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带连铸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组织转变的原位观察

合集下载

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课件

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课件

1)钴的影响:溶入A中,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
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8
17
2.常见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钴、铝(>2.5%)外 凡溶于A中----C曲线右移 未溶于A中----C曲线左移 不改变C曲线位置
非(弱)碳化物形成元素:Ni、Mn、Si、Cu、B
C曲线形状
C曲线右移、Ms点下降
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
影响鼻温 P转变移向高温 B转变移向低温
C曲线分 离
13
(4)只有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 在 含 碳 量 低 ( wc<0.25% ) 而含Mn、Cr、Ni、W、 Mo量高的钢中,扩散型 P转变受到极大阻碍。
(5)只有P转变的C曲线 中碳高铬钢等 能抑制B转变 的C曲线
14
(6)在MS点以上整个温度区内不出现C曲线。 这类钢通常称为奥氏
体钢,高温下稳定的奥 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 室温。但有可有过剩碳 化物的析出,使得在Ms 点以上出现一个碳化物 析出的C形曲线。
7
二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C曲线)的特点
温度
A1
稳定A
开始线
过冷A
Ms M+A
Mf
M
时间
终止线
转变产 物区
A与产物 共存区
两条曲线
三条水平线
六个区域
特点:
①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 温度的等温转变都 有一个孕育期;

低碳钢部分奥氏体化后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

低碳钢部分奥氏体化后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

低碳钢部分奥氏体化后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低碳钢是指碳含量在0.2%以下的钢材,通常需要经过热处理来提高其力学性能。

在热处理过程中,钢材的微观组织会发生演变,特别是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其演变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讨论低碳钢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的机制。

在低碳钢中,主要存在的组织形式是铁素体和珠光体。

铁素体是低碳钢中的主要组织,在室温下属于稳定状态。

根据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铁素体可以发生奥氏体化和分解的演变。

在淬火过程中,低碳钢首先需要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即马氏体变形的起始温度(通常在800℃-900℃之间),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

在冷却过程中,低碳钢发生马氏体相变,从铁素体转变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形态可以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其形成机制取决于冷却速率和合金元素的影响。

板条状马氏体在较慢的冷却速率下形成,而针状马氏体在较快的冷却速率下形成。

淬火后的低碳钢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强度,但韧性相对较低。

在分配热处理过程中,低碳钢首先加热至较高的温度(通常在500℃-700℃之间),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冷却至室温。

这样的热处理过程被称为分配退火。

在分配退火过程中,马氏体开始分解,并逐渐转变为珠光体。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马氏体中的碳原子会重新扩散到铁素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状结构中,形成较稳定的珠光体。

而冷却过程中,珠光体的析出速率会逐渐减缓,最终形成较细小的珠光体颗粒。

分配热处理后的低碳钢具有较高的韧性和一定的强度。

低碳钢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是由其化学成分、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的成分和热处理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相变过程和微观组织演变。

适当选择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可以实现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优化。

综上所述,低碳钢在淬火和分配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可以大致概括为铁素体-马氏体-珠光体的演变过程。

淬火使得低碳钢转变为马氏体,提高了其硬度和强度;而分配热处理则将马氏体分解为珠光体,提高了其韧性和强度。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氏体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石油化工等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研究奥氏体钢在冷轧及退火处理后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以期为实际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奥氏体钢为某钢厂生产的304不锈钢。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易于加工和焊接。

2. 实验方法(1)冷轧处理将奥氏体钢板材进行冷轧处理,分别设定不同的压下量(如20%、40%、60%),观察其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2)退火处理对冷轧后的奥氏体钢板材进行退火处理,设定不同的退火温度(如800℃、900℃、1000℃),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如1小时),观察其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3)组织结构观察与性能测试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奥氏体钢的组织结构,测试其硬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分析其加工硬化程度、断口形貌等。

三、结果与分析1. 组织结构分析(1)冷轧后组织结构变化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奥氏体钢的晶粒逐渐被拉长,出现明显的变形带和亚晶界。

同时,由于晶格畸变和位错密度的增加,材料的加工硬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2)退火后组织结构变化退火处理后,奥氏体钢的晶粒逐渐恢复至近似原始状态,变形带和亚晶界逐渐消失。

