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等积规律》经典专题点拨教案
探究四年级数学积变化规律的教案设计
探究四年级数学积变化规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积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能够通过观察数之间的相乘的规律、找出数之间的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积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找出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组讨论或小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们想到或回忆起积的概念和性质,例如“小妹出去买东西,花了3元,回来又买了2本书,每本4元,她一共花了多少钱?”等。
2.探究积变化规律(1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积之间的规律和变化,通过小组讨论来总结规律,并把他们的成果报告给全班。
比如,5×2=10,5×3=15,5×4=20,5×6=30等,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找出积之间的关系,例如以5为底数的积每增加1,都要多5,最后得出一个结论5的n次方即为n个5的乘积。
3.巩固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小A 每天跑步三圈,每圈跑1.5千米,如果他坚持运动30天,他总共跑了多少千米?”等,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求解出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让学生探究更多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
4.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总结出积变化规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乘法运算和实际问题解决的作业,前者是巩固的作业,后者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作业。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1.教学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小游戏、实际问题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探究四级数学积变化规律的特点和性质,从而更好的理解积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对其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堂探究积变化规律的课程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积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找出数之间的关系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与此同时,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方式,让他们更好的去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教案
三一文库()/小学四年级〔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教案〕小学四年级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如果三角形的底不变,高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同样若三角形的高不变,底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这说明;当三角形的面积变化时,它的底和高之中至少有一个要发生变化.但是,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时发生变化时,三角形的面积不一定变化.比如当高变为原来#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三角形在面积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本讲即研究面积相同的三角形的各种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便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 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②底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该底所对的角的顶点是同一个点或在与底平行的直线上,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它们所对的顶点同为A点,(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同时也可以知道△ABC的面积是△ABD或△AEC面积的3倍.#例如在右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它所对的两个顶点A、D在与底BC平行的直线上,(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例如右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ABC的高是△DBC高的2倍(D是AB中点,AB=2BD,有AH=2DE),则△ABC的面积是△DBC面积的2倍.###。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课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PPT课件)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
2.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3.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了解。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推导过程。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1.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2.1 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2.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4 教学步骤1. 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为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3.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分析积的变化规律。
3.3 合作交流3.4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彻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3.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5.2 辅助材料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6.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强调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规律的内涵。
7.2 注重数学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7.3 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的乘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倍数相乘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究新知:(1) 出示例题:计算 2 × 3,3 × 4,4 × 5 的积。
(2) 学生计算并观察积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计算 5 × 6,6 × 7,7 × 8 的积。
(2) 学生独立完成,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4. 拓展提高:(1) 出示拓展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5. 总结反馈:(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2. 板书内容:(1)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的乘积。
七、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理解。
2.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理解。
2.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请大家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运算,比如说,2乘以3等于6,3乘以4等于12。
那么,如果我们将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例子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例子,2乘以3等于6,2乘以6等于12。
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将一个因数2扩大到原来的2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请大家再来看一个例子,3乘以4等于12,3乘以8等于24。
同样地,当我们将一个因数3扩大到原来的2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师:通过观察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我们将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3.学生举例验证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自己的例子来验证这个规律。
你可以选择任意两个因数,将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然后计算积的变化。
(学生举例并验证)三、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1.基本练习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些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
(学生做题)2.提高练习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提高练习。
请大家观察这些题目,找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做题)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当我们将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不仅掌握了这个规律,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教案分享
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教案分享。
一、课程目标1.能够理解乘法的本质即相同数的累加。
2.能够熟练掌握积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口算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3.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出积的变化规律,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主要涉及到积的基本概念、积的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掘出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将用乘法计算出数的积,例如:2×7=14,3×5=15,4×6=24,5×8=40,让学生看数字的规律,进一步明确数字属性和变化规律。
2.新知讲解a.积的基本概念:积是指由若干个相同数加和得到的结果,例如2+2+2=6,可以简单的用2×3=6表示。
b.积的计算方法: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是横式计算法,乘数写在横线上面,被乘数写在竖线下面,将乘数的每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再将结果相加,最终得到积的大小。
c.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例如:将4乘以5,再将结果乘以2,最终得到40,也就是4×5×2=40,进一步明确数字属性和变化规律。
3.课堂练习a.课堂练习一:将数字2、3、4、5、6混合排列,让学生两两相乘求得积,发现乘积的变化规律。
b.课堂练习二:给出实际问题:“班级里有4个小组,每组5个人,班里共有2个这样的班级,班级中总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口算出2×4×5=40。
4.总结归纳让学生将乘积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将多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最后进一步推理发现了乘法的本质即相同数的累加。
五、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带家庭作业,让学生练习乘法口算,加深对乘法的印象,同时也巩固了积的概念和乘积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加深对乘法和积的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自主发掘乘积的变化规律,学习思维更为灵活。
