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 ) 匿.( )笑祷.( )告菡萏

..( )

徘徊

..( ) 荫.( )蔽攲.( )斜姊.

( )妹

罗摩.()衍.()那分

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1941),、文学家,1913年获奖,著有诗集《》《》《》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选自________。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3.《金色花》中提到的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母子之情?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1.第二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四节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缸莲花的不同命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不同的结局,并指出形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白莲:

红莲:

原因:

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金色花》

1.散文诗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2.上文写道:“(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由此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3.文中的孩子欢乐、活泼、可爱,而这种幸福都是源于他沐浴着母爱。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了爱,同样也想把这爱回报给母亲,作者泰戈尔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那是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花儿看着妈妈工作,花儿让妈妈嗅到花香,甚至还投影在妈妈阅读的诗行上,这就象征着孩子对母爱的回报这样一种心愿。所以,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爱与被爱的真挚的母子深情。

《荷叶母亲》

1.为下文做伏笔,意在体现“红莲”与“荷叶”的关系。

2.白莲:凋谢;红莲:盛开;

原因:有无荷叶的支撑;体现母爱主题。

4.①“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

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②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身后依恋。③对母爱的赞扬;总结点题,升华。

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授课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同步练习 夯实基础 1、下列字词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匿笑/腻烦粘贴/玷污笑靥如花/嫣然一笑 B.市侩/筷子松柏/摆设罗摩衍那/高低掩映C.枢纽/扭转膝上/油漆同仇敌忾/慷慨激昂D.删除/酸梅嗅到/糗事博古通今/盆满钵满 3、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 走到做导告的小庭院。 B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C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 D.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一点也不灰心。 B.王芳那篇作文昨天已经写好了,今天交给了老师。 C.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D.我有一个印象,喜欢搞理论的人多,肯在观察、实验上用功夫的人少。 4、综合运用。(10分)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

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现在请让我们献上对母亲的颂歌。 ①仿照原段中的句式,请在横线上再补充出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②写出一个比喻句来赞颂母爱。(4分) ③你有什么心里话对妈妈说,请写下来。(有真情,不少于20字)(4分) 能力提升春草散章 杨林雪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金色花 ①偶尔看到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申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②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③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毅然挺拔,每一个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④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⑤许久以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⑥不是么,且不说他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周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丑…… ⑦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⑧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⑨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阳光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⑩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花瓣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他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了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根据④—⑦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雷花草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3.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4.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概括主题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流程设计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课前检测(时间控制:4m) 作者(请学生回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述:《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根据拼音写出字词:(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写于B本) 嗅( xiù ) 罗摩衍那( mó,yǎn) 匿笑( nì ) 祷告( dǎo )沐浴( mùyù ) 花瓣( bà n ) (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控制:1m) 诗歌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 的花。) (三)自学指导(一)一——(时间控制:11m:朗读3m+思考3m+成果交流5m)

自学内容:听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以“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的妈妈(孩子)”回 答。(朗读结束后你有3分钟准备) 自学方法:①找出描写到妈妈或孩子的句子;②圈画出修饰妈妈或孩子的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成果交流: “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孩子;妈妈是沉静的、虔诚的,也 是善良的、慈爱的母亲。 [小结]: (四)自学指导(二)——(时间控制:10m:思考4m+成果交流6m) 自学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想让妈妈知道? 自学方法: (自学时间:4分钟) 生自学,师巡视。 成果交流:(三次嬉戏) 1.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五) 自学指导(三) 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这是一对和谐的母子,洋溢着一种浓浓的亲情。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二首》金色花 说课稿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金色花简案(教师版)

