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课程评估方案(试行)
课程评估方案
课程评估方案引言:课程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工具,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一个全面而有效的课程评估方案,旨在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评估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能够指导课程设计和评估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核心能力的目标。
二、考量的因素在进行课程评估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全面了解课程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资源的适用性、教学环境的支持等。
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可以得出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评估工具的选择选择适合的评估工具是课程评估的关键步骤。
评估工具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根据课程目标和评估问题,选择能够收集到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评估工具,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定量和定性数据的使用课程评估所使用的数据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类型。
定量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等方式收集,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分析。
定性数据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于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理解和反思。
五、反馈与改进机制评估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是课程评估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反馈和改进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学策略的改善,而学生可以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课程评估与教师发展课程评估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意义,也对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估结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经验的共享和借鉴。
七、课程评估与学生发展课程评估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课程评估实施方案
课程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估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
课程评估是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二、评估目标。
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2. 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评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指导。
三、评估内容。
1. 教学目标评估,评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教学内容评估,评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
3. 教学方法评估,评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4. 学生学习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5. 教师教学评估,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
四、评估方法。
1. 考试评估,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 问卷调查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3. 教学观摩评估,通过教学观摩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 课堂讨论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五、评估周期。
1. 短期评估,每周对教学进行一次简单的评估,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 中期评估,每学期对教学进行一次综合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进行改进。
3. 长期评估,每学年对教学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为下一学年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评估结果运用。
1. 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评估方案
本科课程合格评估方案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抓好本科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材培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本科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增强本科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目的开展课程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掌握课程建设工作的现状、优势和不足,以便进一步采取办法,增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评估的原则(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条件、进程、效果评价相结合;(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评估范围已教学两轮的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
四、实施(一)自评各教研室组织自评。
教研室应组织主讲教师认真学习课程评估方案,充分了解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准确掌握评估标准,熟悉评估的内容和方式,严格按评估要求进行自评。
在自评的基础上形成《课程自评报告》。
(二)系(院、部)评估各系(院、部)在教研室自评基础上,组织课程评估专家组进行评估,专家组由5人组成(其中本部门专家不得多于3人),设组长1人(由本部门专家担任)、副组长1人(由本部门外专家担任),秘书1人。
专家组在审核《课程自评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深切访谈、查阅资料、考察座谈等形式,对课程建设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专家组评估报告》并给出评估结论建议。
评估结束后3天内将《专家组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报学校教务处。
(三)学校抽检为确保评估质量,校教务处将组织专家组对系(院、部)评估结果进行抽检。
五、评估结论评估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
评估结论标准:总分值≥60,结论为合格;总分值<60,结论为不合格。
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经校教务处审议并报学校审定后,向全校发布。
六、结果使用对评估合格的课程,学校给予课程建设经费,进行培育和建设,从中遴选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重点建设课程比例不超过合格课程的30%。
学院课程评估实施方案
学院课程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院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院课程的实施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估目的。
1. 了解学院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2. 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3.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4. 为学院领导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评估内容。
1. 课程设置与目标,评估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院发展规划,课程目标是否明确、合理;2. 教学资源,评估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包括教室设施、教学用具、教材等;3. 教学过程,评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4.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5. 教师评价,通过教师的自评和同行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评估方法。