4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2.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验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计算,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4. 应用: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3. 检查学生在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动画、图片等。
2. 实验材料:用于学生进行实验的材料,如纸张、尺子等。
3. 练习题:针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
4. 教学视频: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视频。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准备填空:(1)、5扩大3倍是(),扩大6倍是(),扩大10倍是()。
(2)、75缩小3倍是(),缩小5倍是()。
(3)、3200缩小10倍是(),再扩大5倍是()。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一猜1、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有多少只手?10人呢?2、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3、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人越多,手越多,手指头也越多)4、结合上面学生计算手指头的结果板书:10×2=2010×20=20010×200=2000启发学生该题除了利用口算以外,还可以利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来快速写出答案。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2):对课题进行质疑三:教学新课(1)出示尝试题,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出示)6×2=12 80×4=3206×20=120 40×4=1606×200=1200 20×4=80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先来汇报第一组)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四年级数学积变化规律探索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变化规律探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的积的概念。
2.积的计算方法。
3.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子说明积的概念,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也有3个苹果,那么他们手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的积的概念。
2.讲授环节(1)积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黑板、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积的计算方法,如:2×3=6,3×4=12等。
(2)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给出5个数的积:1×2×3×4×5=120,然后要求学在一分钟内计算1×3×5×7×9的积,并将答案告诉教师。
教师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以下10个数的积:1×2×3×4×5×6×7×8×9×10。
学生计算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把答案和上面的积做比较,看看是不是什么规律。
(3)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数的积,然后讨论积的变化规律,看看有什么规律可以总结出来。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然后在班级内展示自己探索的结果。
3.锻炼环节(1)练习积的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完成,并在答案正确的情况下抢答。
(2)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小明家有10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教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性理解数的概念,在情景中体验积的变化规律。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思维的能力。
3.诊断评价法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时反馈及课后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积的变化规律课程: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2.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积的变化规律吗?二、观察积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出示一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2.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三、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出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六、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3.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积的变化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引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 新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系列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观察这些算式的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例如:2×3=6, 4×6=24, 8×9=72, 16×12=192...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规律的应用条件。
(三) 练习巩固1. 基础练习:给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判断积会变大还是变小。
2. 提高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答。
(四) 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个规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找一些生活中可以用到积的变化规律的例子,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检查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全套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全套教案全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积的概念;2.能够利用不同的运算符对数字进行运算,并计算得到对应的积;3.能够观察和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2.小石子或其他小物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老师拿出一堆小石子(或其他小物品)给每位学生一颗,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石子的形状和颜色。
2.老师问学生们:“你们知道两颗石子的总数是多少吗?”鼓励学生们思考回答。
3.老师指导学生用加法的方式计算得到两颗石子的总数,并用黑板或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Step 2:引入新概念1.老师告诉学生,刚才的计算过程其实是在计算两个数的和。
两颗石子是两个数,用加法运算得到的结果称为和。
2.老师问学生:“如果我们用乘法运算来计算两颗石子的总数,你们知道结果会是多少吗?”再次鼓励学生们思考回答。
3.老师指导学生用乘法的方式计算得到两颗石子的总数,并用黑板或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4.老师告诉学生,用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称为积。
并解释积的概念。
Step 3:观察变化规律1.老师将两颗石子的形状改变,例如将一颗石子分成两半,或者将一颗石子折成一半。
2.老师让学生们观察石子的变化,并观察乘法运算得到的积的变化。
老师可以将观察结果记录在黑板或课件上。
3.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总结。
4.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总结,进行小组讨论。
Step 4:小组讨论1.学生们分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积的变化规律,并举出一些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2.老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各组的观察结果,并逐一展示在黑板或课件上。
Step 5:展示和总结1.老师邀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观察到的变化规律。
2.全班一起讨论和确认最终的积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在黑板上。
Step 6:巩固练习1.老师给学生们分发练习题或者组织学生们进行口头练习,让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计算积。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归纳,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图片中存在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数学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的积的变化规律。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4. 各组汇报总结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归纳,让学生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你寻找积的变化规律——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你寻找积的变化规律——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2.掌握通过分析数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设计适合的课堂内容和步骤。
一般来说,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乘法的定义、乘法口算的技巧、应用题的解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等。
1.乘法的定义乘法是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表示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形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借助口算,巩固学生的乘法技能。
2.乘法口算的技巧在进行乘法口算时,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教师可以通过乘法口算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例如利用倍数的关系、化乘法为加法等。
3.应用题的解法将乘法运用于生活中的问题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用方法。
例如,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格,计算周长或面积等。
4.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积随不同的因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找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究背后的数学道理。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演示、问题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强调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性质和规律。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发现和探究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学生的提问和探究中激发他们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来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应用。
三年级数学积的规律 教学设计
积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的规律引入
二、新课教学
1、读题,读懂题。
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汽车每时行驶60千米,问题是2时行驶多少千米呢?6时呢?12时呢?
