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国女性地位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观
封建全盛时期的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 样神圣。爱情在骑士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 为她们服务。骑士把获得贵妇人的爱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把为贵妇人冒险取 得胜利当作最大的荣誉。骑士文学中包含了尊重和爱护女的思想观念。在英雄史 诗和骑士文学中,女性是女神的化身,是男人的镜子,承担着精神上的引路者和 抚慰者的角色。 在城市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失去了贵族女性所特有的雍容华贵,还原了其在 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本色,在这之中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蔑视、批评甚至攻击。中 世纪的文化极少描写女性的温柔、慈悲、宽厚,他们认为只有圣母玛利亚才具有 这些品质。中世纪中期的文学经常把妇女描写成夏娃,即万恶之母。即使是文艺 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没有能彻底改变对妇女的歧视和鄙视。
中世纪英国宗教的女性观
不过基督教对圣母玛利亚却是另外一种看法,玛利亚作为万 民之母与贞女榜样的形象非常突出,12、13世纪以后,玛利亚的形 象越来越光彩夺目,教会把对圣母玛利亚的迷信,提到极高的程度, 玛利亚体现了夏娃所没有的一切优良品德:贞洁、谦卑、恭顺和屈 从,她成了完美的化身。几乎所有女性在对圣母崇拜的过程中都大 受其益,尤其是上层贵族女性,她们的交往日益增多,她们受到越 来越多的文化和礼节教育。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对待妇女的态度是矛盾的。教会谴责 夏娃要对原因负责。认为女人好吵闹、不听话、残忍、恶毒、不顾 羞耻、体力弱,她是造物的消极因素。圣母玛利亚成了邪恶夏娃的 超的对立面,在人们眼里玛利亚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怜悯之心,并 且受人爱戴的圣母。教会的这种矛盾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对维持妇 女的一定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获取一定的社会尊重, 留下了可以松动的观念空间。
中世纪英国城市生活中的女性
婚姻:中世纪英国城市的婚姻是由家庭在考虑经济和阶层利益的 基础上来考虑和决定的。女儿在婚姻问题上要听从父亲或家人安 排,很少有自主权。只有寡妇,由于其行动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 她的再次婚姻的自主程度就是要大得多。 教育:城市妇女的文化较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同时期同样受 教育的男子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 于男子。女孩不能进入大学深造,女性入学率比男子低。下层市 民家庭的女孩同她们的兄弟一样,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城镇妇女 的教育限于富裕市民的女儿,至多还包括行会匠师和小商人的女 儿。妇女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成为一名好妻子,她们自身的精神 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并不被重视。
古代中国的女性
朝贺。官场的夫人社交活动,妇女以母亲或妻子的身份出场,有 着夫荣妻贵、母以子贵、从属于男性的意味。亦表明,妇女作为 母亲、妻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先秦、汉唐时代,男 女共同聚会的社交活动方式虽受到一些维护礼教人士的反对,却 还是常见的。 婚姻:古代婚姻的目的是为家庭侍奉祖先、延续后嗣,“父母之 命, 媒妁之言”是古代社会的正统观念和主流风俗,现实也有例外。 女 性在婚姻的自主权非常少,大多情况下要听众父亲或家人的安排。 宋之前,妇女离异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事例常见,宋以后,再嫁被 视为失节、耻辱,有了强烈的贞洁观念。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观
在中国古代,男性是无可替代和不能置疑的最大权力者,甚至可以驾驭一 切,包括女性。长期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结果便是男性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建 立与女性自主意识的泯灭与逐渐丧失,最终沦落为一种无独立地位的“附属 品”。 这种“附属品”在文学作品中是俯拾即是的。《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内 心悲叹就是写照: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 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崔莺莺的话语道出了从古至今女性内心 的忧愁,也表明了女性的生存境况,女人只不过是“女人”,是男人的附著,是 无根的瓢蓬。
中代中国宗教的女性观
一直到汉朝时也是“女以弱为美”(班昭《女戒》)。之后延 续了几千年的有诸如“男主外,女主内”(《大易通解》),与 “女子无才便是德”(《易酌》)等说法。古代女性的地位,并非 由于先天的特质,而是由于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化所塑造而成的。 中国数 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构架。因此,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确实对中国女性影响深远,也已经发展 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宋朝的程朱理学是迫害妇女的开始与典范。宋朝女人的地位 及其地下卑微,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毒害,比如“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还有“笑不漏耻、大门不出,二门 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洁牌坊等等。
中世纪英国宗教的女性观
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圣经》中没有贬低妇女的意思。在耶稣 创立基督教时,把妇女看作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在《圣经•箴言》中 有一大段经文论贤妻:教时,把妇女看作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在 《圣经•箴言》中有一大段经文论贤妻: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 的价值远用过珍珠。她丈夫心里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 夫有益无损......惟敬畏雅威的妇女,必得称赞。愿她享受操作所得的。 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 当然在《圣经》中也有不尊重妇女、把妇女看成的男人附属品的 思想。《新约•提摩太前书》毫不隐讳地表示出对妇女的轻视,“女人 要 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子,只 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 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和男权社会的权威, 逐渐抛弃了耶稣创教时平等、博爱的观念,而将原始基督教中一些贬 低和轻视妇女的不好传统予以继承,对女性更加肆意地践踏和侮辱。 基督教认为妇女是不洁之物,她把罪恶带到世界、诱惑男人坠入深渊。 教会宣扬女人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人。
