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
组承袭晚唐 画风的佳作。
崇福 寺 弥 陀殿 是供 奉 阿 弥 陀佛 的大 殿 , 宽 面
七 间, 进深八椽 , 规模宏伟 。 内佛坛上塑巨像三 殿 尊 , 间为 弥 陀佛 , 曲坐 于 高 大 的佛 坛之 上 。 明 盘 两
走上 了与儒学相融合 的道路 ,寺院经济雄厚起 侧塑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 佛学 来, 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 , 建立了宗派、 完成了体 上 称 之 为 “ 方 三 圣 ” 阿弥 陀佛 , 译 又 称 无量 西 。 汉
(9 )端坐从 化 , 子依 西 国法 阁维之 , 28 , 弟 焚燎 累 日, 而尸
犹坐 火 中, 永不灰 烬 , 乃移还 石室 内 。后 西域人 竺定 , 字
安世 , 晋咸 和 中往其 国 , 自观 视 , 亲 尸俨 然平 坐 , 已三 十
余年 。” 高僧传》 卷十 , 《 , 神异下 ,晋 洛 阳娄 至 山诃 罗蝎 《 [】 1 玄奘的《 8
所 。如《 高僧 传》诃罗 竭传 》 《 的记 载 :至晋 惠帝元康元 年 “
(9 ) 2 1 ,乃 西入 ,止娄至 山石 室 中坐禅 … …至元康 八年
【9 野葬也就是 林葬 。道 宣 的《 1] 续高 僧传》 中则说 印
度有 四种葬法 , 在上述 的三种之外 , 另有土 葬。这些 葬法 都 属于露 尸 葬 ; 就是 说 , 也 印度 的露 尸 葬中并 不见 石室 瘗 葬。 【0 尸陀林 , 名 saaa 2] 梵 ^vn 。又称作 尸 陀林 、 t 寒林 、 尸
朔 州 崇福寺 弥 陀殿 壁 画 内容浅 探
口 王时敏 李 国华
系 , 开 始 以 中 国佛 教 的 面貌 走 向世 界 。 同时佛 并 朔 州 , 门关 外古 州 治 , 云 十六州 之 一 。 雁 燕 崇 福 寺 , 阳古 刹 , 鄯 曾名 林 衙 寺 , 天 德 二 年 ( 10 金 15
寺院壁画调研报告
寺院壁画调研报告寺院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寺院壁画的现状和发展动向,本文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寺院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对寺院壁画艺术有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专业杂志,收集寺院壁画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起源、流派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调研:我们前往了本市多家寺庙,观赏了其壁画,同时与一些相关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对寺院壁画的看法和创作经验。
三、调研结果1. 寺院壁画的历史背景:寺院壁画起源于古代印度,最早用于佛教传播和宣扬佛法。
后来传入中国,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和文化特色,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2. 艺术表现形式:寺院壁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制佛陀、菩萨、罗汉等圣贤形象,描绘了佛经故事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有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题的寺院壁画。
3. 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寺院壁画在中国的寺庙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传统壁画在一些著名寺庙中得到保护和修复,以保留其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新寺庙也开始尝试创作新风格的寺院壁画,以更好地传达佛教思想和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四、调研得出的结论寺院壁画是佛教艺术的精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还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在现代社会,寺院壁画不仅在寺庙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新形态的创作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寺院壁画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五、建议1. 加强研究与保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寺院壁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壁画进行修复和保存,同时加强对壁画艺术的研究,推动其发展与创新。
2. 加强创作与传承:寺庙可以积极鼓励艺术家创作新颖的寺院壁画作品,吸引更多人对佛教艺术的关注;同时,加强对寺院壁画技法和传统艺术的传承,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022年陕西省公需科目继续教育网专业课丝路文化与中古中国考试答案
飞天形象在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玉质飞天则始见于()时期,造型多作昂首飞舞状,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佛教玉雕。
A、隋唐B、三国C、两晋D、南北朝正确答案:A,下列陈述中正确的一个是()。
A、时代越早的文物价值越大B、文物的复制品是假古董,故毫无价值可言。
C、文物的科学价值往往需要通过科学分析研究才能更全面的揭示出来D、文物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决定的正确答案:C古代壁画保护测绘时,需要根据保护对象所依托的建筑体量大小、平、剖(纵横)面图和各壁画展开图比例尺一般选择()至1:200范围。
A、1:5B、1:100C、1:1D、1:20正确答案:A唐代佛教兴盛,各种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特有的花卉形象,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想象中的花卉。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明朝中叶,在繁华的三吴地区,涌现了一批名振四海的书法名家,时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
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作“吴门三家”的()。
A、唐寅B、祝允明C、文徵明D、王宠正确答案:BCD按地质矿物学界对玉的界定,玉有硬玉、软玉之分。
