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_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_陈波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莫连光(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政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基于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本文选择了四个一级,十二个二级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访谈,可知评价指标内容丰富,权重分配合理,有说服力,评价结果接近实际,能被众参与单位认可。
关键词: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F276.44;F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272-01一、引言“政产学研用”就是指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面向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努力突破重大的共性技术,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而最后的引领未来,就是要着眼长远,有力抢占未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通过对新技术的关键性突破,产生新的产品,创造新的社会市场需求,培育出一批新兴产业,从而引领未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协同创新”指为落实胡锦涛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教育部确定的包括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改革在内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深入剖析影响样本绩效的各项因素以及样木自身的绩效表现,从而发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市场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为改政政产学研用合作现状、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等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指标选取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在对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实用的原则,选取的一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属性、实际情况,在评价系统中尽量避免选取一些与评价无关的指标纳入。
(二)系统性原则评价对象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运用整体思维将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评价指标都是其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每个分支应该尽量从不同角度反映高校协同创新绩效。
(三)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那些有较强可测性与可比性指标,尽量有利于后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
三、一级指标在确定绩效评价体系之前,要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的主体,这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关键。
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政产学研协同创新2013年12月31日06:25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程永波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82“转型”与“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只有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创新资源布局分散、企业研发缺乏支撑、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而过去那种短期、松散、线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由于行政管理各自为政、激励机制不甚明确、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利益分配不易平衡,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
从“封闭、割据、分散”到“互动、融合、协同”是科技资源整合的潮流,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基于协同学的思想,促成政、产、学、研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创新效率的质变,从而获得价值创造的过程。
相对于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浅层合作,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协作,因而,清除政产学研之间互动的障碍,推动创新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尤为关键。
需要达成愿景协同。
在创新活动中,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大学追求科研成绩,政府追求社会福利,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着各方对合作利益的评判,为此必须认同与包容各方行动目标的差异性,达成互赢的心理预期与信任的合作关系。
在协同过程中,各方必须准确判断自身的优劣,廓清彼此的责任及利益分割,特别是要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敏感问题上达成利益平衡点,以获得创新的内聚力。
需要促进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创新各方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移、吸收、集成、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联盟与合作削弱了单个组织对创新的掌控,从而增加了知识产权的矛盾,提高了知识交易的费用。
为此,政产学研各方需要进行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专利许可、联合研发、学术创业、人员互流、非正式研讨、共参会议等知识交流渠道,缩小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落差。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组织间的学习效应、知识界面的管理等环节,以降低知识转移中的黏度。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赖程 度都 明显高于其它国家。
协同理论是 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 9 世纪7 0 年代创立的,
协 同创新作为 国家发展战略,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 的科技政策,
加强对科 技深入 持久 的投入 , 逐步形成政府、 产业界、 学术界
创新 理论是 由经济学家 熊彼得最早提出的, 上海复旦大学杨玉 和 各种 社会力量 相互合作 的协同创 新体系, 共 同推动科技 发 良院士综合这两种理论后认为,“ 协同创新是相同或相似单元 展 , 并在应对全 球经济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力促进美国 之间通 过合作, 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 放大效益, 形成高效 经济活力 的恢复, 创造了 “ 新 经济”神话 。
政产 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口 何红嫒 何 涛
【 摘要】 g 2 o l 1 年我国首次提 出 协同创新后, 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 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
与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 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以期 为我国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 展
提供 启 示。
【 关键词 】 创新型国家 政产学 研合作 协同创新体系 内 涵 发展
2 0 1 1 年4 月, 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 1 0 0 周年大会上 , 胡锦涛 有序 的创新机 制的行为过程” , 即创新资源 和要素有效汇聚,
同志首次提 出协同创新的概念 , 同年8 月, 在深 圳举行的全 国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 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 人才、 资本、 信
投入 的高度 热情 。 在克林顿 执政 期间, 美 国全社会对科 技投 好 的研发 环 境 、 雄 厚 的人 力 资 源 吸 引了大 量外 国公 司在 其 本土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基金项目:泰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008)摘要: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和影响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解析了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根据我国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盖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
政产学研用是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
因此,分析不愿协同、不想协同、不好协同和难以协同产生的根源,消除不利因素,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中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管理、产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是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即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为一体,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与最终用户对接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的一次深化,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创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的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方式,同时实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还需要用户创新的充分参与[1]。
二、政产1学研用关系分析政产学研用关系主要以政府为中心,由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校三方面包围中心的关系,由图1所示。
通过整合五个部分的资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以“政”为基础“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的管理。
以“政”为基础主要指的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
现代协同论认为,协同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
的协作与融合。因此,与以往“产学研合作”的提
法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强调多个组织和要素 的一体化深度协作,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 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 与整合。 主体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以往人们 在谈及产学研合作时,通常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
术商业化活动。
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51“协同创新是通
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 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 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
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叼因此.
