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课件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同步课件 第17课游褒禅山记
B.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⑧
D.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⑦作者推测洞更深,
到达的人就更少;⑧作者出洞后的心情。
答案:D
4.下列对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一 项是
()
A.这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文章的
记叙部分。
B.第1自然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
容上环环相扣。
[环节二 分析文理]
7.下列各句属于作者“所得”的一组是
()
①于是予有叹焉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⑤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⑥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予之所得也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解析:①发出感叹,②古人所为,⑧总括上文,都不 是“所得”的具体内容。 答案:C
D.第四自然段紧扣首段“仆碑”的伏笔,先批评“古 书之不存”,再正面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凸现写作的目的。
解析:D项,作者批评的是“谬其传而莫能名”。 答案:D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 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 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 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 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 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封群牧使时,司马光和王安石曾作下属,同为群牧司判 官。有一天,群牧司里的牡丹盛开,美不胜收。一向严 肃孤僻的包拯见此,竟也有了诗情雅兴,吩咐大家置酒 赏花,并一一给下属们敬酒。领导亲自敬酒,下属们自 然不敢“不给面子”,纷纷仰脖子一饮而尽,连素不喜 酒的司马光,也勉力喝了几杯。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 何可胜 道( . n miù pū yǎo jiù shēnɡ 【答案】 shè zhǒnɡ chá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始舍于其址 退避三舍 ( ) 2.舍客舍青青柳色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 ) ( ) ) ) )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4.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舍 于其址( . ( 褒禅 . 仆 道( . ( 咎 . ) ) ) ) ( 庐冢 . ( 音谬 . 窈 然( . ) ) )
名词,房舍
动词,停止 4.形容词, 名
3.动词,命名
名词,名字
尽 动词,能承担,禁得起 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利
5.动词,得到
形容词,适宜,正确
6.形容词词尾,……的样 7.代词,那,指
子 连词,但,但是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褒禅埋葬地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有所收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省略句)
高中语文 4.17 游褒禅山记课件 粤教版必修5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慧褒埋葬 在褒禅山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 (4) 其 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代石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一个“其”, 代词,它,称代“有穴窈然”的“穴”。后一 个“其”,代词,那些,指代好游者)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一个“其”,代 词,它,指代后洞。后一个“其”,代词,那些, 指代游客)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点评:这句话翻译为: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未能达到的人,可以无所悔恨,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这句话点明主旨,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 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 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点亮你的慧眼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点评:这句话可翻译为: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文章开头的这句话,看起来只是叙说褒禅山名字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 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凸显出来,对全文来说, 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 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提示:没有游离,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 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音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 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 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 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 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 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 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深远幽暗)然 D 既其出,则或咎(jiù,责怪)其欲出者 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āng,帮助)之
(√ ) (√ )
( xiàng)
F 庐陵箫君圭(guī,人名)君玉
(√ )
G 余弟安国平父(fū,对男子的美称)
( fǔ )
2020/2/19
课堂练习
2、下列句中哪些字是特殊用法?请找出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作。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名词活用作状语。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方是时,予之 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 而予亦悔其随 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明,形容词活 用作动词,照 明。
既,已经
极,尽
夫(fú),那
2020/2/19
课堂练习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
A 褒禅山(bāochán 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ǒng,坟墓)也 (zhǒng)
文学常识
[记]:属于游记。 兼具记游与议论,是游记的变格。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2020/2/19
教学目标:
文1、以读适准、用读为通、本读,懂课
文一、二段;
务2、为体有会王补安于石游世记。的独
议论有根有椐,处处从前面游 山的经历说起。
记叙和议论,前后呼应,紧密 结合。
最新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件.ppt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判__断__句_,__“__…__…__也__”__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__断__句__,__“__…__…__者__…__…__也__”_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__略__句__,__“__不__随__(_之__)_以__止__也__”_ (4)有碑仆道:_省__略__句__,__“__有__碑__仆__(于__)_道__”_ (5)然力足以至焉:_省__略__句__,__“__然__力__足__以__至__焉__(而__不__至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__词__结__构__后__置__,__“__于__其__址__始__舍__”_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世__上__的__奇__妙__雄__伟__、__瑰__丽__奇__特__、__不__平__凡__的__景__观__,__常__常__在__那__险__阻__、___ _僻__远__,__少_有__人__至__的__地__方__。_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十__分__之__一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终__于__”__或__“__死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
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为__、_是__,__表__判__断__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副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才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转__折__副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却__”_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副__词__,__就__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_连__词__,__而__且_ 由山以上五六里:_和__“__上__”__连__用__,__表__方_位__ 无物以相之:_连__词__,__来__
4.17《游褒禅山记》课件(粤教版必修5)
址”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4)而卒葬之。/有碑仆道。 死后葬在这里。/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省略句,动词“葬”后省略介词“于”/省略句,动词
“仆”后省略介词“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 接着追述山名来历。作者由近及远,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 。
(省略句,动词“随”后省略“之”,指别人)
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开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 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 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B.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
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这)
②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⑥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⑦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⑧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⑨既其出(助词,无义)
【赏析】文章起笔不凡,切入巧妙,两用苏东坡不落俗 套著美文,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
就要不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
踏出自己的路。结尾引用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对自己的论点作出 了归结。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显大气和灵气,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的优秀样本。
﹒﹒
﹒
(2)至于①幽暗昏惑②而无物以相之:①古今异义,古义,
2011年高二语文课件:4.17《游褒禅山记》(粤教版必修5)
第三自然段
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 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余之所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名: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由结构助词“ 和介词“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 所以: 所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的原 学者:古今异义。 学者: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 求学的人, 因”。 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有有专门学问的人。 有有专门学问的人。
特殊句式
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 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 虫鱼、鸟兽 省略句 不随以止也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 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到达 的人就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少。 的人就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 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 。(虽然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 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人, 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人,也 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体力,而且不随从(别人) 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体力,而且不随从(别人)而 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 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 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 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够用来到达那 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在别人 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而且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而且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 力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力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 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啊。 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啊。
