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考人际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6、人际关系对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4)人际关系的类型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9)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7、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1)理论方面a、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b、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d、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的界线2)实践方面a、协调、优化人际关系b、预防、消除人际障碍c、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d、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8、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有哪些?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9、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社会测量法、统计法、人际关系评估法、10、观察法有哪些要求?1)必须在被调查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中进行,否则便失去了真实性2)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3)对观察的内容必须有详细的记录4)观察必须防止主观片面5)观察的结果应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11、人际关系评估包括哪些内容?1)社会测量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2)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3)人物推定法4)自然观察评估法5)心理测评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一、名词解释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自考人际关系学章节核心考点

自考人际关系学章节核心考点

自考人际关系学章节核心考点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45)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45)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 )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2.提出公平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弗罗姆C.亚当斯D.费斯汀格3.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决策者试图________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 )A.缩小B.平衡C.扩大D.忽略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对他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累计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5.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

”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 )A.运气B.能力C.努力D.任务难度6.习得无助现象的归因与________有着密切关系。

( )A.可以控制的结果B.不可能控制的结果C.问题的原因D.问题本身7.由某种行为的诱发而产生一系列行为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为( )A.行为稳定性B.连锁反应C.行为链D.行为习惯8.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 )A.思想B.动作C.意志D.情绪9.一个喝醉酒的人,摔倒在路边无法爬起,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意帮助他,以下原因哪种是最有可能的?( )A.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B.旁观者对他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C.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D.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10.想吃肉又怕发胖所引起的冲突,属于________型冲突。

( )A.接近—接近B.接近—回避C.回避—回避D.双重接近—回避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利益是人际关系的是指:(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在人际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4.新型人际关系——网际关系。

5.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梅奥于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6.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多学科方法论的统一。

7.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8.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对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9.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

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10.人群关系理论也成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梅奥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11.梅奥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管理论的新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强调“以人为中心”;(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4)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试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12.人际关系及其理论的四个主要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13.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又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为马斯洛。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其中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2014年10月真题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2014年10月真题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2014年10月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1.“人际关系学说”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是【】A.《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B.《德意志意识形态》C.《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D.《人们玩弄的游戏》2.起源于“格式塔理论”的人际关系理论是【】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B.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C.人际交换理论D.戏剧交往理论3.不属于“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特点”的是【】A.以女性依附男性为核心B.以等级差别为准则C.以土地占有为标准D.以血缘关系为基础4.“人要脸、树要皮”,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A.利益因素B.心理因素C.尊严因素D.情感因素5.在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是【】A.心理关系B.竞争关系C.人际关系D.血缘关系6.在时间上,人际关系的建立不需要经历的阶段是【】A.疏远阶段B.依附阶段C.注意阶段D.融合阶段7.作为“影响人际关系内在因素”而存在的“社会因素”指的是【】A.自然环境、空间距离和习俗礼仪B.社会地位、职业类别和知识层次C.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法律法规D.社会制度、社会群体和意识形态8.“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被称为【】A.态度B.动机C.兴趣D.个性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按照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的价值观分类应属于【】A.政治性价值观B.理性价值观C.美的价值观D.社会性价值观10.“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一般都是年龄、性别、学历相同或相似;身份、地位、级别相当或条件、能力相似”这说明嫉妒心理具有【】A.对等性特点B.指向性特点C.普遍性特点D.潜隐性特点11.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用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的“四窗格理论”来衡量可把其归为【】A.透明的窗格B.隐蔽的窗格C.不透明的窗格D.未知的窗格12.“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其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此情形被称为【】A.点化式批评方式B.交换式批评方式C.委婉式批评方式D.比拟式批评方式13.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法律的作用偏重惩罚B.法律关系有文字规定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律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唯一依据14.在穆斯林国家不能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体现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A.习俗礼仪B.空间距离C.价值观念D.道德规范15.“如果与某人交往可以得到较多酬赏,那么就越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则会终止交往”其属于“人际交换理论基本原则”中的【】A.成功原则B.刺激原则C.价值原则D.理性原则16.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由此推及其对人诚恳、友善、乐于助人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而当我们发现某人懒惰时,便由此推及其为人刻薄、自私、冷漠等一系列不良品质”,这些推及出来的结论并不是我们通过认知了解到的,而是凭着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的结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5)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5)