《金色花》学案(教师版)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唱,展示图片,感悟母爱。由此导入课文。 二、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齐读本课学习目标,然后检测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四、自读课文,结合问题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做了些什么事? (1)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2)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3)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天真、调皮,慈爱、善良。) 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或一个_______的妈妈”回答。 4、你认为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5、倾情诵读:1、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2、挑读具有代表性的句子。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五、合作探究,品味情感美。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美。 请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祷告()嗅觉()罗摩衍那()并蒂()姊妹() 莲蓬()菡萏()攲斜()荫蔽()徘徊()烦闷() 【答案】nì dǎo xiù yǎn dì zǐ péng hàn dàn qī bì pái huái mèn 【解析】区别下列字音:nì-y ì dǎo-zhù qī-y ī huái- hái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答案】(1)臭—嗅 (2)荫—阴 (3)篷—蓬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差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偷偷地)沐浴(洗澡) B.攲斜(倾斜)观摩(研究、切磋) C.祷告(向天神求助)妄想(荒诞不合理) D.无端(原因,起因)至爱(最) 【答案】A 【解析】“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 4.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诚挚深沉的感情、清新的语言使《金色花》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 (2)“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解析】(1)句式杂糅。(2)前后矛盾。 5.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改为“被”字句) (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改为否定句) 【答案】(1)我小小的影子便要被我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你不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解析】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6.说说你对《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理解。 【答案】示例: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文从字顺即可。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①诗词名句: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 母亲》(冰心)

七、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1、易读错的字 泰戈(gē)尔笑嘻嘻(xī)郑振铎(duó)祈祷(qídǎo)嗅(xiù)到敷衍(fūyǎn)膝(xī)盖牛棚(péng)并蒂(dì)梗(gěng)上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敧(qī)斜遮(zhē)拦荫蔽(yīnbì)披(pī)散匿(nì)笑倾(qīng)听沐(mù)浴繁衍(yǎn)姊(zǐ)妹覆(fǜ)盖祷(dǎo)告花瑞(ruì)2、多音字 chéng (乘法) yīng(应该) mèn (烦闷) sǎn (散文)乘(千乘之国)应闷散 shèng(车千乘) yìng(反应) mēn (闷热) sàn (散步) qiāo (悄悄) lào (落枕)mó(摩擦) juǎn(卷帘)悄落 là(落下)摩摩挲(māsā)卷 qiǎo(悄然无声)luò(落后) mā(摩挲) juàn(试卷)3、形近字 衍yǎn (繁衍)膝xī(膝盖)悄qiāo(悄悄)梢shāo(树梢) 街jiē(大街)稍shāo(稍微)哨shào(哨所) 衔xián(头衔)漆qī(油漆)俏qiào(俊俏)捎shāo(捎信) 瓣bàn (花瓣)辫biàn(辫子)蜜mì(蜜蜂)祷dǎo (祈祷) 铸zhù(铸造) 辩biàn(辩论)辨biàn(辨析)密mì(秘密)涛tāo (波涛) 蒂dì(瓜蒂)蔽bì(遮蔽)绪xù(情绪)伶líng(伶仃) 谛dì(真谛)敞chǎng(敞开)赌dǔ(赌博)怜lián(可怜) 缔dì(取缔)敝bì(敝帚自珍)堵dǔ(堵塞)铃líng(铃铛) 玲líng(玲珑)聆líng(聆听)梗gěng(梗概)硬yìng(坚硬) 龄líng(年龄) 岭lǐng(山岭)羚líng(羚羊)埂gěng(田埂)哽gěng(哽咽) 亭tíng(亭子)瑞ruì(瑞雪)踹chuài(欠踹)嘻xī(笑嘻嘻) 亨hēng(大亨)端duān(端正)揣chuài(挣揣)嬉xī(嬉戏) 享xiǎng(享受)揣chuǎi(揣摩)揣chuāi(揣钱)熹xī(朱熹) 粘zhān(粘贴)玷diàn(玷污)浴yù(沐浴)缸gāng(一缸) (拈轻怕重)裕yù(富裕)杠gàng(杠杆) 沾zhān(沾湿)拈niān(拈香)峪yù(嘉峪关)扛káng(扛枪) 4、解词 匿笑:偷偷地笑。敧斜:倾斜、歪斜。敧,倾斜。祷告:向神祈求保护。慈怜:慈爱怜惜。 烦闷:心情不畅快。适意:舒适。 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即《罗摩游记》或《罗摩传》。 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适意:舒适。 金银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又译作“瞻波伽”。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7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1.知识链接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诗和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有诗意的散文性的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阅读考点链接 修辞的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技法点津】 (1)判断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特征,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 (2)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在所用修辞手法和描写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3)紧扣主旨,分析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结合文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如生动、深刻、准确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9。 3.基础考点链接 语义重复(一) (1)主语赘余。如:我们初中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后一个“我们”多余,应删掉。) (2)谓语赘余。如:两个商店的价格悬殊太大了。(谓语“悬殊”与“太大”语义重复,应删去“太大了”,或将“悬殊”改为“差别”。) (3)宾语赘余。如:大家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工。(宾语“任务”赘余,应删去。) (4)定语赘余。如:她用不干净的、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定语“不干净的”和“没有消毒的”语义有重复的地方,应删去一个。)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7。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nì)祷.告(dǎo)嗅.(xiù) 梗.(gěng)并蒂.(dì)姊.妹(zǐ) 罗摩衍.那(yǎn)荫蔽.(bì)攲.斜(q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金色花》:

