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述评_张世琪
服务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2 文献研究2。
1 服务质量的定义北欧著名的芬兰学者格罗鲁斯(Gronroos,1982)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即期望服务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
当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超过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那么,他就会对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否则,就会对服务质量感到不满意.同时,格罗鲁斯把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类,前者是指服务过程的产出,即顾客通过服务所得到的东西;后者是指顾客如何得到这种服务,提出作为过程的服务和作为结果的服务,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影响服务质量形成的营销因素。
此后,美国的服务管理研究组合PZB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于1985年提出了差距模型,并指出服务质量是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顾客接受服务后实际知觉到服务间的差距,也即顾客期望和顾客体验的差距。
可见,服务质量具有主观性,它不能像有形产品可以标准化,可以通过所制定出来的标准来度量其质量。
往往不同的顾客对同一种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感知,甚至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时间也可能会对同一种服务的要求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所感知的服务质量也不一样.此外,服务质量还是一个互动的质量,它是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然而服务提供者也不能保证其每次提供的服务是一样的,这也需要服务接受者的配合和响应,否则,服务过程就会失败,服务质量就会下降.2。
2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学者们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的研究是起源于芬兰学者格罗鲁斯所提出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都局限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内涵上,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PZB提出了差距分析模型,开始了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他们认为服务质量就是顾客期望和顾客体验的差距,而其中由其他四个差距组成,如服务质量说明的差距、服务传递过程中的差距、市场营销传播的差距和可感知服务质量的差距,因此通过差距分析模型就可以找到存在服务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更恰当的解决方法。
感知服务质量综述
一.感知服务质量的定义感知服务质量最早是由芬兰瑞典经济管理学院的Gronroos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 他将其定义为顾客对服务期望与实际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Gronroos(1982)还界定了感知服务质量基本构成要素,即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technical quality,即服务的结果)和功能质量(functional quality,即服务的过程)和公司形象三部分组成,从而将服务质量和有形产品的质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的服务预期(expectation)和顾客的服务感知(perceived performance)两者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果实际感知的服务大于服务期望,则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是良好的;如果实际感知的服务小于服务期望,则顾客会对感知服务质量给予较低的评价。
在感知服务质量概念提出之后,很多学者都对感知服务质量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广为接受的、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测量方法就是SERVQUAL量表。
众多学者利用SERVQUAL量表来测量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并将其延伸至其他的行业及相关领域,如公共事业、牙医服务、零售业、信息服务、航空业、旅店业以及网络购物等。
二.感知服务质量的测量及评价感知服务质量的五维度:可靠性-可靠地、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它意味着服务以相同的方式、无差错地准时完成;响应性-愿意、主动地协助顾客解决问题并迅速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保证性-员工所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出自信与可信的能力;移情性-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并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形性-有形的设施、设备、人员以及沟通材料的外表目前,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有:SERVQUAL(Service Quality)评价法、SERVPERF评价法、无差异分数模型等。
SERVQUAL评价法是PZB(1988)创建的一种量化地评价感知服务质量的方法,严格的按照心理学测量程序进行开发,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西方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西方服务质量研究综述西方服务管理学界在服务质量问题上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其间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这对我国的服务质量研究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方面。
本文以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主线,综述了西方服务质量研究不同阶段的成果。
关键词: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QUAL TR e-SQ质量概念最初是用于产品制造业领域的,将质量引入服务领域始于芬兰学者Gr·nroos于198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服务质量的文章,之后关于服务质量的研究才逐渐展开。
到现在为止,西方管理学界对服务质量问题已经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其在理论探讨和模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关于服务质量的学术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西方。
本文回顾了西方服务质量研究经历的各个阶段,希望国内的理论界和实务界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建新知,促进我国服务质量研究的继续深入。
理解服务质量阶段服务不同于物质产品,它与消费者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而服务质量的研究者没有应用制造业的质量概念,而是从消费者行为模型来发展服务质量的概念。