.浙江省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______过程中所形成的______关系。

2.态度由认知成分、______成分和______成分构成。

3.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为:第一,______阶段;第二,______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4.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单线型、______型、偶然型和______型。

5.霍桑实验由______实验、福利实验、______实验和态度实验组成。

6.社会测量法,又称______测量法。

由______提出。

7.修茨根据人们不同需求,分成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即包容的需要、______的需要和______的需要。

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______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______。

9.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三种:即累加模式、______模式和______模式。

10.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______与______的主动掌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关系”作为专有名词是在( )提出的。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末2.社会交换理论是由( )提出的。

A.梅奥B.米德C.霍曼斯D.戴尔3.由P-0-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 )理论。

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4.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B.反比C.等比D.对比5.“好聚不如好散”缘于( )。

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6.控制源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B.凯利C.韦纳D.罗特7.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能力属于( )因素。

A.内在B.外在C.不稳定D.不可控8.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称为( )传递。

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资料

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资料

自考人际关系学真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的实质是〔B 〕A.血缘关系B.利益关系C.亲缘关系 D.地缘关系2.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 C )A.角色冲突B.角色期望C.角色扮演 D.角色完成3.1964年出版的关于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著作《人们玩弄的游戏》的作者是( D )A.霍曼斯B.戈夫曼C.马斯洛 D.伯恩内4.人们通常使用“共同言语〞来说明是否存在建立人际关系的根底,足以说明的是( B )A.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B.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C.精神产品的生产方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修养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5.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时间上需要经历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层次是指( A )A.依附阶段B.吸引阶段C.融合阶段 D.注意阶段6.人际交往最主要的手段是〔A 〕A.言语手段B.物质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人际交往条件的是( B )A.交往的时间和空间B.交往频率C.交往动机 D.交往距离8.人际交往中的血缘关系不包含...〔D 〕A.兄弟关系B.夫妻关系C.代际关系D.业缘关系9.应酬型人际交往多指一般性的交往关系,其功利性( A )A.较弱B.较强C.适度 D.因人而宜10.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不包含...〔B 〕A.自然环境因素和空间距离因素B.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心理障碍等因素C.习俗礼仪因素和道德标准的因素D.价值观念因素和法律法规因素11.提出三维人际关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A.P·贝尔斯B.莫雷诺C.赫茨伯格 D.舒兹12.正确的公平观不包含...〔D 〕A.公平是有条件的B.公平具有时代性C.公平具有文化性 D.公平是绝对的13.相容原则是指( )A.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恰当B.交往双方相互体谅,替对方着想C.交往中宽容待人,忍耐性强,对人宽宏大量D.交往双方相互了解,相互换位思考14.美国心理学专家爱德华·蒂·霍尔在其撰写的《无声的空间》一书中认为,个人空间的地域距离范围是( C ) A.0~46cmB.46~122cmC.122~610cm D.610cm以上15.在非言语沟通中,咳嗽属于( )A.辅助言语符号系统B.光学——动力符号系统C.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D.视线接触符号系统16.俗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适度的自我暴露技法中指的是( B )A.透明的窗格,也叫公开自我 B.不透明的窗格,也叫茫然的自我C.隐敝的窗格,也叫隐敝着的自我 D.未知的窗格,也叫未知自我17.在西汉时期,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慨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恶少胯下钻了过去。

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答案

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际关系学说”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是(A)A、《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B、《德意志意识形态》C、《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D、《人们玩弄的游戏》2、起源于“格式塔理论”的人际关系理论是(B)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B、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C、人际交换理论D、戏剧交往理论3、不属于“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特点”的是(A)A、以女性依附男性为核心B、以等级差别为准则C、以土地占有为标准D、以血缘关系为基础4、“人要脸、树要皮”,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C)A、利益因素B、心理因素C、尊严因素D、情感因素5、在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是(C)A、心理关系B、竞争关系C、人际关系D、血缘关系A、疏远阶段B、依附阶段C、注意阶段D、融合阶段7、作为“影响人际关系内在因素”而存在的“社会因素”指的是(B)A、自然环境、空间距离和习俗礼仪B、社会地位、职业类别和知识层次C、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法律法规D、社会制度、社会群体和意识形态8、“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被称为(D)A、态度B、动机C、兴趣D、个性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按照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的价值观分类应属于(B)A、政治性价值观B、理性价值观C、美的价值观D、社会性价值观10、“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一般都是年龄、性别、学历相同或相似;身份、地位、级别相当或条件、能力相似”这说明嫉妒心理具有(A)A、对等性特点B、指向性特点C、普遍性特点D、潜隐性特点11、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用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的“四窗格理论”来衡量可把其归为(C)A、透明的窗格B、隐蔽的窗格C、不透明的窗格D、未知的窗格12、“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其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此情形被称为(B)A、点化式批评方式B、交换式批评方式C、委婉式批评方式D、比拟式批评方式13、以下观点错误的是(D)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律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唯一依据14、在穆斯林国家不能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体现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A)A、习俗礼仪B、空间距离C、价值观念D、道德规范15、“如果与某人交往可以得到较多酬赏,那么就越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则会终止交往”其属于“人际交换理论基本原则”中的(C)A、成功原则B、刺激原则C、价值原则D、理性原则16、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由此推及其对人诚恳、友善、乐于助人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而当我们发现某人懒惰时,便由此推及其为人刻薄、自私、冷漠等一系列不良品质”,这些推及出来的结论并不是我们通过认知了解到的,而是凭着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的结果。

