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1500字地理计算是高考地理考试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
下面是一些高考地理计算的重要知识点:1. 经纬度计算:- 经度的转换:1°经度约等于111km,在东经和西经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经度的差值乘以111km计算得出。
- 纬度的转换:约有1度纬度相当于111km。
- 经纬度之差换算为实际距离:分别计算两个坐标点的经度和纬度之差,然后将经度之差乘以经度每度距离的换算系数,纬度之差乘以纬度每度距离的换算系数,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实际距离。
2. 地震计算:- 震中距离计算: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速度可以计算地震震中距离,公式为震中距离=传播时间x传播速度。
- 震级计算:通过测定地震波的振幅和震中距离,可以利用震级定标表来确定地震的震级。
3. 气候计算:- 年平均气温:将每月气温平均值相加,然后除以12,得到的结果就是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将每月降水量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年降水量。
4. 人口计算:- 人口密度计算:将总人口除以区域的面积,得到的结果就是人口密度。
- 年增长率计算:年增长率=(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年初总人口 x 100%。
5. 海拔计算:- 平均海拔计算:将所有地点的海拔相加,然后除以地点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海拔。
- 梯度计算:梯度=(终点海拔-起点海拔)/距离。
6. 尺度计算:- 距离的实际长度与地图上的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尺度,尺度=实际长度/地图上的长度。
7. 距离计算:- 真方位角度计算:真方位角度 = 磁方位角度 + 磁偏角度。
这些是高考地理计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帮助。
记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计算。
“高中地理计算”的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的归纳与总结高中地理计算是地理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测量、计算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计算进行归纳与总结。
首先,高中地理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距离计算、方位计算、比例尺计算、海拔计算、密度计算以及地形图解读。
距离计算是高中地理计算的基础,主要包括直线距离和曲线距离的计算。
直线距离是指两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或尺规平分线等方法进行计算。
曲线距离则是指两地点之间的曲线路径长度,通常通过地图上的测距仪进行测量。
方位计算是指通过给定的经纬度或方向角计算两地点之间的方位角。
方位角可以通过公式或者方位角表进行计算,它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射线与其中一基准方向之间的夹角。
比例尺计算是指通过给定的实际距离和地图上的距离计算比例尺。
海拔计算是指通过给定的大气压力和海平面标志物的高度计算其中一地点的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的计算可以通过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进行推导,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密度计算是指通过给定的人口数量和面积计算人口密度或通过给定的产量和土地面积计算农作物密度。
人口密度和农作物密度都是表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或农作物产量的指标,通常以人/平方公里或者公斤/亩等单位进行表示。
最后,地形图解读是指通过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符号和色带等信息进行地理事物的解读和分析。
地形图解读需要掌握等高线的间距和关系,以及符号和色带的含义,从而确定地势、地形特征、地貌类型等信息。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计算是地理学科中一项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距离计算、方位计算、比例尺计算、海拔计算、密度计算和地形图解读等内容。
通过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的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的计算地方时和区时高考是每个考生都要经历的一场重要考试,而地理是其中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科目。
为了顺利通过高考地理科目,考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包括确定复习时间。
在复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计算也是很有必要的。
地方时是指每个地方根据太阳时计算出来的时间,而区时是为了方便统一国内及国际交流而划分的时间区间。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地理经度进行计算的。
地理经度是指任意一点与地球赤道东西线的角度,其取值范围为0°~180°,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一个基准时刻,比如全球统一采用的格林威治时间(GMT),然后根据地方的经度计算出相应的时差。
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地的地理经度为x度,地方时差为t小时。
如果x度大于0,则该地东经,即东进,比GMT时间快t小时。
如果x度小于0,则该地西经,即西进,比GMT时间慢t小时。
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t=x/15区时是为了方便统一时间而划分的。
中国划分为五个时区,即东八区、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和东四区。
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例,其他各个时区相对于北京时间的时间差如下:东七区比北京时间慢1小时东六区比北京时间慢2小时东五区比北京时间慢3小时东四区比北京时间慢4小时计算时区时间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根据相对于北京时间的时间差进行加减即可。
例如,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14:00,而你在东五区,那么东五区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减去3小时,即11:00。
在复习地理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时间概念进行合理安排,以提高复习效率。
早起早睡是个很好的习惯,因为早晨是大脑最清醒的时候,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而晚上应该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和思维能力。
此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和精力状况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总结:1.地方时是根据地理经度进行计算的,可以根据地方经度与基准时刻的时差计算得到。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地理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的大盘点。
1.地球的周长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经纬度的计算来获得,计算公式为:周长= 2π × 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2.地球的纬度和经度之间的距离在纬度相等的情况下,经度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纬度之间的距离= 2π × R × cos(纬度),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3.计算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和方位角通过给定两个地点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方位角。