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逐渐长大,位错密度降低。

当退火温度过高时,可能出现晶粒异常长大现象。

2. 性能分析(1)硬度与抗拉强度变化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和退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钢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抗拉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是由于冷轧过程中,材料内部产生了加工硬化效应;而退火处理可消除部分位错和内应力,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当退火温度过高时,晶粒异常长大可能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2)加工硬化程度与断口形貌分析冷轧过程中,奥氏体钢的加工硬化程度随压下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拉伸过程中,随着硬度的提高和塑性变形的增加,断口形貌呈现出从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趋势。

分析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

分析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
制为: (a)过饱和碳引起的晶格畸变,即固溶强化; (b)马氏体转变时造成的大量晶体缺陷(如位
错、孪晶等)和组织细化; (c)过饱和碳以弥散碳化物析出强化。
薛小怀 副教授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受 碳含量的影响。随碳含量 增加,马氏体的硬度随之 增高。当碳的质量分数超 过0.6%以后,硬度的增 加趋于平缓。合金元素对 马氏体的硬度影响不大。
薛小怀 副教授
(2)珠光体组织形态与性能
根据珠光体型组织片层间距大小分为珠光体、 索氏体和托氏体,皆为F和Fe3C片层相间的机械 混合物,无本质区别,只是片层厚度不同而已。 转变温度越低,珠光体型组织的片层越薄,相界 面越多,强度和硬度越高,塑性及韧性也略有改 善。
薛小怀 副教授
贝氏体转变
(1)贝氏体的转变过程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C曲线“鼻尖”(约 550C)至M S之间温度范围的等温转变产物,通 常用符号B表示。过冷奥氏体在这一温度区间转 变时,由于过冷度较大。原子扩散能力下降,这 时铁原子已不能扩散,碳原子的扩散也不充分, 因此,贝氏体转变是半扩散型相变。
薛小怀 副教授
温度降低(350C~MS)时,碳原子扩散能力更低, 铁素体在奥氏体的晶界或晶内某些晶面上长成针状, 碳原子在铁素体内一定的晶面上以断续碳化物小片 的形式析出,从而形成了下贝体。
薛小怀 副教授
下贝氏体形成过程
薛小怀 副教授
(2)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 上贝氏体中短杆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
薛小怀 副教授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亚 结构的形式和碳的过饱和度。高碳马氏体的碳 过饱和度大,晶格畸变严重,晶内存在大量孪 晶,且形成时相互接触撞击而易于产生显微裂 纹等原因,硬度虽高,但脆性大、塑性、韧性 均差。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分数所需时间。 缺点—无法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 亚共析钢
珠光体转变的开始线。Why? 渗碳体没有磁性
6
其它方法
4.热分析法:利用钢相变时的热效应。 优点—适用于潜热大、转变速率快的过程,如熔化、凝固、
M相变 缺点—不适用潜热小、转变速率慢的过程,如大部分扩散
型固态相变 5.电阻法:利用相变时源自阻值的变化 优点—测量时间短,需要试样少; 缺点:精度不高
➢ 在实际热处理中,不仅仅是在等温过程中有相转变的发生, 在冷却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相变过程并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 重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热处理工艺都是在连续冷却条件 下进行的,如淬火、正火、退火等。
➢ 连 续 冷 却 转 变 图 通常 称 为 CCT图 (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3
金相法
步骤: ① 制备试样:φ10-15mm,厚1.5-2mm,具有相同的原始组
织(可通过退火或正火获得)。 ② 奥氏体化:所有试样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要求
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一致。 ③ 等温转变:将奥氏化后的试样迅速转入给定温度的等温浴
炉中保温一系列时间。 ④ 淬火:将保温后的试样迅速取出淬入盐水中。 ⑤ 绘图:测出给定温度、时间下的转变产物类型、转变产物
1)钴的影响:溶入A中,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
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8
15
四 影响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因素

《2024年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氏体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文针对奥氏体钢进行冷轧及退火处理,探讨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奥氏体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的奥氏体钢材料具有优异的可塑性、韧性以及焊接性等特点。

该材料经成分分析和机械性能检测后,用于后续的冷轧及退火处理。

2. 方法(1)冷轧处理:将奥氏体钢材料在室温下进行冷轧处理,通过改变轧制压下量,观察其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退火处理:将冷轧后的奥氏体钢进行退火处理,分别设置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时间,以观察其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组织与性能分析: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冷轧及退火后的奥氏体钢进行组织观察,并采用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三、结果与讨论1. 组织分析(1)冷轧后组织变化: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加,奥氏体钢的晶粒逐渐细化,晶界变得更加清晰。