硬玉主要指(),产于缅甸;软玉主要指()、()、()等A、翡翠B、新疆和田玉C、辽宁岫岩玉D、陕西蓝田玉正确答案:ABCD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州专诸巷的著名玉工有()。
A、鲍天成B、朱碧山C、陆子冈D、贾铨正确答案:C,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象征A、汉族;女真族B、汉族;契丹族C、汉族;吐蕃D、汉族;蒙古族正确答案:B,《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正确答案:A青铜器中的甗是蒸饭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食,称为鬲,下体用来煮水,称为甑。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是中国古代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收录了各个方面的生产技术,其中《珠玉篇》记述了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
A、《考工记》B、《开工天物》C、《农政全书》D、《梦溪笔谈》正确答案:B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哪些状态可以被看作文物古迹的原状?A、实施保护之前的状态B、历史上经过修缮、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能够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C、局部坍塌、掩埋、变形、错置、支撑,但仍保留原构件和原有结构形制,经修整后恢复的状态D、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而出现的污渍秽迹,荒芜堆积正确答案:ABC崇尚(新疆和田)羊脂白玉之风,始于().A、东汉B、西汉C、秦代D、战国正确答案:B在南方,那种虫类对古代木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A、蚯蚓B、蟑螂C、白蚁D、臭虫正确答案:C()是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形A、铜鼓B、青铜天亡簋C、储贝器D、鼎正确答案:AC唐长安城规整有序,李白在诗中描绘其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山西古代寺观壁画艺术特色及保护研究
2020·04壁画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在山崖或石壁上作画。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人们开始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墙壁上作画。
伴随历史的发展,佛教与道教传入,寺观壁画出现,且在隋唐时期成为古代壁画艺术的主体。
经过战争的烽火,大多数古代寺观壁画已消失,而山西地区由于历史机缘及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一些寺观壁画得以保存,留下了大批珍贵的艺术财富。
一、山西古代寺观壁画艺术特色(一)不同时期的山西古代寺观壁画在宋辽金时期,山西建造了许多寺观,统治者们醉心佛道,全国开始兴建寺观。
其中山西古代寺观保留至今的有30多座。
寺观中绘有大量壁画,虽然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有部分损毁,但是凭借现代科技,如今已经复原重绘了大半。
其中保留完整的遗作有宋代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壁画、金代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壁画。
宋代大雄宝殿壁画绘制在宝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采取连环画的绘画方式,绘制了“鹿母夫人本事”等佛教故事。
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的壁画包含各种佛像和胁侍菩萨像[1]。
金代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皆是具有唐风遗韵的佛教说法图,如释迦佛、妙吉祥、地藏王三菩萨等。
这些壁画生动地展示了宋辽金时代的社会风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材料。
元代的统治者与宋辽金时代的统治者有相同的爱好,醉心宗教文化,在全国各地兴建寺观。
山西被保留下来的元代壁画有芮城县永乐宫壁画、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等。
其中芮城县永乐宫三大殿中绘有壁画,分别是三清殿、重阳殿和纯阳殿。
这三大殿的壁画包含《朝元图》《仙游显化图》等,壁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神采飞扬,这三大殿的壁画将宋、唐的绘画技术与元代的绘画技术相结合,这也是永乐宫壁画的宝贵之处。
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壁画记录的是明应王在世时的生活场景,充分描绘了元代广西一带盛行的杂剧,为专家研究元代戏曲提供了宝贵资料[2]。
寺观壁画到了明代已经不再流行,各地的壁画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壁画的整体构图都呈现程式化的趋势。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摘要】本文主要对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的“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分别描述了壁画内容、莲花形柄香炉形象的特点、历史文化意义、艺术特点以及影响与传承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艺术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壁画形象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播方面的重要性,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历史文化意义、艺术特点、影响、传承、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朔州崇福寺始建于唐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其壁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为后人研究古代宗教、社会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的“莲花形柄香炉”形象是其中一处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内容,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该壁画作品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