈类社会运⾏的必要条件。
其具体含义随语⾔环境的不同⽽不同,⼤到⼀国的国民经济,⼩到⼀家的收⼊⽀出,有时候⽤来表⽰财政状态,有时候⼜会⽤去表⽰⽣产状态。
(来⾃百度百科)1,经济和社会⽣活相辅相成⽣活中的各种消费,⼤到汽车商品房,⼩到油盐酱醋,只要消费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转换成⼯资的提⾼进⽽提⾼⼈们的购买⼒和消费需求,⼿⾥的⼩钱钱多了,⼈们⾃然会为了得到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活花更多的钱,这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是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2,经济要良好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活按照第⼀条所说,世界各国⼈民都应该是越来越有钱,⼩⽇⼦越过越滋润的。
可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民⽣活的并不幸福呢?因为但凡穷困的国家,都缺少稳定的社会环境。
泰国红黄两派为了争权纷纷游⾏⽰威,乌克兰因为反对派要推翻政府⽽暴乱不断,中东笼罩在恐怖主义的阴霾下,第三世界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英国因为北爱尔兰独⽴运动,给本不景⽓的经济雪上加霜,美国因为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居不下,2011年爆发了占领华尔街游⾏⽰威。
社会⽣活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受挫,经济不景⽓进⼀步加剧社会和阶级⽭盾从⽽造成社会动荡,动荡的国家经济发展前景更加暗淡,这是⼀种恶性循环。
我们国家⼀直强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根本在于只有社会和谐稳定了,经济才能良性发展,⼈民⽣活⽔平和质量才能逐步提⾼。
很多⼈觉得,东突等三股势⼒在中国搞恐怖活动,只有不在⾃⼰⾝边就⾏。
这是极度⽬光短浅的表现,是⽆知,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不管任何形式任何地点的恐怖活动,都必须严厉打击,严格保证社会的和平稳定,⼈民才能过上安全稳定的⽣活,⼈民经济才能稳定良好发展。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邵长峰来源:《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08年第01期一、全面认识专题知识(一)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多元复杂的近代中国经济(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长期居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消亡。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并积极寻找投资的场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政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淡出。
(3)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早期官僚资本——洋务经济产生,中国自身的新的经济形态出现,近代化起步,19世纪90年代结束;20世纪20年代起,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官僚资本产生、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东南沿海产生。
这是近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总之,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的渐趋瓦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相继产生,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们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多元复杂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和救国探索复杂多变的特点。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春天。
(4) 1927—1945年,曲折发展。
(5) 1945—1949年,日益萎缩。
(6)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获得新生。
(7)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民族工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受外来因素的刺激,是欧风美雨的结果。
(2)不仅遭到内部封建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
八上历史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01讲核心
3.下图为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影响其数量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A.军事工业的刺激B.政府法令的鼓励C.外国资本的引入D.海关税率的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段为18951911以及1912一1918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都跟政府法令的鼓励有关,B项正确;军事工业的刺激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外国资本与国内因素无关,而且外国资本只会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我国近代关税没有自主权,而且关税降低会导致大量外国商品涌入,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022·云南·一模)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 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新华书店是中共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B.五四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被推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中国民族工业注册工厂情况从1903—1919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不断增加,其中在1916年——1919年增长最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被推翻是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课知识点梳理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③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
④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⑤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产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农耕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表现:①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农业出现的影响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精品课件
思考: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 因。
•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
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
来划分的
•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 5.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 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 • ⑵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即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和阶级是国家产
生的基础。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代 罗马
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 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 破产。
• 4.古代美洲 • ⑴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
骆马、羊驼和火鸡。
• ⑵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
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商或将土地出 租给佃户。
•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有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发
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2.古代中国 • ⑴食物生产: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 ⑵社会生活 •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
耕作。
动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中国种植业发达土地集中后,农民仍然被固定在土地上,
未能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7.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 ①.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 ②.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③.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 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 ⑤.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 ⑥.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 ⑦.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震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
社会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不仅反映了个体与群体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消费习惯和创新发展等角度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塑造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价值观念的塑造和人格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接受到的观念和价值观将深深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
以高教育水平的国家为例,他们普遍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塑造,有助于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进而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往往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可能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潜力。
其次,消费习惯也是社会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消费习惯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逐渐从基本生活需求转向了个性化、品质追求和服务体验的需求。
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比如,随着人们对旅游、健康、娱乐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关产业逐渐兴起,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相反,如果社会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上,服务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空间也会受到限制。
最后,创新发展是社会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发展需要人们拥有敢于尝试新事物和新思维的胆识,同时也需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方式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对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当人们对新思想和技术持开放和包容态度时,创新的可能性将更大,经济也会因此得到推动。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电车
飞机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 子剪辫子。