直线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直线距离 = arccos(sin(纬度1) × sin(纬度2) + cos(纬度1) × cos(纬度2) × cos(经度2 - 经度1)) × R,其中纬度和经度均以弧度表示,R 为地球半径。
方位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方位角 = arctan(sin(经度2 - 经度1) / (cos(纬度1) × tan(纬度2) - sin(纬度1) × cos(经度2 - 经度1)))),其中经度和纬度均以弧度表示。
4.计算河流的平均流速河流的平均流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流速=断面积/跨越该断面的水流的平均流量。
5.计算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密度=城市总人口/城市的面积。
6.计算产业密集度产业密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产业密集度=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面积。
7.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降水量=流域总降水量/流域的面积。
8.计算地形坡度地形坡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坡度=(高程差/距离)×100。
9.计算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地区面积
2.城市化率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增长率的计算:
城市增长率=(现在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100% 4.增长速率的计算:
增长速率=(现在数值-过去数值)/过去数值×100%
5.总产值的计算:
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总产值
6.土地利用率的计算:
土地利用率=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7.农业人口比例的计算: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8.城市人口比例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9.铁路网密度的计算:
铁路网密度=铁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0.公路密度的计算:
公路密度=公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1.电力消耗量的计算:
电力消耗量=电力用量/人口数量
1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水资源供需平衡=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1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4.人均GDP的计算:
人均GDP=GDP/总人口
15.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经济增长率=(现在GDP-过去GDP)/过去GDP×100%
16.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17.教育程度指数的计算:
教育程度指数=(大学生人数/总人口)×10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一、地理位置计算公式1.经度:经度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经度的计算公式为:经度=时间差×15°/1小时2.纬度:纬度也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纬度的计算公式为:纬度=午时角×15°3.距离计算: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球面三角法,常用公式有哈弗式公式和扁球面公式等。
二、气候计算公式1.平均气温:平均气温通常是通过对其中一地区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统计得到的。
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气温=总温度之和/测量天数2.日辐射量:日辐射量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常用计量单位为焦耳/平方米(J/m²)。
日辐射量的计算公式为:日辐射量=日照时数×平均辐射强度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湿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饱和湿气含量的百分比。
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为:相对湿度=实际蒸发量/饱和蒸发量×100%三、环境保护计算公式1.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指数)之和/总物种数2.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环境负荷的一个综合指标。
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因子×权重)之和四、人口计算公式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2.出生率: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
出生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3.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数量。
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五、地震计算公式1.震级:地震的震级是反映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
震级的计算公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里氏震级公式、S-P震级公式等。
高考地理24个地理计算公式
高考地理24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公式在高考地理考试中非常重要,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以下是24个高考地理常用的地理计算公式:1.速度计算:速度(v)=距离(s)/时间(t)2.加速度计算:加速度(a)=变化的速度(v)/变化的时间(t)3.力的计算:力(F)=质量(m)×加速度(a)4.体积计算:体积(V)=长(l)×宽(w)×高(h)5.面积计算:面积(A)=长(l)×宽(w)6.比例计算:比例(P)=已知量(K)/需求量(D)7.密度计算:密度(ρ)=质量(m)/体积(V)8.水的比热容计算:热量(Q)=质量(m)×比热容(C)×温度变化(ΔT)9.比例尺计算:比例尺(E)=实际长度(L1)/图上长度(L2)10.尺寸计算:实际长度(L)=比例尺(E)×图上长度(l)11.重力加速度计算:重力加速度(g)=地球重力恒量(G)×地球质量(M)/地球半径(R)²12.地势高程计算:地势高程(H)=大气压强(P)/密度(ρ)×重力加速度(g)13.图上距离计算:图上直角三角形计算公式:a²+b²=c²14.图上角度计算:图上角度和计算公式:角度和(∑A)=180°×(n-2)15. 黄赤交角计算:黄赤交角(ε)= 23.5° × sin(366.24 / 365.24 ×(d - 81))16.温度转换计算:摄氏温度(°C)=(华氏温度(°F)-32)/1.817.人口密度计算:人口密度(D)=人口总数(P)/地区面积(A)18.坡度计算:坡度(S)=地形高差(h)/水平距离(l)19.平均高程计算:平均高程(H)=平均地势高程(h)+平均洼地深度(h1)20.角度计算:弧度(θ)=角度(°)×π/18021.大洋年龄计算:大洋年龄(A)=地壳年龄(C)+洋壳年龄(O)22. 地震震级计算:震级(M)= log(能量释放速度(E))/ 4.823.土地退化指数计算:土地退化指数(LDI)=单项指数(SI)+土地能力指数(LCI)24.基尼系数计算:基尼系数(G)=(A/A+B)×100以上是高考地理常用的24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高考知识点计算总结