对于探究唐代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的“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揭示其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在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探讨其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特点,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该壁画作品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该形象在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对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为现代人们重新认识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遗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将这一独特的壁画形象带给更多人们的视野,并为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支持。
2. 正文2.1 壁画内容描述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的“莲花形柄香炉”形象是一幅描绘在墙壁上的精美艺术作品。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
寺庙内有许多珍贵的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莲花形柄香炉”壁画。
这幅壁画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莲花形柄香炉”壁画位于弥陀殿的东墙上,高约六米,宽约三米。
这幅壁画描绘了一个莲花形状的香炉,香炉形如莲花,花瓣上雕刻有各种花纹。
在香炉的顶部,有一个镶嵌有宝石的珠形盖子。
整个香炉由金色和彩色绘制而成,闪闪发光,非常华丽。
香炉正中央,有一朵绽放的莲花。
这朵莲花娇艳欲滴,花瓣细薄而富有层次感,内部的花蕊被细致地描绘出来。
莲花的根部放置着一些燃烧的香料,香炉中弥漫出丝丝清香。
在莲花形状的香炉旁边,有两只宝树。
宝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还有许多果实和花朵。
树下有一只仰面朝天的狮子,昂首挺胸,气势威严。
狮子象征着力量和尊贵。
在壁画的下方,还有一位修道者的形象。
这位修道者身着白色长袍,手持念珠,闭目冥想。
修道者的神情宁静,似乎与世隔绝,专注于心灵的修炼。
整个壁画的色彩非常鲜艳,运用了大量的金色和红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华丽和庄严的气息。
画面中的光影效果极好,给人一种温暖和祥和的感觉。
这幅壁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朔州崇福寺的艺术收藏,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艺术的瑰宝。
它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幅壁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寺庙的建筑和艺术。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该寺庙的弥陀殿壁画是一项非常珍贵的文物,她记录了佛教发展的历史和沿革,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其中,莲花形柄香炉形象是一种注重细节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特点和传统审美观。
莲花形柄香炉形象是指在壁画中出现的一种香炉形象,外形酷似莲花,香炉的柄部分则呈现出花蕾状。
这种形象在壁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见其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
该香炉的形状与莲花形象的理念相吻合,莲花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清净、高洁和不染的象征。
因此,在壁画中出现的莲花形柄香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佛教文化中的清净和圣洁。
此外,莲花形柄香炉在外观上也注重了细节的表现。
以壁画中的莲花形柄香炉为例,香炉表面的花纹和莲花形状都非常细致,这种细节的表现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追求,更是对佛教文化的敬重和呈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被视为美的体现和审美观念的表现。
因此,莲花形柄香炉在壁画中的细节表现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观。
山西朔州崇福寺简介
山西朔州崇福寺简介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原名云阳寺,始建于北周武帝时,唐代为兴圣宫。
宋崇福寺废兴已久,现仅存山门、天王殿、大雄
宝殿等。
山门是一座两层四柱三间的木构建筑,檐下斗拱有补间
铺作一斗三升五铺作一间的减柱造形式。
檐下有额枋,是宋人作品。
大雄宝殿是一座木构建筑,为明代所建,殿内供奉着释迦牟
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
三尊佛像均为明代所塑。
殿内左右两壁各有一幅壁画,生动
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鸟。
天王殿在大雄宝殿前,是全寺的主殿。
殿内正中供奉着四大
天王像,其中弥勒佛坐像是元代所塑。
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尊护
法神像:东为韦驮,西为伽蓝,二人神像造型基本相同,只是面
目神情各异;大雄宝殿的屋顶是木构建筑中最大的屋架形式之一——悬山式屋顶。
崇福寺的建筑布局与唐代兴圣宫极为相似。
—— 1 —1 —。
【古调】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
【古调】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名将尉迟恭奉敕建造。
辽时为林太师府署,辽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恢复为僧舍,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扩建寺院,建弥陀殿,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明代列为“朔州八景”之首,清代多次修葺,上个世纪末进行了较大规模修缮,始成今日盛况。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五进院落,十大殿宇,沿中轴线由向北为山门、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