《金色花》: 学习.研讨 1.导入: 2.检查"预习.导学1.2.3.4" 3.反复诵读体会泰戈尔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并找出几处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品读诗文 ①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泰戈尔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②"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什么?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这是什么口吻?这句话中饱含着妈妈怎样的感情?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这句话饱含着孩子怎样的感情? 5.十分钟诵读比赛 《散步》: 1、导入

2、检查预习·导学·1·2·3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从内容上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②写家庭生活,只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的一角,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只写了几个细节,这样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生命”这一自然段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三个方面来写的,属于描写。它的作用是。 ②请你再从文章中举一处语言优美的例子。 《羚羊木雕》: a)导入 b)检查“预习导学1、2、3 c)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d)结合导学3(3)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插叙 e)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角色分配:“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妈各一人,叙述部 分由一人朗读,众人评议朗读效果。(建议:可从语音的准确、语句的流畅、声 音的响亮、态度的大方、表情方面着手) f)结合各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其性格 例如:万芳:是一位热情、善良、仗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重友情的小姑娘。 当“我”的裤子撕破心里难受时,她把自己的裤子换给“我”,说明她的乐于助人,遭家长责备也心甘,又见她的善良,后来又不愿再把裤子换回以及“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时她再次把小刀塞到“我”手里时,可见她的善解人意、重友情。 g)后文提到的有关奶奶的描写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h)如何理解“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i)如果是你在这种尴尬中你将怎么办? 10、小结。 《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教材分析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读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材料,相互质疑解难,并且要以口头说话和当堂作文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3 、深层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图片) 二、走近作者(让生汇报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师小结)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嗅( xiù ) 闻(气味)。罗摩衍那( 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花瓣( bàn ) 2、再读课文,读准停顿和重音。 (1)(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泰戈尔及其主要诗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品读诗歌,想象散文诗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意境氛围,再现母子情深的温馨和谐画面。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初步掌握鉴赏散文诗的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品味诵读,把握诗中活泼调皮孩子及沉静慈爱的母亲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感受金色花的圣洁和美丽,感受浓浓的母子之情。 品读诗歌,感受泰戈尔诗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画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金色花的意象特点,把握泰戈尔诗的风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品读诗句,激趣导入。

