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而徽州自古多斜風雨,房屋開了天井,斜向射入室內的風雨容易把廳堂、廂房打溼,因此一些徽州古民居使用“布蓬”。這是一塊與天井空間形狀相同但比其尺寸稍大些的長方形土布制作成的“布蓬”。無雨時,它被通過一側瓦檐處的木滑輪的繩索拉成卷筒狀;一旦斜風雨來臨,主人即迅速放下以遮擋住斜風雨的侵襲。
在徽州無論是城鎮、還是單座民居,選址模式和意象都非常講究尋求理想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藏風聚氣”是風水理論中理想的居住環境,背山可以擋住冬季北方來襲的寒流,面水可以接受夏東南方的涼風,向陽可獲得良好的日照,近水可提供足夠的飲用水及農業用水,既便於交通,又利於排除雨雪積水,防止洪水淹沒房屋,同時改善了視覺的封閉,使建築層次優美,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圖2)。
圖2徽州民居的選址
2.南方天井之成因
雖然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天井這個名詞,但主要源自秦漢以後,中原地區漢人不斷南遷徽州,帶來了北方四合院式建築,與徽州本土的杆欄式建築融合、演變後,逐漸成了這種可以防盜、防潮、防戰的高牆、深宅。無外窗的“四水歸堂式”建築。天井的設置可滿足這種建築採光需求,使廳堂、廂房能採到天窗之光。天井為南方民居建築结構组成中的一部份,一般為單進或多進建築,天井分佈於前後「落」之間,兩邊多為廂房包圍,寛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面多為用青磚嵌鋪的空地,因面積較不大,光線因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不同於院子。在中國南方各城市的騎樓式街屋,大多仍表現出過去中國對於天井與院落的文化精神價值。而所謂天井,多存在於中國南方的街屋中,天井上緣由四向屋檐或牆壁構成,地面面積一般大於井口,多設有內池、排水溝、路徑、盆栽等等,具有集水、通風、採光、消防等多種建築功能,同時對於溼熱氣候的環境天井可減少日晒。(李欣,2005)。
3.南方天井樣式與功能
南方民居的天井組合方式比較普遍,採用天井的形式和當地氣候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有密切的關聯。南方民而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圖3),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圖3“一顆印”住宅圖3-1天井樣式
以南方徽州為例,已有相關研究針對“天井地位的前後和進深大小之別”作為研究徽州古民居時,對期分類的標準,其分類如下:
a.第一種,四面都是住宅樓房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b.第二種,一面廳堂、兩側廂房與一面高牆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c.第三種,一面廳堂與三面高牆圍成的庭院式長方形天井。
d.第四種,一面廳堂與兩面高牆圍成的三角形天井。
3-2街屋平面樣式
泉州“手巾寮”(街屋)之平面為典型之以天井為核心空間之狹長型民居建築,手巾寮的平面形式看似奇特,其實仍屬於傳統合院式民居體系,就合的圍合方式而論。四面用房屋圍合者為“四合院”。三面房屋,一面圍牆者為“三合院”,依此類推,“手巾寮”的深井四周,兩面為房屋與圍牆,可稱為“二合院”
“手巾寮”的各落房屋均以天井相隔,一側為前後貫通的廊道。第一落一般進深不大,設一間門口廳,側邊為走廊,前後均設大挑檐;臨街一形成可供通行的檐下通道,向天井一面形成敞廊;第二落進深較大,中部以板壁相隔;前部面向天井的是祖廳,後為廳後房;第三落以後均為前後串聯的兩箱臥室,最後面是一服務性的小院,一般沒有水井、廚房(圖4)。
圖4手巾寮平面(直線廊道式)
“手巾寮”的各房間過過一條前貫通的廊道相聯繫。早期廊道多為直線型,從入口即可看到後落。作為一種店宅形式,筆直的廊道可以方便貨物運輸,但居住的私密性受到影響;晚期的“手巾寮”普遍採用折線的廊道,第一落房屋的廊道在通過門口廳和深井後,在第二落時移至相對的一側。這種做法阻斷了前的的門廳或商店,與後部生活用房的視線穿透,既提高了居住空間的私密性,又增加了空間變化與轉折(圖5)。
圖5手巾寮平面(折線廊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