轴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堂。
其中,弥陀殿与观音殿为金建,其余为明清建筑。
寺院主次分明,布局规整,规模宏大,气势巍峨,故有“大寺庙”之俗称,是雁门关外的著名佛刹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三大佛寺之一。
朔州崇福寺游记作文
朔州崇福寺游记作文
嘿呀,刚到崇福寺门口,我就被它那宏伟的建筑给吸引住了。
哇塞,那大门可真高啊,我都要仰着头才能看得到顶呢!
走进寺庙里,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佛像。
嘿嘿,这些佛像看起来可真慈祥啊,我都忍不住想要去拜拜它们呢。
我还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殿宇,听导游姐姐说,那是弥陀殿,是全国金代最大的建筑之一呢。
哇,真的好厉害啊!
在弥陀殿里,我看到了一些很漂亮的壁画,导游姐姐说那是金代的壁画,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呢。
哎呀,这些壁画可真漂亮啊,我都看入迷了。
崇福寺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那个千佛阁。
嘿呀,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小佛像,我都数不过来了呢。
参观完崇福寺后,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好多的知识呢。
嘿嘿,下次我还要来这里玩,还要带上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让他们也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
关于朔州崇福寺的介绍
《关于朔州崇福寺的介绍》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叫朔州崇福寺。
朔州崇福寺在山西省朔州市,那可是一个很古老很有历史的地方。
一走进崇福寺,就能看到大大的院子,地面是用石头铺成的,走在上面感觉很特别。
寺里有好多好多的房子,一间挨着一间。
房子上面的屋顶弯弯的,就像我们画的彩虹一样。
还有好多好多的佛像,有的佛像高高的,大大的,看起来特别威风;有的佛像小小的,很可爱。
崇福寺里还有很多漂亮的壁画,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比如说,有神仙在天上飞,还有小动物在玩耍。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在那里,是不是感觉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呀?《关于朔州崇福寺的介绍》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的大门可气派啦,红红的,高高的。
一进去,就能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
寺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据说已经好多年了。
夏天的时候,在树下乘凉可舒服啦。
崇福寺的房子也很特别,窗户上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可好看了。
里面的佛像有的穿着漂亮的衣服,有的戴着大大的帽子,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聚会。
还有那些壁画,颜色特别鲜艳,好像刚刚画上去的一样。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去看看呀?《关于朔州崇福寺的介绍》小朋友们,今天再给你们讲讲朔州崇福寺哟。
朔州崇福寺可有意思啦。
那里的墙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搭配在一起特别好看。
寺里还有一口大钟,敲起来声音特别响亮,能传出去好远好远。
崇福寺的院子里有时候会有小鸟飞来飞去,它们好像也喜欢这个地方。
佛像的表情也不一样,有的佛像在笑,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有的佛像很严肃,好像在思考问题。
小朋友们,朔州崇福寺是不是很神奇呀?。
朔州崇福寺简介
朔州崇福寺简介
朔州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鼓楼街南段,始建于北魏晚期,是一座具有浓厚佛教文化氛围的寺庙。
寺院占地面积约6.7亩,
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
崇福寺规模不大,但殿堂、雕塑、壁画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
史价值。
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等各类佛像,具有较高
的宗教价值和文化地位。
每年佛诞、清明、端午等节日,寺内会有许
多信众前来瞻仰、祈福,享受宗教氛围带来的心灵慰藉。
壁画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一、前言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护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壁画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选取了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壁画遗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专家、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壁画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实践考察。
二、考察地点及内容1. 考察地点(1)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
(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4)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始建于北凉时期,是甘肃省最大的石窟群。
2. 考察内容(1)壁画历史及艺术价值: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题材内容等,感受壁画的艺术魅力。
(2)壁画保护现状:考察壁画遗址的保护措施、技术手段和存在的问题。
(3)壁画与当地文化:探究壁画与当地宗教、民俗、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三、考察过程及成果1. 考察过程(1)敦煌莫高窟:我们首先参观了莫高窟的壁画馆,了解了壁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实地参观了莫高窟的洞窟,对壁画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