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位错和形变带。

(2)退火后组织变化:退火处理后,奥氏体钢的晶粒得到了进一步细化,位错和形变带得到了明显恢复。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晶粒内部出现了碳化物析出等现象。

2. 性能分析(1)硬度: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加,奥氏体钢的硬度逐渐提高。

退火处理后,硬度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冷轧过程中引入的位错和形变强化了材料的硬度。

(2)拉伸性能:冷轧及退火处理后,奥氏体钢的拉伸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中,适度的轧制压下量和退火处理可以使材料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同时保持良好的延伸率和冲击韧性。

(3)耐腐蚀性能:奥氏体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冷轧及退火处理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较小。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度等),退火处理可能会使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略有降低。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奥氏体钢进行冷轧及退火处理,研究了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范文

《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氏体钢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奥氏体钢进行冷轧和退火处理,可以有效调整其内部组织和性能,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本文将对奥氏体钢冷轧及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采用的奥氏体钢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

该钢种含有适量的合金元素,保证了其在冷轧和退火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2. 冷轧工艺冷轧是通过对奥氏体钢进行塑性变形,使其内部组织发生改变的过程。

本实验中,采用不同的压下量对奥氏体钢进行冷轧处理,观察其组织变化。

3. 退火工艺退火是通过对冷轧后的奥氏体钢进行加热和保温,使其内部组织得到恢复和优化的过程。

本实验中,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冷轧后的奥氏体钢进行退火处理。

4. 检测方法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对冷轧及退火后的奥氏体钢进行组织观察和性能检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冷轧后的组织变化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奥氏体钢的晶粒逐渐被拉长、破碎,晶界变得模糊。

同时,在晶粒内部出现大量位错、亚晶等结构缺陷,导致材料的硬度、强度等性能得到提高。

2. 退火后的组织变化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钢的晶粒逐渐恢复,晶界变得清晰。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晶粒内部的位错、亚晶等结构缺陷逐渐消失,材料的塑性、韧性等性能得到提高。

同时,合金元素的扩散和再结晶过程使得材料内部组织更加均匀。

3. 性能变化通过对冷轧及退火后的奥氏体钢进行硬度、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检测,发现随着冷轧和退火工艺的改变,材料的性能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适当的冷轧和退火处理可以使材料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四、结论通过对奥氏体钢进行冷轧和退火处理,可以有效地调整其内部组织和性能。

在冷轧过程中,随着压下量的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得到提高;而在退火过程中,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得到改善。

过冷奥氏体转变因素对其影响规律

过冷奥氏体转变因素对其影响规律

过冷奥氏体转变因素对其影响规律过冷奥氏体转变因素对其影响规律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速度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而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可在C曲线上反映出来。

过冷奥氏体越稳定,孕育期越长,则转变速度越慢,C曲线越往右移。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因素有多个:(一)奥氏体成分的影响1、含碳量的影响2、合金元素的影响(二)奥氏体状态的影响(三)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一、奥氏体成分的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奥氏体的成分,改变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影响C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从而可以控制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速度。

1、含碳量影响与共析钢C曲线不同,亚、过共析钢上部各多一条先共析相析出线,说明过冷奥氏体在发生珠光体转变之前,在亚共析钢中先要析出铁素体,在过共析钢中要先析出渗碳体。

亚共析钢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C曲线逐渐右移,说明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增高,孕育期变长,转变速度减慢。

这是由于在相同的转变条件下,随着亚共析钢中含碳量的增高,铁素体形核的几率减少,铁素体长大需要扩散离去的碳量增大,故减慢铁素体的析出速度。

一般认为,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可以促进珠光体的形成。

因此,由于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孕育期增长且析出速度减慢,珠光体转变速度也随之减慢。

2、合金元素对的影响合金元素溶解到奥氏体中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右移。

V、Ti、Nb、Zr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当其含量较多时,能在钢中形成稳定的碳化物,在一般加热温度下不能融入奥氏体中而以碳化物形式存在,则反而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二、奥氏体状态的影响奥氏体晶粒越细小,单位体积内晶界面积越大,从而使奥氏体分解时形核率增多,降低稳定性。

