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歌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歌曲《小背篓》的演唱技巧及表达情感
歌曲《小背篓》的演唱技巧及表达情感《小背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这首歌具有浓浓的民族情怀,自1990年登上春晚的舞台之后,更是深入人心。
这首歌的作词是欧阳常林,作曲是白诚仁,二位老先生将湘西风格注入作品中,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是世人对湘西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既达到了歌曲的效果,又传播了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且通过宋祖英这样一实力派歌手来演唱,就更难体现出这首歌的价值所在。
一、《小背篓》创作背景(一)作者概述《小背蒌》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曲家白诚仁,纵观整个作品,构思十分精巧,风格独特、而且有鲜明的特色。
整个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中无论是从音域,还是作品内容来看,都融入了当地的湖湘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反应了百姓们的共同心愿。
在白诚仁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反应民族特色的,既继承了湘南民族的音乐,又弘扬了民族文化,为民族音乐作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白诚仁的作品中,内涵是很丰富的,每一个作品中都包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创作作品时,他会亲自去民间体验生活,会跟当地民族人民去学习民歌,并收集这些民歌,这些生活经历给了白先生创作灵感。
在他的创作中,一直都把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作品的精髓,也正因如此,他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深入人心,为大家所喜欢,而且这些作品中有众多作品成了教学的典范,并被纳入音乐教材,并且还以各种形式传播开来,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二)《小背篓》创作背景一首能够让人家喻户晓的歌,一首能让人路人开口就能唱的歌,背后的创作一定是不平凡的。
《小背蒌》就是这样一首歌,白先生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花费了很多的经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创作的时候扎根于民间,充分了解民间生活,体验生活,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不在空洞,而是富有了灵魂。
一首有灵魂的歌一定会被大家传诵。
不止这一首歌,白先生其他的歌曲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就因为白先生这样的对于艺术的认真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更使得他的作品传承了民族文化。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湖南省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在婚礼仪式中演唱的一种悲伤的民歌,被称为土家族音乐的“千里镜头”。
它以其悲凉动人的旋律和深邃而真挚的情感,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
一、音乐风格独特哭嫁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
它曲调优美、伴奏简洁,演唱时主要是女性演唱,让人听后感到舒缓和安静。
又因为每句歌词含义感人,唱法婉转悠扬,听众常常会被歌曲所表达的的感人情感所打动和感动。
二、情感真挚动人在传统哭嫁歌中,通常不是新娘子自己去唱,而是由她的母亲或奶妈去唱,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她们的情感。
哭嫁歌主要内容是讲述新娘离开自己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家庭中,离开亲人和父母的感受。
歌声之中透露出浓厚的离愁别绪,感情真挚动人,令人潸然泪下。
因此,哭嫁歌的传唱往往是寄托着家乡和亲情的美好回忆。
三、文化内涵深厚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情感和思想的代表。
哭嫁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女性命运和嫁娶制度的民间艺术文化,通过唱歌来表达女性离愁别绪,表达了其对家乡的惦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也传达了社会对于丰厚的家庭饮食文化及宗教信仰观念的信仰。
哭嫁歌不仅具有音乐艺术的魅力,更潜蕴着生活和文化的丰厚内涵。
四、独特的服饰和舞蹈表演形式除了音乐形式,哭嫁歌还体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服饰和舞蹈表演形式。
土家族哭嫁服饰以其简洁的剪裁和独特的工艺手法而闻名于世,服饰图案丰富、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而哭嫁歌的舞蹈表演则是以女性为主体,融入了大量的手势动作元素,让观众有一种视觉与听觉并存的特殊体验。
总之,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音乐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气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学习。
湖南文化传统歌曲
湖南文化传统歌曲
湖南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湖南传统歌曲。
这些歌曲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传承千年的音乐宝藏,深深地扎根于湖南人民的心中。
湖南传统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要属《湘江怨》、《湖南民歌》、《湘江情歌》等。
这些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湖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了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传统歌曲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
