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即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在气体中的浮沉条件。
2. 物体的浮沉判定:学习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
3. 浮沉条件的应用:探讨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能计算物体的浮力。
3. 认识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力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浮沉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浮力计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计算物体的浮力,让学生掌握浮沉条件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计算浮力。
5. 浮沉条件的应用:探讨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F浮 > G,上浮;F浮 = G,悬浮;F浮 < G,下沉。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沉条件:F浮 > G,上浮;F浮 = G,悬浮;F浮 < G,下沉。
2.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七、作业设计1.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计算浮力:题目1:一个质量为2kg的石头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求石头的浮沉状态及浮力。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10.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对处于液体中的物体做受力分析,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得知其运动状态。
(2)清楚物体上浮、下沉是一种过程,漂浮、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的状态。
(3)知道判断物体浮沉条件的方法:比较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
(4)能用浮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过程与方法(5)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课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要应用浮沉条件去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气球的原理,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具鸡蛋、盐、纯净水、透明盛液筒、橡皮泥、密度计、塑料瓶、试管五、教学设计(一)引入1.通过利用浮力测鸡蛋体积的小实验复习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ρ==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鸡蛋会沉入水底,而另一只鸡蛋(空心)却漂在水面上?从而引出本节课题: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新授课1.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①教师实验演示鸡蛋的浮沉现象:1、把一只鸡蛋轻轻放入浓盐水中,当鸡蛋静止并漂浮在液面上时。
2、把鸡蛋放入容器底部,则鸡蛋会慢慢地上浮。
3、 向浓盐水中缓缓倒入清水,并搅拌,使鸡蛋可以悬浮在液体中。
4、继续向浓盐水中倒入清水,则鸡蛋下沉到容器底部。
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并画出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漂浮:G F =浮 上浮:G F >浮悬浮:G F =浮 下沉:G F <浮(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下沉和上浮都是动态过程,而漂浮与悬浮是静态过程。
八下人教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
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3. 浮沉条件的应用:利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浮力与重力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重力演示器、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浮沉条件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3. 浮沉条件的应用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木块、铁块、铝块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的奥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压强等基础知识,对物体浮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
2.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密度、压强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液体中浮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能下潜和上浮?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计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 G物-F拉(3)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二)情景导入假设手拿一物体浸没在水里,当手拿开后物体将会有几种可能性?将一颗鸡蛋放入提前调配好的盐水中让其悬浮,这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回答后有教师引导给出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概念。
(三)进行新课1.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上浮: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悬浮:物体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在液面以下任何位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石蜡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硬币、橡皮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环节,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液体;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浮起来或沉下去。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环节在实验探究环节,我选择了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作为情景引入,这是基于我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了解。
幼儿对于直观、生动的物体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而轮船、木筏等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里我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从而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二、数据分析环节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比较、分类、归纳等,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教案
学 习 内 容
小组
合作
交流
讨论
三、合作交流:
1、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将重为1kg的物体
放入盛满水的盆中,有0.9kg的水溢出,则物体会怎样?
2、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的过程中,轮船的重力、轮船受到的浮力、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轮船的吃水线这几个量中哪些没有变化?哪些有变化?怎样变化?
6、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是如何利用浮力的原理“称”出象的重量的?
四、展示提升:《学法大视野》P043能力提升6、7
五、浏览巩固: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还有哪些没弄懂?
六、达标检测:《学法大视野》P042课堂小测1、2
《学法大视野》P043基础过关1、2、3、4、5
学教
反思
岩口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学教案(总第课时)
教师寄语: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主备人:使用人:日期:月日审核人:
课题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的几种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学习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前准备
课本P057实验:物体的开液体的来增大浮力,使F浮G物。
4、轮船的排水量是轮船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也是此时货物质量和船身质量之和(m排=m船+m物)。
5、潜水艇是利用的充水和排水来改变自身的,
从而实现潜水艇的下沉和上浮的。
6、气球和飞艇是通过改变气囊中气体的和自身的来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学 习 程 序
学法指导
学 习 内 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得出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活动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究浮沉条件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一的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浮沉现象的影响,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沉条件。
2. 浮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浮沉条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在学习了《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浮沉实验,如将一个苹果放入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苹果的浮沉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浮沉条件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不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如何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重力的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状态。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2.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计算公式为F_b = ρ_liquid g V_displaced,其中F_b 为浮力,ρ_liquid 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V_displaced 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 浮沉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有关浮沉现象的问题。
2. 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水、小石头、泡沫块、船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浮力计演示物体的浮沉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会上浮或下沉。
2. 讲解浮沉条件: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释浮沉现象。
3.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等。
