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和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笔者所在高校的“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国际化”“高层次”和“应用型”定位,具体探讨了高校对此类人才培养架构设计的理念、原则、指标和方法,以及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指标方法,并依此拟定了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框架结构表。
关键词: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设计
一、“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解析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新生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生长如“国际文化贸易”本身一样,活跃而具潜力。“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熟练运用一门或多门外语,掌握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熟悉国际文化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独立进行或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应用型”。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国际化需求为直接目标,其中“国际化”指“面向世界”,“应用型”内涵“高层次”,特指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又区别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显著特色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面向行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原则与技术考虑
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直接相关,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体现用人单位对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普遍性选拔标准。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标准的调研和校内外相近专业近年学生就业情况的观察研究。拟定以下架构设计原则和技术考虑:
1架构设计基本原则
(1)人才架构设计方式的主客观分类。架构设计从主客体关系的差异可分为
主观的自我架构设计和客观的社会需求。主观自我架构设计是以高校为主体,以自有组织单位为对象在组织内部进行的综合规制。客观架构设计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标准的评判结构,主体为需求方,即用人单位。高校无法完全掌握“第三方”的需求评价过程和结构等详细情况,但学生都是通过用人单位考察聘用实现就业,学生被社会认可的情况会较为客观地反映到就业数据统计和后续的实际工作中,因此,高校可以把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作为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指标,以实现主客观架构设计统一。
(2)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观测结果趋近一致原则。一个经过教育主体架构设计的优秀学生应该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能在社会筛选的测评中获得同样优异的评价,易于被社会接纳,即教育主体对应用型人才的自我架构设计和社会架构设计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但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需求评价结果经常出现不一致甚至颠倒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架构设计指标指向内容的不均衡,如自我架构设计指标滞后于社会发展标准;自我架构设计标准超越社会评价标准;自我架构设计指标完全脱离社会需要标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和架构设计指标确立前需提交有代表性的行业单位,积极听取并参考他们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实际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3)架构设计指标、机制的过程适用和发展原则。自我架构设计指标的拟定要充分考虑大学成长阶段的整体适用,架构设计的结构量表和考核要适合整个培养过程。同时,按架构设计标准培养的不同阶段的学生成绩应有明显的差异,且架构设计阶段的差异应该符合相同对象的成长发展,即随年级增长人才培养的成绩应该递增的一般逻辑,但不排除个别学生成绩GPA点数积累降低导致最终架构设计成绩降低的可能。
(4)架构设计指标对两个主体的行为导向原则。架构设计指标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和发展状态好坏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过程评价中也是学生成长的行为导向标准和反思大学教育教学效果的途径。因为结果归因是一种事实结果反观前导行为、标准,对行为目标等进行再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一心理活动会直接导向后续关联行为,成为相关行为的最重要动因。所以架构设计指标和架构设计机制应在教育培养主体高校和学习主体学生两个主体、两个对象中同时发挥作用,尽量体现出社会对培养对象和教育主体,尤其是承担具体课程的专任教师的行为要求,以使自我架构设计指标的应用型指向能对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产生应用型行为导向。
(5)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的设计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等保持内在一致,符合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整体要求。如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本身需要应用型教育,而应用型的教育与“应用型课程设计、应用型师资、应用型教学”等应用型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直接相关。学生是“应用型”的检验对象,同时也是对应用型教育检验的客观标准,因此,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本身应该符合这一体系的完整性要求。
(6)架构设计指标突出国际化、应用型、高层次和文化贸易专业性的特色人才内涵。任何架构设计都有自身的特殊指向。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突出
国际化,面向世界性;强调应用型,有别于研究型;注意高层次,不同于高职技能型;突出文化贸易的专业性,而非其他专业人才。
(7)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要素权重的合理性与适当性。架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架构设计对象的学历层次,不能超越学历层次的客观实际。即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各要素的权重不是追求均衡性。而应注意合理性和适当性,如“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由于各自接受训练的时间跨度不同,发展的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在整体权重中应有差异。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标准不能超越本科学历层次学生在成长发展上普遍可能达到的程度。
2架构设计的技术考虑
(1)单纬度、指标突出表现的加权效应。我们在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现象时会发现,在某些个别培养检验指标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优势。除了突出的个别能力之外,尽管其他要素关联的能力比较差,但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效实现就业。研究发现,重要原因在于:此类学生突出的个别能力与用人单位提供的个别岗位特别匹配,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即为单维度指标突出表现的加权效应。
(2)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架构设计面上指标的关联。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从架构设计的操作角度,架构设计体系宜于以高校人才培养单位的主观培养和测评为主,以学生就业率甚至签约率为观测点反映的市场客观检验值为辅。
(3)关于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观测指标。在进行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时,一方面要真实体现“第三方”的检测意志,另一方面又便于实际操作,一般可采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作为观测社会架构设计意见的面上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可以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规定,“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从人才的社会认可角度看。就业率越高越好,需要特别关注对“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认定以及升学率与出国比例。社会架构设计面上指标“就业率”是观测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但对了解社会满意程度和需要程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应在就业率的基础上尝试纳入就业质量的相关测评,在设计时为尽可能体现“第三方”需求的客观性,架构设计的指标和数据来源应直接来自第三方,但后续追踪难度较大。
三、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与结构量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