全国2014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4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329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 A )5-142A.业缘关系B.亲缘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2.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 D )1-7A.血缘关系B.亲缘关系C.地缘关系D.利益关系3.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C )1-8A.人际关系的历史性B.人际关系的客观性C.人际关系的社会性D.人际关系的情感性4.原本和谐的夫妻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由和谐→矛盾→分居→离异的变化。

这种情形属于( B )1-12A.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特点的表现B.人际关系的变动性特点的表现C.人际关系的情感性特点的表现D.网际关系的新特点的表现5.下列既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又是评估人际关系的方法是(A )1-27A.社会测量法B.社会调查法C.人物推定法D.统计法6.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在以下研究方法中实际上也属于一种观察法的是(B )1-26A.文献法B.实验法C.参照测量法D.社会调查法7.提出“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一观点的是( C )2-32A.梅奥B.马斯洛C.马克思D.赫茨伯格8.马克思的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的观点出自( B )2-34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9.马斯洛的“七种需要理论”出自于( D )2-41A.《科学心理学》B.《存在心理学探索》C.《人性能达到的境界》D.《动机与个性》10.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被称为“创造性的需要”指的是( C )2-41A.认识与理解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追求完美的需要11.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2-53A.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B.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C.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D.美国学者雅各布·莫雷诺12.下列属于人际关系形成的先决条件是( D )3-74A.相互接触B.相互补充C.相互悦纳D.人的生产13.人际交换理论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10月全国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原则,即方法论原则是( )A.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B.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礼貌原则,互利原则C.人道原则,择善原则,适度原则,相容原则D.积极原则,理解原则,自律原则,实践原则2.“在一个人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这一观点属于霍曼斯人际交往六个基本原则中的( )A.价值原则B.成功原则C.满足原则D.理性原则3.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舒兹B.赫伯特C.米德D.马斯洛4.虞晓骏先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一文中列举的网际关系的四个特征是( )A.相互接触性,相互近似性,相互补充性,相互悦纳性B.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复杂性C.情感性,变动性,依附性,等级性D.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5.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反映的是人际关系正向功能中的( )A.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B.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1C.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D.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6.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属于人际关系显性要素中的( )A.交往手段B.交往环境C.交往目的D.交往内容7.在1977年出版的《语言与交际》一书中将体态语言划分为动态无声、静态无声两类的学者是( )A.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B.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C.美国著名学者卡克·W·贝克(Beck)D.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8.将人际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的依据是( )A.按人际关系的内容B.按人际关系联结的内在纽带C.按人际关系不同特征D.按人际关系不同程度9.在经济关系所包含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消费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生产关系1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在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的价值观分类中属于( )A.理性价值观B.美的价值观C.政治性价值观D.社会性价值观11.影响人际关系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年龄因素B.性别因素C.仪表风度D.理想信念12.上海市黄浦区委、区政府为了做到执政为民,在信访工作中创建了“黄浦区市民接待服务中心”,这种作法在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中可以归结为( )A.相容原则B.适度原则C.择善原则D.积极原则13.在美国,父子上下两代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甚至祖孙之间也可以直呼姓名,表示平等、友好、亲密。

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

语言:指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具有意义的符号,包括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辅助语言。