Gr·nroos提出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对于服务质量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概念基础上,A·Parasuraman、Valarie A· Zeithaml和Leonard L·Berry(以下简称PZB组合)提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1982年,Gr·nroos最早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如图1,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预期服务)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的对比。
如果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顾客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或质量惊喜,从而认为企业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反之,则认为企业的服务质量较低。
其中,顾客的预期服务主要受企业的营销沟通、口碑、企业形象、顾客需求来决定,而感知的服务则取决于服务产品的产出(产出/技术质量,即顾客最终得到的)与传递过程(过程/功能质量,即顾客在服务传递过程中感受到的)两方面。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高锋肖诗顺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质量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企业判断并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SERVQUAL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初芬兰著名学者格罗鲁斯(1982)开创了服务质量研究的先河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实证研究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运用。
但是,由于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而言,比实物质量更难评价;服务质量的感知取决于消费者期望服务与感受服务的对比;质量的度量不仅仅是服务的结果,同时也涉及到服务的提供过程(A. Parasuraman,Valarie A. Zeithaml,Leonard L.Berry,1985,以下简称PZB),因此人们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格罗鲁斯(1982)率先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到了服务领域,并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取决于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和实际感受到的服务水平的对比。
他把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类,提出了作为过程的服务和作为结果的服务:前者指顾客如何得到这种服务;后者是顾客实际得到的服务。
Lehtinen(1982,1983)先后提出了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以及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
Lewis和Boom(1983)认为服务质量是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工具。
PZB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一)服务质量差距模型PZB(1985)提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也称为服务质量的概念化模型(见图1)。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综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质量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企业判断并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初芬兰著名学者格罗鲁斯(1982)开创了服务质量研究的先河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实证研究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运用。
但是,由于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而言,比实物质量更难评价;服务质量的感知取决于消费者期望服务与感受服务的对比;质量的度量不仅仅是服务的结果,同时也涉及到服务的提供过程(A. Parasuraman,Valarie A. Zeithaml,Leonard L.Berry,1985,以下简称PZB),因此人们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格罗鲁斯(1982)率先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到了服务领域,并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取决于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和实际感受到的服务水平的对比。
他把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类,提出了作为过程的服务和作为结果的服务:前者指顾客如何得到这种服务;后者是顾客实际得到的服务。
Lehtinen(1982,1983)先后提出了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以及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
Lewis和Boom(1983)认为服务质量是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工具。
PZB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一)服务质量差距模型PZB(1985)提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也称为服务质量的概念化模型(见图1)。
根据模型中的五个差距,PZB首先提出了五个命题:顾客期望的服务与管理层期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管理层对顾客期望服务的认知与制定的服务质量规范之间的差距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看法;服务质量标准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看法;实际提供的服务与外部传达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看法;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的服务之间的差距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述评
Grn o s1 6 ro _ 根据认 知 心 理 学 的基 本 理 论 , 出 了 顾 提 客 感 知服务 质 量概 念 , 并对其 构 成进 行 了详 细研究 , 从 而完 成 了对 服 务 管 理与 科 学 中最 重 要 概 念 的 界 定 。他将 顾 客感 知服 务 质量定 义 为顾 客 的服 务期望 (x ett n 与 实 际服 务 绩 效 ( ecie efr e p cai ) o p re d p ro m- v a c) 间 的 比较 , 当实 际 服务 绩 效 大 于服 务期 望 n e之 即 时 , 客 感 知 服务 质 量 是 良好 的 , 顾 反之 亦 然 。但 是 , 当时 Grn o s 没 有 对 “ 务 期 望” 一 概 念 的 内 6 ro 并 服 这 涵进 行进 一 步 的研 究 。 美 国 的 服 务 管 理 研 究 组 合 P r s rma 、 aau a n Z i a 和 B ry 以下 简称 为 P B [ 把 感 知 服 务 et ml h er ( Z )2
( 江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州 3 0 5 ) 浙 杭 10 8
