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8ebeafed76eeaeaad1f33084.png)
锅 炉
空气烟气 混合器
空
去引风机
气
预
热
送风机
器
再循环风机
NOx降低百分数,%
二、传统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烟气循环燃烧
适合液态排渣炉、燃油和燃气锅炉; 不适于固态排渣炉。
一、氮氧化物的种类和性质
NOx(NOy、NOz)
NO、NO2、N2O、N2O3、N2O4、 N2O5、N2O2、N4O NOx = NO + NO2 NOy = NO + NO2 + HNO2 + HNO3 + PAN + RNO3 +pNO3-+… NOz=NOy–NOx
一、氮氧化物的种类和性质
环
器化催
还化
原还
法原
法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一、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原理
温度:290~430℃。
扩散
反应
还原剂:氨、尿素
4NO
4NH 3
O2
催化剂:贵金属、金属氧
化物、炭基催化剂、分子筛。
扩散 4N2
6H2O
主反应
吸附
4NH3 + 4NO + O2 4N2 + 6H2O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9-1 概述
主要内容
1. 氮氧化物的性质、来源及影响 2.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3. 烟气脱硝技术 4.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5. 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评价 6.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策略
一、氮氧化物的种类和性质
NOx(NOy、NOz)
NO、NO2、N2O、N2O3、N2O4、 N2O5、N2O2、N4O NOx = NO + NO2 NOy = NO + NO2 + HNO2 + HNO3 + PAN + RNO3 +pNO3-+… NOz=NOy–NOx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措施研究探讨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措施研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316ad0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8.png)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措施研究探讨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一种处理城市垃圾并产生电力的设施,然而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研究和探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氮氧化物(NOx)控制氮氧化物是垃圾焚烧过程中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其主要来源是垃圾中的有机氮物质和氨氮。
为了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1.优化燃烧过程调整垃圾的投放方式和燃烧参数,如增加燃烧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排放。
1.2.氮氧化物还原剂在垃圾焚烧过程中添加氢氧化钙等还原剂,可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1.3.氮氧化物吸收剂利用氨水或尿素等吸收剂,将氮氧化物吸收捕集后再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目的。
2.2.石膏湿法脱硫在垃圾焚烧过程中利用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石膏并回收利用,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三、颗粒物(PM)控制颗粒物是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之一,其主要组成是煤炭灰、金属颗粒和烟尘等。
为了控制颗粒物的排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3.1.湿法脱除在垃圾焚烧过程中采用湿法除尘装置,通过喷水、降温和湿化等方式将颗粒物捕集到水中,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3.2.静电除尘器利用静电原理使颗粒物带电,再通过电场和收集板的作用将其捕集下来,以达到减少颗粒物排放的目的。
四、重金属(HM)控制垃圾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它们在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控制重金属的排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4.1.优化垃圾分类和处理通过优化垃圾分类和处理流程,减少重金属物质的进入垃圾焚烧过程,从源头上控制重金属的排放。
4.2.重金属吸附剂在垃圾焚烧过程中添加重金属吸附剂,将重金属物质吸附捕集后再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重金属排放的目的。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氮氧化物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颗粒物控制和重金属控制等。
9-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9-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c3b55fa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8.png)
NOy = NO + NO2 + HNO3 + PAN + HONO + NO3 + N2O5 + RNO3 +NO3-+ …
NOz=NOy–NOx
5
一、氮氧化物的性质、来源及影响
1. 氮氧化物的种类和性质
➢ NO、NO2
6
一、氮氧化物的性质、来源及影响
1. 氮氧化物的种类和性质
➢ NOx排放对PM2.5的影响
城市
北京 上海 大连 成都 广州 深圳
PM2.5中NO3-的比例
年
PM2.5
质量浓度,ug/m3 NO3-,%
1999-2007
145
7.7
2003-2005
95
6.6
2005
57
4.3
2002
100
6
2002
105
6.9
2002
62
5.8
NO3-/SO420.62 0.6 0.59 0.37 0.6 0.33
4.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比较