1.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教师的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2. 教学观摩,组织专家、学者对教学过程进行观摩评估,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3. 学生作业和考试,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4. 教学档案,收集教师的教学档案,包括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评估周期。
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学院课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到问题不积压,及时处理。
六、评估结果运用。
1. 结果反馈,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学生和学院领导,让他们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2.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3. 教学改革,评估结果也可以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支持,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总结。
学院课程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科评估实施方案
高校学科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科评估成为了学校管理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高校学科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科的水平和质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评估目标。
1. 提高学科水平,通过评估,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科建设提供改进方向和措施。
2. 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评估结果可以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依据,促进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
3. 优化学科结构,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科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为学科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三、评估内容。
1. 学科建设目标,评估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包括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
2. 师资队伍建设,评估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和队伍建设的规划。
3. 学科建设条件,评估学科的建设条件,包括实验室设施、科研平台、教学资源等。
4. 学科建设成果,评估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包括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成果等。
四、评估方法。
1. 专家评审,邀请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
2. 资料搜集,收集学科建设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3. 现场考察,对学科建设条件和师资队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
4. 学科自评,学科负责人和师资队伍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自评,提出自身的建设意见和计划。
五、评估结果运用。
1.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学科建设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为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
2. 促进学科发展,评估结果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科的水平。
3. 优化学科结构,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六、评估实施保障。
1. 组织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评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2. 专家支持,邀请学科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课程质量评估方案
*2-2
知识结构、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
教 学 队 伍 年龄结构、 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
结 构 及 整 人 员 配 置 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
体素质 与 中 青 年 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
教师培养 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效果。
4分
2-3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 教师教研
8分 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
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
三 教学 内容 20 分
容关系处理得当。
3-2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
组 织 与 安 安排
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
排
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6分
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
*3-3
实 践 教 学 地满足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要求;
8.课程有重大改革举措,具有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风格;
9.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10.其它特色项目。
备注:
1.指标体系中标“*”的二级指标为重要二级指标。
2.指标体系分为评估标准和评估等级两个方面,其中评估等级分为 A、B、C、D 四级,各等
级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将各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得分相加即为总分。
3.总分在 80 分及以上且具有“课程特色项目”中 2 项及以上的课程优先推荐省级精品开放
课程立项建设。
3
省、部级奖励的; 4.本课程已建立课程网站,且上网教学资源丰富,网站更新及时;已经开展网络教学 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本课程在岗在编的教师为学校或省教育厅指定的学科带头人;
6.本课程有自制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比较规范完备、已投入使用的试题(卷)库;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对部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及体育类、艺术类高等学校 评估指标调整的说明(教高厅函〔2006〕35号)一、对部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评估指标调整的说明1.办学指导思想1.1学校定位观测点“学校的定位与规划”,A级标准调整为“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基本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有效实施”。
2.师资队伍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观测点“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改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A级标准为“≥45%”,C级标准为“25-35%”。
2.2 主讲教师观测点“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A级标准调整为“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95%以上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C级标准调整为“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75%以上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
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系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不包括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