摘 要 : 文 通 过 对 大量 文 献 进 行 回 顾及 追 踪 , 本 对感 知服 务 质 量 的 概 念 、 涵 以及 测 量 方 法 进 行 了 阐述 , 内 并
对 感 知 服 务 质 量 与 顾 客 感 知 价 值 、 客 满 意 的 关 系等 方 面 的研 究进 行 了述 评 , 顾 最后 对 感 知 服 务 质 量 理 论 的
界 定 为“ 当 的服 务 ” a e u t sr i ) “ 恰 ( d q ae evc 和 理想 的 e 服 务 ” d srd sr i ) 而顾 客 服 务 期 望 与 实 际服 ( ei evc , e e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
CHUANGXINKEJI 2013.05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加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高质量的服务对增加市场份额、投资回报和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贡献,因此服务行业纷纷把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竞争优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服务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政府机关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服务质量。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2004年,首届中国服务质量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服务质量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
国外研究现状最初的服务质量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1.关于服务质量内涵的文献回顾(1)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简称。
在1982年,Gronroos 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定义为消费者的服务期望同其服务感知的比较。
如果服务感知大于服务期望,那么服务质量就是良好的;如果两者相等,服务质量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服务感知小于服务期望,服务质量就是低下的。
服务质量的差异比较结构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Gronroos 以后,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服务质量是主观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其取决于顾客购买前的期望、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的区别在于:服务质量更难被消费者所评价;顾客的评价取决于他们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的比较,既要考虑服务的结果,又要考虑服务的过程。
(2)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如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相关,会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关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目前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一是直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三是间接影响顾客以后的购买行为。
感知质量理论综述
感知质量 。因为信息不对称 ,产 品质量 的提高要 以客户 为导 向等原 因 , G o l d i f e k 学者在 1 9 8 4 年提 出:消费者常常凭借 自己的主观感知来对 产品 或服务的质量作出评判。
关于感知质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最早提 出感 知质量 的学 者 是 O l s o n & J a c o b y( 1 9 7 2 ) ,将 其 定 义为 产 品质 量 的评 价 判 断 。 Z e i t h a m l( 1 9 8 8 )认为感知质量是消费者对 产 品整体优 越性 或卓越 性的 判断 。1 9 8 2年芬兰学者 G en r r o o s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提出了顾客 感知服务品质概念 ,认为服务品质是一种顾客感知 ,由顾客 的服务期望 与感知实际绩效的 比较决定 ,因此服务品质的评价者应该是顾 客而不是 企业 ,即当实际服务绩效大于前期的服务期望时 ,顾客感知 服务质量则 为 良好 ,反之亦然 。美 国品牌界 的领军人物 A a k e r 于2 0 0 0年将感知质量 与品牌相联系 ,提 出 “ 感知质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品牌联 想 , 会 影响到 消费者的其它品牌联想还具有实际的盈利特点” 的观点。 2 . 感 知 质 量 的 测 量 感知质量的测量分为两方面 :一是产品的感知质量测量 ,二是服务 的感知质量测量 。 在产 品感 知 质 量 测 量 的 研 究 领 域 中,代 表 性 人 物 是 D a v i d A. G a r v i n ,1 9 8 4年他将感知质量分 为八个 维度 :产 品绩效 ( p e r f o r m a n c e ) , 产 品特性 ( f e a t u r e s ),一致性 ( c o n f o r ma n c e ) ,耐 久性 ( d u r a b i l i t y ) ,可 靠度 ( r e l i a b i l i t y ) ,可服 务性 ( s e r v i c e a b i l i t y ) ,美观性 ( a e s t h e t i c s ) 和品 牌形象 ( b r a n d i m a g e ) 。具体 定义 如 下 :产 品绩 效指 产 品 的基本 功 能; 产 品特性指产 品具有 的特定功能 ,用来配合基本功能 ;一致 性指产 品设 计或使用 的特性符合原先设计规格的程度 ;可靠性指产 品在各种环境条 件下性能表现 的一致性 ;耐用性指产 品在无法使用 以前 ,能提供顾 客使 用 的次数 。耐用性可 以用时间 的累积来加 以衡量 ;可服务性 包含有形 的 服务 和无形 的服务 :造型美观指产品外形给人 的感官 印象 ;品牌形象指 顾客认知 中公 司产 品是否具有 良好 的品牌形象 。 在服务感知质量测量 的研究 领域 中,代 表性 的研究成 果是学 者 P a — r a s u r a m a n .Z e i t h a ml 和B e r r y于 1 9 8 8年开发 出 的 S E RV Q U A L模 型。S E — R VQ U A L是英文 “ S e vi r c e Qu a l i t y ” 的缩写 ,该模型衡量服务质量的五个 尺度为 :有形性 ( t a n g i b l e s ) ,可靠性 ( e r l i bi a l i t y ) ,响应 性 ( r e s p o n s i v e - n e s s ) ,保证性 ( a s s u r a n c e )和移情性 ( e mp  ̄ h y ) 。有形 性指 服务设 施 、 设备 、服务人员 的外表等 。可靠性指可靠 的 ,准确地履行 服务承诺 的能 力 。响应性 指帮助顾客并迅速 的提高服 务水平 的意愿 ,出现失误 时能够 迅速解决 问题 的能力 。保证性指 员工所具有 的知识 、礼节 以及表 达出 自 信 与可信 的能力 ,员工 可以与顾 客高效 沟通从 而加 强顾客对企业 的信任 感 。移情性 指企业 了解顾 客的需求 ,真诚地关 心顾 客 ,为顾客提供 个性 化 的服务 。 除此 之外,还 有其 他学 者对感 知 质量 测量 的研究 作 出 了杰 出的贡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1. 服务质量的概念•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
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 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
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2.21 起步阶段(1980~1988)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