歌曲多以湖南的山水、风土人情为题材,歌颂了湖南的美丽风光和勤劳善良的人民。
同时,这些歌曲也反映了湖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传统歌曲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然而,湖南
传统歌曲作为文化遗产,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湖南人民的心中。
每逢重大节日或是重要场合,湖南人民都会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传承着这些千年的音乐宝藏。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湖南传统歌曲,让这些音乐宝藏继续在我们的生活
中发光发热。
通过传唱、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湖南传统歌曲,让这些歌曲成为连接湖南人民情感的纽带,也成为了丰富多彩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湖南传统歌曲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中心湘西民歌精选20首222
土家族歌曲曲目一:《叭台叭台卡普他》/programs/view/OQwHO_X--a0/(视频链接)叭台叭台卡普他阿列阿(叭台叭台织土花)阿可搓西业里洪嘎阿可比(郎在你后园把土挖)糯布出出拉捏把阿列阿(两眼望了一整天)嗡嘎拉苏业是抵他阿可比(你中饭都没送一下)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此句开始重复】阿可搓西业麦里洪嘎(郎在你后园把土挖)糯布出出拉捏把(两眼望了一整天)嗡嘎拉苏业是抵他(你中饭都没送一下)叭台叭台卡普他唉(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义阿捏搓蒙里洪嘎(你在我后园把土挖)叭台叭台卡普他唉(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义阿捏搓蒙里洪嘎(你在我后园把土挖)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搓西业麦里洪嘎(后园把土挖)卡普他里洪嘎(织土花把土挖)里洪嘎卡普他(把土挖织土花)卡普他卡普他里洪嘎(织土花织土花把土挖)阿捏阿巴(妈妈爸爸)乃搓卡拉乃搓卡拉(今天守在家今天守在家)【此句结束】叭台叭台卡普他阿列阿(叭台叭台织土花)阿可搓西业里洪嘎阿可比(郎在你后园把土挖)糯布出出拉捏把阿列阿(两眼望了一整天)阿业阿巴乃搓卡(爹娘今天守在家)曲目二:《土家族织锦情歌》/v_show/id_XMTAzODIwNjky.html(视频链接)男: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织土花)阿射搓业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糯布出出拉捏把(两眼望了一整天)嗡嘎多拉苏四底他(你中饭都不来送一下)女: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织土花)义阿捏搓业里洪嘎(你在我后园巴土挖)阿可阿可义没他拿嘎(大哥大哥你莫生气)阿义嗯直习得波大(哪)(小妹不知哥到达)男:阿打阿打嘎折接(大姐大姐喊几声)嘎折接多替补撤(连喊几声你不答应)弃豆拉捏没嘎列(哪年哪月得罪你)拉摆拉摆莫我波这(你一五一十讲分明)女:阿可阿可阿义波立(大哥大哥对你说)业八冲剥替他梯(爹娘在家我应不得)弃豆业八冲剥到(哪天爹娘不在家)知失瓦列义把底(哪)(我扯完猪草把你接)曲目三:《家乡有条猛洞河》/video/87467(视频链接)家乡有条猛洞河藏着一支古老的歌家乡有条猛洞河藏着一支古老的歌山洞石门开半边月飘落姑娘跳摆手背篓采春波啊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最美啊猛洞河啊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最美我家乡猛洞河家乡有条猛洞河飞出一支神奇的歌家乡有条猛洞河飞出一支神奇的歌天下第一漂花雨天外落畅饮围篝火盘歌情人坡啊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最恋呀猛洞河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最恋我家乡猛洞河最恋我家乡猛洞河最恋我家乡猛洞河曲目四:《高山有好水》(血色湘西片尾曲)/video/495059(视频链接)山重重山青青万峰腾龙气雄浑水弯弯水灵灵千转百回流清纯火辣辣辣辣火吊脚楼上歌伴酒甜悠悠悠悠甜小背篓中梦醉人高山有好水瀑飞壮豪情高山有好水甘泉酿痴情丢不下三步两回头的勾魂眼挡不住平地一声雷的烈火心看不完盘古创世纪的这方神奇说不尽女娲补天的赤诚高山有好水瀑飞壮豪情高山有好水甘泉酿痴情甘泉酿痴情曲目五:《好美好美的里耶》/u56/v_NzQ4NTMxMDk.html(视频链接)好美好美的里耶好美好美的地方清清的酉水河日夜在流淌好美好美的小城好美好美的小巷古井秦简秦砖汉瓦石板街上情意长啊~~里耶我可爱的家乡啊~~里耶你是人间向往的天堂啊~~里耶多么迷恋多么难忘啊~~里耶我们为你打扮梳妆是你给我们希望是你给我们力量里耶呀里耶愿你明天更加辉煌好美好美的里耶好美好美的地方绿绿的八面山四季好风光好美好美的古城好美好美的姑娘摆手舞起溜子敲响西兰卡普美名扬啊~~里耶我可爱的家乡啊~~里耶你是人间向往的天堂啊~~里耶多么迷恋多么难忘啊~~里耶我们为你打扮梳妆是你给我们希望是你给我们力量里耶呀里耶愿你明天更加辉煌曲目六:《龙凤呈祥好地方》/LSNEWS/YinLe/5987.html(视频链接)呃~~~哟呵~~ 哟呵嘞呃~~~ 哟呵嘞呃~~~武陵山中呃明珠闪亮嘞龙飞凤舞春风荡漾嘞哟喂~~~ 春风荡漾嘞这里是美丽的地方这是我可爱的家乡龙凤呈祥酉水长又长呃两岸是田园风光水边是秦简华章西兰卡普多锦绣啊吊脚楼前把歌唱呃吊脚楼前把歌唱吊脚楼前把歌唱嘞呃~~~哟呵~~ 呃~~~哟呵~~ 哟呵哟呵呵~~~绿水青山喜洋洋兄弟姐妹情谊长龙凤呈祥比翼飞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呃我们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嘞这里是神奇的地方这是我依恋的故乡龙凤呈祥青山迎朝阳呃山上是空中花园山下是人间天堂茅古斯舞多豪迈呀摆手堂前心花放呃摆手堂前心花放摆手堂前心花放嘞呃~~ 哟呵~~ 呃~~ 哟呵~~ 哟呵哟呵呵~~绿水青山喜洋洋兄弟姐妹情谊长龙凤呈祥比翼飞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呃我们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嘞呃~~ 哟呵~~ 呃~~ 哟呵~~ 哟呵哟呵呵~~曲目七:《土家迎客歌》/programs/view/Wb0yOv2f2wk/?fr=rec1(视频链接)卡蒙嘎捏岔差磨花丢喂磨花丢(没哎就)磨花丢喂毕兹卡业补撮乃嗯做喂乃嗯做(没哎就)乃嗯做喂五子家伙哈剥个阿丢喂个阿丢(没哎就)个阿丢喂炮住布利坡薄啊起列丢喂哄哄哈哄哄哄哈哄译词:树上的喜鹊叫了,土家的贵客到了,打起溜子请进来,放起鞭炮迎进来。
关于湘西的歌
关于湘西的歌
湘西是中国湖南省西南部地区的一个地域性称谓。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音乐文化而闻名。
关于湘西的歌曲主要有以下几首:
