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柱—工字梁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业 。现 任南 京工 业大 学党 委常 委、 副校 长 、 授 , 教 国家 一级 注册 结 构工 程 师 , 中国标 准化 协会 砌 体 结 构 委 员会 副主 任 委 员 , 中 国标准 专家 委 员会 委 员 , 苏省土 木建 筑 学会 施 工学术 委 员会 江
副主任 委 员, 南京 市土 木建 筑 学 会 副理 事 长 , 木 工 程 专 业指 土 导委 员会 委 员 。1 8 9 6年 1 0月一 1 8 9 8年 1 0月在 中国驻 卡 拉奇
角节 点 所 用 混 凝 土 立 方 体 抗 压 强 度 分 别 为 :
3 4 M Pa 4 . Pa、 5. 7 M Pa 8. 、 1 07 M 5 8 。
收 稿 日期 :0 0 7 3 2 1 ~0 —1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 1 . 1 3 OO1()
养模 式创新 实验 区项 目 1 。获 国家 级教 学成 果奖 二 等奖 1项 、 龙 江省政 府 科 学技 术 奖 一等 奖 ( 步类 ) 项 黑 进 1项 、 苏省 高等教 育教 学成果 奖 一等 奖 2项 , 苏省 精 品课 程 1项 。 曾被 遴 选 为 江 苏省“ 3 ” 江 江 3 3 工程 培 养 对
总领 事馆 担任 工程 设计代 表 工作 。 多年 来从 事结构 工 程教 学 、 科 研和 设计 工作 , 后 为 本 科 生 、 究 生讲 授 《 筋 混 凝 土 结 先 研 钢 构 》《 筑结构 抗震 》 《 、建 、 土木 工程概论 》《 、 高层 建筑 结构 概念 设
计》 等课 程 , 表 学术论 文 9 发 0余篇 , 主编 出版教 材 3部 , 主持 或 参加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 省部级 科研课 题 1 0余 项 , 主持 国 内外各类 工程结 构设 计 9 0余项 。主 持 国家人才培

钢管混凝土柱_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机理分析_曲慧

钢管混凝土柱_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机理分析_曲慧
水平荷载 P/kN P (kN)
0
25
50
(c) S-3a (n=0.6)
40
水平荷载 P/kN P (kN)
(d) S-3b (n=0.6)
40 20 0
试验 单调 ABAQUS
能,图 3 给出了曲慧(2007)[9]试验的 8 个节点试件 试验曲线与本文计算滞回曲线、骨架线的比较。从 图 3 中可以看出,轴压比 n=0.3、0.6 的计算结果与 试验结果相比,无论是曲线形状、还是刚度和承载 力均吻合较好。 轴压比 n=0.05 的计算结果刚度和承 载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曲线形状相对试验曲 线稍有差异,没有完全体现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
[10] [8] [9] [7] [4] [5] [6] [2] [3]
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一致,下面仅对模型中的不同之 处进行详细阐述。 1.1 焊接残余应力的简化处理 根据 Uy (1998)[15] 中焊接残余应力的简化模 型,通过*initial condition, type=stress 命令,将焊接 残余应力作为初始应力施加到模型中以模拟方钢 管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状态。 1.2 往复荷载下的材料特性 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钢板及钢筋均采用考虑包 兴格效应的双线性随动强化准则,取强化模量为 。对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柱中的核 0.01Es 心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梁中的普通混凝土,其单调 荷 载 作 用 下的 本 构 模 型分 别 采 用 曲慧 和 王 文 达 (2010)[14]中的相关模型。 采用基于 Lubliner 等(1989)[16]、Lee 和 Fenves (1998)[17]理论提出的 Concrete Plastic Damage 模型 来模拟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如图 2 所示。从 图 2 中可以看出,模拟往复荷载下混凝土结构,关 键是确定模型中的受拉、受压损伤系数 dt 和 dc、刚 度恢复权系数 w。

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结构体系,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防震性能好、可塑性好等特点,深受工程界的青睐。

建筑物的主要承载部位是梁柱节点,因此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也成为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受力性能,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将选择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方式,探究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

具体内容包括:
(1)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2)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的设计和开展;
(3)试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情况下节点的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进行探究。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等方法。

3. 研究预期成果
(1)揭示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2)建立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实验依据;
(3)获得一批关于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数据。

4. 预期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
本课题研究结果将为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提高工程设计的可靠性,降低工程建设的风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

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

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提纲:一、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简介二、现有梁柱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分析比较三、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方式设计理念探讨四、新型梁柱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对比实验五、新型梁柱连接方式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与评估一、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简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是钢结构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其连接质量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能。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主要作用是将梁与柱进行良好的连接,并将荷载通过连接节点传递到钢梁和钢柱之间。

因此,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是钢结构设计与实施的重点之一。

二、现有梁柱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分析比较现有的钢结构梁柱连接方式主要包括焊接连接、螺栓连接、锚固连接等。

其中,焊接连接虽然连接强度高,但焊接易产生氢脆及板端裂纹等质量缺陷;而螺栓连接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但其连接强度低于焊接。

锚固连接则不仅可以保证连接强度,而且可以有效地分散剪力。

综合以上,随着推出新型连接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连接方式。

三、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方式设计理念探讨针对现有的焊接、螺栓和锚固连接方式存在的缺点,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钢结构梁柱连接方式设计理念。

该连接方式遵从了结构设计中的”轻”、“短”、“快”、“节约”和”灵活”的原则,并优化了其结构形式,使其在连接强度、稳定性以及全局变形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四、新型梁柱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对比实验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对新型梁柱连接方式以及焊接、螺栓和锚固连接方式进行模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梁柱连接方式的传力方式合理,连接强度高,变形性能好。