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其服务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成果,还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和竞争力。
深入研究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探究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文献的回顾,构建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数据,以揭示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影响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建议。
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还有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在实践上,通过为高校提供具体的改进方向和实施路径,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优化,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1.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在探讨《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要基地,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优劣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满意度。
优质的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优质的服务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服务及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四、服务质量评价的未来研究方 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将面临 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改进和完善; 2、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3、服务质量评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4、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3、E-S-QUAL模型
E-S-QUAL模型是一种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其核心思想是 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服务分为三个维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人员质量。通 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挖掘技术,E-S-QUAL模型可以全面评估消费者在电子商务 环境下对服务的期望与感知。
三、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是指组织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根据 不同的评价标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是 最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和感知的回答, 得出服务质量差距的具体原因和改进方向。
2、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其中,最常 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是 SERVQUAL模型和 SERVPERF模型等。定量评价方法可以 更准确地衡量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与感知,进而计算出服务质量差距。
参考内容
服务质量评价是组织对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全面评价。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 今天,服务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的关键因素。本次演示将从服务质量评价的定义、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服务质 量评价方法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 究进行综述。
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权威精品]
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过去20年国外关于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将促进我国学者对其继续深入研究,本文在整理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服务质量理论进行综述。
【关键词】服务质量;PZB;研究综述一、服务质量的定义北欧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丁·格罗鲁斯(Christian Gronroo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完成了对服务管理与科学中最重要概念的界定,由此也标志着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全面开展。
查阅国外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两个概念是交替使用的。
因此本文也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简称为服务质量。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服务质量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服务质量的概念。
代表性的观点如表1所示:综合以上各学者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认知的一种主观结果。
二、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关于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比较有影响的是A.Parasuraman,Valarie A.Zeithaml和Lonard L.Berry三位学者的研究,三位学者在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领域做出了很多有影响的研究,本文也借鉴了三位学者的许多观点,为了便于说明,在引用他们的原文或观点时将三位学者简称为PZB。
PZB(1985)认为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而言,比产品质量更加难以评估,而且服务质量的认知是来自于消费者期望与实际服务表现的比较,服务质量的评估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估,还包含了服务传递过程的比较。
三位学者通过对银行、信用卡、证券经纪和产品维修等四种服务业进行深入访谈,提出了“十项服务质量构成因素”:(1)可靠性:每次服务质量的一致性程度,包括服务结果和可信性的一致,以及是否能如企业所承诺顾客的、在约定的时间内和质量要求下完成。
国外关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跨文化研究及启示
■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3期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
根据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以下简称PZB)的研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与期望的比较决定顾客是否满意。