物质手段: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

交往过程可区分为:单线式,指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交往结果单一的交往。

多线式,放射式交往,即交往主体出于同一交往目的经过不同的交往路线而达到同一交往结果。

凝聚式交往,即若干交往主体出于不同的交往目的与同一个交往对象进行交往。

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1、利益因素:指金钱、财产、权利、声誉、信息、知识、时间、空间、感情、友谊等。

2、情感因素: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于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在感受;是人们对于环境和条件,对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3、尊严因素。

社会化的必要性: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人在生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

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是传递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人际交往是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

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主要表现:1、消除孤独,交流情感;2、减轻痛苦,增加快乐;3、减少疾病,延年益寿;05经济关系有宏观、微观之分。

宏观经济关系一般指集团之间或阶段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微观经济关系一般指个人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在互动中结成的关系。

交换关系是交往双方各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或货币与对方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需求的关系。

消费关系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对政治的界定:1、政治是道德;2、政治是决策活动;3、政治是权力;4、政治是管理活动;5、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道德关系:指人们在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内所发生和结成的关系。

法律关系:人们依据法律规范而结成的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管理 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以及 情感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情绪传染理论
情绪传染理论认为,人们 的情绪状态会相互传递, 从而影响彼此的情绪和行 为。
情感社会学
情感社会学研究情感在塑 造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的作 用,以及情感如何被社会 因素所影响。
互动的行为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在不确定的 情况下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 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
研究人际关系形成、发展 和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
朋友关系
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建 立的友谊关系。
同事关系
恋人关系
男女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 建立的相互关系。
Part
02
人际吸引理论
相似性吸引
总结词
人们通常会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信念和人格特质 的人所吸引。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 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 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与他 人互动。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 要是由外部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可以改变 人的行为。
Part
04
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概述
01
依恋理论主要探讨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认为这
详细描述
接近性吸引认为,人们与那些经常接触和互动的人更容易建立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频繁 的接触增加了彼此的熟悉程度,从而促进了亲近感的产生。在工作场所、学校等环境中
,接近性吸引是很常见的现象。
Part
03
人际互动理论
互动的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与已有 认知或价值观相冲突的信息时, 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从而激发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科目:人际关系学1.1.人际关系1.2.人际关系学1.3.系统性原则1.4.文献法1.5.观察法1.6.实验法1.7.社会调查法1.8.社会测量法1.9.统计法1.10.第一手文献1.11.第二手文献2.1.人际交往2.2.人群关系理论2.3.安全的需要2.4.尊重的需要2.5.角色扮演2.6.角色期望2.7.角色实现2.8.戏剧交往理论2.9.剧班2.10.人际交换理论3.1.宗法关系3.2.先决条件3.3.具体条件3.4.悦纳3.5.时间条件3.6.冷淡3.7.网际关系4.1.人际关系的结构4.2.交往主体4.3.交往对象4.4.交往手段4.5.语言手段4.6.交往情境4.7.单线式交往4.8.多线式交往4.9.人际关系的功能4.10.社会化4.11.自我意识4.12.整体效应4.13.互补5.1.经济关系5.2.生产关系5.3.交换关系5.4.消费关系5.5.政治关系5.6.道德关系5.7.社会公德5.8.职业道德5.9.法律关系5.10.宗教关系5.11.血缘关系5.12.夫妻关系5.13.代际关系5.14.地缘关系5.15.业缘关系5.16.趣缘关系5.17.非对抗关系5.18.平等型关系5.19.对立型关系5.20.主从型关系5.21.合作型关系5.22.竞争型关系5.23.主从一竞争型5.24.亲密型关系5.25.冲突型关系6.1.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6.2.生理需要6.3.健康6.4.需要6.5.动机6.6.兴趣6.7.理想6.8.信念6.9.价值观6.10.能力6.11.性格6.12.自我概念6.13.社会地位6.14.职业类别6.15.知识层次6.16.交往的频率6.17.道德6.18.法律6.19.社会制度6.20.群体6.21.群体规范6.22.群体压力7.1.原则7.2.平等原则7.3.诚信原则7.4.礼貌原则7.5.互利原则7.6.人道原则7.7.择善原则7.8.适度原则7.9.态度适度7.10.表情适度7.11.相容原则7.12.积极原则7.13.理解原则7.14.换位思考7.15.自律原则8.1.羞怯心理8.2.自卑心理8.3.嫉妒心理8.4.自私心理8.5.猜疑心理8.6.孤僻心理8.7.报复心理8.8.辅助语言符号系统8.9.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8.10.人际认知8.11.首因效应8.12.近因效应8.13.晕轮效应8.14.刻板印象8.15.归因8.16.交往互动8.17.自我意识8.18.人格8.19.自我修养9.1.自我挫伤9.2.抱负水平9.3.自我介绍9.4.驱惧9.5.制怒9.6.体态语9.7.说服10.1.同学关系10.2.班集体10.3.亲属10.4.朋友11.1.代际关系11.2.代沟11.3.竞争11.4.涉外名词解释题答案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014自考人际关系理论