通过对其与现有梁柱连接方式的对比实验研究,新型梁柱连接方式在连接强度、稳定性以及全局变形性能等方面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

五、新型梁柱连接方式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与评估除了实验研究之外,还需要考虑新型梁柱连接方式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通过选取多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工程实例,在采用新型梁柱连接方式时的工程应用和性能表现作了深入分析评估。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实际中,而节点作为结构中一个关键部位,对结构的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ABAQUS 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对矩形钢管混凝土内隔板节点(普通节点和翼缘削弱型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ABAQUS软件对文献试验中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就骨架曲线、节点破坏形态进行了模拟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吻合较好。

应用验证的建模方法建立内隔板普通节点,分析了节点抗剪受力过程和荷载作用下节点应力变化规律。

(2)分别对内隔板普通节点和翼缘削弱型节点(RBS节点)在单调和循环荷载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BS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较内隔板普通节点下降明显,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影响不大,但RBS节点的延性性能更好。

研究了核心区高径比、套箍系数、材料强度和轴压比对普通节点抗剪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3个削弱参数对RBS节点抗剪的影响,并对参数削弱尺寸范围给出了设计建议。

(3)建立节点域直接剪切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节点各抗剪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了节点最终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对比表达式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表达式较为准确的计算了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从而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性能研究张燕1,李政2(1.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2.杭锦后旗自然资源局,内蒙古鄂尔多斯015400)一、引言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制作和施工方便、耐火性能较强、经济效果较好而发展迅速[1]。

由于梁柱节点是各种力的交汇之处,节点受力模式较一般构件更为复杂,特别是在地震的作用下,节点的受力更为复杂,而且节点联系着多个构件,故其失效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节点受力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了试验研究。

二、试验概况(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加强环式节点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进行结构的拟静力试验,主要目的是,在考虑地震的作用时,确定结构构件的恢复力计算模型,通过试验测得滞回曲线,由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从而可以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在分析计算中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试件设计与制作试验选取框架中的边中柱节点,钢梁和钢管混凝土柱的长度都取到其反弯点处,再按一定的比例缩放,比例取为1∶3。

四个试件的节点都采用外加强环式节点[3],试件参数见表1。

(三)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本试验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进行加载。

根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6](JGJ101-96),采用控制位移和控制力的混合加载法。

试验进行时,将竖向荷载逐级加到预定值,之后保持竖向荷载不变,水平荷载采用荷载———位移混合控制的加载制度。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一)骨架曲线骨架曲线能够反映结构的强度、变形性能,它是取荷载———位移曲线每一加载级第一循环峰值点连成的曲线[3]。

图1所示为SJ1、SJ2、SJ3及SJ4的骨架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我们发现试件仍然有良好的延性和后期变形能力。

(二)耗能性能耗能能力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常用等效粘滞阻尼系数h e 衡量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8]。

T型钢栓焊混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T型钢栓焊混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T型钢栓焊混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近年来,T型钢连接件作为钢结构连接节点中一个重要的独立构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由T型钢所连接的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等方面。

同时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T型钢连接件所连接组成的节点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模拟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T型钢与梁柱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全焊接连接和一全螺栓连接。

对于全焊接连接方式,它有两方面缺陷:一方面是此类连接形式在危险截面需要更大的强度要求,另一方面与现代钢结构框架的结构概念有关—为了满足“强柱弱梁”设计原则,会产生更大的力从而加剧应力集中问题和相应的定位问题。

由节点几何形式所造成的缺陷可以利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和更好的设计所弥补,然而由结构概念有关的缺陷无法改变。

1994年Northbridge和1995年Kobe 地区的.地震所造成的大量全焊接连接的破坏已经证明了其固有缺陷。

全螺栓连接在施工工序方面又很复杂。

针对这个问题,本对新型连接形式—T 型钢栓焊混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连接节点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在单调加载和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分别对全尺寸连接节点进行试验研究。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6.10对此节点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验证。

在此基础上,对节点的转矩-转角曲线、破坏模式、初始刚度、屈服转角、屈服弯矩、极限转角、极限弯矩、承载力储备系数以及延性系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节点的破坏形式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并得到了节点的理论承载力公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对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从骨架曲线、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和和核心区域剪切变形几个方面的分析来进行评价。

最后,针对抗震性能影响较大的几个几何参数:梁高度和T型钢腹板长度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有限元模拟得到的结果对实际工程中的T型钢栓焊混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连接节点的尺寸给出了合理建议。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边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边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 a ) 试件J D 一 1
( b ) 试 件J D 一 2
图 3 滞 回 曲线
2 . 3 骨 架 曲线
2 个 试件 的 骨 架 曲线 见 图 4 。从 图 4可 知 ,2根 试
件在 达到极 限荷 载前 ,其 骨 架 曲线 基 本呈 现 出直线 的
变 化 ,无 明 显 可 见 的 屈 服 点 。 试 件 J D 1的 极 限 承 载
・ 6 8 ・
建 筑 与 土 木 工 程
2 0 1 6年 1 1 月
柱截 面 尺寸 为 1 5 0 mm×1 5 0 mm,钢管 的厚度 为 3 . 5 mm,采 用方 形空 心钢 管 。整个 柱 高 1 6 8 2 mm,梁 长 度1 3 6 5 mm,工 字形 钢梁 采用 3块 钢板 全融 透焊 接 ,焊缝 质量 要求 与钢 材等强 。柱底部 和 工字 形钢 梁 设 置 部分 加劲 肋 以保 证 整个试 件 的稳定 性 ,试件 几何 构造 尺 寸见 图 1 。钢 管 内填充 C 4 0等 级 混凝 土 ,同批
图 4 骨架 曲线
法”计算 出各 试件 的屈服 位移 △ 而破坏 位移 △ 即为破 坏荷 载 P 对应 的位 移 ,破坏荷 载 P 取极 限荷 载 P… 下 降 1 5 时对应 的荷 载 。2 根试 件在 不 同阶段 下 的特征荷 载 、对应 的位 移值及 位移 延性 系数 见 表 1 ;不 同再 生骨 料取 代率下 各极 值荷 载值 及对 应 的位 移值 如 图 5 、图 6所 示 ;不 同再 生 骨料 取 代率 对
f 。 I I _ \
3 — 3