当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超出期望,顾客满意甚至惊喜;反之,当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低于期望,顾客则会不满意。
顾客是感知服务质量的主体,最终判断服务质量是否优质。
而顾客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估会受到由其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是顾客评估感知服务质量的过滤镜,决定顾客评价感知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对不同标准所赋予的重要程度。
因此,在全球化市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研究文化如何影顾客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源、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这样,自从Anderson和Fornell提出要系统调查和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以来,文化对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影响便开始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Grove、Fisk和John综合了10位服务营销领域专家的观点,指出研究文化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将是未来服务营销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回顾近期国外关于文化影响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关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跨文化研究目前,国外关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跨文化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和验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顾客对于感知服务质量构成要素理解的差异和所赋予的重要程度的不同;第二类主要是有学者考虑到现有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估标准是在欧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西方化”色彩,因此,他们专门探讨了非西方文化背景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特点,并与西方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国外关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4G时代以客户感知为基础的通信服务质量评价
4G时代以客户感知为基础的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伴随着我国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创新,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不断提升发展和创新速度的通信行业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通信行业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和生活环节。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逐渐的离不开通信行业的服务。
尤其是我国4G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更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变。
但是我国通信行业的从业企业非常多,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等,这些通信企业都希望在我国的通信市场中占得竞争的先机。
根据对通信市场的用户调研以及市场的反馈来看,我国通信行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要进行客户感知服务,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指数。
文章主要针对4G时代的客户感知问题来系统的阐述通信服务质量的相关评价,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4G时代的客户感知,同时也为我国通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标签:4G时代;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服务体系我国的通信行业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有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逐渐的从3G通信网络技术转化成为了4G网络通信技术。
伴随着4G网络通信技术在通信市场全面应用,相关的客户体验感知也引起了我国通信企业的高度重视。
从前我国的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信设备方面的竞争,通信技术方面的竞争,伴随着设备竞争以及技术竞争逐渐饱和的今天,尤其是4G网络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通信企业的竞争内容已经发生了转变,逐渐的从技术角度变成了针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竞争。
伴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通信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客户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现阶段我国的通信企业都在客户服务上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提升客户的服务来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4G时代客户感知通信服务质量的主要含义所谓客户感知服务质量就是指客户根据自身对于产品的需求,对市场上的若干产品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到的对某一产品的主观印象和评价。
国外服务品质研究及其启示
国外 服务品质研究及其 启示
刘建 新 . 陈 雪 阳
( . 南大学 1西 经济 管理 学 院 ,重庆 40i; 0 7 5
4 8 0) 0 0 0 2. 江 师 范 学 院 历 史旅 游 文 化 系知及 其满意评 价的关键 因素 , 也是现代服务 营销研 究的热点。国外营销 学者对服
一
内涵 ,ei(92 将 服 务 品质 界 定 为 服务 结 果 符 Lvt 17 ) t 合 所 设 定 的标 准 , rn 17 ) 服务 品质 划 分 为 J a (94 将 u 内部 品质 、 体 品质 、 硬 软体 品质 、 即时 品质 和 心 理
品质 五部 分 ,asrO sn和 Wyk f 1 7 ) 为 Sse 、 le co (98 认 服 务 品质 由材 料水 平 、设 备水 平 以及 人 员水 平 构 成, 但这些 是 从服 务提 供者 的角 度提 出 的。 突破 有 性 的是 2 O世 纪 8 代 , rnos 1 8 ) L w s O年 G o ro ( 9 2 、e i 和
是 要 合 乎标 准 或 规 格 并 满 足顾 客 的需 求 ,auh Tgci
(9 6 以产 品对 社会 的损 失大 小来 衡 量 品质 的好 18 )
坏 , evs和 B d a(9 4 是 以 卓 越 的 、 价 值 R ee enr 19 ) 有
的 、符合 规 格 的和满 足 顾 客期 望 的 四个标 准 界定 品质 . 服务 具 有 明显 区别 于产 品的特 征 . 如无 但 例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5期
北 京 工 商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Vo . 2No5 12 .