地理高考知识点计算总结一、自然地理1. 陆地运动a.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公里,因此地球的自转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b.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因此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2. 气候与气象a.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降水等。
这些要素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b. 气候类型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和气候变化特点,可以将地球上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3. 水文地理a. 陆地水文指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冰川等陆地水系统。
b. 海洋水文指地球上的海洋及海洋运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4. 地球内部a. 地壳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固体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大约在3-70公里之间。
b. 地幔和地核地壳下方是地幔和地核,这些是地球内部的研究对象。
5. 地球表面a. 地形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
b. 地势包括高海拔地区、低洼地区等地表高程特征。
6. 自然灾害a.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因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b. 水灾包括洪水、台风引起的洪涝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a. 人口分布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聚集现象等。
b. 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分布、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a. 农业生产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包括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
b. 工业发展不同地区的工业分布特点,包括重工业、轻工业等。
3. 交通与通讯a. 陆上交通路网、铁路、公路等陆上交通基础设施。
b. 海上交通港口、航运等海上交通设施。
4. 区域发展a.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
b. 区域发展规划为解决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
5. 地球环境a. 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b. 环境治理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进行环境治理,保护地球环境。
高中地理计算范文
高中地理计算范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态与结构、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等。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计算是地理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地理计算。
一、地球的形态计算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其形态可通过计算来确定。
其中,最常见的地理计算是计算地球的半径。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而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
计算地球的半径可以通过测量地球上两个地点间的距离和两个地点的经纬度来完成。
利用距离公式和球面三角学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半径。
二、地球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地球的体积公式来计算。
地球的体积公式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地球的质量可以通过计算地球重力加速度和地球的质量公式来计算。
地球的质量公式为:地球质量=地球重力加速度*地球半径平方/(地球引力常数)。
根据已知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的体积和质量。
三、居民人口密度计算居民人口密度是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总人口和居民面积之间的比例来确定。
人口密度=总人口/居民面积。
其中,总人口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数据或者相关统计数据来获取,居民面积是指除去非居民用地面积后的土地面积。
四、地理距离计算地理距离是指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在地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计算地理距离可以通过测量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或者利用球面三角学原理计算两地之间的弧线距离。
由于地球是近乎球形的,球面三角学原理可以用来计算地理距离。
五、经纬度计算经纬度是地球坐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赤道上的经度为0度,本初子午线上的经度为0度。
经度的度数范围是[-180,180],纬度的度数范围是[-90,90]。
高中地理学习中,经常需要计算两地点之间的经纬度距离或者经纬度的差值。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种测量和计算,包括距离、角度、面积等。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地理计算公式。
1. 距离计算公式:- 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d = √[(x2 - x1) + (y2 - y1)]- 两点之间的曲线距离(大圆距离):d = R * arccos(sin(lat1) * sin(lat2) + cos(lat1) * cos(lat2) * cos(lon2 - lon1)],其中R为地球半径,lat为纬度,lon为经度。
2. 角度计算公式:- 太阳高度角:h = arctan(sin(δ) / (cos(φ) * cos(ω)) - tan(φ) * tan(δ)),其中δ为太阳赤纬,φ为观测点纬度,ω为太阳时角。
- 两点间的方位角:θ = arctan2(sin(Δλ) * cos(φ2), cos(φ1) * sin(φ2) - sin(φ1) * cos(φ2) * cos(Δλ)),其中Δλ为两点经度差值。
3. 面积计算公式:- 正方形面积:A = a,其中a为正方形边长。
- 矩形面积:A = l * w,其中l为矩形长度,w为矩形宽度。
- 圆形面积:A = π * r,其中r为圆的半径。
- 三角形面积:A = 0.5 * b * h,其中b为三角形底边长,h为三角形高。
4. 比例尺计算公式:- 比例尺:S = Ds / Dr,其中Ds为实际距离,Dr为地图上的距离。
这些公式在地理学研究、测量和制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上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和面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相关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进行更精确的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纬度分布昼长计算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纬度分布、
昼长计算
1、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
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3、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地理计算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计算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以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对地理现象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揭示地理规律和规律性,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有效工具和方法。