图 1 试 件 几 何 构 造 尺寸 ( 单 位 :l n l l l J

工字梁的受力特点

工字梁的受力特点

工字梁的受力特点
1. 工字梁的受力特点
(1)节点处的应力矩聚集:工字梁的结构特点是焊缝节点,当钢结构在
受力作用后,由于节点处生成很大的应力集中,那么当连接节点半径
不满足设计要求时,不仅焊缝失效,而且连接零件也会开裂;
(2)节点处的杆件不平行:工字梁受力,根据刚度原理,不能形成平行
支撑,其相邻杆件之间会存在不平行情况,如果安装定位不严格,多
半会造成下支座柔性,同时上支座受力过大;
(3)对细长物体的支撑效果好:工字梁的端部及节点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而全长度的梁体受力后沿着纵向会有很大的挠度,因此只有长度较短,细长物体才能更好地被支撑;
(4)稳定性撞击及抗震能力较强:工字梁的节点位置会存在空腔,能够
抵消一定的稳定性撞击,并可以抵抗一定的抗震力,特别是在脆性材
料的应用上,通常不会产生裂纹且抗折强度高;
(5)抗弯、抗剪能力较强:当工字梁承受轴力、径向力的作用时,梁的
端部会发生弯曲或剪切变形,由于工字梁的介质性质及节点处的空腔
特性,能够增加抗弯、抗剪能力,从而得到较长的使用寿命。

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分析

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分析

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分析在建筑行业中,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行业中经常应用到,连接点对整个结构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刚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希望能为建筑行业中研究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分析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为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标签: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在建筑行业中,钢结构具有很大优点,比如强度高、施工速度快,面积小计工业化程度等。

其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比较具有环保,现在人人都应该具有环保意识,环保涉及千家万户是国家与政府都重视的大事。

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对整个施工质量都有很大影响,连接节点具有应载重力,其性能直接影响结构体系的刚度,本论文主要从不同层面介绍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性能,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1 连接结构发展历程1.1铆钉连接在建筑行业初期,19世纪初期,铆钉连接是钢结构的主要连接方式,当时劳动力的费用很低,一般采用多种结构的连接方式。

铆钉连接连接方式主要有2种连接方式,T型连接及角钢连接,其如图1所示:1.2 高强螺栓隨着科技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高强螺栓逐步代替梁柱铆钉连接,其基本原理与铆钉连接类似,其核心就是保护层用防火材料进行替代,对建筑物防震有一定保障,连接节点的非弹性变小,工程师为了减少建筑结构的质量,节点结构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补充,这些变化经过实践也不很适合建筑行业的要求,在由于连接方式与铆钉连接相似,高强螺栓应用时间不长,其理论研究资料不多,在建筑行业应用领域不广泛。

1.3栓焊混合连接栓焊混合连接在1960年~1970年在建筑行业中应用比较多,实际工程中多数采用梁翼缘与柱子翼缘全熔透焊接、梁腹板与柱翼缘螺栓连接的方式,这就是栓焊混合连接应用的基本模式,在梁柱节点连接中起到一定作用,这也是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建筑行业在1988年建立建筑行业中统一标准,栓焊混合连接的应用得到认可,其技术中引用新技术,对栓焊混合连接技术进一步提升,对建筑行业质量起到保障作用,在节点连接,起到稳固建筑物,提高连接性能具有一定保障作用。