2014自考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学一、单选题1、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2、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3、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复杂性(5)变动性4、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5、交往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往往受交往者情感的影响和支配。

人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结核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6、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并把它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开始了专门的研究。

7、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8、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梅奥等人通过8年的“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9、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10、文献的收集方法主要有:(1)查阅文献目录及索引(2)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

(3)网上查询 (4)抄录与复印1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12、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13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14、所谓的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15、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16、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对他们1927年~1932年期间在霍桑工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较系统地阐述了上述思想,提出了人际关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17、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他的动机理论18、戏剧交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9、人际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夫斯教授。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菲斯汀格——社会实在理论
—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参照他人的标准,使 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是一个 “社会比较过程”。
— 团体内有必要开展人际交往,使团体活 动协调有序。
(二)人际交往的需求
舒茨——人们对人际关系需求的三个向度
包容的需求
➢ 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
控制的需求
➢ 主动控制型;被动控制型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了解 不同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了解 人际关系的划分 掌握 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熟悉 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掌握 人际认知的含义
掌握 人际认知的特征
熟悉 人际认知的内容 掌握 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熟悉 人际吸引的含义与过程 熟悉 人际吸引的规律 掌握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社会关系及其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要素
➢ 相互认知: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 情感互动: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 交往行为: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不同视角下人际关系的特点
➢ 从心理学角度看:交流 ➢ 从社会学角度看:共性、本能;秩序状态 ➢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传播 ➢ 从文化学角度看: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交关系网
— 人际间的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逃避某种
惩罚,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获 — 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 侧重于交往中的功利性因素
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
—向他人表现自己;人的交往有不同的 动机和目的;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手 段。
—斯奈德:自我监察 —强调在交往中树立自我形象
•知人善助,助人为乐; •知人善去,量才用人.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第一篇: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发稿:2007-5-4 21:54:27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

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

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

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等,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

交往动机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么。

一、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

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

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

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学一、单选题1、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2、 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3、 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 (2)历史性(3)客观性(4)复杂性(5)变动性4、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5、交往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往往受交往者情感的影响和支配。

人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结核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6、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并把它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开始了专门的研究。

7、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8、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梅奥等人通过8年的“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9、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10、文献的收集方法主要有:(1)查阅文献目录及索引 (2)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

(3)网上查询 (4)抄录与复印1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12、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13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14、所谓的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15、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16、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对他们1927年~1932年期间在霍桑工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较系统地阐述了上述思想,提出了人际关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17、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他的动机理论18、戏剧交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9、人际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夫斯教授。

20、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原理,把人际交往看做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21、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 1、成功原则2、刺激原则3、价值原则4、剥夺—满足原则22、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23、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际关系24、奴隶社会人际官司的主要特征是依附关系25、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有以下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3、以土地占有为基础26、吸引阶段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初级阶段、即交往对象彼此之间进入了角色性接触和交往。

如:打招呼、聊天、工作上的联系及生活、学习上的互相帮助等。

27、适应阶段—如果随着接触机会的增多和交往的频率的增加,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了解加深,心里距离缩小,就可能进入逐渐适应阶段28、融合阶段— 随着交往双方彼此适应程度的增加或者适应水平的提高,人际关系将进入融合阶段。

29、依附阶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层次。

30、网际关系突破了是迄今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最为复杂、最为广泛、最为宽阔、最为开房的关系的结构。

31、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的交往者。

32、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活动的指向者或接受者33、书面语言在人际交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书信,一种是书文34、体态语言是指体态与意义相结合,以表现与观察为传播方式的语言符号35、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辅助语言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声音转换、停顿、沉默等。

类语言是指那些声音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

36、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自然性逐渐减弱,社会性不断增强。

37、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8、血缘关系不仅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久远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一种互动性最强,对人的影响力最大的人际关系。