粤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宋朝( 王
1021 1089
八江 安
大西 石
家临- 之川
一人
。
, 人 称 “ 王 荆 公 ” , 唐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宋
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练习
• 三、“其”字用法归纳: • 1、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 • 2、人称代词,它,他。 •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他的。 •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1021 1089
八江 安
大西 石
家临- 之川
一人
。
, 人 称 “ 王 荆 公 ” , 唐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宋
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练习
• 三、“其”字用法归纳: • 1、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 • 2、人称代词,它,他。 •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他的。 •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籍贯
临川(今江西临川)
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 主要成就
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呈现
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 年)写的。当年 4 月,王 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 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3)谬① ②后 盖世 音之谬.谬 也.其传_形__而容__莫词__能,__名错__者误__ _动__词__,__弄__错__,__使__…__…__错__误 ①有穴窈然. 形__容__词__词__尾__,__…__…__的__样__子_
(4)然② ③然 生.而视其 同左声右,长转_而_折_异_连_俗_词_,_,_教_然_使_而_之__然.也 _代__词__,__这__样__ ④沛公然.其计,从之 _认__为__…__…__对__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诗海拾贝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 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诗 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 又密又肥。(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 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知识链接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 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 问题的观点。
在写法上“记”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 物之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 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17游褒禅山记
•17 游褒禅山记
• 可仁可隐,无适而不可——王安石
•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同是中国古代士人汲 汲以求的两种高尚人生情操,但在实际社会生活 中,士人们更注重的是“兼善天下”的实现与否。 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能审时度势,达时能积极用事、 变法图强、富国泽民,穷时则随缘自适、修身养 性、超然洒脱,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真正将“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完 整统一于人生进程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答案】①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 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
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
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 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 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 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 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王安石反对因循守旧,是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
背景解读
• 1054年4月,王安石辞官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 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 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知识链接
•游 记
•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 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 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 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 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 可仁可隐,无适而不可——王安石
•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同是中国古代士人汲 汲以求的两种高尚人生情操,但在实际社会生活 中,士人们更注重的是“兼善天下”的实现与否。 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能审时度势,达时能积极用事、 变法图强、富国泽民,穷时则随缘自适、修身养 性、超然洒脱,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真正将“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完 整统一于人生进程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答案】①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 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
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
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 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 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 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 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王安石反对因循守旧,是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
背景解读
• 1054年4月,王安石辞官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 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 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知识链接
•游 记
•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 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 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 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 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周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寻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第五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人之所罕至焉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名作动,命名 禅”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作动,识其本名,
名者
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的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且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的 奇异 雄伟
不同平常 险阻僻远
的景象
的地方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而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
13、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4、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5、路其修远兮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
“其”字的用法
17、亦各言其志也 代词,自己的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必修5课件:4.17 游褒禅山记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 政治上,提出变法主张,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 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 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晚 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 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写作背景 尽吾志,未有悔
本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 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 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
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 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 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 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 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 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 他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 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人__们__所__说__的__华__山__洞__,__因__为__它__在__华__山__的__南__面__ _而__这__样__称__呼__它__。__
【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 政治上,提出变法主张,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 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 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晚 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 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写作背景 尽吾志,未有悔
本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 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 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
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 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 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 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 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 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 他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 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人__们__所__说__的__华__山__洞__,__因__为__它__在__华__山__的__南__面__ _而__这__样__称__呼__它__。__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件粤教版必修5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到的景象 (2)到达的人 (3)流传的文字
第三十七页,共76页。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十八页,共76页。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深度 (2)险远的地方 (3)幽深昏暗、叫人 迷乱的地方
第三十九页,共76页。
2.形容词作动词 (1)好游者不能穷.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尚足以明.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尽,达到尽头 (2)照明 (3)尽情享受
第六页,共76页。
3.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选自《省心录》
【译文】 别人有错误,自己必然能知道;自己有了错误怎么反 而不知道?