②劝禁女子缠足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④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旗 袍
清 朝 旗 袍
5.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D )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6.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 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 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地区分布 特点: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纺织业 面粉业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进入发展的 “黄金时代”
萌芽和艰 难发展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1840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 C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 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 对中国的掠夺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⑤民族工业 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经济和社会生活
经济和社会生活经济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并塑造着社会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都在不断地塑造着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影响。
1. 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条件。
经济的发展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其次,经济的繁荣也会带来社会的变革。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创新的推动,传统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新的产业和职业也会出现。
这种变革会改变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线上购物成为常态,线下实体店面面临挑战。
最后,经济的发展还会对社会的文化产生影响。
经济的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常常会带来传统文化的淡化或改变。
例如,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可能导致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破坏。
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也可以为文化产业带来机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 社会生活对经济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人们的需求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消费趋势和需求出现,原有的产业需要不断调整和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例如,在健康饮食和绿色环保意识兴起的背景下,有机食品和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相应的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社会生活的变化还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兴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
例如,共享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共享出行、共享办公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最后,社会生活的变迁还会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
人们的需求和利益的变化会促使政府调整和改进经济政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课程名称:经济与社会生活课程类别:选择性必修2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2.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特点;3.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4. 培养学生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 奴隶制经济与社会生活4. 封建制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3.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4.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1. 家庭与婚姻制度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3. 家族与宗族制度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2. 示范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3. 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与探索;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6. 评价与反馈:通过测验、作业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进度表: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第一周1.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1.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第二周2.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三周3.1 家庭与婚姻制度3.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四周3.3 家族与宗族制度3.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总结与复习第五周注:以上教学进度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
• 【教学难点】
•
农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
重要名词阐释:农业、大河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精耕细作、休耕轮作、
村社制度
【课文知识结构】
第
一 人类早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课 期的生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从
产生活 农耕畜牧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食
古巴比伦:种植大小麦,饲养家畜;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出租给佃户。
大
农作物: 甘薯、花生
洲
安第斯山脉农作
美
物:马铃薯、玉
米、豆类
家畜:羊驼等
洲
洋
南
极
洲
农作物、家畜传播大致方向 洲界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与分布有什么特点?
结合原始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你认为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 发展有什么影响?
农业出现的革命性意义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 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 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 在 距 今 10000 年 至 2000 年 的 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 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 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响;
• 【教学重点】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 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 【教学难点】
• 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 重要名词阐释:哥伦布大交换、水土流失
【课文知识结构】
玉米、马铃薯在欧洲的推广
第 二
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马铃薯、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番茄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学习任务:读书第二目,完成下面表格。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导入】:假如你穿越到先秦时期,你能吃到什么食物?讲述:西红柿鸡蛋面,番茄明清时期才传入中国,面则是北宋时才出现,现在只有鸡蛋;馒头包子,三国时才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米饭,南方长江流域才产;牛肉,秦国法律禁止滥杀耕牛;茶,汉代出现,直至唐朝,茶是属于上层士大夫享用的;水果,西瓜产自非洲,元朝传入中国,苹果19世纪欧洲人带入中国。
此时有什么吃的呢?小米饭、肉酱、白菜讲述:凡是名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为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一、“远走他乡”美洲物种的外传1.传入欧洲自主学习1:根据教材,梳理美洲物种在欧洲传播的情况。
(1)玉米讲述:前身为大刍草,生长在中美洲一带,是玛雅人培育的,经过长期的驯化与培育逐渐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
玉米不仅是玛雅人主要的食物来源,更是他们宗教文化中的神,出现玉米神崇拜,且地位很高,可以说是处于中心位置,玛雅壁画讲述了玉米神进入冥界与鬼神搏斗最终解救了玉米,到人间后将玉米赐予给人间君主,人们才有玉米这种粮食。
传播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①最初为观赏植物;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2)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物在欧洲推广讲述:土豆在印加帝国得到推广,最初被欧洲人视为“低贱的食物”,因为它长在土里,后来西方殖民者对这块区域的开发,工人们只能就近获取长在土里的土豆吃。
而土豆传入欧洲最初是被当成春药的,后来由于饥荒、人地矛盾等问题土豆才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等到推广。
(3)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缓慢(4)番茄:传入欧洲: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5)辣椒①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讲述:《天龙八部》第十一章·向来痴错误,宋朝还没有辣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说课标说教材
荣成市第二十五中学
流程
编写特点 编写结构
重难点突 破策略建 议
教法策 略建议 学法指导 建议 评价建议
编写体 例 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 教学建议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 用建议 单元课时 分配建议
流 程
说课标
说建议—评价建议
3、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教师要注意更多地关注学 生的进步提高,对学生给 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 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 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 果的基础上,总结学习经 验,扬长避短,建立自信,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更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说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 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利用通俗历史读物、历史 小说等书籍。 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 史的声音.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 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 开阔眼界。 譬如向学生推荐历史读物:王宏志主编《龙的传人》,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4年版。利用网络资源:《历史风云网》充分利用课 本插图、地图、史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课 程 内 容 标 准