地理计算知识点包括地球的测量、地球表面的计算、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计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理计算的基本概念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和规律性。
地理计算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测量、地球表面的计算、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它对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计算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表面的计算、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地球的测量包括地球的半径、地球的周长、地球的表面积等。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包括地球的椭球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的体积等。
地球表面的计算包括地球的纬度、经度、角度、面积等。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球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等。
地理计算中的常用公式地理计算中的常用公式包括地球的半径计算公式、地球的周长计算公式、地球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地球的体积计算公式、地理坐标的计算公式、地理面积的计算公式、地理距离的计算公式、地理角度的计算公式等。
地理计算中的单位换算地理计算中的单位换算包括角度的度分秒制与弧度制的换算、长度的米、千米、英里、海里、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面积的平方米、平方千米、平方英里、公顷、英亩等的换算、体积的立方米、立方千米、升、毫升等的换算、时间的分钟、小时、天、年、世纪等的换算。
地理计算中的地图计算地图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图计算包括地理坐标的计算、地图比例尺计算、地图距离计算、地图面积计算等。
地图坐标的计算包括地理坐标的度分秒制与十进制度制的换算、地理坐标的纬度、经度与高度的计算、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包括地图比例尺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地图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计算、地图距离的计算包括地图上的两点距离的计算、地图上的多点距离的计算、地图面积的计算包括地图上区域面积的计算、地图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高三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word
高三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地理计算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地理计算寒假立即到来,享受寒假之余,地理复习可不能落下,同学们需要在寒假的时候就要做好高考地理复习工作。
下面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伙儿提供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供大伙儿参考。
1.经纬度运算:经度差与地点时差算经度——地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运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运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运算可依照(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运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畴;因图形不规范,运算时一样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刻运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依照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依照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点时=已知某地地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确实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畴即从地点时0:00经线向东到18 0°经线的范畴;新的一天的范畴=180°经线的地点时×15。
高考地理复习地理计算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地理计算知识点天文计算题在高考天文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调查局部。
以下是查字典天文网整理的天文计算知识点,请考生细心阅读。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中央时差算经度中央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外地天文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恣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依据(n-1)d⊿h0,夜半球h,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留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留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散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普通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辰=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辰=12+昼长/2=24-夜长 /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反,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辰相反;不同半球相反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反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确实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中央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添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添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高考地理计算的整理
高考地理计算的整理高考地理计算的整理(一)地球形状及大小的的计算:R赤= 6378 KM R极= 6357 KM R= 6371 KM赤道周长=2ΠR= 4 万KM 地球表面积=4ΠR2=5.1×108KM2地球体积=1.08×1012KM3 黄道周长=2πR(R取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二)经纬线长度的计算:10纬度的经线弧长= 111 KM10经度的纬线弧长在赤道处长度也约为 111 KM,但越往两极走距离越短。
(三)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计算: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 KM/H南北纬600处的线速度相当于赤道处的一半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150/H或10/4分钟地球公转:近日点速度最快,远日点速度最慢。