中代中国宗教的女性观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女性的地位并不算非常 的低下,从某种意义上看,周王朝的古礼法中,还存有一丝母系氏 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意味。 《诗经》中的女性,软弱,一脸奴相 的不多,更不乏对女子的赞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前期 历史中,女性的地位还不是那么低下,在某种意义上说享有一定的 自主和自尊。 随着周王朝的覆灭以及秦王朝对先秦文化的扫荡,自汉朝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孔 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近则不逊,远则怨”。孟子道:“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子。”“儒教”的两位教主“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都这 么看待女性, 这是几千年来使女性角色在正统古代书籍里永远得不到应有重视的 不可忽视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女性
教育: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知晓礼法、 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女贞妇,即让她们懂得男尊 女卑,甘心居于卑下地位,柔顺服从,懂得“三从”、“四德”。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 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 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 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 学算。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 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文断字者。但在下层阶级里女子受教育的 机会非常少。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世纪英国城市生活中的女性
中世纪的西欧妇女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城市 中的妇女尤其如此。虽然她们没有像男子一样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在 中世纪英国城市里,妇女并不像教会和一般文学作品里那样被排斥,、 她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政治权利:中世纪复兴后,城市妇女同男性一样获得了市民 资格,但是在市民阶层的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声音,她们很少能参加市 议会和法院,女市民只享有部分城市特权,只接受市政法庭的审讯, 不能担任任何政府职务及法官,也鲜有服务于地方陪审团之中的。她 们排除在政府中的任何正式的角色,很少拥有她们自己的权利。 社会交往与活动:家庭是中世纪女性日常起居和从事家务劳动的场所,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只有在家中,才可能出现品行端正、细心体贴的女 人。不管女性的地位和财产如何,她的首要角色的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或者 自己所服务的家庭,生孩子和做母亲是女性在家庭中很自然的主题。另外, 随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部分女性开始进入社会生产领域。
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观
总体而言,中世纪文学对待妇女的态度充满轻蔑和敌意,用讽刺的笔法丑化 妇女。女性在其中的形象是灰暗的,强烈的厌女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对女性的不尊重,其实又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中世纪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是有 一定地位、权利和势力的,因而可能会引起一些文学作品的反感,致使其对妇女 予以刻意的打压或贬低。
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国女性地位的 简单比较
女性观概述
中世纪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 支配的,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妇女观,以及在社会中普遍流行的 妇女观,应该是当时人们对妇女地位认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妇女实际 地位的一种主观上的反映。英国属于欧洲的一部分,中世纪欧洲的妇女 观对中世纪英国的妇女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前期历史,对女性的看法并没有贬低的成分,对女性的贬 低是从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随着周王朝的覆灭以及秦王朝对 先秦文化的扫荡,自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 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的女性观被儒家思想所主导。宋朝的“朱程 理学” 使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束缚妇女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真正理论化、 系统化。
综合比较
中世纪欧洲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是矛盾的,是针对女性的品 行方面,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对待妇女的态度充满轻蔑和敌意,有强 烈 的厌女情节。但是中世纪英国城市里,妇女不同程度地参与到 社会经济生活当中,虽然她们没有像男一样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她 们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劳动对于维持其家庭 的生存意义重大。而在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妇卑,妇女 应当接受男性的是支配,是男性的附庸,中国的古代的文学中也是 强调妇女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女性受到封建制度 的迫害,她们的没有地位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她们的政治权利 被完全剥夺,她们大多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从一而终死守活 寡、殉葬、自尽,总之大多数是违反人性的。然而中国女性的典型, 绝不仅于此,尽管整体环境,不利女性走出闺房,但还是有众多的 女子突破种种的限制,发展出自身的兴趣,将传统要求以外的才能 多元发挥。
古代中国的女性
中国古代女性在经济上是不能独立的,换句话说,女性是只能被 男性所养,不能自力更生的。所以男性对女性提出的不平等要求, 女性不能反抗。 政治权利:中国古代的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妇女被禁锢在家 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
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 政, 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 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 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 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社会交往与活动: 中国古代劳动阶级的妇女主要在家从事农业劳 动,上层社会的贵妇和官宦之家的妇女历来有着正式的宫廷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