低氮燃烧技术小结
技术名称 低氧燃烧
效果 最多降低20%
烟气再循环 (FGR)
空气分级燃烧 (OFA)
最多20% 最多30%
31
二、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2. 传统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④ 分段燃烧技术
32
二、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2. 传统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⑤ 再燃技术
• 在炉膛的特定区域内注入 再燃燃料(占燃料总量的 10%-30%)
• 再燃燃料:天然气;微细 的煤粉(停留时间长)
• 与燃尽风配合使用可减少 60%的氮排放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措施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9bad8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9.png)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措施
1. 使用高效燃烧技术:采用高效燃烧技术,如低氮燃烧技术、脱硝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可显著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2. 优化燃烧条件:控制燃烧温度和压力,增加燃烧时间和空气预热时间等,可以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
3. 使用燃料低氮化:选择低氮燃料,如低氮液化气、低氮天然气等,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
4. 改善锅炉运行管理:对锅炉进行管理,保证燃烧稳定,清洁炉灶和烟道,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5. 污染治理设备:使用烟气脱硝、脱硫等污染治理设备,通过化学反应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6. 加强监管和管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执法机制,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9bc31a866fb84ae45c8dfe.p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https://img.taocdn.com/s3/m/aa2694f3a26925c52dc5bf2d.p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5158236a98271fe910ef97b.png)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NOx的性质(续)
NO2: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
NOx的来源
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 人类活动(5×107t/a)
燃料燃烧占 90% 95%以NO形式,其余主要为NO2
燃烧过程NOx的形成机理
形成机理
燃料型NOx
理(3)掌握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 源
NOx包括
N2O、NO、N2O3、NO2、N2O4、N2O5 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
NOx的性质
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 层的破坏
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 分
dt
1 (k4[NO] / k5[O2 ])
= 2k4[O][N2 ]{1 [NO]2 /(Kp,NO[N2 ][O2 ])} 1 (k4[NO] / k5[O2 ])
热力型NOx的形成
假定O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最终得
[O]e
[O2 ]1e/ 2 Kp,NO (RT )1/ 2
NHi slow
NHi,NO
slow
N2
NOx的形成
NOx的形成
低NOx燃烧技术原理
控制NOx形成的因素
空气-燃料比
燃烧区温度及其分布
后燃烧区的冷却程度
燃烧器形状
Hale Waihona Puke 低N O传统x燃低N烧Ox燃技烧技术术
1. 低氧燃烧
降低NO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 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
热力型NOx的形成
NOx控制技术
![NOx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d25707e27d3240c8447ef69.png)
综合比较
PART 4
项目
SCR工艺
SNCR工艺
SNCR-SCR工艺
反应温度
催化剂 脱硝效率
320~400℃
V2O5-WO3/TiO2 80~90%
800~1100℃
无 30~50%
前段:800~1100℃ 后段:320~400℃
后段少量
60~80%
NH3逃逸 系统压力损失
<2.5 mg/m3
新增烟道部件及催 化剂层造成压力损 失
工艺相比,系统压降将大大减小,减少了引风机改造的工作量,降低了运行费用。
SNCR-SCR特点
PART 4
5.减少S02向S03的转化,降低腐蚀危害 催化剂的使用虽然有助于提髙脱硝效率,但也存在增强SO2向S03转化的副作用,而
烟气中的S03含量的增加,将生成更多的NH4HS04。NH4HS04的黏结性很强,在烟气温度较 低时,会堵塞催化剂并对下游设备造成腐蚀。混合法由于减少了催化剂的用量,将使这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SCR法)
刘同岩
PART 1
简介
PART 1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是大气中 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之一。氮氧化物包括多 种化合物;如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 (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 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氧化物主要 包括N2O、NO和NO2。其中,NO和NO2是大气 中主要的氮氧化物,以NOx表示。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7f8af3eefdc8d377ee3225.png)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摘要:氮氧化物不仅会产生一次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如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产生光化学烟雾等。