Se 20 p. 07
4G时代以客户感知为基础的通信服务质量评价
4G时代以客户感知为基础的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作者:王维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7期摘要:伴随着我国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创新,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不断提升发展和创新速度的通信行业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通信行业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和生活环节。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逐渐的离不开通信行业的服务。
尤其是我国4G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更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变。
但是我国通信行业的从业企业非常多,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等,这些通信企业都希望在我国的通信市场中占得竞争的先机。
根据对通信市场的用户调研以及市场的反馈来看,我国通信行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要进行客户感知服务,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指数。
文章主要针对4G时代的客户感知问题来系统的阐述通信服务质量的相关评价,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4G时代的客户感知,同时也为我国通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4G时代;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服务体系我国的通信行业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有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逐渐的从3G通信网络技术转化成为了4G网络通信技术。
伴随着4G网络通信技术在通信市场全面应用,相关的客户体验感知也引起了我国通信企业的高度重视。
从前我国的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信设备方面的竞争,通信技术方面的竞争,伴随着设备竞争以及技术竞争逐渐饱和的今天,尤其是4G网络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通信企业的竞争内容已经发生了转变,逐渐的从技术角度变成了针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竞争。
伴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通信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客户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现阶段我国的通信企业都在客户服务上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提升客户的服务来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服务质量的要素、测量及关系研究
服务质量的要素、测量及关系研究郑明证;贾婉如;尹建华【摘要】服务质量概念是由对产品质量的定义逐渐延伸到服务中而产生的.基于对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从服务质量要素、服务质量测量及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角度来展开论述,对服务质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一些总结与展望.服务质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概念界定、测量维度的探索向服务质量与其他服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逐步扩展的过程,对于服务行业及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参考要素.【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5(015)001【总页数】10页(P1-9,36)【关键词】服务质量;要素模型;测量【作者】郑明证;贾婉如;尹建华【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9.9从19世纪80年代兴起了大量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1]。
质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对质量的定义是许多质量改进研究所做的第一步工作。
对质量的理解将帮助组织努力关注质量改进,指导员工有能力处理各种事件,这一点在服务组织中尤为重要[2]。
质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延伸扩展的过程。
Deming早期对质量的定义是“零缺陷”,指出质量是一件商品不存在任何缺陷与问题时的状态,适用于制造业领域;Crosby认为质量是与所要求的规格相一致。
上述质量定义是基于产品/过程导向的[3]。
价值导向的观点则认为质量通过成本-收益率来定义,是产品能够以可接受价格提供满意的表现[4]。
ISO8402对质量的定义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特色或品质的总和,这些品质特色将影响产品去满足各种明显的或隐含的需要的能力;ISO9000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基于顾客/市场导向,Juran认为是适于应用(fitness for use);Gummesson认为对质量有两类定义:与要求相一致的技术/产品导向和适于应用的市场/顾客导向,两者应整合起来,为顾客感知质量概念-顾客眼中的价值,是对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的混合物[5]。
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1]
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张世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宝贡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随着服务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服务管理已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服务有其特定属性,服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管理。
基于此观点,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投身于更加具体的服务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中。
其中,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及相关理论是服务营销和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20多年来备受关注和引发争议的焦点。
学者们围绕感知服务质量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内涵研究、测量维度和方法研究、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和顾客感知价值及顾客忠诚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等方面。