(2)云冈石窟:在云冈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壁画的艺术特点。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石窟博物馆,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龙门石窟:在龙门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龙门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还与当地专家进行了座谈,对龙门石窟的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讨。
(4)炳灵寺石窟:在炳灵寺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还参观了炳灵寺,了解了壁画与当地佛教文化的关系。
2. 考察成果(1)对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掌握了壁画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提高了对壁画与当地文化关系的认识。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壁画保护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壁画由于年代久远,遭受了严重的风化、剥落等病害,保护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说法图
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说法图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建造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
殿之四壁,前檐五间装饰格,后檐明、梢间置三道板门,其余各壁原来都绘有壁画,全部面积为524平方米。
此殿北壁因清代修葺,壁画大部不存。
东壁坍塌约1/4.明代补绘过南壁东尽间上隅和北壁、西尽间局部。
大部分壁画为金代壁画原作,尤为珍贵。
弥陀殿内的壁画沿袭唐代壁画疏阔、开朗、雄浑的气势,不像同时代的壁画那样拘谨。
东西两壁和北壁是画面的主体,内容为说法图。
东西两壁绘制高大的佛像五尊(原为六尊,一尊缺失),佛像高近4米,约占画面面积的一半。
佛像衣着装束简练,背光素雅,毫无繁琐之饰,呈“大方广佛”舒适、宁静的气势。
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或正视,或侧身,或捧经卷,或持莲花、牡丹,或端宝盘、宝瓶。
菩萨花冠高竖,衣裙裹体,服饰华美,精致若绵,珠宝玉石镶于其间,飘带垂于周身,身式微显曲线,似较宋金时期的宫女装束要精致的多,与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
胁侍菩萨的背光分圆形和圭形两种。
圭型背光近似皇室宫扇模样,与装饰富丽的菩萨组合在一起,犹如天宫玉女跃于壁间。
背光两隅的小型流云佛坛,非圆非方,自然和谐。
其上的五尊坐佛皆拱手合十作听经状,大有“祥云当空,佛居其中”之感。
飞天翱翔于画面上隅,或托日月,或托莲花花束,飘带衣饰随之飞舞,姿态优美自如,一派仙境妙趣(此行最大遗憾飞天未拍)。
南壁东尽间画佛、菩萨像刘尊,大小相同,皆为座式,分上下两层,各置三尊。
佛像下侧皆以清静的仰莲为坛,其背光布满整个壁面。
此幅壁画构图之特殊为现存佛寺壁画中所未有。
若以绘画艺术而论,似乎主题不够突出,有些平铺直叙。
画面上佛尊居上,简洁而素雅,菩萨居下,清逸而秀美。
人物造型是壁画上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高大的佛、菩萨像占据宽广的画面,很容易产生比例失调和呆滞的现象。
弥陀殿的壁画无此弊端,极为恰当地描绘出巨佛庄重慈祥、菩萨清逸娴静的神态。
此殿内所画的佛像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双目微向下视,手印挥洒自如。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莲花形柄香炉”形象试考山西朔州崇福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寺庙,其建筑和壁画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弥陀殿壁画就是该寺庙里最为著名的艺术珍品之一。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有一个叫做“莲花形柄香炉”的图案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这个形象包括了莲花、香炉和柄三个部分,构图精妙,造型清晰,富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试图对这个形象进行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探究其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从构图角度来看,“莲花形柄香炉”形象采取了平面式构图,整体形象呈“日”字形排列。
由上到下依次是莲花、香炉和柄。
其中,莲花是整个形象的主体,香炉和柄则是其辅助的装饰元素。
在莲花这个主体部分,又采用了左小右大、中高两主的构图方式,左边是比较小巧的莲花蕊和花天,右边则是更为饱满的莲花叶和莲瓣。
这样的构图方式既使得整个形象更加完整和有序,又使得莲花这个主体部分更加突出和夺人眼球。
从色彩角度来看,“莲花形柄香炉”形象采用了暖色系调和冷色系的搭配,使得整个形象色调温和、协调,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和温馨感。
其中,莲花采用深红色和淡紫色相互搭配,配合上深绿色的叶子,使得莲花显得更加鲜艳美丽。
香炉主要是使用了暖色系的橙色;而柄则采用冷色系的蓝色,与整个形象中的绿色形成了呼应和对比。
这样的色彩搭配不仅使得整个形象具有很高的美感,还使得每个元素在整体中都能够“各显神通”。
从图像符号角度来看,“莲花形柄香炉”形象具有很高的图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其中,莲花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修行象征,被视为纯洁、高尚、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香炉是佛教供佛售香的器皿,寓意着修行者献上最美好的心意和心诚向佛的象征。
而柄则象征着“扶持”和“支撑”的意义,寓意着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坚定和执着。
因此,“莲花形柄香炉”形象在佛教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莲花形柄香炉”形象在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中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艺术上的精妙构图和和谐美感,更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图像符号和象征意义,是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崇福寺弥陀殿彩塑:态浓意远淑且真
