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https://img.taocdn.com/s3/m/39b972936bec0975f565e207.png)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101班姓名:王小波学号:2010211089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5b17247e21af45b307a86d.png)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目录摘要................................................................................IAbstract ...................... ......................................................... ......................................................... .................. II一、绪论....................................................... .........................................................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0976743e5f0e7cd184253695.png)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作者:王远飞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4期摘要:30年来我国靠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学习借鉴国外比较优势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比较劣势。
我国需审时度势,全面客观分析比较优势得失,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陷阱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27-02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未来中国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一、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得失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我国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无可质疑。
30年来我国正是靠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的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部分地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个别劳动者权益受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差距都在拉大。
二、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史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
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fbd5f05ef7ba0d4a733b82.png)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摘要:中国与巴西同属金砖五国成员,分别为亚洲和南美洲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目前两国双边贸易取得了稳步发展。
本文主要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01-2003三年间以及2008和2010年中巴两国之间的SITC0类产品的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
选取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标对中巴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以及对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的分析,得出中巴两国的综合贸易形式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产品差异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最后对如何发展我国同巴西的贸易关系、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拓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巴产业内贸易G-L指数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78-02引言目前,巴西已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0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33.77亿美元。
其中巴西从中国进口值为307.8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值为2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60.2%和46.0%[1]。
两国的相互贸易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对全球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现状及概况,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其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得出相关结论。
一、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的现状1.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概况1.1中巴贸易的现状最近几年,中巴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两国之间的全局性、战略性和互利性合作日益增多。
从2009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品等,而巴西对中国出口主要是豆类产品、铁矿砂、机电产品、钢材、纸浆、汽车零件等[2]。
中国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因此在巴西市场上很受欢迎。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研究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f56ed7b0717fd5360cdc87.png)
韩国
韩朝战争后: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 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 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70 年代:
韩国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改 变了韩国的工业结构,使其轻工业的比重逐 步下降,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进入了重 化工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二、后发国家比较优势转变和赶 超发达国家的经验
日本和韩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两个国 家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时都遵循比较优势 的原则,其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利用静态比 较优势谋求财富的绝对增长,且根据产业 结构和比较优势变化的一般规律,谋求比 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和相对竞争地位的提高。
日本
战后初期日本的生产要素禀赋状态是:资本存量 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土地面积狭小,国内资 源贫乏,原料资金不足,只有劳动力过剩。
日本优先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 轻工业以及大量使用劳动力的造船业为日本迅速 积累资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重点投资煤炭、 钢铁、电力等基础产业,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打下 良好的基础。
进入60年代以后,要素禀赋结构与战争刚刚结束 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存量提高,劳动力价格 有了明显的增长,比较优势由劳动力转移到了资 本。
国内经济学家林毅夫: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 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 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 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 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一个发展 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 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 的要素禀赋结构。
我们的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适 当超前扶持、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在中短 期必须尊重静态的比较优势现状,仍以现 实优势产业为主体,但同时重点关注潜在 比较优势,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植,不断 推动比较优势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d3d5e0f705cc1755270924.png)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34,705
31,640 25,722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21,453
17,995 12,900
21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30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PPF的相互 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 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8255ffba0d4a7302763a70.png)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本、劳动力与资源这三大要素禀赋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最重要。
只要要素禀赋提升上去了,技术、产业等会自然而然与发达国家一样。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生产禀赋论实际上是三要素说,即将资本与利息,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联系一起论述,并不涉及经济关系的讨论。
所以对生产禀赋论先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观点。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
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
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057c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9.png)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阐述,也重视实证分析。
在数据来源上,本文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权威数据库、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资料,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为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关注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等学者的完善,形成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那些在生产中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9e562961711cc7930b716e7.png)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二、判断改错题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A二、判断改错题1.×。
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2.×。
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二、判断改错题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二版)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二版)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d17a1f242336c1fb95e12.png)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2.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4.转口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5.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所谓劳动分工,就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劳动分工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同形态的社会所共有的现象。
6.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使用的价格。
这种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为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1.A2.B3.A4.B5.A6.A7.D8.D9.D 10.B 11. 12.D 13.A 14.A 15.B 16.A 17.B 18.A 19.A 20.B 21.B三、多项选择题1.AC2.ABC3.BC4.BC5.ABCDE6.ABC7.ABCD8.ACD9.ABDE 10 .ABCD四、简答题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的。
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2.国际贸易涉及的范围广泛,性质也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按货物的移动方向划分,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