本文针氮氧化物的排放现状、对环境的危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深入探讨了氮氧化物的传统控制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NCR)、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SCO),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氮氧化物;环境危害;污染控制前言:受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影响,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出现。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氮氧化物的控制探索,“脱硝”这一节能减排指标也因此出台。
为有效降低氮氧化物代理的环境危害,正是本文围绕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分析1.1现状分析受国情因素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处于主要位置,这正是氮氧化物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氮氧化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燃煤电厂,占比在80%左右。
预计2020年,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达到3000万吨。
基于近年来我国颁布的《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可以了解到,脱硝属于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火电厂的烟气排放与车辆交通尾气排放占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5%以上,作为一种毒性很强且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OX会在做为一次污染物时危害人体的健康,而随之形成的NO2、O3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1]。
1.2危害分析深入分析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可以发现,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产生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引发酸雨、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四个方面。
围绕产生光化学烟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氮氧化物属于主要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源,NO在由高温燃烧产生后会于空气中转化为NO2,在310nm左右波长的太阳光子激发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的氮氧化物会分解为氧原子和NO。
氧分子和原子氧会生成氧化剂O3,这一产物会对植物造成损害,具备强烈的刺激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九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3daa33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8.p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九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九章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一节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n2o,no,n2o3,no2,n2o4和n2o5,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形式存在,但最近研究发现n2o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有显著影响,而且也参与对臭氧层的破坏。
n2o又称笑气,是一种具有麻醉特征的惰性气体,它在环境大气中的含量非常少,显著低于对生物产生影响的限值。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存有两方面。
一方面就是由自然界中的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所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化工生产中的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和金属表面硝酸处置等。
第二节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一、热力型氮氧化物构成的热力学1.一氧化氮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2.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变3.烟气冷却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平衡的影响二、热力型氮氧化物构成的动力学―泽利多维奇模型三、瞬时一氧化氮的构成四、燃料型氮氧化物的构成第三节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一、传统的高氮氧化物冷却技术早期开发的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不要求对燃烧系统作大的改动,只是对燃烧装置的运行方式或部分运行方式作调整或改进。
因此简单易行,可方便的用于现存装置,但一氧化氮的降低幅度有限。
这类技术包括低氧燃烧、烟气循环燃烧、分段燃烧、浓淡燃烧技术等。
1.高空气短缺系数运转技术氮氧化物排放量随着炉内空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锅炉应在炉内空气量较低的工况下运行。
采用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且减少了锅炉排烟热损失,可提高锅炉热效率。
-1-2.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课堂教学说明,这一措施不必用作燃煤、燃油锅炉,对于燃气锅炉,则存有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显著效果。