主佛威严令人敬慕,而四尊胁侍菩萨华美瑰丽的风貌更令人倾倒。她们头戴华冠,身披璎珞,镂空背光耸立肩头宛如孔雀开屏,宽展的飘带水一般顺着身躯回旋而下,增添了婀娜的情态,风姿绰约,神采照人。饱满圆润的身躯,肌肤柔丽光滑好像具有弹性,初塑时身上敷描的浓淡彩绘的颜色虽历经千年依然鲜亮如初,以丰润柔美的气息带出生命的光泽与质感。
这些精美无比的塑像,让我想起了杜甫赞美长安美人的名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见,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如此之美,与其说独属于长安女人,毋宁说是中国艺术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面容的表现是雕刻的生命。四尊菩萨面相丰润雅致,长眉弯弯如新月,眼神微微向下注视,脉脉含情,似乎在默默注视和激励着人间的修行者,嘴角呈现含蓄的微笑,举止娴静优雅,流露着秀外慧中的气质和极不平凡的内心世界,仿佛具有了人世间的生活情感。
根据佛经描述,“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微妙香洁。”瑰丽万千的弥陀殿,仿佛就是净土世界在人间的显现。
为何反物质主义的佛教,其营造的宫殿却是如此富丽堂皇,塑像如此精美,似乎有悖于佛教徒苦行的理想。“功德佛事需用壮观。”于是,佛教塑像和供养物往往通过极端壮观的景象和华丽无比的装饰物,来展示佛国世界的庄严美好,激发人们对净土世界的向往。
崇福寺弥陀殿彩塑:态浓意远淑且真
略论山西古代壁画
略论山西古代壁画选自《山西档案》2012年01期,柴泽俊。
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山西文物》1982年第3期,后收入《柴泽俊古建筑修缮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鉴于本文在寺观壁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刊略加编辑,加以刊发,注释体例,一依其旧,以飨读者。
壁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绚丽多彩的艺术遗产之一,起源甚早,流传很广,名家辈出,佳篇连绵。
许多史书和古籍中未及著述的社会生活,通过壁画较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它不仅是极为可贵的艺术遗产,而且是当时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保存至今的古代壁画,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内蒙古、四川、山西等地发现的古代岩画,盖是壁画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早期的遗迹业已不存。
春秋、战国时期,庙堂建筑内已绘制了壁画。
这时壁画的内容,多是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圣君贤相、忠臣烈女、天地鬼神、山灵海怪等都可以罗列在壁画之中。
两汉时期,宫廷、庙宇的壁画已成为章法。
[1]除上述内容外,崇圣贤以孔子及其门人为主,显功勋以名臣武将为多,扬善恶以尧舜桀纣为题,奉鬼神传礼教贯穿其中。
这些内容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汉代墓室壁画较为发达。
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住宅中有画,死后厚葬之风盛行,墓室中亦有画。
这在许多汉墓中已经得到证实。
[2]这种壁画的内容,一般多为墓主人生前活动,如骑车出行、楼阁宴乐、奴仆杂技、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田野耕作、神话故事、奇禽怪兽、龙凤飞翔等,内容极为丰富。
魏、晋以来,乃至唐末、五代,因袭汉制,墓室中多有壁画。
题材方面除上述内容外,已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星宿、歌舞、花卉、鸟兽、达官、富贵、城楼、殿阁、节孝、仆从,以及宴乐侍奉、庭堂对坐等日常生活,无不作为画题。
宋、金、元时期,墓室中砖雕甚多,壁画虽然还沿用,但已开始减退。
明、清两代,墓室中很少有画了。
山西墓室壁画,发现的还不多。
就目前所知,上起汉代,下至元、明,已有十六座墓中有画,内容、画法各不相同,总面积约在160平方米左右。
朔州崇福寺
朔州崇福寺
赵达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崇福寺位于朔州市城内东大街北隅,古名林衙寺,俗称大寺庙,是雁门关外著名的辽金佛寺之一,在雁北宗教文化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
当时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内供释迦佛,东西配房供文殊、地藏二菩萨,藏经楼伫立中央,钟鼓二楼相互对称,前金刚殿五楹,三门三间,组成一座完整的寺院。
契丹时,改寺为节度使林太师府署。
辽统和年间(984—1012)因寺内传有灵光异现,故辟为僧舍。
金熙宗崇尚佛法,宣统三年(1143),开国侯翟昭度奉敕在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赵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 [J], 王时敏;李国华
2.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浅析 [J], 焦媛媛
3.朔州崇福寺《三元大帝庙新建乐楼碑记》考述 [J], 刘兴利
4.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特色 [J], 明慧
5.朔州崇福寺北魏千佛石塔 [J], 光梅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瓦作艺术李娟
⼭西古建筑考察报告-⽡作艺术李娟⼭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作艺术 砖头⽡块,本来是极寻常的建筑材料,然⽽就在我国,经过匠师的勤劳智慧的创造,却列⼊艺林,成为陶器⼯艺门类的⼀个组成部分。
⽡作是兼有实⽤性和装饰性的艺术品,属雕塑范畴,在雕塑史中占重要地位,⽽且因其形式作法随时代变迁的特征,作断代之⽤。
这⾥主要通过⼭西古建筑考察过程的实例来学习⽡作的若⼲形式及其变迁。
⽡之见于⽂字记载,是公元前七⼀五年,鲁隐公⼋年,有“盟于⽡屋”的记述。
周代已经发明了制⽡的技术,战国时期的燕下都已经出现了烧制很好的筒⽡和板⽡。
此后建筑遍⽤⽡顶。
⽡之历史深远,此次出⾏预习不⾜,未得要领,⽂中图⽚有来⾃博物馆或前辈的资料,惟愿可稍稍识得脉络。
※※※※※※ 建筑之美往往产⽣于现世的实际⽣活,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作为附属于建筑的装饰艺术,则⼤有其施展华彩的空间。
现存丰富多彩的⽡作装饰,从来也不是孤⽴的存在,⽽恰恰是这⼀时代风貌的缩影。
⽽从古到今造型艺术的成就,⽆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可从⽡作艺术之中窥见⼀斑。
⽡件⽤于屋檐之际,在视者的视平线以上,⽽且质地系陶制,要求有远视醒⽬的效果,这就决定了,它是粗线条的⼯艺制作条件与要求。