说教材 编写结构 编写特点
编写体例
教材内容
说 教 材
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结构上设置了出版说明、目录、内容、大事年表、附录。 内容的编排形式以单元呈现,每一单元包括单元彩图页,正课,活 动课和单元拓展。每课的结构包括导入框、正文、副文、文献资料、 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说 课 标
说课标
课程总目标 单元目标
课 程 目 标
说课标
过程与方法
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 掌握中国近代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 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 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情感态度与 教给学生收集、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的方法,要能够归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 知识与能力 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 纳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比较历史现象。要注重传授探 价值观 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 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 究和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方法,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历 斗的信念。 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 史"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而得出" 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 为什么",以及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 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编 写 体 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分七个单元,叙述从鸦片战争爆发到国民党政 权土崩瓦解的历史,共24课,每课教学1课时。另设有单元拓展,共用3 课时。编排了7个单元,一般来说,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 联系的主题,每单元有2—6课组成,每课有一两个具体历史事件构成, 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的。但是,单元与 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基本上根据历史发展时序和内在逻辑排列。教材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不刻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种以线串珠的结构安排,使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 在学习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 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社会生活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活
说教材—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重点:
状元实业家张謇。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 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原因
说建议
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资源 的开发和 利用
单元课时 分配建议
说 建 议
(1)读图学习法。通过对图表的学习,能够比较 直观地学习历史,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针对第六单元内容,我们采取 说建议 《本单元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且历史资料相对缺乏,多为理性分析,教师 (1)重点: 以下策略来突破重难点,培养学 史图结合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如通过对一战期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申报》、商 在授课时尽量搜集历史资料,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安排课堂思考与讨论, 生人文素养: 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的图表的变化,可以看出这 务印书馆等史实以及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分析法。通过学习中国近 避免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观博物馆,采访,通过多种途 重点难点 个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教法策略建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 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分 径获得感性认识,并于课堂上出示报告,展示成果。 突破策略 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 析出导致近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 本单元有重要历史人物,思想内涵丰富。可通过让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建议 缩。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重点分析各个阶段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2)识图法。通过观察课本的《“黄鹄号“轮船复原图》、《早期的火车头》, 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使学生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譬如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在 学法指导建 (2)难点 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崭新 一方面感受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感受到近代 学习张謇这个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你眼中的张謇》。学 知识建议 议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是这一 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在一战时期 以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近代第一部电 生在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时就能更好的认识理解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 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一战时期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其外因,这二 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 影的直观认识;通过《辛亥革命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认识社会习俗改变的难 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在帝国主 者构成从1914年到1918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但“黄金时代”是非 供了物质基础。在历史中民族资 度之大。 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 常短暂的。日本和美国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 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如戊戌 (3)阅读法。通过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故事,加深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 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从而引出下一子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战胜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马上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样中国刚刚有了 变法、辛亥革命等,但由于其软 认识。另外也可以搜集有关近代生活的故事进行学习。 发展的民族工业又陷入了停滞状态。荣氏企业的兴衰便是一个例证。 弱性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的发展。 (4)调查法。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表格归纳法。一是通过 教师同时要注重本单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 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 原因: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 表格归纳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 教 如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 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表现:A.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B.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 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 阶段、原因和特点,使我们能够 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 学 沿海地区;C.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清楚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 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 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 建 曲折发展的特点。二是通过《近 析变化原因。 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 议 代社会生活变化》归纳历史之最: 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说教材
编 写 结 构
说教材
编排图文并茂 符合认知特点 设计导入新颖 激发学习兴趣
习题形式多样 凸显学习层次
其它辅助内容
编 写 特 点
说教材
单元知识整合 教材知识整合 单元重点难点
教 材 内 容
说教材—单元知识整合
代表人 物 兴起 发展阶 段及特 征 通讯工 具 交通工 具 精神生活
近代民族 工业
课 程 总 目 标
说课标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 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 过程与方法 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通过中国近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 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 代社会生活和当下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 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 背景、影响和结局。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 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 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 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 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知识与能力 志向。认识近代社会生活深刻的变化在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 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掌握在工业 情感态度与 进步观。 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 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看待历史。 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 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 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