3.烟气循环燃烧烟气循环冷却法使用冷却产生的部分烟气加热后,在循环送到冷却区,起著减少氧浓度和冷却区温度的促进作用,以达至增加一氧化氮生成量的目的。
氮氧化物产生与控制分析
![氮氧化物产生与控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ac3e76f8c75fbfc67db24c.png)
氮氧化物产生与控制分析前言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如何文明用能、合理用能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在能源的利用中,矿物燃料的燃烧要排放出大量污染物。
例如,我国每年排入大气中的87%的SO2、68%的NOx和60%的粉尘均来自于煤的直接燃烧,因此,文明用能、合理用能,发展高效、低污染的清洁煤燃烧技术,降低NOx和SO2的排放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最近二十年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燃烧技术,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燃料及脱硫剂经多次循环、反复地进行低温燃烧和脱硫反应,炉内湍流运动强烈。
它不但能达到90%的脱硫效率和与煤粉炉相近的燃烧效率,而且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性能好、灰渣易于综合利用等优点。
本文对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NOx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NOx浓度的因素,探讨控制NOx排放量的措施,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运行提供参考。
1NOx的生成机制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这两者统称为NOx,此外还有少量的氧化二氮(N2O)产生。
和SO2的生成机理不同,在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与煤燃烧方式、特别是燃烧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等燃烧条件关系密切。
在煤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x途径有三个:(1)热力型NOx(Thermal NOx),它是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氧化而生成的。
煤,尤其是其挥发分中的各种元素比也会影响到NOx的排放量。
显然,O/N比越大,NOx排放量较高。
H/C比越高,则NO 越难于被还原,故NOx排放量也越高。
另外,S/N比会影响到各自的排放水平,因为S和N氧化时会相互竞争,故SO2排放量越高,NOx排放量越低。
2.2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当风不分级时,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反应区内的氧浓度,因而,对热力型NOx和燃料型NOx的生成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使NOx排放量降低15%~20%,但是CO浓度会增加,燃烧效率会下降。
(完整版)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完整版)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a0b683866fb84ae55c8d6c.p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污染控制技术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污染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69ec123f78a6529647d538b.png)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污染控制技术/h1我国是以燃煤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能源构成以煤炭为主,消耗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6 %左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耗的增加,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而氮氧化物(NOx) 是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近年来,由于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尾气排放氮氧化物(NOX)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国家“十二五”期间把氮氧化物(NOX)做为减排指标考核,控制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已势在必行,。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大气中氮氧化物有N2O.NO.NO2.N2O3.N2O4和N2O5,总起来用NOx表示。
其中污染大气的主要是NO和NO2。
NO毒性不太大,但进入大气后可被缓慢地氧化成NO2,当大气中有O3等强氧化剂存在时,或在催化剂作用下,其氧化速度会加快。
大气中的NOx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自然界中的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所产生,每年全球约产生5亿吨,另一方面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每年全球产生量超过5000万吨。
在人类活动产生的NOx中,由各种炉窑.机动车和柴油机等燃料高温燃烧产生的约占90%以上,其次是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及金属表面的硝酸处理等过程。
从燃烧系统中排出的NOx95%以上是NO,其余主要为NO2。
由于在环境中NO最终将转化为NO2,因此,估算的NOx 排放量都按NO2计。
NO2的毒性约为NO的5倍。
当NO2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后,其毒性更强。
大气中的NOx对人和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危害。
NO还会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痉挛和麻痹。
高浓度NO中毒时,迅速导致肺部充血和水肿,甚至窒息死亡。