(2)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新古典贸易理论作业4-5答案
![新古典贸易理论作业4-5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95b66a4431b90d6d85c70f.png)
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作业一、名词解释1、H-O理论2、产业内贸易3、要素密集度逆转4、里昂惕夫之谜二、计算题1、已知:生产每单位小麦投入1单位劳动力、5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布匹需要投入10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
又知,发生贸易之前,美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2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美元;英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1英镑、每单位资本价格为4英镑。
计算:(1)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进行分工?用比较利益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分工?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试求:(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3、已知: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 产品需要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
又知,发生国际贸易之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3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6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
计算: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进行分工?4、现有A、B两个国家,小麦、棉布两种产品,两国分工前生产1单位相关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状况如下表所示:请问:(1)A国和B国分别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如果A、B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分工之后A国用2蒲式耳小麦与B国1码棉布相交换,A国与B国的贸易利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三、作图分析题1、给定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前提,若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而消费偏好不同,两国之间存在分工与贸易的可能性吗?请作图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中印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中印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33697a680203d8cf2f24cd.png)
国际贸易论文:中印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又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分析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整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仅在“量”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从“质”的角度来讲却远不如印度。
总体来说,与印度相比,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基数较为庞大,但近年来印度服务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处于快速上升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以传统服务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发展较为缓慢,巨额的贸易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
相反,印度新兴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均高于我国,表明印度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所占比重比我国大,其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要优于我国。
第二,未来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上的关系是竞争与互补并存,并且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两国间服务贸易的关系互补性将要大于竞争性。
首先,从中印服务贸易竞争性的分析中发现,印度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不仅高于我国,甚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从中印两国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与印度出口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我国在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印度竞争力较强的却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部门,这也更加说明我国与印度存在较大的贸易合作潜力与发展空间。
第1 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地不断调整,服务贸易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程度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与传统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具有附加值高却资源消耗低的特点,发展服务贸易有助于提高本国的就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一国的经济増长。
如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加快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速度,降低了服务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推动了世界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017 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进一步扩大到5.3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4%左右,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也提高到23.16%。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055ca0a5a417866fb94a8e47.png)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2019.8)问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一、运用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分析深圳消费电子产业的竞争力。
二、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成因有哪些。
三、请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电动摩托车的竞争力来源。
四、试用内部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企业生产规模巨大的优势。
五、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六、说说什么理论可以解释我国大量专业工业园区的优势。
七、试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会在哪个阶段获得优势。
八、请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关系。
九、代表性需求如何带来了比较优势?请举一例子说明。
十、外部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珠三角的家电出口优势。
答题区:(请标明题号)一、运用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分析深圳消费电子产业的竞争力。
外部规模经济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深圳城市竞争力,在开放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是深圳产生强大城市竞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培植关键产业的城市集群是提升深圳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取向。
深圳市已成为我国电子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在我国所占比重较高。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一贯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创新氛围的营造。
在区位上,深圳位于华南产业基地内,毗邻广州,具备靠近客户的优势。
深圳毗邻香港,经济发达,深圳电子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具备优势。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配套条件优良。
深圳金融产业发达,电子产业发展易于得到资金支持。
1、产业规模大;2、自主创新环境优越;3、政策支持到位;4、产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5、产业链齐全;6、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7、战略新兴产业全国领先。
二、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成因有哪些。
产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增大,垄断优势全完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成本上升。
1、标准化产品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产品生产技术和规模己经成熟且标准化,国内外仿制品充斥:产品定型,需求扩大,垄断优势削弱。
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5e8b50804d2b160b4ec080.png)
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摘要】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出现大量的农产品贸易逆差。
本文利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两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两国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主要的贸易形式为产业间贸易。
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企业能得到最大的贸易利益。
【关键词】中巴农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研究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
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参与产业内贸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长,贸易逆差也在不断增长。
据农产品进出口年度总值表(2000—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以及进口额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口额比出口额上升地更加迅速,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7年的40.8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81.6亿美元。
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总值排位表中,巴西排在美国之后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
其进口额占2008年总进口额的14.98%,比2007年增加82.19%,增长的幅度非常大;而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消费国总值排位表前20位中,却根本没有巴西。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为日本、美国、香港、韩国等。
可以看出我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逆差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09年5月,中国与巴西签署协议,同意取消对进口巴西鸡肉的限制,并允许更多的巴西牛肉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快速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
2009年1—10月,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f12683a4d4d8d15abe234e4d.png)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不过,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达到赶超的目标。
相反,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成绩。
日本和紧随其后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被誉为“东亚奇迹”的发展经验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关于东亚奇迹,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的解释。
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它们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在50、60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
形形色色的赶超战略的鼓吹者和实践者,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视为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经济的同义语。
为了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执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不得不高度动员有限的资源,人为地扶持、优先发展一两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换句话说,是一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
