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官职介绍共50页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識(職官、科舉)設官分職,太古亦有之,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因神龍負圖而得祥瑞),故以龍命官(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
中官為黃龍)。
共工氏以水紀(受水瑞),故以水命官。
神龍氏以火紀(受火德),故以火命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也),黃帝受雲瑞,故以雲命官(春官為青雲,夏官為赤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但唐堯以前官所治者為天事,唐堯以後,官所治者為民事,夏商周三代沿襲古制,至周為最備。
《周禮》保存了完整的西周設官分職的制度。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以塚宰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三,地官以大司徒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八。
春官以大宗伯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
夏官以大司馬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九。
秋官以大司寇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六。
冬官以大司空為行政長官,此篇在漢時就失傳了,其屬官不可考,就上述五官來看,就有346個官職。
可見其建制之全。
六官分掌邦治(天官)、邦教(地官)、邦禮(春官)、邦政(夏官)、邦禁(秋官)、邦土(冬官)。
唐時中央各部就有仿《周禮》六官的味道,見頁876表。
秦漢以後,對三代官制有所沿襲,也有所更革。
由於歷代建制不同,其設官分職的情況就不盡相同,所以不可能作詳細的講解,只講一些與閱讀有關的一些職官方面的常識。
教材按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三個方面介紹,我這裏仍然是作提示性的講解。
一、中央官制中央是與地方相對而言的,古代的中央即朝廷,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秦以前為王),但皇帝不是官,《說文》對“官”字的解釋是:“史(吏字之誤)事君也。
”官是事奉君上的人,帝王是被事奉的對象,故不算官之列。
古代的官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央機構的官員更是如此。
中央機構分首腦機構、行政部門、監察彈劾機構、文史機構、內務機構等。
1.首腦機關秦代以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組成首腦(中樞)機構,丞相分左右二丞相,古人尚右,故右丞相位在左丞相之前。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科举是一种选拨官员的制度,而科举考试的官职对于官员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科举官职及其分类,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举官职分为两类,分别是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中央官职是指在朝廷中服职的官员,地方官职则是指在地方政府中服职的官员。
首先是中央官职。
其中最高级别的官职是九品中正(九品以上均为贵族),九品中正是指名列九品官员之首的中央官员。
其下分别是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和一品。
一品官员是最高级别的中央官员,除了一品官员外,其他官员的级别又可以按照等级分为正品、副品、从品、宣品和散品。
九品中正及九品以下的官员,主要负责各种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
他们可以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如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而一品官员则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他们通常担任重要的决策职位和监察职位。
如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掌握政权;都察院大学士,负责对朝廷及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三公等。
除了中央官职,古代中国还设有地方官职。
地方官职主要是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安维护。
根据不同的地方行政级别,地方官职可以分为府、州、县、乡等不同级别。
府级官员一般由京官担任,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而地方官员则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
科举考试对于官职的选拔至关重要。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不同的等级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官职。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义考试和策论考试。
经义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而策论考试则主要考察考生对时事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通过多次科举考试的选拔,最终可以晋升到不同的官职。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官职不仅决定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决定了他们在朝廷和地方政府中的权力和责任。
高级官员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而低级官员则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和管理任务。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狱中杂记》
大辟:斩首。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 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 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劓即割鼻子 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 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类型
考场
考中学生
县试 童生试 府试
院试
县 府 府、州
童生 生员(秀才)
乡试 桂榜 省会(三年一
(秋闱)
次,农历八月) 举人
第一 第二 第三 解元
会试 杏榜 (春闱)
殿试 金榜
京城 (乡试次年三 月)
皇宫 (会试同年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月)
贡士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会元
状元 榜眼 探花 (鼎元)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上对 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士科考试。 答案:D 应为“殿试”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 )
奉常 郎中令 (宗庙 (宫殿 礼仪) 警卫)
卫尉 太仆 廷尉 (宫门 (马 (司法 警卫) 政) 审判)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外 (皇族、(租税钱 交和 宗室 谷财政收 民族 事务) 支) 事务)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 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召,召请。)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 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夹带
中央官制变迁
一、秦汉的三公制
秦朝中央设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 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 位同后世的宰相。
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 一次朝官们在 一起吃瓜,有苍蝇 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 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
• 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 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
• 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 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 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
• 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 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
•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
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
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
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贬:降职。
出:京官外调。
•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 ⑤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 市市长。
• ⑥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⑦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 副县长。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1.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便成为历代君主的名称。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才废止。
2.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为“天子”。
商称帝,周称王,秦以后称皇帝。
《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的“天子”与“可汗”互文,则为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丞相:“丞”与“承”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意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始置于战国,为百官之长,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根据皇帝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又称为相国。
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4.御史大夫:秦、汉时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
战国时称御史,为记事兼纠察的职官。
西汉时为三公之一,丞相缺位时,往往以御史大夫代理,相当于副丞相。
汉武帝临死前,曾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后改称大司空。
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掌中枢机密,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5.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各国的“相”。
又,明清时也称知县为令尹。
6.枢密院:封建时代的官署,始建于五代。
宋朝时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和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两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明代废除。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按唐制,三省同为最高国务机构,一般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实际上是三省长官共同负责的中枢机构。
8.中书省:魏晋时始设。
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在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行政的总汇。
9.门下省:东汉时始设侍中寺,晋朝称门下省。
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
10.尚书省:东汉时始设。
唐代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清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
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 “社稷”代称国家。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 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 于今天的“小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官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是由朝廷任命的。
官职从低到高,可分为九品官、六部官和九卿等。
九品官:九品官是指从九品中正到九品左右丞等职位。
九品官大多是地方上的官员,管理城市、乡村、兵部等部门。
六部官:六部官是指从正五品卿到正九品员外郎等职位,六部官负责朝廷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九卿:九卿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殿中侍御史等职位,九卿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的各个部门。
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科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举、会试和殿试。
课举:课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层筛选。
凡是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要通过课举考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课举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二层筛选。
凡是通过课举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试一般在省级城市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等。
会试由主考官负责,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后一层筛选。
凡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考试。
殿试考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有机会被授予功名。
官职与科举的关系: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科举是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晋升官职的通道。
官职和科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了解官职科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官职介绍
中国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 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 曰:‘君赐不可违也。’” 桂榜:乡中试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 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 绽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 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 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 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 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 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 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诸事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科举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官职介绍50页文档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