NOx与碳氢化合物混合时,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成分是光化学氧化剂,它最明显的危害作用是刺激人的眼睛,发生红烟病。
此外,对人的鼻.咽.喉.气管和肺部等呼吸器官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从而增大呼吸阻力。
光化学烟雾对植物的损害十分严重,严重时使作物减产.树木枯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a00c42e87101f69f31952e.png)
第17 次课 2 学时实用标准第18 次课 2 学时第19 次课 2 学时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 双膜模型(应用最广)假定:(1)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2)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3)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即:C A i=HP A i(4)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2. 渗透模型假定:(1)气液界面上的液体微元不断被液相主体中浓度为C AL的微元置换(2)每个微表面元与气体接触时间都为τ(3)界面上微表面元在暴露时间τ内的吸收速率是变化的3. 表面更新模型假定:(1)各表面微元具有不同的暴露时间,t=0-∞(2)各表面元的暴露时间(龄期)符合正态分布4. 其它模型如:表面更新模型的修正;基于流体力学的传质模型;界面效应模型。
5. 双膜理论(1)双膜模型气相分传质速率N A=k y(y A-y Ai)N A=k y(p A-p Aj)液相分传质速率N A=k x(x Ai- x A)N A=k y(c Aj- c A)总传质速率方程N A=K y(y A- y*A) N A=K x(x A*-x A)N A=K ai(p A-p A*)x AL(2)气液平衡常见气体平衡溶解度亨利定律: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3)吸收系数吸收系数的不同形式见下图:(4)传质阻力传质阻力-吸收系数的倒数传质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5)传质过程吸收质与吸收剂;设备、填料类型;流动状况、操作条件二、物理吸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操作线、平衡线吸收推动力见图。
吸收塔的最小液气比见图三、化学吸收1. 化学吸收的优点:(1)溶质进入溶剂后因化学反应消耗掉,溶剂容纳的溶质量增多(2)液膜扩散阻力降低(3)填料表面的停滞层仍为有效湿表面两分子反应中相界面附近液相内A与B的浓度分布图第20 次课 2 学时●第二节气体吸附●吸附➢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吸附质-被吸附物质➢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吸附机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一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内表面积大➢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吸附容量大➢来源广泛,造价低廉➢良好的再生性能常用吸附剂特性:分子筛特性●操作条件➢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增大气相压力利于吸附●吸附质性质、浓度➢临界直径-吸附质不易渗入的最大直径➢吸附质的分子量、沸点、饱和性●吸附剂活性➢单位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静活性-吸附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动活性-未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常见分子的临界直径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剂再生吸附剂再生吸附平衡第23 次课 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九章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主要内容: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4. 烟气脱硝技术第一节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NO x包括:O、NO、N2O3、NO2、N2O4、N2O5➢N2➢大气中NO 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NO x的性质:➢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层的破坏➢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分➢NO2: 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NO x的来源➢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人类活动(5×107t/a)▪燃料燃烧占95%。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9869a9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8.png)
16
2、热力型
在高温下产生NO和NO2的两个重要反应
N2 O2 2NO 1
NO
1 2
O2
NO 2
2
➢NOx生成量随温度增高而增大,当温度低于1350℃时, 几乎不生成热力NOx
➢热力型NOx的生成是一个缓慢的反应过程,随在炉膛内 停留时间增加而增大
➢NO浓度与燃烧气中氮氧的1比7 例有关,与氧浓度平方根
GB 13217—2014
GB 31570-2015
我国“十三五”期间将执行更为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 氮氧化物排放量排放标准将进一步趋严,且减排力度继续加强。
1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浓度限值对比表 (μg/m3)
12
二、氮氧化物形成机理
13
▪ 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分为三类:
➢ 燃料型NOx(Fuel NOx)
根据不同种类催化剂的适宜工作温度范 围,SCR可分为高温工艺、中温工艺和 低温工艺,其划分标准是: 1.高温SCR工艺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345℃~590℃; 2.中温SCR工艺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260℃~380℃; 3.低温SCR工艺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80℃~300℃。