铸态原始组织不均匀,存在成分偏析,而经轧制后,组织和成分变得均匀。

因此在同样加热条件下,铸锭形成的奥氏体很不均匀,而轧材形成的奥氏体比较均匀,不均匀的奥氏体可以促进奥氏体分解,使C曲线左移。

奥氏体化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未溶第二相越多,同时奥氏体的碳浓度和合金元素浓度越不均匀,从而促进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分解,使曲线左移。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共29页文档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共29页文档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Me 除Co、Al外,均使C曲线右移,即增加了过冷 A的稳定性。 A晶粒尺寸和均匀化程度 细小晶粒有利于P形核,使P转变线左移 A均匀化程度越高,曲线右移 塑性变形的影响 形变可促使C和铁原子的扩散,将加速P转变; 对B转变的影响表现为:高温塑性变形有减缓 作用,低温塑性变形有加速作用。
TTT图的测定方法
TTT图与CCT图的比较
CCT图位于TTT图的右下方,表明连续 冷却时过冷A要在比等温转变时较低的温 度并经历较长的时间才开始转变。
TTT图和CCT图的应用
钢的TTT图与CCT图是合理制订热处理 工艺规程和发展新的热处理工艺的重要 依据;对于分析研究各种钢材在不同热 处理条件下的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合 理选用钢材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因此它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 较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冷奥氏体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将形成高温稳定组织aa冷却至临界点以下就不再是稳定组织一般称过过冷a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最终可能转变为pbm或混合组织从而导致钢材最终性能的多样性
第六章 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和连续转变动力学 图特点、影响因素、作用。将贯穿前 三章的内容,并加以深化理解,特别 是在实际中的应用。
2.区:五条线把C曲线分成五个区
①高于A1温度是奥氏体稳定区; ②转变开始线以左为过冷奥氏体区; ③ 转变终了线以右和Ms点以上为转变产物 区; ④ 转变开始线与终了线之间为过冷奥氏体 和转变产物的共存区; ⑤Ms与Mf之间为M转变区(属于边疆冷却 的范围)。
3.孕育期:
孕育期:转变开始之前所经历的等温时 间称为孕育期。 孕育期的长、短可以反映出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孕育期越长,过冷奥氏体越 稳定,反之则反。
1.预测热处理后零件的组织及性能

29.CSP低碳钢薄板连铸坯的连续冷却转变及显微组织细化

29.CSP低碳钢薄板连铸坯的连续冷却转变及显微组织细化

由于 C S P连 铸 薄 板 坯与 传统 厚 板 坯 有 较 大 差
异, 且未 见关 于其 动态 连续 冷却相 变 的研 究报 道 , 故
带 液 芯轻 压下 的作 用 下 , 减少 了粗 大 的 枝 晶并 使 二 探 讨 变形 参数 对其 相 变 、 组 织 及 性 能 的 影响 机 制 具
a c i c u l a r l e at ur e s wh i l e t he c o ol i ng r at e i  ̄c r e a s e s Th e f e r r i t si z e l S de c r e a s e d wi t h t h e i n c r e o f
c o o l i n g r a t e.a n d r e a c h e s a l i mi t o f a b o u t 8“ m wh e n t h e c o o l i n g r a t e i s 1 5 C/ s
Ke y wor d s: c o nt i n uou s c a s t i ng s l a b; mi c r o s l r u c t ur e ̄ ph a s e t r a ns i t i on
YU Ha o, KANG Yo n g — l m , W ANG Ke l u, L I U De l u, F U 】 1 e
(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l n g.B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h i n a )
0 . 0 3 2 。 铸 坯被 直接 加工成 模拟 实验 试样 , 尺寸 为 龃0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三个转变区的转变产物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三个转变区的转变产物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三个转变区的转变产物共析钢是一种特殊种类的钢,它的化学组成中包含多个元素,这些元素在钢中相互共存,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钢在加热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转变区,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转变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转变区以及它们的转变产物。

第一个转变区是马氏体区。

这个区域通常位于钢的下部,在加热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马氏体。

这个转变的产物是马氏体,它是一种具有高硬度和强度的晶体结构。

马氏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快速冷却来促进。

这种快速冷却可以使共析钢冷却到室温以下,从而促使钢中的温度降低并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区通常是非常小的,但它对整个钢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转变区是珠光体区。

这个区域通常是马氏体区的上方,在马氏体形成之后。

在这个区域中,马氏体开始转变为珠光体。

珠光体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域,因为它对钢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珠光体区的转变产物是珠光体,它是一种具有高韧性和可塑性的组织结构。