39、雷维奇的八类型划分—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

40、生理需要是人际交往活动最原始最根本的动机41、本能型交往是人际交往最原始最低级的形式42、原则型交往是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

43、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44、能力总是与活动相联系45、性格是通过比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6、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队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47、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价值观分为六类:(1)理性价值观(2)美的价值观 (3)政治性价值观(4)社会性价值观(5)经济性价值观(6)宗教型价值观48、法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性法律,如通常所说的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兵役法、等、,另一种是专一性法律如:保护森林的行为规范。

49、互利原则体现了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动机50、面部是人体表情最丰富的部分51、羞怯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52、在社交中,由于过分注重希望自己的社交表现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结果反而造成自我紧张,引起敏感性羞怯心理53、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蒂.霍尔成为“人类空间统计学”的奠基人54、视线接触符号系统是指通过目光接触表达各种情感、态度、观念的符号系统。

55、行为习惯修养是指行为习惯修养是指人们通过修炼,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56、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57、日本人忌讳绿色、荷花。

法国人不能送菊花。

英国人不能送百合花、在法国男人向女人赠送香水,就有过分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

二、多选题1、多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复杂性(5)变动性2、多选:(1),人际关系的确立条件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人际关系的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4)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3、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5、 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礼貌原则、互利原则、人道原则、择善原则、适度原则、相容原则、积极原则、理解原则、自律原则等。

6、 在实践方面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 8、对文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1)查阅文献目录及索引 (2)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

(3)网上查询 (4)抄录与复印9、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10、 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近似(3)互相补充(4)相互悦纳11、相互悦纳的具体条件主要有优美、回报和得失。

12、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并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这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关系的变化节奏加快(2)人际关系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3)人际关系由向更新发展13、口头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交谈,一种是独白。

14、动态无声体态语言包括手势,运动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

15、人际关系的条件主要包括: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时间、交往频率、交往的距离等16、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主要有利益,情感,尊严17、交往情境通常变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如心愉快心情、尴尬局面、矛盾冲突等。

交往情境实质上是人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心情有机统一18、相互激励的因素主要有:群体压力。

人际比较。

参与竞争19、经济关系主要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0、平等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双方或多方地位是平等的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及人格的平等21、按好坏程度划分 —亲密型、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22、维持型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双方互不认同、双方互不理解、双方关系没有激化、双方关系的不稳定性23、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24、平等的相对性具体的表现在:(1)平等性是有条件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2)起点和机会是均等的25、平等是现实的(1) 平等是具有时代性(2)平等具有地域性(3)平等具有文化性(4)平等是发展变化的26、诚信原则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做到:1.以诚相待 2.信守诺言 3.老少无欺27、人际间平等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人格上的平等28、人际间平等交往的方式:平视法、对等法、尊重他人的价值、满足对方需要29、引发人的交往动机因素:1.内在因素2.外在因素3.目标因素 30、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害羞的人是性格较为内向的人,喜欢独居且少有社会活动。

在分析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他们归纳了四个方面,第一是天性、第二受挫性、第三、文化因素、第四、社会因素、过度使用网络会造成人们的孤独感、隔离感过度使用网络会加重羞怯心理31、制怒是自我克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善于忍耐,二是平等待人,三是转移怒气,四是建立固定的条件反射。

32、优化自我的性格可采用的主要技法有:多读好书、注重交往、內省吾身、做到慎独、选择座右铭33、人的心理状况至少受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环境的影响、三是年龄因素的影响、四是生理状况的影响34、为了体现对对方人格的尊重批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避免触及对方短处、(2)避免否定对方人格、(3)避免否定对方未来、(4)避免牵连家庭亲友35、谨慎使用公开批评方式,如果属于以下情况应当尽量不要选择公开批评:(1)错误轻微、后果不严重、(2)下属、亲人或孩子在场、(3)虚荣心、情绪反应强烈、(4)没有摸清犯错误的原因36、加强自我管理的技法:一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做到洗耳恭听,正确对待有责改之,无责加勉、二是从经常的自我反省中认识自己,做到一日三省吾身,严于解剖自己、三是从人际交往中认识自己、四是从社会生活实践和体验中认识自我37、 失恋后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很多,主要有1、理智思考法2、志趣转移法3、寻求社会支持法 4、精神自慰法38、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认识和把握竞争的特性:1、社会竞争的普遍性2、竞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3、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结合三、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2、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