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连接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连接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第23卷第2期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V ol.23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 NSEE )Apr. 2010文章编号:1001-5132(2010)02-0109-05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连接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王剑平1, 王雪娇2, 王新堂2*(1.浙江二建钢结构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207; 2.宁波大学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 针对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方管柱与工字型钢梁的端板连接, 对1组不同构造的节点进行了静力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试验结果不仅得到了连接点的r M θ−关系曲线, 而且也得到了方管柱开孔周围的应力分布, 为分析此类连接点的力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验结果同时表明: 端板厚度的增加及外伸端板的连接螺栓至上下翼缘板距离的增加均会提高连接的初始刚度. 此外, 在对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分析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还得到了与试验结果相对应的r M θ−拟合曲线, 且结果表明利用幂函数模型拟合节点的r M θ−曲线是可行的, 而且在相当大的转角范围内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 拟合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学表达式. 关键词: 开孔方管; 半刚性连接; 有限元模拟; 数学拟合 中图分类号: TU391; TU317文献标识码: A目前国内对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半刚性连接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1-2], 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梁柱端板连接、T 型钢连接、顶底角钢连接以及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 但对于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的端板连接还未见报道. 文献[3]对H 型钢梁柱外伸端板螺栓连接节点性能进行了研究, 提出用节点尺寸来计算节点初始转动刚度k i 的计算公式, 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 验证了初始转动刚度k i 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并对节点的破坏形式、抗震性能及影响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文献[4]进行了螺栓角钢连接节点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探讨了螺栓角钢连接的受力性能. 国外学者对半刚性连接性能的研究起步较早, 并开展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5-6], 并建立了初步的设计理论[7], 但由于规范之间的差异, 这些理论不能直接照搬. 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也只针对半刚性高强螺栓连接规定了“梁柱半刚性连接是有限的转动刚度, 在承受弯矩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转角, 在内力分析时必须确定连接矩一转角特性, 以便考虑变形的影响”, 但并没有给出r M θ−关系的具体数值. 笔者所研究的对象为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前景的方管柱与工字型钢梁的连接问题, 且试验模型的方管柱一侧开设了手孔, 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研究所得出的r M θ−曲线和几点结论可供具有该类节点的整体结构分析与实际设计参考.收稿日期: 2009-10-15.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23013);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09A610138).第一作者: 王剑平(1960-), 男, 浙江临海人,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 钢结构与施工技术管理. E-mail: zejggbgs@ *通讯作者: 王新堂(1963-), 男, 陕西凤翔人,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钢结构与结构抗火. E-mail: wangxintang@11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1 试验方案图1为4组方管柱与工字钢梁端板连接(分别记为JD1、JD2、JD3、JD4)的构造详图. 钢梁、钢柱采用Q235B, 螺栓为16锰钢, 均为M8.8级摩擦型高强螺栓. 端板与工字钢梁的连接均为熔透焊, 端板与方管柱则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方管柱上均开设Ф100的手孔, 以方便现场安装.JD1、JD2的连接构造JD3、JD4的连接构造图1 开孔方管柱与工字型钢梁的连接详图充分考虑到半刚性连接几何参数和连接形式, 对具有工程背景和理论研究价值的4组试件JD1~JD4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试验加载如图2所示.图2 节点加载试验图示试件底座设计了肋板抗剪, 并且用2块槽钢压在肋板上使柱底成为固定支座. 在柱上通过千斤顶施加不变的荷载, 轴向压力大约为0.2Ny , 其中Ny 为柱的轴压屈服荷载, 计算所得为150kN. 并且在梁上贴应变片, 柱上贴三向应变花. 应变片型号均为120-3AA.2 有限元模拟分析考虑到连接的对称性, 分析时采用了对称结构. 梁、柱材质为Q235B 钢材, 屈服强度取实测平均值y σ=255MPa, 弹性模量为E =2.07×105 MPa, 泊松比v =0.3. 分析中所采用的高强螺栓等级为8.8级, y f =660MPa, 弹性模量取为E =2.06×105 MPa. 梁的腹板、翼缘、端板、螺栓头、螺杆、螺母、方形柱均采用八结点各向同性的SOLID45实体单元, 采用非协调模式和完全积分, 并且沿厚度板方向定义为2层单元. 因为在整个加载过程中螺杆和螺栓头、螺母及其所接触的板件始终紧紧压在一起, 所以螺杆和螺栓头、螺母在接触的地方共用了结点, 而螺母与其接触的板件用耦合自由度的方法耦合了UX 、UY 、UZ 方向的自由度. 建立有限元模型时, 都是通过体扫掠和体延伸生成, 所以网格划分很规则. 螺栓头和螺母简化成圆形. 梁和端板采用共用结点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不考虑梁和端板的焊接强度, 因为梁和端板采用全熔透焊接, 焊缝强度大于母材强度. 端板和柱的接触采用三维接触单元CONTA174和TARGE170柔体-柔体模拟, 以及扩展的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其接触, 接触单元CONTA174实常数FKN (法向接触因子)定义为1, 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取实际摩擦系数的0.45倍. 螺栓的预紧力采用PRETS179单元来模拟, 施加的预紧力即为高强螺栓的预拉力设计值, M20的8.8级高强螺栓设计值为110kN. 加载通过2个荷载步完成, 第1个荷载步施加螺栓预紧力, 第2个荷载步施加梁端位移. 由于分析时采用半对称结构, 所以在梁柱腹板的中线平面内, 施加对称性位移边界条件. 柱上下端施加固定端约束, 约束所有自由度, 对SOLID45单元即约束UX 、UY 、UZ , 这与实际试验中固定柱端是一致的.利用ANSYS 通用软件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分别得到了各模型的应力分布云图(图3, 应力单位均为MPa).第2期 王剑平, 等: 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连接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111对比JD1和JD2可以看出, JD2屈服时, 柱孔周围屈服区开始向下发展, 端板变形较大且屈服范围也较大; JD1屈服时, 柱孔周围的屈服区几乎沿孔的上下区间对称分布, 端板变形虽然小但几乎全部屈服. JD3屈服区成三角形分布, 远离节点处没有屈服, 而JD4柱孔周围基本上全都屈服; JD3的端板变形较大, 但梁腹板屈服区较小, JD4的端板屈服区较JD3小, 而梁腹板屈服区则较大.3 有限元模拟曲线比较及数学拟合按照笔者的试验方案得到了4组试件梁端处的r M θ−曲线, 且将结果与ANSYS 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图4~图7). 而且, 为便于工程应用和整体结构分析, 进一步通过Kishi 和Chen 的幂函数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 所采用的拟合模型为:1//[1(/)],n n r ki u M R M M θ=−其中, ki R 为连接初始刚度; u M 为连接的极限弯矩承载力; n 为曲线的形状参数.由图4可以得出JD1有限元模拟的r M θ−的初始刚度为856kNm·rad -1, 极限弯矩为25kNm. 从图中同时也可以看到, 有限元的M θ−曲线的转折点比试验的r M θ−曲线的转折点要提前, 有限元模拟的r M θ−曲线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均比试验数据大. 