1感知服务质量理论起源及其基础对服务质量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服务管理北欧学派(Nordic)代表人物Christian Grnroos[1]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完成了对服务管理与科学中最重要概念的界定。
他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的服务期望(expectation)与实际服务绩效(perceived performance)之间的比较,即当实际服务绩效大于服务期望时,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良好的,反之亦然。
但是,当时Grnroos 并没有对“服务期望”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美国的服务管理研究组合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以下简称为PZB)[2]把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关服务优势的一个总体判断或态度”。
PZB称“感知服务绩效”为“感知服务”(perceived service),而Robert等[3]认为,在服务绩效(service performance)与顾客对该服务绩效的感知(perceptions)之间存在差异,学者们应对绩效与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现在,学者们预向于用服务绩效或直接用“绩效”(performance)来与“服务期望”比较,从而得出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9期2008年 9月 技 术 经 济Technolo gy Eco nomics V o l .27,N o .9Sep .,2008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述评张世琪,宝贡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及追踪,对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内涵以及测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对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的概念及理论框架研究、量表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等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理论模型中图分类号:F 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 (2008)09-0118-07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张世琪(1973—),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宝贡敏(1960—),男,辽宁朝阳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
随着服务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服务管理已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服务有其特定属性,服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管理。
基于此观点,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投身于更加具体的服务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中。
其中,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及相关理论是服务营销和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20多年来备受关注和引发争议的焦点。
学者们围绕感知服务质量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内涵研究、测量维度和方法研究、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和顾客感知价值及顾客忠诚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等方面。
1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起源及其基础对服务质量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服务管理北欧学派(No rdic )代表人物Christian G r önroos [1]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完成了对服务管理与科学中最重要概念的界定。
他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的服务期望(expectation )与实际服务绩效(perceived perfo rm -ance )之间的比较,即当实际服务绩效大于服务期望时,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良好的,反之亦然。
但是,当时G r önroos 并没有对“服务期望”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美国的服务管理研究组合Parasuram an 、Zeithaml 和Berry (以下简称为PZB )[2]把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关服务优势的一个总体判断或态度”。
PZB 称“感知服务绩效”为“感知服务”(per -ceived service ),而Ro bert 等[3]认为,在服务绩效(service perfo rmance )与顾客对该服务绩效的感知(perceptions )之间存在差异,学者们应对绩效与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现在,学者们倾向于用服务绩效或直接用“绩效”(perform ance )来与“服务期望”比较,从而得出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水平。
PZB [4]对“服务期望”概念的界定进行了研究,最初将“服务期望”定义为“服务应当是什么样的”(how the service should perfo rm );后来经过修正,将其定义为“优质服务”(service excellence );到1991年,PZB 重新对“感知质量”进行界定,引入了容忍区域的概念[5],将“服务期望”的概念一分为二,界定为“恰当的服务”(adequate service )和“理想的服务”(desired service ),而顾客服务期望与实际服务绩效的比较也被分成了两部分,即感知服务优势差距(perceived service superiority gap )和感知服务恰当差距(perceived service adequacy g ap )。
这种划分为管理者进行服务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Liljander 和Strandvik [6]奠定了从关系层面上度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设想和理论的基础,他们将“期望”划分为3种类型,即足够的、希望的与预期的服务,并将此与“支付意愿”相联系,从而将对感知服务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对感知服务价值的研究。
Gr önroo s 于2001年发表了论文The perceivedservice quality concepta mistak e ?[7]。
在文中,118G rönroos专门针对学术界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的争论进行了再思考。
回顾过去,他认为,可能应该用服务的技术特征与功能特征的概念来代替服务的技术质量与功能质量两个方面,并用感知服务特征模型来替代原来的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希望以此来避免大部分概念上的混淆,以平息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之间关系的争论。