由此呈现小汽车行驶情况表:
2、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要求生把每一个算式写下来〔为后面的观察打下根底〕。
3、抽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式。
并引导生说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4、思考:从表中,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3分钟〕
生:〔1〕速度不变,时间用得越多,路程就越长。
(2)速度不变,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路程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数的
几倍。
〔请在书上勾画〕
5、课堂练习。
6、缩小的例子并讲解。
7、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3.1.2积的变化规律(1)
四年级数学教案3.1.2积的变化规律(1)《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算术游戏,看谁算得快又准,我用笔算,你们用计算器。
528×14=264×14=132×14=师:我算出来了,你们算出来了吗?生:哇,老师真神!速度真快!结果真准!师:你们想知道我的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这么准吗?生:齐声说,想!师:我刚才是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学会了你也会像老师一样神。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激趣引出新颖而富有挑战可行的游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引出课题。
)二、激趣引入,发现规律前两周我们学校组织了书法比赛,为了奖励优秀的学生,我们决定为获奖同学买一些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盒画笔6元,买2盒要多少元?20盒呢?200盒呢?1.列式,计算。
(1)6×2=126×20=1206×200=1200(2).仔细观察这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情境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从数学的角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3).课件自学提纲:(四人一组)1,观察·计算·对比这组算式,思考并完成下面各题。
(1)第2,3题同第1题对比,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分别乘10,(),积各有什么变化?(2)你发现了什么?(3)根据你的发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6×400=6×800=(4)口算,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昌市第三小学数学符史明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现学生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参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合作,逐步形成良好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重难点:11(1)6×6×23”1(1②全班交流,并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③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最后引导概括: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整体概括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5×64=96017×16=27215×32=()17×32=()15×16=()17×64=()(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9页练习中的1——4题。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_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_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摘要:《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
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猜你感兴趣:1.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2.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5.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积规律
【三角形等积的基本规律】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如,在图1.32中,D是BC的中点(即BD=DC),则△ABD与△ACD 的面积相等。
(等底同高)
【三角形等积规律推论】由三角形等积这一基本规律,可以推出下面几个结论。
结论1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公共的底边,且这底边所对的顶点所在直线,与这底边平行,则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例如,在图1.33中, A1A2的连线与BC平行,则△A1BC与△A2BC的面积相等。
结论2 在两个三角形中,若相等的底在同一直线上,底所对的顶点在与底平行的另一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如图1.34中的△A1B1C1与△A2B2C2,它们的底B1C1=B2C2,并且底同在直线B1C2上,顶点A1、A2的连线A1A2,与B1C2平行,那么△A1B1C1与△A2B2C2的面积便是相等的。
结论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被分成了n等分,并把这些等分点与顶点连结,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被分成了n+1个等积的三角形。
例如图1.35中,BC被点D1、D2、D3、D4、D5分成了六等分,则△ABC 的面积也就被AD1、AD2、AD3、AD4、AD5也分
成了六等分。
即△ABD1、△AD1D2、△AD2D3、△AD3D4、△AD4D5、△
结论4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另一个三角形底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例如,在图1.36中,△ABC的高AD,和△A払扖挼母逜扗捪嗟龋珺C=3B BC的面积,便是△A—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