Freeman等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指出. “出现各种形式的跨组织创薪协作企业的热潮也就不
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 战略联盟”【1】。这一重要讲话“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 度出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2】.为我国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作为一个新 的政策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都还不 够清晰,政策走向也不甚明朗。因此,本文拟对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和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和构想。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一词自古有之。根据《汉语大词典》的 “协”字有“和睦、合作、协调、汇集、汇 合、联合、协助”等意思, “协同”则表示“相互
变革的推动:
(1)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包
括孵化器、科学园和小企业项目; (2)放松反垄断 执法。以促进合作研究: (3)制定旨在促进从大学 和联邦实验室更迅速地向企业扩散技术的法规.如 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Bayh—Dole Act)和《斯 蒂文森法》 (Ste.venson-Wydler Act)。【10]产学研协同 创新是一种新的合作范式.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 将疏散的组织和资源聚合起来.并在创新主体之间 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以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合作各 方的行为。确立合作的长效机制。 环境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坚强后盾。除了 主体、目标、组织和制度的协同之外,产学研协同 创新还需要有与其密切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 市场、文化、信息平台、金融和中介服务等外部环 境的支持。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着各方创新 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体制性障碍与 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阻碍了产学研的协同 创新。因此.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建设,营 造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和氛围.调动 产学研各方的创新热情.无疑对产学研合作的加速 发展和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创新是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作为一种新 的创新理念和模式.它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了新的发 展际遇.为提升产学研合作绩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 路径。在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互补、 功能互动、平台互通”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 挥企业的主导地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 以及政府、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协调功能,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内生发展动力2014年01月07日19:37 来源:作者:程永波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51“转型”与“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只有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创新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创新资源布局分散、企业研发缺乏支撑、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
从“封闭、割据、分散”到“互动、融合、协同”是科技资源整合的潮流,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基于协同学的思想,促成政、产、学、研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创新效率的质变,从而获得价值创造的过程。
相对于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浅层合作,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协作,因而,清除政产学研之间互动的障碍,推动创新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尤为关键。
需要达成愿景协同。
在协同过程中,各方必须准确判断自身的优劣,廓清彼此的责任及利益分割,特别是要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敏感问题上达成利益平衡点,以获得创新的内聚力。
需要促进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创新各方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移、吸收、集成、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联盟与合作削弱了单个组织对创新的掌控,从而增加了知识产权的矛盾,提高了知识交易的费用。
为此,政产学研各方需要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专利许可、联合研发、学术创业、人员互流、非正式研讨、共参会议等知识交流渠道,缩小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落差。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组织间的学习效应、知识界面的管理等环节,以降低知识转移中的黏度。
需要推进组织协同。
协同创新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的跨组织关系,政产学研各方都无法取得全部的控制权,因而,相得益彰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是创新系统能够形成合力的保障。
为此,应根据协同学与系统学原理,建立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为辅助的网络化创新组织。
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增强各方对新组织的归属感,促进创新资源的跨界扩散。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概述(一)“政产学研用”的概念。
“政产学研用”分指五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政产学研用”里面的“政”是指政府机构,“产”是指企业,“学”是指学校,“研”是指科研中心,“用”则是指广大用户。
从本质上来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是对“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是在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
从当前其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它在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背景和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而客观形势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从而切实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此时,创新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则是基于这一过程的产物。
创新应用型性人才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要想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就要积极整合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说,首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就是说政府、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等必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人才创新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周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以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一)政产学研用之间脱节现象严重,结构性问题明显。
从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各个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里,教师教学依旧墨守成规,即他们大都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授课重点还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层面,这必然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学的展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所以当这些学生毕业时,他们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作者:祝传林孙万霞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1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在完善的风险承担及利益分享机制下,共同进行技术等相关协同创新活动。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内涵第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是整个协同创新大环境的主要构成者,政府在政策制度以及舆论等方面的作为,对整个协同创新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政府只有在政策制度甚至资金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第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企业占据主体作用。