第七页,共76页。
【解读】 人格成熟的 5 个标志: (1)学会换位思考,具备自知之明;(2)开始关爱他人, 懂得接纳包容;(3)能够控制情绪,张扬转作内敛;(4)乐 观而不抱怨,踏实而不造作;(5)谦恭而不傲慢,稳重而 不妄为。
粤教版语文高二《游褒禅山记》课件00143张ppt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音谬也。
今……谬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 “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
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段补充注释
其下平矿 :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 名词作状语
由山以上六七里:上:往上走。名为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问其深:深:深度。形为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形为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且,将要。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译文
对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古人对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 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并且 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 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 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 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 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 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向,又不随 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足的,也 不能到达。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 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的地方,是人们所 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惟独。
犹:还。 识:辨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
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
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
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观察所得,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
的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
——穆青
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
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
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
(二)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 址舍”)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 “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三)省略句 1.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 2.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谓语) 5.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从课本中积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达到尽头 照明
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
思而悟出来的。
D.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
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解析:选 B B 项,作者主要从登山这件事上来引出自己
悟出的道理,并非强调“游山览胜”要如何做。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美好的、不平凡的景象一般都在地势险峻、不
④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正确的方法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名词,风气,风尚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名词,道理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名词,主张
3.文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名词,指碑文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
4.下列不属于“此予之所得也”的“得”的内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解析:选 A A 项,还仅仅是局限于登山这件事,没有进行 深层次地阐发。
5.对第三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 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 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 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二、背景回放 追记褒禅胜景
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 年 4 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归家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 秀丽的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此文。写作此文 时,王安石 34 岁。
结论的惋惜之情。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
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
之境,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
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
③文.武争驰,君臣无事(《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④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名词,文教,指礼乐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名词,文章
4.其
①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代华山洞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
代词,那些,代“好游者”
三、从历史中积累 谁不希望平步青云?而司马迁却用良心为李陵辩驳。纵然蒙受 宫刑,却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业。谁不希望得 到善终?而谭嗣同却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从容就义。纵然血洒 刑场,却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做心灵的旅者, 就不应苟安于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而应担起范仲淹“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
(四)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即“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即“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 即“这(就是)……的缘故”]
[明大意] 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 议论,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 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提出治学要采取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 1、2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写碑文上的文字,辨识“花山”之“花”乃“华实”之
“华”的误读,说明作者是一个注意考证的人。
B.写后洞不能穷,旨在为后文的中途退出作铺垫。二者对比突
出环境不同,揭示一般游客就易避难的心理。
C.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
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D.亲自实践,有深、难、奇之感,后文正是据此加以议论。
写“来而记之者已少”,为后文议论提供依据。
解析:选 A A 项,“华”是“花”的误读,“说明作者是一 个注意考证的人”不对,应为“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 段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 览的行踪。全段从山名写起,以考证山名结束,在内容上环环相 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后洞多自然美妙之景,进洞越深见到的景象越奇特,作者 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中途,却因听了 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C.古碑文曰“花山”,后来又叫褒禅山,可见山的名字确实 与慧褒有关。 D.写前洞之平旷,旨在衬出后洞之深奇。前洞详写,后洞略 写,形成对照。
解析:选 D D 项,应为“前洞略写,后洞详写”。
二、阅读课文第 3~5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
“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
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一、古今异义 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单指一个数字。 2.于.是.予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作连词。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不同寻常,不同一般。
今义:多作副词,十分,极。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到……。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一般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
居住
②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称说,说出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从旁边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1)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流传的文字
尽情享受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弄错,使……错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表判断)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 也”表判断)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
险潜到深水里。
——弗洛列斯坦
一、作者简介 社会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拜相,实施变 法。后来退居江宁半山园,被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 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易到达的地方。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有奇伟、瑰
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
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 解析:选 C C 项,没有体现出对古人没有得出深刻
B.王安石感叹做学问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为“悲夫古书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