珠光体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使马氏体发生变化并形成珠光体。

第三个转变区是铁素体区。

这个区域的位置通常位于共析钢的顶部,珠光体区的上方。

在这个区域中,珠光体开始转变为铁素体。

铁素体区的转变产物是铁素体,它是一种具有高延展性和韧性的晶体结构。

铁素体的形成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通常在共析钢的加热过程的后期形成。

三个转变区所形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但它们的转变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在共析钢中,这三个转变区的温度和时间都会互相影响,从而影响钢材的最终性能。

因此,在共析钢的加热过程中,需要仔细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转变区,并形成最优质的钢材。

总之,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转变区和对应的转变产物。

马氏体区的产物是马氏体,珠光体区的产物是珠光体,铁素体区的产物是铁素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带连铸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组织转变的原位观察蔡娜娜1,2,梁高飞2,方园2,于艳2,王俊1(1.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2.宝钢研究院,上海201900)摘 要: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薄带连铸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的组织转变进行了原位观察。

结果表明:薄带连铸低碳钢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大,平均粒径约200μm,室温组织主要由贝氏体和多边形铁素体组成;在过冷奥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BF板条主要形核位置为原奥氏体晶界上、奥氏体晶内夹杂处、晶界多边形铁素体或已生长的BF板条上,并且后形核生长的BF板条不会穿过先形核生长的BF板条,前后形核生长的BF板条有一定的取向角度;BF板条的生长速率受温度、形核位置和生长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薄带连铸;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原位观察中图分类号:TG1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738(2012)05-0029-04In-Situ Observation for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Strip Casting Low Carbon Steel Super-Cooled AusteniteCAI Na-na1,2,LIANG Gao-fei 2,FANG Yuan2,YU Yan2,WANG Jun1(1.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2.Baosteel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1900,China)Abstract:In-situ observation for super-cooled austenite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ip casting lowcarbon steel was performed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grains size oforiginal austenite grains in strip casting low carbon steel was about 200μm,the room temperature microstructurewas mainly composed of bainite and polygon ferrite.The main nucleation positions of bainitic ferrite plats(BF)wereoriginal austenite grain boundary,inclusions in austenite transgranular and grain boundary polygon ferrite or grownBF plats during super-cooled autensite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the first nucleation BF plate did not across thesecondary nucleation BF plate,and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took a certain orientation angle.The temperature,nucleation position and growth orientation had effects on the growth speed of BF plate.Key words:strip casting;low carbon steel;super-cooled austenite;in-situ observation0 引 言薄带连铸是将钢液直接浇铸成2~5mm厚的薄带钢,实现铸轧一体化,使钢铁生产工艺更紧凑、更高效和更环保[1]。

钢铁材料的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已有150a的历史,目前美国Nucor公司的低碳钢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建筑行业,低碳钢薄带产品正向薄规格、高强度方向发展[2],其应用潜力巨大。

在薄带连铸生产过程中,钢液在结晶辊上的冷收稿日期:2011-05-16;修订日期:2011-10-25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7DZ11003)作者简介:蔡娜娜(1984-),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

导师:王俊教授却速率为102~103℃·s-1,钢液的凝固是在流动和挤压过程中完成的,且凝固时间为1~2s,之后铸带在夹送辊道上冷却后送至卷取,夹送辊道上采用空冷或喷水冷却,大约在650℃时卷取铸带并放置空冷至室温,卷取后的铸带冷却速率很小,一般不超过10℃·s-1。

薄带连铸低碳钢为粗晶奥氏体,晶粒宽度为100~250μm,长度300~700μm[3],大的奥氏体晶粒可提高其淬透性,促进贝氏体转变[4],其室温组织主要是贝氏体和多边形铁素体;而传统热轧低碳钢终轧时奥氏体晶粒细小(20~30μm),室温组织是珠光体和多边形铁素体。

关于贝氏体相变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研究表明,贝氏体铁素体(BF)形核生·92·第36卷第5期2012年5月机 械 工 程 材 料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Vol.36 No.5May. 2012长与原奥氏体呈Kurdjumov-Sachs(K-S)或Nish-iyanma-Wassermann(N-W)取向关系[5]。

近期,Nobuaki[6]等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原位观察了低碳钢(0.15%C)的过冷奥氏体相变过程,描述铁素体板条的形核位置并计算其生长速率。

