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案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3课时练习五教学目标:1.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熟练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互化,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及不怕困难的精神。

4.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重量,能正确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

(预设3分钟)1.回忆千克与克的相关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1千克=1000克二、质疑思辨。

(预设7分钟)1.小组交流: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3个苹果共有多重?(出示3个苹果)预设:(1)通过视觉直观判断。

(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

(3)提出借助工具称重。

(4)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小结:一个物体仅仅通过眼睛是无法了解他们的质量的,最精确的方法是用秤来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别人“是多少克”;2.称一称3个苹果的质量;3.出示西瓜,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比3个苹果重还是轻;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预设:(1)提出用手掂;(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三、分层练习。

(预设20分钟)练习单(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34页1、2、3题。

集体校对,针对有错的问进一步分析^p 原因。

(二)综合练习。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1.书本第34页第4题。

2.书本第34页第5题。

3.书本第34页第6题。

4.书本第34页第7题(2)。

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

(三)创编练习。

1.一辆自行车的载质量是90千克,李叔叔体重65千克,他一共买了30千克的物品,他能骑车把这些物品带回家吗?点拨:可以将李叔叔和货物的总质量与自行车的载质量作比较,也可以用自行车的载质量减掉李叔叔的体重后与货物质量作比较。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使学生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常见的确1千克的实物有多少,感受1千克的轻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积累数学活动和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千克,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了解1千克有多重待价而沽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提高教学效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案

提高教学效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案

字画公司管理制度文案简短
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规范员工行为,确保公司运营效率,同时保障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下为制度范本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结构明确
字画公司应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包括管理层、创作团队、市场营销部、客户服务部等。

各部门职能分明,相互协作,确保公司运作流畅。

二、人员管理规范
制定合理的人事招聘、培训、考核及晋升机制。

对于艺术创作者,重视其专业技能与创作
潜力;对于非创作人员,注重其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财务管理严格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账目清晰,收支合理。

对作品的销售采取透明化管理,保
证艺术家的经济利益得到公正分配。

四、作品版权保护
尊重并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对外销售的作品须有明确的版权声明。

同时,公司应采取
措施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公司及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五、市场开发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艺术潮流,制定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广作品,扩大
品牌影响力,提升销售业绩。

六、客户服务优化
建立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售后服务。

定期收集客户反馈,不断优化服
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七、内部沟通畅通
鼓励内部信息共享与沟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八、创新与发展
鼓励艺术家不断创新,支持新技术、新材料的尝试使用。

公司层面也需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持竞争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算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算  苏教版

第3课时除法的验算教材第52 页例4及第53页想想做做。

1.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对除法验算的过程,学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比较、选择,积累数学经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掌握除法验算方法。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课件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

30÷5=80÷8=18÷3=24÷4= 42÷6= 24÷4=27÷9= 81÷9= 20÷6=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二、自学例4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景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验算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余数的处理应用。

导学单(一)(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用竖式解答。

(3)学生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1)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1)交流列式和竖式。

(2)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单(二)(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用竖式解答。

(3)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2)的解答,与书本不同之处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4.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5.比较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两种验算的同异。

关注学生不同的比较方法,松树苗的棵树少而总价高,可以判断每棵松树苗的价钱贵一些。

三、练习1.基本练习。

想想做做第1、3题。

追问:余数1表示什么意思?余下的一个车轮还够装一辆车吗?45个轮子最多装多少辆车?2.专项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倍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能根据一组数的关系,求出一个数的几倍。

3.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倍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能根据一组数的关系,求出一个数的几倍。

三、教学难点:1.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元素符号(×),并问学生们:这是什么符号?它表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然后,教师出示两个有具体数值的数(如2、3),询问学生: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数之间是否有倍数的概念?学生自由回答。

2. 探究倍数教师在黑板上写下“5的倍数”,请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并找出一些5的倍数(如5、10、15等)。