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方,在市场资源配置和技术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始动力,也只有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并承担风险。
尤其是中小企业,体制较简单,接受创新的速度较快,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更是重中之重。
第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大学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大学是创新活力最强的一方。
独具优势的科研设施以及在不断的学术交流和专家学者自身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成果,使大学成为一个不断涌出创新成果的地方,如何成功的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使其成为市场上的盈利产品,为产学研平台上的各方创造收益,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科研机构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科研机构一般承担的是国家重要的研发项目,是受到国家支持的研究活动,其研发成功后一般能够在转化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作者:张晓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8期摘要: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概念界定及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特点分析,提出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主要的法律制度、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法律制度的配套政策体系和地方性政策法规支撑体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并提供完善的思路和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政策法规体系;协同创新;促进法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95-03一、政产学研用的内涵界定从本质上来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种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在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协作下,实现从科研到产品再到市场的良性循环的一种创新形式。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主体、核心、目的等基本要素。
其主体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主体,内部主体包括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外部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机构以及目标用户;其目的是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核心是协同技术创新。
据此,本文将“政产学研用”内涵界定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内部主体,在政府和科技中介组织等外部主体的支持下,根据目标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协调、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过程.二、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特点分析(一)政府发挥引导、协调与规范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重工业和国防科技领域,许多重大项目的研究都是在政府的指令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重点营造协同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二)企业的主导地位越加巩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开始发展起来,在整个体系中,企业既是分析创新需求的主体,又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既是资本投入的主体,又是承担风险的主体。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
科搐圈葡与生产力 I
2 0 1 4  ̄1 月 总第2 4 0 期 一0 0 1—
■点关 注
1 . 2 什么 是协 同创 新 权 责利 要求 ,这 就 需要 政府 在 支持 产 学研 合 作 的基 础 上 ,根 据 当 地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状 况 , 制 定 统 筹 规
党 的 十八 大 报 告 明 确提 出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
未 与 企业 的 市场需 求 有效 衔接 .造成 科技 成 果 转化 率 长期 偏低 ,而 企业 的核 心竞 争技 术 能 力 未有普 遍 提 升 ;二 是科 研 立项 、资助缺 乏 规划 和监 督 ,造成 低 水平 重 复研 发 而浪 费经 费 的现 象 比较严 重 ,创新
为一个 内部协 同配合 整体 ,同时具有较 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 系。
关键词 : 政产 学研 用; 协 同创新 ; 概念 内涵 ; 构成要素 ; 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 G6 4 7 文献标志码 : A D 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9 1 4 6 . 2 0 1 4 . 0 1 . 0 0 1
够强 的公共服 务支撑 。正 如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
2 0 0 8发布 的一 份评 估报 告 中所 指 : “ 中国的 创新 系统
造性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特别是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加 强 了 自主创 新能 力 建设 ,加 大 了 对 创 新 与研 发 的投 入 ,并取 得 明显 成 效 。 目前 ,代 表 理 论 创 新 程 度 的 学 术 论 文 与 代 表 技 术 创 新 的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分析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分析摘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做法中存在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产学研合作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被公认为推动医疗行业技术革新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合作模式的完善及技术的发展,产学研的合作主题和架构也在逐渐扩充,继而产生产学研医合作的新模式。
本文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学术背景出发,在研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策略,为医院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关键词:政产学研;医院;创新体系;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尤其是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理论认证。
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来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学研的三方协同模式,能够在资源共享、策略分析、制度制定等方面整合现有材料,发挥三方优势。
由此可见,构建创新开放式的政产学研协同体系能够有效引导医院的创新发展。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充分迎合了国家对创新型发展模式的迫切需求。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确立和发展成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理念[1]。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改变原有经济发展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的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让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从医学发展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中国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才有了更大的优势。
医学创新手段和模式的出现也再一次证明中国在科研投入上取得的显著效果[2]。