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得较好, 参数n 为1.05.由图5~图7可得出节点JD2、JD3、JD4有限元模拟的r M θ−曲线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分别为1285kNm·rad -1, 40kNm; 1705kNm·rad -1, 40kNm 和1795kNm·rad -1, 50kNm. JD2、JD3的有限元r M θ−曲线的转折点比试验的r M θ−曲线的转折点要提前, 而JD4则相当. 各节点ANSYS 模拟的r M θ−曲线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均比试验数据大. 几组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均吻合得较好, 拟合参数n 分别为1.35, 1.38和1.56.综上所述, 有限元模拟数据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 说明对于该类节点的r M θ−曲线可以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给出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的结果. 另一方面, 利用幂函数模型拟合笔者所讨论节点的r M θ−曲线也是可行的, 而且在相当大的转角范围内可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4 开孔周围应力分布的试验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孔后孔洞周围的应力变化情JD1的应力分布云图 JD2的应力分布云图 JD3的应力分布云图 JD4的应力分布云图图3有限元分析的应力云图图4 JD1的M - θr 曲线图5 JD2的M - θr 曲线图6 JD3的M - θr 曲线图7 JD4的M - θr 曲线0.0629 7832.318 64.574 96.829 129.084 161.34 193 225.85 258.1060.139 3538.646 77.153 115.66 192.674231.181269.6870.122 84832.244 64.365 96.486 128.607 160.728 192.85 224.971 257.092 289.2130.158 05933.962 67.766 101.57 135.375 169.179 202.983 236.787 270.591112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况, 本试验同时得到了方管柱开孔周围应力x σ和y σ在极限状态的分布(单位MPa), 对于4组节点的试验结果, 整理后的应力分布如图8~图11所示.由上述结果不难看出, 对于所研究的端板连接而言, 在方管柱开孔后, 其周围的应力分布比较复杂, 但水平方向的应力x σ在离孔边最近的地方通常并非最大(JD3除外), 而在离开一段距离后往往较大. 另外, 孔洞上下部位的水平应力分布规律明显不同, 且下部的x σ均为拉应力, 表明此处的孔洞边缘处不宜有裂纹等缺陷, 上部应力(包括x σ和y σ)均为压应力. 在孔洞的左右两边, x σ基本上遵循左边受拉、右边受压的分布规律, y σ则均为压应力, 而且数值较大. 上述结果表明, 方管柱开孔后, 孔边应力分布虽然复杂, 且竖向应力的集中程度较大, 但均为压应力, 对结构安全性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 这里所示的靠近孔洞边缘处的位置实际上并非完全边缘点, 而是离开了小段距离. 但不管怎样, 在孔洞周围的应力突变还是比较明显的.5 结论(1) 试验研究所确定的1组r M θ−曲线可用于描述方管柱与工字型钢梁端板连接的力学特性. 结果表明: 端板厚度的增加及外伸端板的连接螺栓至上下翼缘板距离的增加均会提高连接的初始刚度. 且4组节点初始刚度分别为856kN·m·rad -1, 1285kN·m·rad -1, 1705kN·m·rad -1, 1795kN·m·rad -1.(2) 三维有限元模拟数据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 说明对于该类节点的r M θ−曲线可以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给出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的结果. 有限元模拟所确定的初始刚度通常大于试验结果, 但极限弯矩基本相同.(3) 利用幂函数模型拟合所讨论节点的M −图8 JD1的柱孔周围极限状态的应力分布图9 JD2的柱孔周围极限状态的应力分布图10 JD3的柱孔周围极限状态的应力分布图11 JD4的柱孔周围极限状态的应力分布第2期 王剑平, 等: 开孔方管柱与工字钢梁连接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113r θ曲线是可行的, 而且在相当大的转角范围内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 所给出的r M θ−拟合曲线数学表达式也可以用于所研究节点的特性描述和整体结构分析中.(4) 试验结果也同时表明, 方管柱开洞后对节点的整体承载力影响不大, 但考虑到孔洞下边缘应力分布的特征, 应避免孔洞下边缘的微裂纹等缺陷. 孔洞右边缘出现了明显的同号应力场, 且应力数值较大, 对受力不利, 此处也应注意开孔的制作质量. 参考文献:[1] 郭兵, 顾强, 柳锋. 梁柱端板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2, 23(3):8-13.[2] 施刚, 石永久, 王元清. 多层钢框架半刚性端板连接的试验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4(3): 392-394.[3] 段祺成, 李凤霞, 刘署. H 型钢梁柱外伸端板螺栓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3(1):18-19.[4] 顾正维, 孙炳楠, 童根树. 螺栓角钢钢节点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 钢结构, 2003, 18(2):48-52.[5] Krishnamurthy N, Graddy D E. Correlation between 2-and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eel bolted end-plate conn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1976, 6(4/5):381-389. [6] Mao C, Ricles J, Lu L W, et al. Effect of local details onductility of welded moment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1, 127(9):1036-1044. [7] Chen W F. Steel beam-to-column building connections[M].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1998.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FEM of Connections Between Rectangular Hollow Steel Column and H-type BeamWANG Jian-ping 1, WANG Xue-jiao 2, WANG Xin-tang 2*( 1.Steel Construction Co. Ltd. 2nd Construction Group, Ningbo 315207, China;2.Faculty of Architectural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ctangular hollow steel columns with opening and H-type beams used in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FEM of a set of the connections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study for r M θ− curves and distribution of stress around the opening of the column are obtained together,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nnections of inter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enlarging thickness of the endplat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flange and the bolts out of flange of the beam will increase the initial stiffness of the connections. The fitting curves ofr M θ− 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obta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based on FEM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easibility of modeling the r M θ− curve of the connections with the power function is validated, which is well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us can be used as mathematical basis for the real-world connections.Key words: rectangular hollow tube with opening; semi-rigid connections; modeling on FEM; mathematic fitting CLC number: TU391; TU317Document code: A(责任编辑 章践立)。