平均线速度=30KM/S 均角速度=10/天(四)恒星日与太阳日的计算: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例1:某日某恒星通过我们头顶的时刻为20点整,半个月后通过我们头顶的时刻例2: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03053,求北京的地理经度。
答案:例1:19:44分例2:116º19,E(七)区时的计算:1、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商为整数时区号为整数商时区号=经度÷150 余数<7.5 取整数商为时区号余数>7.5 取整数商+1为时区号例1:1160E所在时区:东八区2、已知时区号求中央经线中央经线=时区号×150 (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3、区时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注意:(1)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号数用减法分别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号数用加法(2)计算结果为负数借24小时日期减一天计算结果超过24小时日期加一天(3)飞行时间计算在内(尚未起飞选择起飞航班,减去飞行时间,经过飞行求所到时间,加上飞行时间)例1: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
高考地理复习地理计算知识点
2019高考地理复习地理计算知识点地理计算题在高考地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考察部分。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地理计算知识点,请考生仔细阅读。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0,夜半球h,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之地理计算能力
1.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
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 P,则( D ) A.春、秋分日 P=0 B.夏至日 P=1
C.全年 P<1
D.冬至日 P>1
(2014 新课标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 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 2~3 题。
2.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 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度,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为 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 “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 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 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 减”)。
3.地面高度的计算 (1)依据: ①等高线地形图高度变化规律。 ②对流层中温度变化规律。 (2)方法: ①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线数值均为海拔,即 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绝对高度)。依据两点的 海拔可求其相对高度(某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高 度)。 ②等高线地形图中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n- 1)h≤H<(n+1)h(其中 H 为相对高度,h 为等高距,n 为等高线条数)(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 ③等温线表示地形。因不同高度的气温不同,根 据对流层中温度变化规律为高度每上升 100 米,气温 下降 0.6℃,可依据温度变化求出地形相对高度。
4.陡崖高度的计算 (1)陡崖顶部海拔高度的计算:A≤H<A+h。 (2)陡崖底部海拔高度的计算:B-h<H≤B。 (3) 陡 崖 相 对 高 度 的 计 算 : (n - 1)h≤△H < (n + 1)h。 其中 n 表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h 表示等高距,A 表示陡崖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B 表示陡崖重合等 高线中海拔最低值。 5.坡度的计算 坡度=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的实际水平距离 【注意】两地的水平距离(不考虑地表形态的两地 直线距离)并不等同于两地实际距离。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地理计算公式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线距离,大于或等于(n+1)*等高线距离。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当地时间:(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可以在任何形式的阳光地图上读出当地特殊时间(如12点、0点或24点、6点和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差15度,当地时间每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每差1分/4秒),东部早(加)西部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
正经度和负经度考虑了日期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方便本地交换,全球经度被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将其中心经度的本地时间作为整个时区的公共时间。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则时区=商+15、区时(1)对于一个时区的每个时差,该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东部为早(多),西部为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东部时区为正数,西部时区为负数。
正数和负数考虑了日期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6、正午太阳高度:(1)中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当地时间12点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接点比较):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提示:你可以把北纬写成正数,把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A H-B H=(A纬度-B纬度)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应注意的是,应首先转换并统一图纸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地理计算
寒假即将到来,享受寒假之余,地理复习可不能落下,同学们需要在寒假的时候就要做好高考地理复习工作。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
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
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
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
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
lt;0°,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
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
/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
100m,气温下降0。
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
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本文章来源于,更多地理寒假复习资料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