29
SCR的影响因素
1.反应温度的影响
➢ 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分;
➢ NO2: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会转换成硝酸和亚硝 酸;
2、氮氧化物来源
自然过程
➢ 固氮菌、雷电等,每年约生成5×108t;
人类活动(>5×107t/a)
➢ 燃料燃烧占90%以上 ➢ 化工生产中的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和金属表面硝酸
处理等 ➢ 95%为NO,其余主要为NO2 ➢ 由于在环境中NO最终将转化为NO2,因此,估算氮氧化物的
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方法
![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109b6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d.png)
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方法
氮氧化物(NOx)是一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负面影响的污染物。
在工业
和交通业等活动中产生的NOx,会导致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健康问题。
因此,寻找控制NOx生成的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数种有效的控制NOx生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减轻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下面
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1. 燃烧控制:优化燃烧过程可以减少NOx的生成。
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如燃
烧器预混和燃气再循环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NOx的排放量。
2. 燃烧控制剂:添加燃烧控制剂可降低NOx的生成。
一种常见的控制剂是选
择性催化还原剂(SCR),它在高温下与NOx反应生成无害的氮气和水蒸汽。
3. 燃料改进:改进燃料的配方可以减少NOx的生成。
使用低氮燃料或者添加NOx抑制剂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
4. 排放控制设备:安装排放控制设备是降低NOx排放的有效手段。
脱硝装置(DeNOx)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等技术能够将NOx转化为无害物质,
并减少其在大气中的释放。
5. 交通管理:在交通拥堵区域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如限制行车,提倡使用公共
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机动车的排放,从而降低NOx的生成。
综上所述,控制氮氧化物(NOx)的生成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通过优化燃烧
过程,使用燃烧控制剂,改进燃料,安装排放控制设备以及实施交通管理措施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降低NOx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第2、3式NO生成的总速率
d NO dt k4 O N 2 k4 N NO k5 N O2 k5 O NO
假定N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d NO dt k4 O N 2 k4 N NO k5 NO O k5 N O2 0
则:
[N]稳态
k4 [O][N 2 ] k 5[O][NO] k 4 [NO] k5 [O 2 ]
即:
d[NO] k4 [N 2 ] ( k 4k 5[NO]2 / k5[O 2 ]) 2[O] dt 1 (k 4 [NO]/ k5[O 2 ]) = 2k4 [O][N 2 ]{1 [NO]2 /( K p,NO [N 2 ][O 2 ])} 1 ( k4 [NO]/ k5[O 2 ])
上述数据说明: •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都转化为NO2 • 800K左右,NO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生成量已经超过NO2
• 常规燃烧温度(>1500K)下,有可观的NO生成,但NO2量仍然很小
烟气冷却对NO与NO2平衡的影响 根据热力学计算,NOx应主要以NO2的形式存在,但实际90%~95%的 NOx以NO的形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学控制
与氨有关的潜在氧化反应
4NH 3 5O2 4NO 6H 2O 4NH 3 3O2 2N 2 6H 2O
催化剂失活和烟气中残留的 氨是与SCR工艺操作相关的两个 关键因素。
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
尿素或氨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将NOx还原为N2; 由于需要较高反应温度,还原剂通常住进炉膛或紧靠炉膛出 口的烟道 化学反应
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
过程
以氨作还原剂,通常在空气预热器的上游注入含NOx的烟气。在含有
催化剂的反应器内被还原成N2和水。
催化剂:贵金属、碱性金属氧化物
NOx被选择性的还原反应
4NH 3 4NO O2 4N 2 6H 2O 8NH 3 6NO2 CO(NH 2 ) 2 2NO 0.5O 2 2N 2 CO 2 2H 2O
需要控制温度避免潜在氧化反应发生 工业运行的数据表明, SNCR工艺的NOx还原率较低,通常在
30-60%的范围。
3、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fast
NHi slow
NHi,NO slow
燃料N燃烧过程示意图
N2
含N燃料形成NO的反应动力学至今仍不清楚,已提出的理论包括: 运用CN作为中间物 当键破坏时释放出原子态氮 部分平衡机理
第三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影响燃烧过程中NOx生成的主要因素
燃烧温度 烟气在高温取得停留时间 烟气中各种组分的浓度
空气分级的低NOx旋流燃烧器
技术关键是准确地控制燃烧器区域燃料与助燃空气的混合过程,以便 能有效地同时控制燃料型NOx和热力型NOx的生成,同时又要有较高的燃烧
效率。
一次火焰区:富燃,含氮组分析出但难以转化; 二次火焰区: 燃尽CO、HC等
空气/燃料分级的低NOx燃烧器
