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试卷5.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摸拟测试卷十一
总分:120分时间:150分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积累(1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ì今广mào横gèn回sù
2、默写古诗文的上句或下句(8分):
(1), 千树万树梨花开。
(2)学而不思则罔;。
(3),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4)予独爱莲之,。
(5)俱往矣,,。
(6)万里赴戎机,。
(7)晴川历历汉阳树,。
(8),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运用(11分)
3、下列画面是一位老师为《天净沙·秋思》配的插图。请你结合原诗,谈谈你的修改意见,并说明为什么。(5分)
修改意见:
修改原因:
4、请以下列例句为开首句仿照此句式再写三句,与其形成一首小小的哲理诗:(3分)
如果你付出几多辛勤,那么到秋天将收获无限硕果。
5、写出《朝花夕拾》中3篇文章的题目,并各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三)探究(4分)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从中探究得到的规律。(4分)
材料一
...:国外有个国家曾有座黑色的大桥,由于桥的颜色趋向干阴暗、凄惨,故而有不少生活丧失信心进而失望的人在此自杀。这座黑色的桥下,每天都可以看见尸首,一度这座桥成了死神的象征。后来,这座桥被涂以天蓝色,自杀的人就大大减少了。又涂以粉红色以后,自杀渐渐绝迹。
材料二
...:美国有座监狱开始是褐黑色的墙壁,犯人不服管教,相互间也争斗不止。后来改为粉红色,以上现象才趋以减少。据说粉红色有镇静作用。对性情暴躁的犯人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材料三
...:各种乱涂乱抹,杂乱无章的色彩环境,会对视觉产生不良影响,黑色的马路和刺眼的血红门窗会使人烦躁和恐惧……这些就是视觉污染。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意大利]伽利略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此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翌日,当他经过一幢茅舍时,听见里面响着一种乐音,为了弄清是支笛子还是只乌鸦,他信步而人。只见一少年,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拉着绷在左手持着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几条筋,同时指头在筋上移动着:根本不必吹气,那件乐器就发出了各种悦耳的声音。此时他有多么惊愕,凡是像他一样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
都是可想而知的。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当他走进一座圣殿时,为了瞧瞧刚才是谁在奏乐,便往门后看去,发觉音响是在开门之际产生自门枢和铰链。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像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问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他以为除上述发声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至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呜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躯壳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7、请用一句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8、根据文章内容,简述8种声音的来源及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5分)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结论:
9、请一句名言来归结本文的主题思想。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10、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如知道,请简述其原理;如不知,请猜测蝉发生的原因。(3分)
(二)谈“蚍蜉之勇”
黄俊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调张籍》诗中的名句。时至今日,“蚍蜉撼树”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一提起这个成语,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一群蚂蚁正在摇动一棵参天大树的可笑图景。但仔细想来,我渐渐觉得并不那么可笑了,而开始佩服起“蚍蜉”们的那种超人的胆识——没有尝试过,怎知撼不动呢?
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貌似“大树”的东西,只有撼它一撼才会知道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坚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今天已被世人广泛接受,他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但在进化论问世以前,“上帝造人”论在人们心目中不正是一棵不可动摇的“大树”吗?然而“不自量”的达尔文却告诉人们:这棵“大树”实际上不过是一棵“朽木”。假如达尔文没有“蚍蜉”的精神,那么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正确认识不知还要推后多少年。伽利略也是以同样的“蚍蜉”之勇,在比萨斜塔上抛下了一轻一重两个铁球,用它们同时落地的事实推翻了“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理论,而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正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大树”。
如果“大树”真的坚如磐石又如何呢?请看著名的赤壁之战。面对数十万曹军这棵“大树”,吴方主帅周瑜就是一个勇敢的“撼树者”,他正是因为这一战而留下一世英名,苏轼“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由此而发。然而,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恐怕周瑜也难逃“蚍蜉”,的恶名了。可是如果周瑜为此而不冒“撼树”之险,便屈膝求和,那么东吴很可能就此灭亡。这一兴一亡,恰恰就在于有没有“蚍蜉”之勇。
这里,我所讲的“蚍蜉”之勇,就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念。革命历史上
.....,有
工农红军靠“蚍蜉”之勇,走过了万里征途,创造了世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科学王国里
.....,有居
里夫妇靠“蚍蜉”之勇,在极其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艺术殿堂里
.....,有贝多
芬靠“蚍蜉”之勇,虽两耳失聪,贫困潦倒,却为全人类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乐章;体育赛场
....上.,有聂卫平靠“蚍蜉”之勇,多次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力挽狂澜,以连胜的战绩横扫日本棋坛。
当然,有志者并不一定事竟成。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业的成就,除了要靠“蚍蜉之勇”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条件。但比较而言,主观努力还是主要方面,只有主观上做好了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还是以周瑜为例,假使他未战先思和,那么即使日日东风大作也是无用;假如周瑜虽有“蚍蜉之勇”,却天公不作美,那么他也只能无奈了。正如王安石所言“力足以至焉(而不能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可见,真正应该被讥笑的不应是“撼树”的“蚍蜉”,而应是那些怕被称为“蚍蜉”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