在对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元分析归因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系统的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为如何有效推动医疗机构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而基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研究,则为推动产学研创新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案例指导与借鉴。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管理探索Һ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杨㊀静ꎬ谢金良ꎬ王㊀峰ꎬ王海伟摘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ꎬ不仅能促进竞争力的提高ꎬ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乘数效应的有效提升ꎮ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ꎬ地方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ꎬ例如ꎬ企业参与积极性差㊁科研院所作用未得到发挥㊁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㊁高校资源没有合理利用ꎬ同时用户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ꎮ这就是明显的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㊁目标规划㊁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以及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缺乏ꎬ而形式主义和阻碍有效沟通过的壁垒多ꎬ概括而言就是 四缺两多 ꎮ本文认为当今时代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ꎬ分别是改变目前存在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主义㊁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建立健全㊁对目标进行明确㊁促进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㊁打破各组织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ꎬ推动 双创 的提升发展ꎬ着力于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ꎬ不断进行改革ꎬ促进创新创业更好地发展ꎮ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ꎻ发展理念创新ꎻ地方一㊁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遇到的困难在地方场域中ꎬ在科学规范㊁相对稳定的制度下ꎬ多元创新主体相互间产生作用㊁交流及影响而形成了规则和运行过程ꎬ并从中得出创新成果ꎬ进而促进地方社会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㊁转型ꎬ也有效推动创新主体得到发展ꎮ无论是地方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科研院所还是用户等ꎬ通过这套规则和运行规程ꎬ作为主体他们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㊁功能定位ꎬ能有效地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ꎮ对于多元主体而言ꎬ他们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资源的集合ꎬ也不是 1+1 类型的组合ꎬ而是以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为载体ꎬ在地方创新生态体系中相互作用ꎬ进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能量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ꎬ创新主体的能量并没有被激发出来ꎬ协同创新还处在发展初期ꎬ整体职能满足平台共建㊁人员共用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ꎬ发展在 点 和 面 上进行ꎬ还需要往纵深层面发展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政府没有明确角色定位ꎬ无法有效发挥引导服务功能政府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是不会直接进行创新活动的ꎬ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ꎬ不比其他创新出体差ꎻ反之ꎬ它的作用其实是至关重要的ꎮ政府代表公共大众行使权力ꎬ其在 双创 政策的制定㊁落实及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ꎬ为了促进 双创 工作顺利开展ꎬ必须要促使政府的引导㊁服务及监管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ꎮ然而ꎬ目前在 双创 工作开展过程中ꎬ地方政府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还无法明确ꎬ政府依然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ꎬ严格把控着各项权利ꎬ进而无法在 双创 过程中做到更好地服务ꎬ很难推动 双创 工作突破瓶颈ꎮ尤其近些年ꎬ为了推动发展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ꎬ但是地方部门虽然积极响应号召ꎬ出台了一些政策ꎬ但却是在没有理清文件精神㊁更没有与自身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ꎬ这样不能有效推动发展ꎬ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ꎮ这些都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新常态还是有些陌生的ꎬ管理方式不到位ꎬ领导结构也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不想适应ꎬ使其引导和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ꎬ创新的收益低于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得到良好的政绩ꎬ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ꎬ定会积极推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资源共享ꎬ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ꎻ其中高等院校为了有效了解社会发展对于高校及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ꎬ也为了满足其教育教学㊁可续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发展需求ꎬ会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ꎬ主动寻求与行业的合作ꎮ然而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ꎬ在协同创新系统中ꎬ高校㊁科研院所一腔热情ꎬ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ꎮ在创新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其作为服务的重点ꎮ企业追求的是利润ꎬ而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ꎮ实际上ꎬ高校经常会送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ꎬ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ꎬ或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展开一系列研究ꎬ但其实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ꎬ反而会使其成本有所增加ꎮ因此ꎬ大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合作ꎬ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而已ꎬ企业不能积极参与其中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和创新效益的矛盾ꎬ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ꎮ(三)高校智力资源未能有效利用ꎬ四大职能脱离地方需求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ꎬ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ꎮ高校的优势就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ꎬ其在人才㊁科技服务及知识的输出以及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你的ꎮ然而ꎬ目前我国高校的智力资源并为得到有效利用ꎬ与发达国家相比ꎬ我国高校对创新的推动还多要提升的空间ꎮ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需求ꎬ高校的四大职能却无法满足ꎬ这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ꎬ一是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特有文化相脱节ꎻ二是高校专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ꎻ三是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与地方经济转型及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ꎻ四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ꎮ虽然现在地方高校已经逐渐努力与社会实际相适应ꎬ但是在能力方面还是无法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ꎮ高校教育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ꎬ一方面没有做到助力国家㊁政府发展ꎬ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做到与地方实际相结合ꎮ(四)科研院所与地方创新体系不相融合当前共享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ꎬ随之思维模式㊁创新模式以及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变化ꎮ在当前 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ꎬ无论是知识㊁技术的更新ꎬ还是模式与产品的更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ꎬ这也就凸显了跨界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ꎬ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提升ꎮ当前面对的一些问题都是较为棘手的ꎬ伴随着改革发展向 攻坚期 深水期 的发展ꎬ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问题ꎬ而是复杂烦琐的系列性问题ꎮ因此ꎬ为了有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ꎬ需要对跨界合作㊁交叉学科㊁融合发展等做到足够的重视ꎮ科研院所一般是在特定领域较为专业ꎬ并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性研究组织ꎬ它的成立往往是围绕着一类社会问题ꎬ然而其专业性㊁权威性的特点却在跨界㊁共享㊁融合等趋势发展的过程中限制了研究院的发展ꎬ特定领域的限制ꎬ使其未能很好地沟通外界大环境的信息㊁能量和资源ꎮ尤其是在 双创 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ꎬ科研院所的这种滞后性逐渐凸显ꎬ有些科研院所已经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系统了ꎬ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ꎬ不利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建构ꎮ(五)创新过程忽视用户需求ꎬ社会痛点未得关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ꎬ一方面要及时对传统的生产㊁营销及发展方式进行变革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ꎻ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用户的需求ꎬ坚持 