计算时应以完整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为标准,按课程门次计算。
3.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4.3实践教学观测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A级标准调整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内容和体系建设,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保证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取得好的效果”。
包括观测:本科生研究创新基金数量与受益面,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及课题数量与质量,学生参加实践性创新活动的方法与管理等情况。
4.教学效果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观测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A级标准包括观测:学生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无需鉴定,但要有完整的资料、报告或产品原型),参加国内外大学生各类重大竞赛(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中获奖,在省部级(含)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作品,申请和获取专利并应用、产生效益,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数量、时间与效果等情况。
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为规范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公开,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内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各类高校。
本办法所称本科课程考核,是指开设在本科层次的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制度安排。
考核应体现课程的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实用性,既要考验学生基础知识,又要考虑综合素质和动态性,以回应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要求。
二、考试内容1. 考试内容应当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指定的主题、目标和核心素养进行设计。
不同教学环节(如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和实习)应根据不同要求推进考试并综合评价。
2. 考试形式可选测验、答辩、论文等,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合理选择。
考试时间、题目质量、评卷方法、测试方式等应公正公正公开。
不允许不合理的考试形式、考试难度、题目答案设计等影响统一公平的考试质量。
三、考试程序1. 考试安排应在公告上注明考试科目、时间、地点、考试教室、考试范围、注意事项、允许用辅助工具、整体标准、考试要求等。
2. 考生在考试前30分钟到达考场进行考试签到,迟到者不得入场。
考生因不可抗力原因迟到,应向教务处申请。
3. 布置试题应严谨、科学,考虑到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
注意试题质量和命题质量评估。
4. 批改试卷时,应按照学校统一要求严格评分,如发现评分不合理,实行统一公正、公平的审核批改。
教师应该完全根据试卷成绩,选修课程知识体系,评分标准,综合考虑得分情况,达到科学评分的目的。
5. 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应在1周内公布,由教师主持公布。
教师应根据学生试卷、考场纪律、抄袭等情况,公正地评价学生考试成绩。
四、违规行为处理1. 考试期间,考生不得相互交谈,使用通讯工具,抄袭、作弊、更换试卷,否则将取消考试成绩,记入档案并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 对于违反考试规定的考生,教务处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严格处理,并记录在学生违规记录中,对于多次违规的学生严格按照处分方案进行处理。
广东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办法
广东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办法为使我校的本科课程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本科课程建设与评估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评估目的和原则第一条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教学条件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的定位办出专业特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条课程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第二章评估依据第三条按照《广东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评估方案(试行)》进行本科课程的评估。
主要考察课程的内容及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社会需求是否相符;课程的现状与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是否相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课程的要求是否相符。
第三章评估要求与程序第四条本科课程评估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
参评课程由学校指定和学院申报两种方式产生。
评估采取学院(部)自评与学校组织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办法。
第五条全校所有本科课程要按照《广东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评估方案(试行)》认真做好评建工作。
第六条参加评估的课程,首先由所属学院(部)组织自评,自评完成后将自评材料送交教务处,由学校组织对该课程进行评估。
第七条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课程自评和专家组考察情况进行评议,给出评估结论。
第四章其它第八条课程评估结果作为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学年评价及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
学校将根据评估结果,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九条凡课程评估结果为“优秀”者,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培育对象。
并对其课程和所属学院的教改立项、教学评奖等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第十条凡课程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者,限期整改。
第十一条本科课程评估的结论实行有效期制。
有效期5年。
在有效期内,如发现有评估依据严重失实,将取消原有的结论。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2007年5月17日起施行,原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课程评估的实施方案
课程评估的实施方案一、引言。
课程评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对课程的设计、实施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为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实施方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课程评估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
二、课程评估的目的。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课程的设计、实施和效果,发现问题,促进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课程评估的目的包括,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评估的内容。
1. 教学目标评价。
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是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检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2. 教学过程评价。
评价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是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教学环境是否良好,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3. 学生满意度评价。
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4. 问题发现与解决。
课程评估还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方面面,需要及时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评估的方法。
课程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验等。