但要“粗”中有“细”,这细就体现在千变万化的含蓄⼿法,不模拟于⾃然的⾼度概括单纯形象,两者缜密地融汇的组织⼿段,这种基于⽣活的表现⽅式,这种智慧的创造成果,它之所以明快、隽永地夺⼈视听是经得起岁⽉检验之形式美的基本道理。
⽡屋⾯的作法 古建筑屋顶所⽤的材料有琉璃⽡和布⽡(青⽡)两种。
琉璃⽡⼜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不上釉的叫削割⽡)。
因此从材料⽅⾯来讲,古建屋顶可以分为琉璃屋顶(包括剪边作法)和布⽡屋顶(俗称⿊活屋顶)两⼤类。
下⾯就实例来说明灵活多变的屋⾯⽡作形式。
永乐宫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庑殿顶,屋顶四边⽤绿⾊琉璃⽡剪边,中⼼⽤灰⽡,屋⾯中间⼜有菱形的琉璃聚锦作法,拼作⼀⼤两⼩对称的图案,仍⽤绿⾊琉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摘要:朔州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陀殿壁画和塑像是全寺的精华所在。
现存壁画整体看起来保存相对完好,但细微观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害问题。
笔者重点从壁画价值、壁画内容、壁画现状三方面论述了弥陀殿壁画,建议在保护和修复壁画时要注意科学性、不破坏原状性、兼容性及可逆性四点原则。
关键词:弥陀殿壁画保护原则序言:朔州崇福寺是我国目前仅存不多的金代寺庙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朔州崇福寺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现有的成果主要以弥陀殿建筑本身、弥陀殿塑像和壁画的研究为主,主要有《朔州崇福寺》、《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特色》、《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崇福寺的前世今生》等。
现有论著主要着眼于崇福寺的建筑价值分析和弥陀殿壁画的内容分析,缺少对壁画保存现状和相应对策的研究。
一、崇福寺概述崇福寺座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城区,创建于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坐北朝南,山门、金刚殿、千佛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殿、地藏殿对称列于东西两侧,布局规整,规模宏大。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建于金皇统三年。
弥陀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
前檐五间装格扇,格扇精美,殿内彩塑20余尊,四周绘满壁画,壁画线条根根有力,人物个个传神,整个壁画构图得当,技法纯熟,艺术价值极高,是研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佛教信仰和传承的珍贵资料,备受世人瞩目,学术界称之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二、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壁画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写照。
画匠在宗教壁画创作过程中,除了主要反应宗教内容外,他们当时生活的大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也会有意或无意的反映到壁画上,成为记载当时社会风俗的写照。
弥陀殿壁画虽然主要以宗教内容为主,但不乏历史信息。
佛陀所戴的花冠形制,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当时皇帝所佩戴的皇冠的形制,这是宗教世俗化的体现。
佛陀讲经时手持的经卷,更是金朝时期书籍装订形式的直接反应。
弥陀殿壁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与同时期岩山寺壁画迥异,且所绘内容清晰,壁画面积大,保存相对完整[[[] [8]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
]]。
这两处寺庙的金代壁画是研究金朝不同领域历史文化珍贵的资料。
另外,就壁画所绘时间而论,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绘于金皇统年间,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绘于金大定七年,应县木塔底层金代增补的壁画绘于金明昌六年,虽然这三处壁画所绘内容不同,但如果从绘画手法、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来看,这三者本身就提供了金代中期壁画发展历程,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2)宗教价值宗教壁画直接体现宗教特点,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宗教发展史最直观的史料。
在弥陀殿东尽间南壁不到28平方米的壁画内就会有释迦佛、毗卢佛、药师佛等六位佛教常见人物,这六位佛教人物在壁画中所呈现出的形象正为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后人物的形象变化提供了直接资料。
最典型的还是西山墙主像两侧的胁侍菩萨,看到过的人都会因为何菩萨还会有一对小胡须而困惑。
然而,这正是弥陀殿壁画内容价值之所在。
简言之,佛教中的菩萨在最初传入中国的几百年内是男性的形象,在唐末辽金时期随着地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菩萨开始转性由男性转向中性再转向女性。
这一宗教本土化的具体情况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赘言[[]]。
(3)艺术价值通观弥陀殿壁画,线条根根见力,色彩笔笔见功,画艺高超,构图得当,气势恢宏,技法纯熟,与同时期的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严谨的画风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其形象设计如佛陀体量高大但比例不失谐调,菩萨端庄慈祥却表情不显呆滞,小佛像和飞天的布列疏密有致,一丝不苟。
画面布局主从有致,各种人物造型个性突出。
绘画技法采用了重彩平涂和沥粉贴金,增强了画面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其色彩艳丽,不觉僵硬。
设色以朱砂、石青、石绿、铅粉等为主,间用黄、白、赭、蓝、橙、紫诸色,古朴雅致。
尤其是绘佛、菩萨,彩多朱绿,风格、体例和设色,唐风依存[[]],是一幅承袭晚唐画风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
三、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现状1、壁画概况弥陀殿壁画主要分布于前檐墙(东、西尽间)、东西山墙和后墙,后墙壁画上部分佛和菩萨已残损;两尽间和西山墙壁画保存较完好,基本上无残损地方;而东山墙壁画破损较为严重,缺损面积约30平方米。