用户为王 的全新思想ꎬ以此为基础为创新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是竞争格局创新差异化ꎬ引领新领域发展ꎮ关起门来自己做是创新最大的障碍ꎬ要想创新首先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一切的出发点ꎮ当前ꎬ在创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ꎬ各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ꎬ却忽视了用户的需求ꎬ地方中存在的很多推动创新的 需求源 未能得到重视ꎮ无论是地方政府ꎬ还是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等ꎬ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是其目光追随的重点ꎬ对用户需求却缺乏关注ꎬ 政-产-学-研 未能达到 用 这一环节ꎬ这样就源于此ꎬ这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地方协同创新大同小异的局面ꎮ所有层面都围绕着高层ꎬ却忽视了创新发展的痛点问题ꎬ这是一种根基不稳ꎬ没有生命源泉的创新机制ꎮ二㊁从创新角度出发给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建议(一)健全协同创新制度体系ꎬ明确创新主体权利义务制度是各项活动开展的依照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ꎬ首先要在响应党中央㊁国务院 双创 精神ꎬ在创新创业已有的政策和制度上ꎬ着重强调 双创 工作中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ꎬ加快地方协同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ꎬ促使各部门密切交流ꎬ促使创新政策的协同效应得以有效发展ꎮ建立这样的体系ꎬ最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政府的角色㊁权力和职能ꎮ促进地方清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ꎬ要做到权力的明确ꎬ使政府简政放权ꎬ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透明化监督ꎬ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的效能ꎻ推动 放管服 改革进展ꎬ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职能ꎬ逐渐转型为服务型政府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公共服务㊁宏观管理以及政策引领等方面的水平ꎮ其次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也要对地方协同创新中高校㊁科研院所㊁用户及行业企业的权利㊁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确ꎬ使他们能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ꎬ进而各抒己见ꎬ推动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ꎮ特别是要推动 政 产 学 研 用 一体化合作关系和保障制度的建立ꎬ使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地位和云从程序在制度层面得以明确ꎮ(二)制订协同创新目标规划ꎬ构筑地方创新发展生态如果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没有目标可言ꎬ那么这将是一个不实际的存在ꎬ其作用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地方协同创新系统在之后的发展改革中ꎬ其涉及的各方面主体ꎬ包括地方政府㊁科研院校等ꎬ都应该参与到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中长期构建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中ꎮ相较于其他机制ꎬ地方创新机制同样是由虚拟的沟通交流体系㊁创新行动体系㊁组织领导体系以及信息反馈体系几个部分构成ꎬ要想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得理解ꎬ并且将其转化为工作方式方法ꎬ就必须要明确分解㊁界定地方协同创新之际的高年㊁作用㊁结构以及内容ꎮ不同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不同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此ꎮ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机制ꎬ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设定重点问题㊁所需条件以及目标效果等ꎮ(三)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ꎬ激发协同创新持久动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研究可得ꎬ利益分析是地方协同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ꎬ要在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协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意见ꎬ进而为地方协同㊀㊀㊀(下转第10页)三㊁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工作质量的措施(一)提高政工师的素质在国有企业中员工人数较多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ꎬ政工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ꎬ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ꎬ这样才能更好处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ꎮ在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言谈技巧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ꎬ这样才能为员工化解各种矛盾ꎬ并为员工树立正面㊁阳光的形象ꎮ在国有企业中担任政工师一职ꎬ必须要对该岗位有充足的热情ꎬ并热爱自己的岗位ꎻ同时还需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及家人ꎬ给员工最大化的关爱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ꎮ尤其是针对一些深陷困境的员工ꎬ在心理上安慰和辅导员工ꎬ促使与员工之间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ꎻ还需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新方式ꎬ最大化实现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ꎮ(二)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ꎬ促使企业拥有健康的发展方向ꎮ所以政工师必须要意识到岗位的重要性ꎬ并注意自己的工作应以企业为中心ꎮ政工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时ꎬ还需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ꎬ改善工作方法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ꎮ政工师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就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到其中ꎬ做好本职工作ꎬ针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ꎬ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解决ꎬ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ꎬ促使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全面㊁深入地开展下去ꎮ(三)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不断诞生ꎬ那么在政工师工作中ꎬ就应该把当下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ꎮ在终身学习理念下ꎬ政工师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ꎬ必须要不断给自己充电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做到与时俱进ꎬ同样还需要多读多写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念始终走前企业的最前面ꎮ政工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文化素养ꎬ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求ꎬ促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ꎮ这些对于政工师而言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政工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ꎮ四㊁结语综上所述ꎬ政工师是员工之间良好的润滑剂ꎬ是国有企业幕后工作者ꎬ是企业组织与氛围的营造者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在国有企业中ꎬ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ꎬ只注重自己是员工ꎬ做好本职工作即可ꎮ而政工师的存在主要是对这些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ꎬ改变员工的认识和思想ꎬ拓展员工的知识和视界ꎮ而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ꎬ对国有企业政工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ꎬ所以当下必须要提高政工师的素质ꎬ坚持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的工作质量ꎮ参考文献:[1]张伟.政工师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ꎬ2018(8):89-90.[2]高艳红.国有企业管理中政工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探究[J].青年时代ꎬ2016(13):227.