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它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看法和意见;访谈和观察则能够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测验则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评估的实施步骤。
1. 制定评估计划。
课程评估的实施方案
课程评估的实施方案一、引言。
课程评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课程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估目标。
1. 确定评估范围,明确需要评估的课程内容和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2. 确定评估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评估的具体标准和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
3. 确定评估对象,确定参与评估的具体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
三、评估方法。
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教学需求。
2. 教学观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等方面。
3. 学习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评估,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
四、评估周期。
1. 制定评估计划,根据课程的教学周期和学期安排,制定评估的具体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
2. 定期评估,在每个评估周期内,对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结果反馈,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向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五、评估结果运用。
1. 教学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管理,评估结果可以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对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3. 教学研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六、总结。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方法、制定评估周期和运用评估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希望本方案能够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参考,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大学本科课程评估方案
大学本科课程评估方案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执行专业培养计划的基本单元,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素。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石和关键。
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对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试点评估,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对象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
二、评估原则坚持分类评估与分类指导;坚持评估评价指标的引领性、前瞻性、全局性和评价过程的诊断性、导向性、针对性相结合。
三、课程建设的要求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为平台的支撑技术与前瞻教育理念的跨界融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结构由教师主导向“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范式转变,以优秀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推广带动普通课程的建设。
具体为:1.教学内容: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能将学科前沿和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中实验和实践环节的理论性与应用性、探索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得当。
2.教学范式:积极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线上和线下双重教育相得益彰的教学范式,探索研究性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和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主要指采取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 - 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学业辅导:能够按照课程目标和大纲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知识,加强研究性学习,鼓励在线作业和在线批阅;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及时进行课外辅导和答疑。
河北科技大学课程评估方案【模板】
XX大学课程评估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使课程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通过课程评估,加强各教学单位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各教学单位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科学化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二、评估对象凡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应进行课程建设并参加评估。
三、评估原则1、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在评估过程中,按照评估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尽可能地使评估标准趋于定量化,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2、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既要科学严谨、导向明确,又要简易可行,便于操作。
四、评估程序1. 课程自评各学院根据《XX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1)、《XX大学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见附件2),对课程质量进行自评,自评出相应的得分。
2. 学校评估学校设立课程评估工作组,课程评估工作组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工作,负责指导、督促、检查院(部)的课程自评工作,并做好全校课程评估工作。
五、XX大学课程评估结论及其标准1、本方案中《XX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1)满分为100分。
有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9项。
二级指标中各观测点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
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2、本方案中《XX大学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见附件2)观测点一共有51个,除有特别说明者外,各观测点原则上平均分配其所在二级指标的分值。
各观测点中,A、B、C、D四级的权重分别为1.0、0.8、0.6、0.4。
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评估方案【模板】
XX大学课程评估方案一、XX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注:()* 为无实验课程分值。
二、评估结论及其标准:1、本评估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5项,主要观测点21个。
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百分制记分。
2、评估等级分为A、B、C、D四级,给出的评估标准是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3、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各等级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4、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如下:优秀:总分≥85,二级指标C≤2项,D=0项。
良好:总分≥75,二级指标C≤3项,D≤1项。
合格:总分≥60,二级指标C≤5项,D≤2项。
其余为不合格,不合格课程要责令所在学院限期整改。
评估结论为优秀的课程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