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变革,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近年来,型钢混凝土结构由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较好的经济性和建造便利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型钢混凝土结构由型钢与混凝土组合而成,相对于传统结构,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更好的减震性和更好的抗震性能。

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是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重要连接部位,连接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能。

同时,节点处增加了材料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导致节点处的结构受力情况往往更为复杂。

因此,在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处研究受力性能,对于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受力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力学性能,分析节点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具体目标如下:1.研究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受力传递机制,分析节点受力性能。

2.探究节点处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节点受力集中的情况,并提出减缓局部应力集中的方法。

3.分析节点处的受力变形情况,探究节点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优化构造设计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1. 通过文献调研、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研究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受力性能。

2. 对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与比对,得出节点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等相关参数。

3. 提出优化构造设计的建议,为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技术路线:1. 文献调研: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的相关研究成果。

2. 实验研究:利用试验方法构建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模型,进行静载试验,得到节点处的受力性能及应力变形情况等相关数据。

3. 数值模拟:利用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节点处的应力分布情况。

四、预期研究结果1. 研究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受力性能,在深入了解节点受力性能的基础上,提出减缓局部应力集中的方法。

钢结构梁穿柱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钢结构梁穿柱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提 出了加固方法 。
既有钢梁 穿越 新立 钢柱 的节 点连 接是 钢结 构 改
扩建加固设计 中的一个 重要环节 , 内对 于这 种加 固 国
技术的理论研究还 比较欠缺。本文以某电厂脱硝钢支 架结构的加固设计为例 , 通过拼接柱构件 , 并在梁翼缘 和柱腹板之间设置加 劲板 , 有序合 理 的施 工显著增 强




2 1 年第 4 ( 02 期 总第 16 ) 6期
节点进行 分析 。所有 钢材 均为 Q 4 , .6X1 35 E =20 0
M a 屈服强度 = 4 a 泊松 比 = . , P, 3 5MP , 0 3 密度 P=
板的方法能够有效传递结 构荷载 , 梁穿柱 节点总体受 力均匀 , 满足结构承载力设计要求 。
o t 26 O O c 2 1 2 0: '; 9 l 2
N On^L IOlVfZ侧 l
l SP 1 l i T 0 0 ■ 0 V l T H i l ■
应器重约 10 t并且支撑点位 于高度 3 . m处 , 20, 80 服役
( a )粱 穿柱 立 面图 ()粱 穿柱 剖 面 图 b
} H 1
22 -
()梁 穿 柱配 件 c 及截 面
时间较长的原支架难 以承 受新增 S R反应器 等设 备 C
的 自重和操作荷 载 , 因此需要 新增钢 柱。 由于业 主单 位要求尽可能减 少经济损失 , 选择原有设 备不停产 , 对 钢支架负荷加固的方案 , 中新 立钢柱和 既有钢 梁节 其
和下部钢柱之间腹 板和翼缘 ; 等焊缝冷却之后 , 拆除安 装连接用耳板 , 对接焊接梁穿柱配件柱腹板 , 再分段焊
接梁穿柱节点柱腹板和梁腹板 ; 果梁翼 缘与柱腹 板 如 空 隙小 于 5 m, m 采用焊 接连接 柱腹 板和 梁翼 缘 , 空 若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静力受拉性能研究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静力受拉性能研究
g e me t t h s fte e p r n s a e n t e a o e r s l ,p r merc a ay r o d c r e n h to e o x e me t .B s d o h b v u t wi h i e s a a t n  ̄s a e c n u — i l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4期
20 0 8年
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J OURN OF HANDONG I AL S JANZ UNI RST HU VE I Y
Vo . 3 No 4 I2 .
Au . g 20 8 0
8月
c p ct n o d d c ii . Me h nia e a i ro o n ci n nd rt e mo o o i o d n r n . a a iy a d g o u t t ly c a c lb h vo fc n e to su e h n t n c la i g a e a a
资产 处 , 东 济 南 20 0 ) 山 5 1 1
摘要 :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 土柱 与钢梁翼缘连接 的受力性 能 , 隔板 贯通节点梁翼缘 受拉模 型进行 了十个节点 试 对
件 的静 力拉伸试验 , 试验结果 表明 , 隔板贯通节 点具 有较 高的承 载力 和 良好 的延性 。采用 A S S程 序对 了节 NY 点进行 了单调 加载分析 , 非有 限元 分析得 出的荷载一 位移 曲线 与试验 结果 吻合较 好。在此 基础 上对 隔板贯 通 节点进行 了参 数分析 , 研究结 果表明 : 响节点受力性能的 主要 因素是隔板的厚度 、 注孔径 和钢管 的宽厚 比, 影 浇
jitsda ee fcn r e cs hl,daham ti n s n h it— ・ ik esrt fte on i i t o o ce at o m r t e i rg hc esad te wdht t c n s a oo p k oh i h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姓名:王建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结构工程指导教师:王秀丽20060602方钢管、T型加劲板和钢梁均采用8节点弹塑性实体单元SOLID45,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建模‘34】,在钢管壁和混凝土界面处布置三维面一面接触单元CONTAl74和三维目标单元TARGEl70用以考虑二者之间在加载过程中的接触与脱离,二者之间的摩擦系数O.2。