教师再在黑板上写下其他数的倍数(如2、3、4、6),请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出倍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师出示两个具体数值的数(如3,6),并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才能求出3的几倍是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口算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3乘几等于6?通过口算找到答案3×2=6。

教师再出示其他一些具体数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口算,找出其中的倍数关系。

4.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口算题目,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并回答。

1.4的2倍是多少?2.8是2的几倍?3.15的5倍是多少?4.20是10的几倍?5. 总结归纳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加强对倍数的概念理解,提高口算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教授倍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倍数以及倍数的表示方法。

在课程设计方面,本人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归纳的方式,体验倍数的概念,从而巩固知识点。

本课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口算,这需要老师可以用具体的题目让学生来操作,通过连贯口算关系来题来启发学生。

但是,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口算速度不够快的情况,这个时候老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和辅助那些做不出题目的学生,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时教案教学内容:本19页——21页,练习五3——10题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二、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五、开锁游戏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36、91、31、8、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丰收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丰收了(教案)

第3课时丰收了丰收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1.结合“丰收了”的故事情境,经历实际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一、复习导入口答:(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2)24里面有几个8?(3)20里面有几个十?(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4个20是多少?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田野里、果园里我们都能看到农民伯伯收获的美景,更能感受到他们收获的喜悦!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田野里看一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34的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观察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

指名一位学生回答他所观察到的内容:有6捆胡萝卜,有两只小兔,其中的一只小兔说每捆10根,另一个说刚好是60根。

问题是“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提醒学生注意“平均”二字,从而能正确列式)2.学生写出算式:60÷2,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思考算法,小组内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

学生可能有以下的算法:A:2×3=660÷2=30(根据乘法做除法)B:60的一半是30(根据除法“分配”的意义做除法)C: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将60看作6个十) D:6÷2=3所以60÷2=304.比较不同的算法。

(在交流中体会无论是哪种算法,都用到了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 师:同学们今天都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在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先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也可以去掉被除数末尾的0,求出商后在商的末尾再添上去掉的0就可以了。

教学经验分享——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案

教学经验分享——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案

教学经验分享——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案在三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中,孩子们开始接触到更为复杂的数字和计算方法。

这一过渡时期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力引导。

本篇文章将分享作者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教学中的经验。

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小学生常用的计算方法;2. 学生掌握数的相同和不同的概念;3. 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打基础在开课前,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一些基础资料。

比如,带有数字和计算符号的卡片,数学游戏板等等。

这些游戏都是有针对性的,能够帮助学生打好数字和计算的基础,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讲解课件针对这一节课,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课件。

课件应该清晰、明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数字和计算符号。

在讲解中让学生明白,数的相同和不同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实际运用中必要的一环。

3. 游戏化学习在认识了数的相同和不同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一些数学游戏。

例如,以“找相同数字”为主题,让学生在一串数字中找到相同的数字,并进行阅读,算术和交流,体验到数字的乐趣。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字的认知,还能让学习过程更为轻松有趣。

4. 练习册练习练习册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学生掌握了身上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只需要少量教师引导即可完成的练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又能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三、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数字和计算符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数的相同和不同的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课堂氛围明朗愉悦。

四、教师反思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1. 教具准备要充分在教学前应充分准备教学所需的丰富而有针对性的教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游戏的乐趣,增强对于数字和计算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精彩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精彩教案

为了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在第二单元第3课时推出了练习五。

这是一道涉及加减法的练习题,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中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精彩教案。

一、知识背景1、数学加减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数学计算过程中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加减法运算方法。

2、通过本练习,提高学生运算思维和数学记忆力。

3、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决数学加减法题目。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和练习题。

2、课堂上准备计算工具,如计算器、小黑板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假如小明手里有三个苹果,小刚来了之后给了他两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几个苹果呢?引出加法的概念。

2、概念明晰对于数学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教师需要通过板书等方式将其基本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

最好不要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3、示范练习教师可以分别以加减法为基础,示范数学题目的解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图形和数字等形式呈现题目,并且通过口头解释的方式将解法的步骤也展示给学生。