为督促课程组加强实质性建设,评估结论为优秀以下的课程必须隔一年才可以再次提出课程评估申请。
三、有关内涵说明:(一)教学队伍:1、教学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必须为两人以上。
课程负责人是主持该门课程建设的教师,且近三年主讲该门课程不少于两次;主讲教师是近三年担任过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以课表为准)。
2、教学队伍结构指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
(二)教学条件:1、优秀教材是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教材奖及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教材。
2、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实验;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3、网络资源包括课程上网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对于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不宜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课程组应作出充分的理由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切实做好迎接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工作,加强学校课 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对教学 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参照《山东省普通高等学 校课程评价方案》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评估标准 按照“一支优化的教师梯队,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 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 方法”的课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把教学条件作为课 程建设的基础,把过程管理作为课程建设的保证,把实际效果作为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促进课程建 设和改革。 二、评估原则 1.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2.坚持条件、过程、效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 三、评估对象 本方案主要评估全院本科专业的课程,专科专业的课程可参照 本方案进行评估。 四、评估指标体系
3
教学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
学
改革
系等方面改革效果显著,并有公 开发表的论文或科学总结。
体系等方面改革效果比较明 显。
5
状 态
3—4 教学 辅助 环节
课后辅导及时;作业适量,批改 认真;根据教学需要广泛开展第 二课堂活动,效果好。
能进行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 业,能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第二 课堂活动。
教学 文件
教学总结、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等文件和资料齐全,且管理规
案、教学总结、试卷及试卷分 析报告等文件和资料较齐全,
5
管理 范。
管理较规范。
3—2
教研 活动
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有活 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效果明显。
教研活动基本正常。
3
教 3—3
有明确的教改规划,得力的教改 措施。
有教改规划和相应的措施。
专著的人数占任课教师总数的 版学术专著的人数占任课教 4
1—4 比例≥50%。
师总数的比例为 30—40%。
学术 近三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近三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 1.5
水平 [注 2]。
篇。
4
开出的全校性选修课和专业选 开出的全校性选修课和专业
修课达到人均 1 门。
选修课达到人均 0.5 门。
状态分值 2 2 1 2 3 3 3 4 4 4 3 5 5 3 5 3 5 3 3 5 5 3 4
5 8 7
3
合计
不含特色项目
100
附件 2:评估等级标准
一 级 二级
评估标准(注 1)
状 评估等级 态
指 指标
A级
标
C级
分ABCD
值
该课程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所 该课程教师中,高职教师所占 2
占比例≥50%。
比例为 30—40%。
1—1 45 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45 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
队伍 的所占比例≥50%。
教师所占比例为 30—40%。
2
结构 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1
有研究生导师或省级学术骨干 有校级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或地市级 人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教 2
4
严格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命题, 能按教考分离的原则命题,有
有 20 套试题的试卷库,积极进 10 套试题的试卷库,能够进 3
3—5 行考试改革,效果好。
行考试改革,有一定效果。
命题
及 阅 阅卷规范,评分客观、公正,认 阅卷较规范,评分客观、公正,
卷
真进行考试分析及信息反馈。学 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试题满意
教学仪器设备、教具先进齐全, 便于使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实验开出率达 100%。
教学仪器设备、教具齐全;理 科实验开出率达 80%以上。
5
、手 段
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 人数占任课教师的比例≥90%。
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 师人数占任课教师的比例为 70—80%。
3
3—1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日历、教案、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日历、教
4
1—5 师资 培养
45 岁以下教师后续教育(含研究 生课程进修班、攻读硕士、博士 学位、访问学者、半年及以上短 期进修等)人数占 90%以上。
45 岁以下教师后续教育(含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攻读硕 士、博士学位、访问学者、半 年及以上短期进修等)人数占 70—80%以上。
3
教 学
2—1 教学 大纲
三级指标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骨干教师 高级职称上课率 教学成果奖 教育科研立项 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篇数 选修课 后续教育 教学大纲 教材选用 教学参考资料 设备情况与实验开出率 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教学文件管理 教研活动 教改规划 教改效果 辅导、作业、第二课堂活动
命题 阅卷 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学生满意程度 抽测成绩
拔尖人才。
学带头人。
1—2
主讲 该课程现有教授、副教授均任主 该课程现有正、副教授中任主
教师 讲教师。
讲教师的比例为 80—90%。
3
师 情况
在近三次教学成果评奖中曾获 在近三次教学成果评奖中获资 1—Biblioteka 省级奖。校级奖。3
教学
队
研究
有地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立项 项目。
有校级教育科研立项项目。
3
伍
参加省级科研项目或出版学术 参加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出
有经过革新的先进实用的教学 大纲。
有比较实用的教学大纲。
5
条
2—2 教材
选用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推 荐或省级获奖教材。
使用达到省级水平的教材。
5
4
件
2—3 教学 参考 资料
图书馆、资料室有与本课程密切 相关的、配套齐全的教学参考资 料。
有基本齐全的与本课程密切 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3
2—4 教学 设备
附件:1.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等级标准 3.评估得分表
2
附件 1:
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师资队伍
队伍结构 主讲教师 教学研究
学术水平
教学条件
师资培养 教学大纲
教材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设备、手段
教学状态
教学文件管理 教研活动
教学改革
教学辅助环节
命题及阅卷
教学质量 特色项目
质量评估 学生反馈 抽测成绩 特色项目
1
见附件 1。 五、评估等级标准 见附件 2。 六、评估等级 评估结果用等级状态表达式表示,即 V=aA+bB+cC+dD,其中 A、 B、C、D 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a、b、c、d 分别为 A、B、C、D 各级状态分值之和,a+b+c+d=100。通过状态分 值确定评估等级。 优秀的标准是:a≥70,d<10;合格的标准是:a+b+c≥70。 七、评估得分表 见附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