几何模型如图3.3、图3.5、图3.7所示,有限元模型如图3.4、图3.6、图3.7所示。

图33s卜3计算模型图3.4s卜3有限元模型图35sT一4计算模型图3.6s卜4有限元模型图3.7s卜5计算模型图3.8s卜5有限元模型硕士学位论文表3.2文献的钢材试件拉伸实验结果节点屈服极限伸屈截面应力应力长截面类型强尺寸(坳∞(坳以)室比(mm)(%)梁翼缘厚度203064450.6924H一588×300×12x20梁腹板厚度123194400.7328梁翼缘厚度192884200.6937H一506×20l×11×19梁腹板厚度113084450.6930口.500×500×12柱厚度1227l4580.5926水平加劲板厚度(20mm)36957l0.6526水平加劲板厚度(19mm)2854620.6234竖向加劲板厚度(12mm)289518O.56263.3.2有限元计算与文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图39有限兀计算节点破坏的Von.Mises应力云图3.3.2.1变形及破坏特征上述各节点有限元计算和文献试验变形及破坏特征比较如图3.9和图3.10。

a)有限元分析结果:分别在TS.5的竖向加劲板处、TS一4的水平加劲板处、TS.3梁截面先屈服。

b)文献试验结果:试件Ts一5竖向加劲板与柱腹板交界的焊缝被拉裂即(破坏模型II),试件Ts一4的水平加劲板处发生剪切破坏即(破坏模型I),试件Ts.3的节点区域外的梁翼缘破坏即(破坏模型III)。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构件。

它较钢筋混凝土柱和钢骨混凝土柱具有更优良的抗压性能和抗震性能。

目前组合柱节点研究较少,常用节点有环梁法、钢牛腿法以及钢板翅片转换型等连接方法,但是该节点的使用都存有局限性,基于此文章根据现有的某项工程为背景提出一种新型的穿筋节点连接方式。

文章利用ABAQUS研究该类节点的力学性能。

主要成果如下:综合考虑了材料的本构、混凝土损伤、钢管和混凝土的接触、纵筋和混凝土的接触关系等,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其他文献试验数据验证文章的研究思路,通过模拟计算得出的数据与试验数据相比较发现两者的数据较吻合,保证了文章研究思路的准确性。

文章根据得出的最优开孔方式和加强方式进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通过得到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及累积耗能-相对位移曲线等分析表明穿筋节点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另外使用同样的配筋建立相应的环梁节点,将两种节点的抗震性能比较得出穿筋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好。

最后深入分析了穿筋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得出该节点有较好的强度,能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引言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以下简称为组合柱)是由截面中部的钢管混凝土和钢管外的钢筋混凝土组合而成的柱。

组合柱根据浇筑的时间可分为同期和不同期,管内外混凝土同期浇筑的称为组合柱,反之为叠合柱。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构件。

组合柱由于具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和施工较方便的特点,适用于我国非抗震和抗震设防区的建筑结构。

组合柱是在施工初期,先固定钢管以其为模板,在管外绑扎好钢筋后同时浇筑内外混凝土,即形成组合柱。

它同时兼有混凝土和钢结构的优越性能,又能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压性能好和钢管强度高、韧性好、塑性好等优点,通过外围混凝土和钢管对钢管内的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了混凝土抗压能力,增强了柱子的承载能力、抗震能力,同时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较,减小了柱子的截面面积,增大建筑的使用面积。

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性能研究综述

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性能研究综述

第20卷 第10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10 2020年 10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October 2020收稿日期:2020-05-10作者简介:杨发隆(1993-),男,上海理工大学 环境与建筑学院,硕士生。

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性能研究综述杨发隆(上海理工大学 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 200093)摘 要:采用钢管柱-H 型钢梁的钢框架结构是钢结构建筑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而节点是连接钢管柱-H 型钢梁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承载外部荷载,其力学性能好坏是保证钢结构建筑可靠性的关键,因此对该类节点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专家在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静力性能和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现阶段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钢管柱;外加强环;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10-0156-02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炼钢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结构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采用钢管柱-H 型钢梁的建筑主要见于火车站站台的雨棚等大跨结构。

而节点是将钢管柱与H 型钢梁连接并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承载外部荷载,其力学性能好坏是保证钢结构建筑可靠性的关键,因此对该类节点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对过去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静力性能研究 1.试验研究国内专家针对钢管柱-H 型钢梁节点进行了大量的静力试验研究,祝华权[1]通过对应用于整体钢框架的一种新型方刚管柱-H 型钢梁装配式半刚性节点进行足尺试验研究。

试验研究表明:该节点在框架梁承受跨中的集中荷载时拥有较好的承载机制,框架梁变形较大、破坏严重,而框架节点区以及框架柱拥有较高的安全度。

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受力性能研究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受力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建筑结构的发展,节点作为连接结构各个部分的重要构件,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是一种常见的节点形式,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刚性,因此在大跨度结构中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该节点的受力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二、节点结构与材料壁式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双侧板节点由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和双侧板组成。

其中,钢管混凝土柱采用高强混凝土,在外部套上钢管进行加固;H型钢梁作为横向承载构件,通过焊接方式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双侧板作为纵向承载构件,与H型钢梁的檩部通过焊接连接。