在此要素禀赋条件下,为了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地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他产业则将得不到最起码的资本。
结果,所扶持的产业,固然在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下可以成长起来,但在保护下必然缺乏竞争力。
受压抑的产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资本,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因而,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的提高只能落空。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79a431168884868762d6ac.png)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
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
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
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比较优势理论PPT课件
![比较优势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3ae382312b3169a551a4cf.png)
精选PPT课件
25
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Fra bibliotek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
表6 2000年—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TC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精选PPT课件
26
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
表7 2000年——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MI指数 根据UNComtrade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精选PPT课件
10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第二阶段:以“H-O”理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以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 称H-O理论)为代表。 李嘉图的理论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 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H-O理论认为,在 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相 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 形式上的差别。
精选PPT课件
19
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
相关信息
Michaely指数:
又称“Michaely波动指数”,主要功能在于衡量经济变数 每年变动平均程度的大小,其衡量的值代表波动的大小, 亦即经济变数稳定程度。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MI=X_{ij}/\sum X_i-M_{ij}/\sum M_i
精选27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2000年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mi指数根据uncomtrade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而得精选28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2000年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rca指数精选29案例分析中国巴西进出口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中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制成品方面初级产品出口优势开始转弱这种趋势变化既体现了中国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加快贸易发展模式以及优化出口结构的体现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08f11130508763230121210.png)
一、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1、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在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分析和阐述比较优势学说之前,首先做出了一下一些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2)实行自由贸易(3)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4)生产成本不变(5)不存在运输成本(6)充分就业,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7)商品交换采用无物交换方式按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占有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广泛的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因而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要素禀赋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俄原理。
其主要特点是产业区位论。
俄林认为区际和国际贸易是区际和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区际和国际分工又是产业区位的反映。
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1)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工资、利息和地租,而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任何商品生产的成本。
(2)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4)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6)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3、相同点:(1)两者都是从各国的生产要素角度来考虑问题的;(2)两者都属于比较利益学说的范畴;(3)两个学说的都主张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对于自己国家有较大利益的产品,同时去进口那些在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商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4)他们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贸易;(5)它们都认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国家的财富,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6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 容 请输入答案
![36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 容 请输入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cc6e5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0.png)
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概念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
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
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
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
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
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
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
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
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
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
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
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
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
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
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
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
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
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
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
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
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
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
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
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
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想巴西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排名前几位的商品如下图所示。
从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上半年巴西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11213百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32.9%,其中出口额最大的商品类别是机电产品,为5085百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34.8%,占比45.4%;化工产品1536百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占比13.7%,纺织品及原料1028百万美元,同比下降45%,巴西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2016年1-6月,合计进口76.5亿美元,占巴西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8.2%。
自中国进口大类产品几乎全线下降,其中,第一大类进口产品机电产品进口降幅高
达34.8%,另两类主要进口产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进口降幅接近或超过50%,是造成巴西自中国进口下降的主因。
总体来看,由于2015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巴西政局不稳、经济陷入衰退,其货币雷亚尔走软,造成其进口需求下降较多,自多数主要进口伙伴的进口降幅均超过其进口平均降幅。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产业,但优势程度已开始下降,这一点从出口额的下降也体现出来了。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相对发达国家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而且相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巴西的物产丰富资源充足,资源比较优势比较明显,是资源密集型的出口。
巴西自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国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和劳动,为劳动和技术密集型。
RCA指数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计算公式是:RCAij =(Xij / Xtj)÷(XiW / X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 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计算可以得出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植物产品的RCA指数为6.93,矿产的RCA指数为1.55,纤维素浆、纸张的RCA指数为2.88,贱金属及制品的RCA指数为1.25,食品、饮料、烟草的RCA指数为3.8,活动物;动物产品的RCA指数为4.1。
由此可以看出西的植物产品,纤维素和纸浆,活动物、动物产品,食品、饮料以及烟草的RCA指数均大于2.5,因此此三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矿产品的指数在2.5-1.25之间,因此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也很大。
计算中国向巴西的出口产品可以看出,中国向巴西出口的化工产品,RCA指数为为2.1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
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陶瓷、玻璃,这些制成品,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对于巴西也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
机电产品,塑料、橡胶,运输设备,这些制造品的指数中国的均大于巴西,因此比较优势大。
从要素角度分析,与巴西相比,中国在初级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中国具有中等较强的竞争优势,巴西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也以机电、化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因此,中巴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这一要素禀赋。
综上所述,中巴双方应该各取其长,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自身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优势互补、共赢,共同提高和改善两国的贸易环境及两国的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