2、壁画内容东尽间:东尽间南壁有画像六尊,分上下两排。
上排是释迦、毗卢、药师三尊佛像,下排绘有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三菩萨。
释迦牟尼被佛教徒看作是超世的神,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
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
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除盖障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地藏王菩萨亦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演法图,是寺内最精美的部分之一。
立姿,变化身,18 面,千手,手中各擎一件法器,下左为婆薮天,下右方为吉祥天。
观音菩萨头上顶有五层佛头,顶层云气中托有一个莲台,胸前有六臂,其下置仰钵,钵内蛟龙一条。
腹前十八条臂膀,每只手心中各有一眼,总计约有九百余只。
东西山墙:东西两壁各画三组说法图(原为六组,一组残缺),上画飞天。
佛像结跏趺坐在莲法座上,眼神微微下视,人物造型大气,颇具唐代遗风。
佛和菩萨身后皆有火焰形背光,主佛结跏趺坐,披朱色袈裟。
后墙:后壁画的佛、菩萨已残。
后壁门榻上绘“八宝观”和“十六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四、壁画保存现状1、北墙壁画北墙壁画病害严重,仅存东西两块壁画,其余大部分地仗层脱落,无遗留壁画痕迹。
西面壁画:从西向东延伸约10米,大体呈矩形,其左下角地仗层脱落,面积约1.2平方米,另外在距下底5厘米,距左边3米位置,呈三角状地仗层脱落,约12平方厘米。
整体颜料层脱落较严重,达90%。
局部有起甲现象。
裂隙较为严重,4条从上垂直向下贯穿整个壁画。
划痕有两处,一处位于距下底6厘米,距左边2.4米位置,一处距右边3厘米,距下底1米。
蜘蛛网覆盖约占10%,零星分布于壁画各个地方。
东面壁画:位于东边门两边约1米位置,颜料曾脱落较严重,达60%,局部起甲,裂隙一条,在门右上角至顶端,局部有蜘蛛网覆盖。
2、东尽间壁画整幅壁画底端向上5厘米地仗层脱落;有3条裂隙,其中两条位于3位菩萨交界处,垂直贯穿壁画,另外一条位于中间菩萨右耳上方垂直延伸至顶端,约1米;颜料层脱落较为严重的有3块,左上和右上菩萨的脚部及莲花底座上大量脱落,面积分别为200平方厘米和1000平方厘米,左下菩萨及中下方菩萨下部连成一片,呈带状脱落,长约2米,宽约1厘米;另外局部有起甲现象。
3、西尽间壁画该壁画底部毁坏严重,有长约5米,高约20厘米的前人修复痕迹,现为水泥表面。
壁画中下部有裂隙至少四条,距离左边缘1.5米处有一条裂隙,垂直延伸,约有两米,接该裂隙顶端有一条长约1米向右延伸的裂隙,距离右边缘月1.7米处有一条垂直裂隙,垂直延伸大约至顶端,长约6米。
壁画从低端向上约1.8米,颜料层脱落部位较多。
靠左边的人物上身颜料层脱落面积较多,右边人物的腰的下部有一处面积约50平方厘米的颜料层脱落。
4、东墙壁画东墙壁画病害较严重,仅存南北两块,中间大面积地仗层脱落,现已修复平整,无壁画痕迹。
北面一块壁画:残留壁画呈倒直角梯形,上宽2.2米,下宽1.2米,有3米条裂隙,,下端颜料层呈点状脱落。
南面一块壁画:从右边缘向左延伸14米处呈矩形状壁画,其下端向上延伸约4厘米呈条带状地仗层脱落;裂隙较多,纵横交错;颜料层脱落比较严重,70%均出现此种病害,并伴有起甲现象,其中主要有左边菩萨的背光,约200平方厘米,莲花底座右边缘,约300平方厘米。
5、山墙壁画(1)左边主像加上两尊胁侍:该部分壁画有4条垂直且平行的裂隙,每条从底部至墙的半腰,每条约长3-4米。
两尊胁侍颜料层脱落比较多,主要在胁侍的下半身。
左边胁侍头部右侧和腰部右侧有大块颜料层脱落,两个胁侍衣服起甲部位较多。
整个壁画都有点状脱落现象。
(2)中间主像加两尊胁侍:主像莲花座左部颜料层脱落,已不见原来颜色。
主像头部光环和上身光环均有较多面积的颜料层脱落。
左边胁侍与第一部分右边胁侍中间的花纹颜料层脱落。
有四条垂直平行的裂隙,长约3米。
(3)右边主像加两尊胁侍壁画有五条裂隙,总长度约3.5米。
壁画底部有空鼓、起甲、颜料层脱落,横贯底部,左边胁侍与中间右边胁侍间有一部分花纹的颜料层脱落。
主像佛头部有明显雨渍现象,覆盖整个头部。
(表1总结上述壁画主要病害)表1 弥陀殿壁画病害面积(单位:裂隙、划痕长度:米;其余:平方米)五、壁画保护建议1、科学性古人在进行寺庙建设和壁画绘制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古代科技技术[[[] [12]李树雪,杨小明,高策,《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艺术中的科学技术专题研究之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第6期,2002年12月。
]],有效的减轻了保存壁画的难题之一——防潮。
弥陀殿修建在高约2米的台基上,都是考虑了潮湿的危害。
最典型的莫过于弥陀殿墙体的壁质构造。
弥陀殿主要由土坯筑城,用于筑墙的土坯体的收缩率与墙体外表砂泥墙皮的收缩率接近,因而不会使墙体和壁面由于收缩不一而产生明显的裂隙和泥皮空鼓。
而土坯泥皮墙体收缩自然产生的缝隙可以通风,易于墙内湿气流通。
弥陀殿墙身下部的通风孔,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又有重要作用[[]]。
我们对壁画的保护必须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为壁画管理人员提供依据。
2、不破坏原状古建筑修复的最高境界就是和没修一样。
壁画的修复也是如此,但不破坏原状并不是说对壁画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这里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化学措施、物理措施或生物措施对壁画原状做加固等处理。
虽然我们现在对加固原料和保护色泽产品的研发已经相当先进,但尤须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化工产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兼容性。
3、兼容性兼容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壁画保护时,所用化学、物理产品一定不能和壁画本身产生化学或物理反应,避免发生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前期做好实验分析工作。
4、可逆性可逆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壁画修复的过程中,对所用的替代物在数年或更久之后可以再次被替代下来。
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会发明更先进的产品,在壁画修复时,不能只考虑当下最好的产品,要放远眼光,当日后出现更好的产品时,可以加以替换。
[1]柴泽俊编著,《朔州崇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赵达,《朔州崇福寺》,《五台山研究》,1993年第3期。
[2] 明慧,《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特色》,《山西档案》,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