作者简介:崔海荣ꎬ青海西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ꎮ(上接第2页)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ꎮ为此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ꎬ应肯定企业盈利的性质ꎬ为企业的利益提供保障ꎬ使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甚至解决企业在营销㊁人才供给及生产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ꎬ使企业能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利润ꎬ大大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ꎬ进而使其创造性得以激发ꎮ其二ꎬ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ꎬ对所有创新所得收益根据各个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分配ꎬ多劳多得ꎮ其三ꎬ完善奖励机制ꎬ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的奖励ꎬ进而激发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机制ꎬ并为推动机制发展而发挥自身能力㊁智慧ꎮ(四)培育合作共赢创新文化ꎬ营造平等参与互动氛围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ꎬ必须得到重视ꎮ要想有效推进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ꎬ就必须要重视文化的力量ꎬ一是要重视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发展ꎬ同时要一次为基础对地方特有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ꎬ推动平等㊁共赢协同创新文化的发展ꎬ升级发展创新型文化ꎮ地方政府首先应改掉 以官为尊 的传统固守思想ꎬ大力发挥自身的服务能力ꎬ树立合作和责任观念ꎬ利用有利条件为协同创新发展营造氛围ꎬ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代工作用ꎬ保障和支持协同创新的发展ꎮ高等院校应不断升华和延伸大学文化ꎬ在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团队协作㊁联合攻关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优势ꎬ要将其特有的文化创新的传承的功能进行有效发挥ꎬ进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ꎮ当前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一种ꎬ可合理的对其进行融合发展ꎮ三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创新型文化的培养是构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第一步ꎬ随之还要对地方传统文化㊁行政文化㊁企业文化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有利的吸收ꎬ形成系统创新文化ꎬ进而促进新时期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ꎮ作者简介:杨静ꎬ谢金良ꎬ廊坊职业技术学院ꎻ王峰ꎬ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ꎻ王海伟ꎬ廊坊市第四中学ꎮ。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共同承担风险与责任,达到创新能力的协同增强与创新成果的相互促进。
它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也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协同创新具有多个理论基础的支撑,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当一群产业中的企业共享同一市场、相似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时,通过彼此的互补性发展,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完整产业链,进而实现创新的跨越性突破。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跨企业的合作创新形式,恰好符合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
创新网络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它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创新力,还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
通过构建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与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能够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协同创新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产生的,通过构建创新网络,不同企业可以共同分享创新成果,从而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向前发展。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是创新的根本源泉,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开发与释放。
协同创新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能够更好地整合各自的创新能力与知识资源,形成总体的创新优势。
同时,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共同学习、共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协同创新具有多个内涵要素,主要包括创新资源的共享、创新过程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创新资源的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基础。
不同企业拥有各自的创新资源,通过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补。
例如,企业A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而企业B在市场渠道拓展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的共同提升。
创新过程的整合是协同创新的核心。
在协同创新中,不同企业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将各自的创新活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而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培养模式和机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内涵与意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的封闭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协同创新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能够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尽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合作主体目标不一致政府追求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侧重于科研成果的产出。
由于各主体的目标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2、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等现象,降低了合作效率。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3)二、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5)2.1 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6)2.2 现状概述 (7)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9)三、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 (10)3.1 指导思想 (11)3.2 基本原则 (12)3.3 主要目标 (13)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14)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5)4.2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16)4.3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17)4.4 强化协同创新资源整合 (18)4.5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19)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1)5.1 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22)5.2 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 (23)5.3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24)5.4 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7)6.2 展望未来 (29)一、内容综述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政策、金融、产业、科研和用户需求的全面整合,形成创新合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政策引领: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科研支撑: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参与:充分发挥用户需求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作者:辜建军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17期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依靠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现。
本文结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阐述并界定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内涵,说明企业开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提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政产学研;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09-02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显得日益必要。