1.由泰戈尔的精美诗句导入 多媒体画面展示诗句: ①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②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③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读这些诗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①句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感伤眼前失去的而忽略了身边的其他风景,切勿因小而失大。 第②句优美而含蓄表达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要像夏天盛开的花那样绚烂旺盛,努力地发光发热,为社会作贡献。死要像秋叶般悄然足以,不必轰轰烈烈。 第③句是关于人生的意义的思考:只要你努力过,奋斗过,即使没留下任何痕迹,都是美好的,都不会有什么遗憾,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读着这样一些清新自然,唯美伤感,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精美诗句,我们的思想受到启迪,心灵、情感得到美的净化、熏陶,对人生、自然我们有了更多的感悟思考……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这样描述自己读泰戈尔诗的感受: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的一切烦恼都忘了。 泰戈尔的诗真有这样的魔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泰戈尔以及他的作品。 2.简介印度诗圣——泰戈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金色花》word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1.4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同步练习 夯实基础 1、下列字词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匿笑/腻烦粘贴/玷污笑靥如花/嫣然一笑 B.市侩/筷子松柏/摆设罗摩衍那/高低掩映 C.枢纽/扭转膝上/油漆同仇敌忾/慷慨激昂 D.删除/酸梅嗅到/糗事博古通今/盆满钵满 3、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 走到做导告的小庭院。 B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C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 D.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一点也不灰心。 B.王芳那篇作文昨天已经写好了,今天交给了老师。 C.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D.我有一个印象,喜欢搞理论的人多,肯在观察、实验上用功夫的人少。 4、综合运用。(10分)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现在请让我们献上对母亲的颂歌。 ①仿照原段中的句式,请在横线上再补充出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②写出一个比喻句来赞颂母爱。(4分) ③你有什么心里话对妈妈说,请写下来。(有真情,不少于20字)(4分) 能力提升春草散章 杨林雪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在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⑥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⑦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挥洒她绿色的畅想!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⑧春草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说课稿

第七课《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说课稿 米脂一中杜佳洋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金色花〉

金色花 【创意说明】用三个板块结构一节课,以朗读、感受、仿写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课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借物抒情,培养想像仿写能力。 二、课型设计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朗读活动课。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金色花》。这节课怎么来学呢?我想就来一节朗读活动课吧。什么叫朗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朗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像的课。所以这节课挺有意思的,大家要多动嘴动脑。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活动。看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活动一:进入录音棚。师:进入录音棚,我们要做什么?自然要录音了。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 /[. 4-V J A口 生:播音员。 师:嗯,那我们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哦。 【练读】 ①先来练练,准备准备。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声来;并且思考一下,这首散文诗要朗读好,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生读) ②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说说。 生:(字音不能读错。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语速。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感情。) ③指导:总结大家的想法,主要是注意读准字音,美读语气语调,读出感情吧?请大家注意哦,课文 是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的,所以要用童声来读,可以这样读——(师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这虽然是一 首散文诗,篇幅短小,却有人物、故事,意蕴丰富,所以要读出故事味。要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而要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师示范一下)(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用心地读,读出故事味,读出儿童特有的味道。 ④深入:能注意到童声和故事,不错。但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它里面流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读还要能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也就是要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情,就要配合人物的情绪来读,特别要注意母亲与孩子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读出文中情 指导: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代表性的诗句该怀着怎样的感情读? (多媒体展示) 诗句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撒娇、充满想象)(教师提示,学生读)(为什么我那么快乐、天真、活泼、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诗句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担忧、焦急。“我”:调皮、撒娇)(学生分析,学生读) 诗句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爱怜、责怪、至真的母爱、疼爱、惊喜、责怪、牵挂) 诗句④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得意、欣喜)(俏皮可爱)两位同学分角色读。注意上面所说的三点。(点评) 【听读】刚才大家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和体验,下面请大家来听听录音,加深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金色花 1.文学常识填空。 泰戈尔,________(国名)文学家。1931年获________奖。《金色花》的体裁是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笑祷.告()花瓣.()衍.() 3.把下面诗中空缺的部分,默写在横线上。 当你沐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5.《金色花》结尾写到“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这一句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答: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1)根据拼音写出填空中的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答: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 7.阅读泰戈尔的《对岸》,完成后面的习题。 对岸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中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远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 (3)“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使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是() A.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图。 B.拟人,形象地描绘残阳如血,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图。 C.拟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光照长草白花的水墨画。 8.(福州)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