2 感知服务质量的构成及度量研究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被提出后,针对感知服务质量的测量问题,学者们围绕着如何测量以及究竟测量什么这两个关键点展开了研究。
2.1 感知服务质量的构成G rönroos提出感知服务质量概念的同时,还界定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基本构成要素,即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technical quality,即服务的结果)和功能质量(functio nal quality,即服务过程质量)构成,从而将服务产品的质量与有形产品的质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服务的技术性质量表示服务结果的质量,指服务本身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网点设置、服务设备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是否适应和方便顾客需要;服务的功能性质量表示服务过程的质量,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仪态仪表、服务态度、服务程序、服务行为是否满足顾客需求。
通过这种概述,可以看出,技术质量是可以采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而功能质量却只能通过顾客的主观标准来评判。
而主观标准本无明确的量性尺度,因此总体服务质量的衡量还需进一步明晰和量化。
G rönroos创建的用以衡量顾客服务经历和服务结果与期望的吻合程度的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差异结构(disconfirma tion co nstruct),至今仍然是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PZB[8]对感知服务质量的构成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在大规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发现,约有10个维度决定了服务质量。
之后,他们将这10个维度归结为5个:服务质量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
顾客对服务的这5个维度的感知并不代表服务质量的水平,顾客在将感知的服务与期望的服务进行比较后才能判断服务质量的水平。
除了北欧及北美两大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外,其他学者也对感知服务质量的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不同的观点。
Jarno R.Lehtinen和Uolevi Lehtinen[9]将感知服务质量划分为技术质量维度、功能质量维度和公司(形象)维度,Grönroo s后来也认可这样的划分。
Rust和Oliver[10]提出了三要素模型:服务产品质量、服务传递质量和服务环境质量。
Dabholkar、Tho rpe和Rentz[11]提出并验证了一个零售业服务质量的多层次模型,即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总体感知、主要维度(包括物理环境、可靠性、人际互动、问题解决及政策等)及次级维度(包括外观、便利、承诺、准确、信心及礼貌等)。
Brady和Cro nin[12]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多层级模型,将服务质量的主要维度分为交互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及结果质量:交互质量包含服务提供者的态度、行为及专长这3个子维度;物理环境质量包含设计、室内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这3个子维度;结果质量包含等待时间、有形产品及效价这3个子维度。
他们对交互质量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服务产品是在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接触面上形成的这一重要特质;同时,对物理环境质量中社会因素的测量和验证,也揭示了顾客的感知除了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外,还常常会受到服务环境中其他顾客的影响这一现象。
Gi-Du Kang和Jeffrey James[13]对G rönroos的三维度(功能质量、技术质量、形象)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运用SE RV QUA L量表对功能质量方面的内容进行测量,并开发了适用于技术质量的测量方法,验证了形象对于功能质量、技术质量及顾客感知质量的中介作用,并得出与技术质量相比功能质量会给企业形象带来更强的影响的结论。
图1显示了几个较具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构成模型,包括Grönro os提出的Nordic模型、PZB提出的SERVQ UAL模型、Rust和Oliver提出的三维模型以及Dabho lkar、T ho rpe和Rentz提出的多层次模型。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感知服务质量的维度进行了划分与构建,但总体来说,与Grönroo s最先提出的技术质量与功能质量双维度模型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分歧。
从2000年后的文献来看,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是Brady和C ronin在对前人理论模型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多层次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19 张世琪等:国外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述评图1 服务质量构成模型[12]2.2 感知服务质量量表的开发关于感知服务质量存在基于双维、多维乃至多层次模型的不同观点,而就量表的开发而言,引发最多争议但也被后来学者运用最为广泛的当属SE -RVQUA L 量表。
在差距模型以及感知服务质量五维度的基础上,PZB 创建了一种量化地评价服务质量的SE -RVQUA L 量表。
该方法根据服务的5个维度(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移情性、响应性)设计了22项问卷条款,并且要求顾客对感知的服务与对期望的服务进行分别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判断服务质量的水平。
S ERVQUA L 量表被提出后,其引起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争议是,有些学者认为该方法只反映了服务传递的过程,即只反映了功能质量,而未考虑技术质量[14-16]。
另外,就测量方面而言,Carman[17]认为,SE RVQ UAL 量表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服务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它需要根据特别的服务内容在条款上做相应调整;他还反对PZB 在顾客接受服务后才采集顾客期望服务质量数据,认为应在顾客接受服务前就采集相关数据,如果不这样做,期望服务质量与感知服务质量的相关程度会大大降低。
针对SERVQ UAL 量表所产生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争议是,究竟是用感知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异分值,还是直接用感知绩效分值来代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Bro w n 、Churchill 和Peter [18]指出,由于SERVQ UAL 量表所选用的是“差异分值”(差异分值=感知分值-期望分值),所以其分值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值得怀疑,并且其研究结果还证明了这些分值数的分布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