企业比其他创新主体能够集结更多的资源,不仅仅在政策支持上优先,在资源、市场的获取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方式推动了自身发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技术创新一再得到认同与支持。
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限制,技术创新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借助其他资源、组织进行协同创新,扬长避短。
若想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经这个优势,就需要不断丰富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不同的要素,与技术创新主体或组织共同、相互作用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由于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强大支持,可以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道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 研究述评创新是信息、知识时代应用广泛的概念,自从熊彼特提出广义的创新概念,包括多种创新形式,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等[1]。
发展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开展对创新的研究,特别是针技术创新研究,这对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alt Rostow 提出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并确认“技术创新”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2]。
浅析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
浅析 "政产学研用创 "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摘要: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科研产业的发展,很多医院都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实施中。
医院和政府都注重创新,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提高了医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是在医学事业展现“政产研学用创”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契机,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本文针对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展开探究。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模式从“产学研”三位一体逐渐发展到“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了医院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创设了六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1]。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在改变,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需要不断创新。
从政产学研用创等主体的各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战略实施,使得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由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政府构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并且把创新引入到高校和企业中,引导用户在创新过程中成为主体。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的发展,然后又进一步变为“政产学研用”,到最后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可见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用户和应用成为了企业的主体,用户成为了市场中心,重新定义了市场力量,减少了技术创新的盲目性[3]。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现状模式虽为创新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企业对于这样全新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很难参与到其中,积极性不够高。
医院对于这样的模式也不适应,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4]。
另外,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体系也不够健全。
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部分企业和医院关于“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创新还不完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政府对于资金的投入量就关乎到创新模式的发展。
“政产学研用创”模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完全有利的,只要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有效衔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 率长期偏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技术能力未有普遍 提升;二是科研立项、资助缺乏规划和监督,造成 低水平重复研发而浪费经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 驱动发展投入大、见效慢[5];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 未能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资源与利 益共享机制,造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短期 化、表象化,不能建立起真正长期有效、牢固深入 的合作共享关系;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缺 乏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缺乏对创新促进发展实 际效果的研判和监督、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 够强的公共服务支撑。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08 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所指:“中国的创新系统 就像‘群岛’,各岛屿间没有充分联系,难以形成溢 出效应”[6]。基于此,通过运用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将协同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结合,整合各种 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创新资源合力的协同创新 概念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大对协同创新的中介扶持力度,促进协同创新的顺
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汐.走向辉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 “产”的内涵。 “产”主要指产业,就是由 诸多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
体,最具有创新动力。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是自 负盈亏主体,创新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死存 亡,所以企业最具有创新热情;另一方面,企业是 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最了解创新方向,也最 具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
节、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在科研成果实现之
后还要尽快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付诸应用,实现科 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用户需求是协同创新的目标与导向。用户需求 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只有明确了市场需求变
化,才能促进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以目
标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则以培养企业与
市场需要的人才、产品、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 研究机构则以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研究成果快速 向实用技术转化导向,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纽带。
3) “学”的内涵。 “学”主要指高校。由于体 制原因,我国高校无论是在人、财、物等资源基 础,还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都具有巨 大优势,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和研究 机构一起构成科技创新链中的 “发动机”。
4) “研”的内涵。研究机构与高校既有相同之 处,如科研资源聚集,科研优势突出等,又在管理 体制、研发目的与重点等方面与高校有所不同。但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中,研究机构与高校一 同扮演了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生产者的角色。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 002 - No.1 Jan. 2014,Total No.240