4、指导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运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进行口头问答和个别点评。

五、教学效果评估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可以对之前的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总结在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加减法知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案特色1、通过实际情境呈现题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练习题,帮助其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但可能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练习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合作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和练习题,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示范解题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练习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提高难度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两位数乘一位数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如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说课稿(共8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说课稿(共8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说课稿(共8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识分数,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分数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将分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实物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分数的运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作业布置: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图示、列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教案)

第3课时除法的验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教科书第52页例4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毽子每个1元,皮球每个2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二、互动新授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36元钱,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你们算出的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1)再算一遍;(2)用乘法验算。

买一根跳绳需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价钱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65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吗?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3课时 练习五》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3课时 练习五》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的优质课教案,主要针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训练。

本课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内容涵盖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1. 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容易混淆;2. 运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3. 无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2. 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3. 培养学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2. 提高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3.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2.准备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3. 准备实物,如水果、卡片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如: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展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如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间隔排列(教案)

第3课时间隔排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内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科书第78页情境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二、互动新授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教师板书:兔子、蘑菇、木桩、篱笆、夹子、手帕。

学生口答相应的数量)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从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中,你发现了什么?(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2.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究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的个数等于●的个数●有10个■●■●……●■■的个数比●的个数多1个●有9个●■●■……■●●的个数比■的个数多1个●有11个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节余多少钱(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节余多少钱(教案)

第3课时节余多少钱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一、引入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

(引出问题“八月节余了多少元?”)(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4.探究“八月节余了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关注。

三、合作交流1.出示题目:“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

(说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可能会出现教科书中的两种方法。

教学时,注意引领学生理解两幅图的意义,建议全体都尝试画一画,并在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说清楚每部分的实际意义。

3.总结反思。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的,听了同学的理解方式后,有什么启示?四、巩固训练P22“试一试”。

1.将情境图和问题同时呈现,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感受亮亮孝敬奶奶的良好品行。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第3课时 教案(word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第3课时 教案(word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3课时练习五教学内容:第34~35页。

练习五。

教学目标: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二、巩固练习1、第1题(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第4题(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

开发教学潜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

开发教学潜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

开发教学潜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

而如何发掘教学潜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形认识半圆和直径,并基础上进行计算练习。

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点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教案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教案的具体操作分为三步:第一步,让学生对半圆和直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画出3个半圆和它的直径;第二步,让学生通过画图,找出“周长等于直径的长度”的规律,并进行计算练习;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三步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和辅导,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教案的优点,不仅仅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案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律发现的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总而言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而教案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教学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与克》二次备课全部教案(3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与克》二次备课全部教案(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对千克这个单位在平时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实际重量没有概念。

[核心问题]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素材选择】带包装的小食品,天平,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前导入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

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

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为了保证活动效果,至少准备一个如上的盘秤,先指导认识称面,弄清这个盘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哪里表示所称的物品重1千克等等。

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3)称一称你的书包有多重。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亲身感受1千克的实际轻重。

在大量实物感知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千克和相关物体建立恰当关系,形成表象。

【精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整套教案

【精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整套教案

【精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整套教案第二课时除法的验算杜庄小学高建军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1、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学难点:两种验算的算理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商品的画片,做游戏:这里有3元一块蛋糕,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1、买这样的一块蛋糕要多少钱?买两块呢?2、如果我有12元钱?能买多少块?27元钱能买多少块?你是怎么想的?3、36元可以买多少块?二、新课学习1、一起讨论:怎么样证明36÷3=12是正确的呢?12×3=362、试一试:这些除法算得对吗?9÷3=3 63÷3=21 94÷2=473、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65÷3=21(块)??2(元)想一想:你能验算吗?21×3+2=65(元)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1、与同座位同学合作,互相验算。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3、一边说一边做第一4、5两题。

四、教学后记:1 第三课时练习一(1)杜庄小学高建军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教学内容一、基本题练习1、做P5(1)。

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

(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3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

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

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

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