主要特征是空气和燃料都是分级送入炉膛,燃料分级送入可再一次火 焰取得下游形成一个富集NH3、CH、HCN的低氧还原区,燃烧产物通过此区
3、瞬时NO的形成
碳氢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成CH、CH2和C2等基团,与N2发生如下反应:
CH N 2 HCN N CH 2 N 2 HCN NH C2 N 2 2CN
火焰中存在大量O、OH基团,与上述产物反应:
HCN OH CN H 2O CN O 2 CO NO CN O CO N NH OH N H 2O NH O NO H N OH NO H N O 2 NO O
2、氮氧化物来源
自然过程
固氮菌、雷电等,每年约生成5×108t;
人类活动(>5×107t/a)
燃料燃烧占90%以上
化工生产中的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和金属表面硝酸处理等 95%为NO,其余主要为NO2 由于在环境中NO最终将转化为NO2,因此,估算氮氧化物的排放时都按 计算NO2。
NOx 排放系数
污染源 煤:民用(包括商业) 工业及电力 燃料油:民用(包括商业) 工业 电力 天然气:民用(包括商业) 工业 电力 燃气轮机 移动燃烧源:汽油机 柴油机 硝酸生产工厂 平均排放系数 4 kg/t 煤 7~18.5kg/t 煤 1.4~8.6kg/1000L 油 8.7kg/1000L 油 12.5kg/1000L 油 1.85kg/1000m 天然气 3.4kg/1000m 天然气 6.25kg/1000m 天然气 3.2kg/1000m 天然气 13.6kg/1000L 汽油 26.0kg/1000L 柴油 28.5kg/吨酸
其中:
K p , NO
k4 k5 k5 N 2 O2 k4
NO
2
假定O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O]e
2 [O2 ]1/ e K p,NO
( RT )1/ 2
得到:
dY M (1 Y 2 ) dx 2(1 CY ) M C 4 k 4 K p,O [ N 2 ]1 / 2 ( RT )1 / 2 ( K p,NO )1 / 2 k 4 ( K p,NO )1 / 2 [ N 2 ]1 / 2 k 5 [O 2 ]1 / 2
3 3 3 3
第二节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分为三类:
燃料型NOx(Fuel NOx)
燃料中固定氮生成的NOx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高温下N2与O2反应生成的NOx 瞬时NO(Prompt NOx) 低温火焰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生成的NO
高温下形成的氮氧化物将以形式NO排入大气环境;
NO转化为NO2的氧化反应将主要发生在大气中,所需时间由反应动力学 支配。
2、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Zeldovich模型
主要反应式
O2 M 2O M O N 2 NO N N O2 NO O
应用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上述第2式生成NO的净速率: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
当燃烧空气由27oC预热到315oC,NO排放量增加3倍;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可降低火焰区的温度峰值,从而减少热力型
NOx的生成量。
烟气循环燃烧
采用燃烧产生的部分烟气冷却后,在循环送回燃烧区,起到降低氧浓 度和燃烧区温度的作用,以达到减少NO生成量的目的-主要减少热力型
碱液吸收
与完全去除NOx,必须首先将一半以上的NO氧化为NOx,或者向气流 中添加NO2。
NO/NO2=1效果最佳
碱液吸收的反应过程可简单地表示为:
2NO 2 2MOH MNO3 MNO 2 H 2O NO NO 2 2MOH 2MNO 2 H 2O 2NO 2 Na 2CO3 NaNO3 NaNO 2 CO 2 NO NO 2 Na 2CO3 2NaNO 2 CO 2 M K , Na ,Ca 2 , Mg 2 ,(NH 4 )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
烟气脱硝
对冷却后的烟气进行处理,以降低NOx的排放量。
烟气脱硝非常困难,主要问题在于:
处理烟气体积大
NOx浓度相当低
NOx的总量相对较大
对于火电厂烟气NOx污染控制,目前有两类商业化的烟气脱 硝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原理
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分段燃烧技术
技术特征
助燃空气分级进入燃烧装臵,降低初始燃烧区(一次区)的氧浓度,
以降低火焰的峰值温度。有的还引入分级燃料,形成可使部分已生成
的NOx还原的二次火焰。
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x直流燃烧器
炉壁设臵助燃空气(OFA,燃尽风)喷嘴,引入燃尽风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 主燃区处于空气过剩系数较低的工况,抑制了NOx的生成。
低温火焰中形成 的NO多数为瞬时NO
4、燃烧型NOx的形成
燃料中的N多为以C—N键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理论上讲,氮气分子中的 N≡N键能比有机化合物中的C—N键能打得多,燃烧时C—N容易分解,经氧 化形成NOx 火焰中燃料氮转化为NO的比例取决于火焰区内NO/O2的比例
燃料中20%~80%的氮转化为NOx
1、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
NO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
在高温下产生NO和NO2的两个重要反应
N 2 O2 1 NO O2 2
2 NO NO2
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受温度和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平衡时NO浓度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 平衡浓度与在热电厂实测值是同一数量级 NO和NO2之间的转化 低温有利于NO2的生成
燃料中的氮化物氧化成NO是快速的 燃烧区附近的NO实际浓度显著超过计算的粮,原因在于使NO量减少到 平衡浓度的下列反应都较缓慢。
O N 2 N O2 NO NO N 2O O
NO
O,H,OH
O,H,OH
Fuel N
fast
HCN
O,H,OH
fast
NHi (i=0,1,2)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1、氮氧化物性质
NOx:
N2O、NO、N2O3、NO2、N2O4、N2O5
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
性质:
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层的破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