权责利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在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基 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统筹规 划,指导或者引导协同创新体的未来发展。最后, 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关于创 新过程中的利益分享、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形成一 个独立的创新主体。总之,基于协同创新是国家创 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模式,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的新进展,其合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 的建立与完善[10]。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5) “用”的内涵。 “用”有两层含义。首先是 指目标用户,在产学研合作中,协同创新的落脚点 应当放在目标用户的需求上。这就使协同创新成果 有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 “用”还指应用。实 践证明,任何新的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上述 两层含义之间相互联系:目标用户的需求就是科技 创新成果应用的目标,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也就 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所以,将目标用户纳 入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不仅是要分析目标用户 (即市场),更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介入机制,使用户 和广大消费者能够介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 来,使用户需求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目标,并使目 标用户在介入中不仅能参与协同创新,更能对协同 创新的利益进行分享,从而成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 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分析对象。 4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功能地位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由此,最大限度整合 创新资源、协调更多创新力量就成为当前以协同创 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2]。 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为什么要协同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要求以尊重和激励人的首创精神为前 提,以保护创新成果为基础,以实现创新成果价值 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3],可以说,创新 驱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由上述协同创新内涵可以看出,政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 构、目标用户等要素,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 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发 挥政府的宏观调整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功能,提 升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 安排。与传统产学研结合相比较,政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体现了对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在创新活动中的 作用,即在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创新资源配置 和通过市场来检验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考 虑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通过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 引导与扶持作用,趋利避害。
1)“政” 的内涵。从参与主体角度来看, “政” 首先是指政府,具体来说是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 府部门、政府机关、政府机构等。从合作的功能角 度看,这里的 “政”,还指 “政策”等相关制度工 具。政府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任务,主要就是通过制 定政策、加强引导和监管,为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 的运行环境。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长效发展的 问题之一就是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 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基金项目]2013 年西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SF1307-6) 收稿日期:2013-09-22;修回日期:2013-12-25 作者简介:陈 波(1972-),男,陕西安康人,博士,副研究员,所长助理,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研究, E-mail:chenbo7510@。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年 1 月 总第 240 期 - 001 -
协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影响。首 先,需要构建有助于整合各种创新力量的组织机 构。目前各地都通过兴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 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打造将创新产品的制造、运 用、服务、管理融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其次,需要 有开展协同创新的统筹规划。协同创新的特点在于 各创新力量在组织体内是一种紧密型合作,有着共 同的发展目标、相互配合的分工体系、较为一致的
重 点 关 注 Significant Attention
1.2 什么是协同创新 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等创新理念不同,协同创新主张以国家意志的引导 和机制安排,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发挥各自 能力、整合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快技术推 广应用和产业化。可以说,有各种主体协同开展产 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成为当今科技 创新的新范式[7]。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强 调整体性,即政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存 在,是内在要素的有机集合而非简单相加,特别是 在系统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整 体性;二是动态性,指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要 素及其结合方式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 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
显然,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 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种力 量,或者说,从构成要素而言, “政产学研用”包 含了政、产、学、研、用五个部分[11]。
在汉语中,协同一词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 意 思 , 而 在 英 文 中 协 同 有 synergy,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coordination 等多种表述。1971 年,德 国学者 Haken 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 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 为,结果产生了 “1+1>2”的协同效应[8]。随后,这 一思想被管理研究者应用到企业新产品开发 (NPD) 领域,并最终扩展至企业与价值链上下游 企业、互补企业,甚至竞争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 和销售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运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 结合日趋紧密,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 重视和深化,并以 “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索企业 与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之间如何通过要素的 互动形成创新合力。
企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主体,在 “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也应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对 社会需求了解最为清楚,对市场反应也最灵敏,是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者。只有以企业为主 体,才能明确协同创新发展的方向,才能有效集聚 力量,进而使协同创新有效扎实开展。企业的主体 地位还体现在企业既是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和创新 风险的承担主体,也是创新课题的决定主体、创新 成果的转化主体以及创新利润的分配主体。可以 说,企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在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研”是协同创新的智力支撑。高校与科
注 Significant Attention 资源、良好的
科研条件与完善的科研环境,所以说 “学、研”是 协同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作为科技创新的 重要研发中心,大学与研究机构还需要围绕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