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 浮沉条件: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悬浮浮力小于重力:下沉2. 浮力计算公式:F_b = ρ_liquid g V_displaced3.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索和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探索和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实验盒,内含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记录本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观察浮沉情况的变化。
3. 分享交流:每组孩子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下沉。
引导他们发现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4. 生活应用:让孩子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浮起来、气球在空中飘浮等,并解释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探索,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勇于尝试和探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课型学知识技能新授主备人(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复备人日期审核人习目标过程方法(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浮力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条件。
(2)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3)通过实验、交流、分析,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1)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值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重点: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点难点: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内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器水、鲜鸡蛋、烧杯三个、食盐、搅拌棒、橡皮泥、自制潜水艇、多媒体。
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知识实验引导学生回顾二力平衡的知识,并画出受力分析,教师必积极思考回答为本节课回顾要时帮助纠错。
启动课堂问题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应用研究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创设实验展示悬浮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实验创设情境,情境同学们观察小瓶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受到哪两个力?这两个力现象的大小关系?这两个力在物体的浮沉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下面我们用实例引入课题,。
物理《10_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理《10_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和条件;2.掌握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方法;3.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学会运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5.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2.物体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3.物体的浮力计算;4.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2.物体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3.物体的浮力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实验:准备一个透明的长方体容器,一些可以浮沉的物体,一盆清水;2.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实验视频。
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并提出浮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概念解释(2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或PPT,向学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并介绍浮力的概念和产生浮力的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探究(30分钟)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物体的浮沉实验。
指导学生将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并判断物体浮沉的条件。
4.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物体的浮力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
然后,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评。
5.拓展应用(2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实际应用。
比如:船只的浮沉、水下潜水器的浮力控制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讨论和互动。
六、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在学习了《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市第十四届市直优质课
评选活动
课题: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授课人:平顶山市第九中学物理组
金星照
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并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主线,使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沉条件的应用。
3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物体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教学资源】生鸡蛋、大烧杯、水、盐、橡皮泥、三个小球、密度计介绍视频、潜水艇动画、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吃过饺子,但你们煮过饺子吗?为什么饺子下锅后先下沉再上浮,最终浮在了起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章的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让一个学生读出来。
过渡语:物体在液体中有哪几种情况?能给它分个类吗?(根据生活经验)
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四种情况(学生说教师板书)
①、演示三个小球浸没在水中的同一深度放手后它们的情况,提出为什么同样的小球浸在水中时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课件展示四种情况的分析(板书)
>G物
物体上浮F
浮
= G物
物体漂浮F
浮
= G物
物体悬浮F
浮
﹤G物
物体下沉F
浮
【完成导学案问题1总结部分的内容】
②、如果我们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角度分类,物体的浮沉条件又将如何?
引导学生由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和物体重力的展开式,结合受力分析条件,得到新的分类如下:上浮:ρ物﹤ρ液漂浮ρ物﹤ρ液
悬浮:ρ物 = ρ液下沉:ρ物﹥ρ液(板书)
【完成导学案问题2总结部分的内容】
过渡语:新鲜的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为什么?根据刚才得出的密度关系你能想办法让它悬浮或漂浮吗?利用组内的实验器材大家动手做做看。
这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增大浮力,从而调节浮力和重力关系来实现的呢?
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完成导学案问题3总结部分的内容】
【针对性练习题1、2】
三、浮力的应用
过渡语: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利用浮力来服务于生活,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例子和相关故事。
课件展示:
1、早在殷商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对浮力就有深入的观察,到殷商时已由制独木船发展到用木板组成大的船体,这是我国最早的木船。
2、周朝以后不仅在小河上能架设浮桥,在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河流上也多次架设过浮桥。
3、三国时期有“曹冲称象”。
除了以舟称物之外,以舟起重也是中国人的发明。
据史籍
记载,真定县僧人怀丙曾“打捞铁牛”。
他创造了浮力起重法。
问题: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巨大的轮船是如何漂浮在水面上的呢?也就是说,下沉的物体如何浮起来?
譬如:如何让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最终漂在水面上?
引导学生思考改变ρ液的办法行不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发现都是“空心”形状重力不变,由下沉变为漂浮,说明浮力增大。
得出结论:制成空心的可以增大物体的V排,从而增大浮力。
这就是轮船能漂浮的原理
【完成导学案任务2的问题1总结部分的内容】
课件展示相关问题:【合作探究一】
1.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的过程中,轮船受到的浮力是否改变?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2.煮饺子时,煮熟的饺子为什么会浮上来?
【合作探究二】问题:潜在水面下的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浮
力是否变化?
【合作探究三】问题3:气球和飞艇是如何工作的?
【针对性练习题1、2、3】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
1.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情况如图7.5-3中甲、乙所示,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个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B.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C .甲种液体的密度较大
D .密度计在B 处的刻度值应大于在A 处的刻度值
2.某农户生绿豆芽时,将绿豆倒人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
A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C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D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3. 漂浮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时所能处的两种状态,它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而从V 排和V 物的关系上来区别,物体漂浮时V 排________V 物,而物体悬浮时V 排______V 物;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上来区别,能漂浮的物体,ρ物________ρ液,而悬浮的物体,ρ物________ρ液.(填“>”、“<”或“=”)
4. 用手将一重为6N 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N ;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放手后物体将_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 。
5. 一艘船的质量为5×105t ,最大载重量是1.3×106t ,则它满载时的排水量为________t ,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 ,如果卸下2×105t 的货物,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
(g 取10N/kg) 附加题:
如图7.5-1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在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人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另一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上浮 F 浮>G 物 ρ液
﹥ρ物
物体漂浮 F 浮= G 物 ρ液 ﹥ρ物 物体悬浮 F 浮= G 物
ρ液 = ρ物 物体下沉 F 浮﹤G 物
ρ液﹤ ρ物
二、调节物体 的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