目前,对于低碳钢中粗大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研究较少,为此,作者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薄带连铸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的组织转变进行了原位观察,旨在分析过冷粗大奥氏体的相变特点,为薄带连铸低碳钢的组织控制提供参考。

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试验材料取自宝钢薄带连铸中试产品,厚度为1.5mm,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0.057C,0.764Mn,0.299Si,0.009P,0.002S。

将低碳钢薄带加工成4mm×4mm规格的试样,经抛光、清洗、烘干后置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金相加热炉内,以200℃·min-1加热到1 250℃后保温30min,保温时温度起伏在±1℃之间,由温控系统控制并实时监视,显微成像系统的Lasertec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采用氦-氖激光源,通过微机系统实时记录其相变过程、温度、时间并保存在视频文件中。

随后以预设的冷却速率连续冷却,用以模拟低碳钢薄带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相变过程(大约是薄带连铸过程中铸带卷取阶段),在750~670℃范围内冷却速率为10~9.1℃·s-1,在670~550℃范围内为9.1~5.7℃·s-1。

金相试样经机械磨抛、腐蚀后采用LeicaDM6000M型正置式光学显微镜和HITACHIS-42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进行组织观察,观察室温组织所用腐蚀液为4%(体积分数)的硝酸酒精溶液,观察原始奥氏体晶粒所用腐蚀液为饱和苦味酸溶液。

在腐蚀原始奥氏体晶粒的过程中,为排除室温组织被浅蚀而对原奥氏体组织的影响,采用反复抛光、腐蚀的方法以得到较好的腐蚀效果。

2 试验结果与讨论2.1 显微组织由图1可以看出,薄带连铸低碳钢原始奥氏体晶粒宽度为100~200μm,长度为200~350μm,基本上为等轴晶,晶粒尺寸不均匀。

由于薄带连铸低碳钢为粗大奥氏体晶粒,其室温组织与传统热轧低碳钢的室温组织有较大差异。

图1 薄带连铸低碳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Fig.1 Original austenite grain in strip casting low carbon steel图2(a)可见,薄带连铸低碳钢的室温组织主要有多边形铁素体和贝氏体,还有少量珠光体,贝氏体形貌比较复杂,由羽毛状、粒状等多种形貌。

由图2(b)可见,长条状铁素体板束近乎平行地排列,短杆状碳化物平行地或以一定角度排列成一束条带状,碳化物条带与铁素体板束近乎平行。

图2 薄带连铸低碳钢的室温组织Fig.2 Microstructure of strip casting low carbon steel at roomtemperature:(a)OM morphology and(b)SEM morphology2.2 组织转变的原位观察薄带连铸低碳钢由1 250℃连续冷却至700~580℃的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发生贝氏体转变。

在相变刚开始的高温区,原奥氏体晶界处形成少量的多边形铁素体,如图3椭圆框中所示,晶界多边形铁素体在γ晶界处形核后向晶界单侧方向推移生长,并且很快就停止了生长,箭头代表它的生长方向。

据文献[7]报道,晶界在形核时,为了降低形核·03·势垒,一般与一侧的奥氏体成K-S或N-W关系,并且界面迁移较快;而另一侧往往表现为随机取向,并且这类界面迁移速率较慢。

图3 过冷奥氏体冷却过程中晶界多边形铁素体的生长Fig.3 Growing of the grain boundary polygonalferrite during super-cooled austenite cooling贝氏体铁素体板条(BF,视场中只观察到此种贝氏体)主要的形核位置分为三类:原奥氏体晶界上、奥氏体晶内夹杂处和晶界多边形铁素体或已生长的BF上。

由图4(a)可见,BF沿着原奥氏体晶界形核,以切线方向向晶内生长,其转变温度为698~689℃,其生长速率较快,约230μm·s-1,如虚线箭头所指的板条。

椭圆框内为一组在晶界多边形铁素体上形核的BF,它以一定角度向晶内生长,生长速率较慢,约110μm·s-1。

两个箭头处代表在已生长的BF上形核的BF,一束BF先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并生长,随后另一束BF在先生长的BF上形核,同时前一束BF停止生长,即先后形核的板条不能交叉或穿过生长,BF在生长过程中具有“互锁”现象,并且后形核的BF比先形核的BF生长速率快,先形成的BF生长速率约为42μm·s-1,后形核的BF生长速率约为75μm·s-1,前后生长的两束BF板条以10°左右的取向角度生长,如图4(a)中两相交实线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