三、节点受力分析节点受力主要包括纵向受力和横向受力两个方面。

纵向受力主要由柱轴力和弯矩引起,其中柱轴力由垂直载荷和地震作用引起,弯矩由水平载荷和地震作用引起。

横向受力主要由横向剪力和弯矩引起,其中横向剪力由地震作用引起,弯矩由水平载荷和地震作用引起。

四、节点受力性能试验为了研究该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加载试验。

首先,在试验装置下进行节点的组装工作,并对节点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

然后,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不同的纵向荷载和横向荷载,记录节点的变形和位移。

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节点的受力性能。

五、节点受力性能分析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节点具有较好的刚性,能够承受较大的纵向荷载和横向荷载;2.节点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双侧板和H型钢梁的连接部位,与设计的节点刚度相符合;3.节点的破坏形态主要为双侧板弯曲破坏和H型钢梁的局部失稳,与节点的受力机制相符合。

六、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节点受力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性能、几何形状和构造方式等。

其中,双侧板的厚度、H型钢梁截面尺寸和节点焊缝的质量是影响节点受力性能的重要因素。

此外,节点的加载方式和荷载大小也会对节点受力性能产生影响。

七、节点受力性能的优化通过对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优化方法:1.选择合适的材料,提高节点的抗压、抗弯和抗剪性能;2.合理设计节点的几何形状,使其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变形性能;3.加强节点和材料的连接,提高节点的整体受力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cupied the full width of column flange; connections stress distributed uniformly, all of which improved the stress performance of connections. The length of stiffener were significant in influenc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performance, which increased the length of stiffener benefiting the passing of the moment of beam end to the column web stiffener, at the same time, stiffener flange connected with the column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phenomenon were more and more serious. Reasonable length of stiffener should be chosen to improve connections stress performance, and it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column wall thickness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The increase of column wall thickness could not be solely relyed on to improve the stress performance of node, instead, some economical column thickness should be considered.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题目:钢管柱—工字梁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专 业:结构工程 (签名) (签名)
硕 士 生:马传普 指导教师:郭秉山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建筑蓬勃发展,钢管柱因材料利用充分、结构自 重轻,对基础要求低等优点,其节点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在柱内加焊横隔板的方 钢管梁柱节点制作复杂、造价提高、焊接质量不易保证。因此研究 T 型加劲肋的方钢管 柱-工字梁节点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对有 T 型加劲肋的方钢管—工字梁连接节点进行 竖向加载弹塑性分析,考虑柱壁厚度、加劲肋尺寸等参数变化,较系统地研究了方钢管 —工字梁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表明:单调荷载作用下,弹性阶段,加劲肋腹板与 翼缘连接处首先出现高应力区,进入弹塑性阶段,梁翼缘与加劲肋连接端部出现贯通整 个翼缘的塑性区,梁腹板相应位置也进入塑性,并逐渐向中心扩大,此时应力最大的区 域转移至梁翼缘与加劲肋连接端部的中心, 最后, 梁翼缘在加劲肋连接端部形成塑性铰; 由于加劲肋的加强作用,破坏时节点处变形不是很大,但梁上、下翼缘与加劲肋连接端 部发生很大的变形;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良好;梁上、下 翼缘及加劲肋与柱连接的角部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工程实际中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应 力集中;T 型加劲肋节点承担了一部分应力,梁翼缘宽度和加劲肋截面高度占据了柱翼 缘全部宽度,节点应力分布更均匀,改善了节点的受力性能;加劲肋长度对节点的极限 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影响显著,增大加劲肋长度有利于梁端弯矩通过加劲肋向柱腹板传 递,但加劲肋长度增加的同时,加劲肋翼缘与柱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故 应选择合理的加劲肋长度来提高节点受力性能;柱壁厚度对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性 能影响不太显著,不能一味地增加柱壁厚来提高节点的受力性能,宜选择经济的柱壁厚 度。
Keywords:Tubular column to I-beam connections; T-stiffener; hysteric property; plastic
hinge
Thesis
:Application Research


目 录
1 绪论 ........................................................................................................................................ 1 1.1 引言 ............................................................................................................................... 1 1.2 本课题在国外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2 1.3 本课题在国内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3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 2 有限元基础理论 ..................................................................................................................... 6 2.1 有限元法 ....................................................................................................................... 6 2.1.1 非线性塑性理论 ........................................................................................................ 6 2.1.2 有限元程序的选取 .................................................................................................... 9 2.2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 ..................................................................................................... 10 2.2.1 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方程 ..................................................................................... 10 2.2.2 材料非线性的有限元方程 ..................................................................................... 12 2.2.3 接触状态变化非线性 .............................................................................................. 17 2.3 钢管柱—工字梁连接节点模型单元特征 ................................................................. 17 2.4 边界条件和加载控制 ................................................................................................. 20 2.5 节点受力性能分析采用的参数 ................................................................................. 21 2.5.1 滞回曲线 ............................................................................................................... 21 2.5.2 骨架曲线 ............................................................................................................... 22 2.5.3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22 2.5.4 位移延性系数 ....................................................................................................... 22 3 钢管柱—工字梁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 ...................................................................... 24 3.1 钢管柱—工字梁连接节点设计 ................................................................................. 24 3.1.1 基本(BASE)试件 ............................................................................................. 24 3.1.2 系列试件 ............................................................................................................... 24 3.2 材料力学参数 ............................................................................................................. 25 3.3 单元网格划分 ............................................................................................................. 26 3.4 模型加载方案 ............................................................................................................. 27 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29 4.1 BASE 试件 .................................................................................................................. 29 4.1.1 单调加载 P-Δ 曲线 ............................................................................................... 29 4.1.2 循环加载 P-Δ 滞回曲线 ....................................................................................... 30 4.1.3 应力分析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