1. 《湘西歌舞》:这是一首以湘西为主题的歌曲,用浓郁的湘西方言演唱,歌颂了湘西的美丽风光和悠久文化。
2. 《湘西云雾飞》:这是一首描绘湘西山水风光的歌曲,以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对湘西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湘西人民的深情。
3. 《湘西小调》:这是一首以湘西民歌为基础改编的歌曲,融合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动人,歌词中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4. 《湘西画卷》:这是一首歌颂湘西风土人情的歌曲,以独特的湘西民乐风格演唱,歌词中描述了湘西的山水、美食、民俗和人文景观。
5. 《湘绣情深》:这是一首用湖南方言演唱的歌曲,歌词中描绘了湘西女人的贤淑和湘绣的细腻工艺,表达了湘西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深情。
以上仅是一些关于湘西的歌曲例子,湘西地区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歌曲,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表演。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首先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和魅力,然后探讨了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民歌,以及它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影响。
随后提出了提升声乐学习效果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湘西苗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推广意义,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为声乐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高校声乐教学、特点、魅力、运用方式、影响、提升效果、案例分析、推广意义、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美感,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湘西苗族民歌还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湘西苗族民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声乐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将湘西苗族民歌纳入高校声乐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与魅力,探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民歌资源。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对声乐学习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民歌来提升声乐学习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
2024年第01期53湘风乡韵·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以土家语言演唱的长篇民间叙事歌谣,主要流布于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区,湘、鄂、渝、黔等省市土家族聚居地,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哭嫁”是土家族婚嫁礼仪程序中的一种重要礼俗,演唱哭嫁歌与“哭嫁”程序同步。
用哭声来庆贺女孩子出嫁,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识。
哭嫁歌又称“十姊妹 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十分盛行。
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具体描述了土家族“哭嫁”的场景。
湘西土家族女子自幼都要学唱哭嫁歌。
能否述唱哭嫁歌,是衡量妇女才智的一个标准。
在土家族婚嫁仪式中以歌代哭、以哭伴乐的习俗现在仍然盛行,充满了离别牵挂、喜悦欢乐的文化娱乐氛围。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朴素、形象生动、意境清新、音韵和谐,在表现手法上普遍采用了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手法,巧妙程度令人拍案叫绝。
以女子口头文学方式传承的土家族哭嫁歌,对研究和发展中国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用土家语言述唱,对研究土家族历史、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保护土家族语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是我国苗族地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歌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与之相邻的贵州、重庆和湖北等地。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密布,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成为民间文学繁衍的土壤。
苗族古歌从古流传至今,源远流长,这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苗族一直把苗族古歌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
“文革”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殆尽,但苗族人民还是悄悄地用口口相传的形式将其保存了下来。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桑植县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民间生活、历史事件、爱情自由等丰富的主题。
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各县市中,桑植民歌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该乡村音乐即便在当今电子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仍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与推重。
桑植民歌最初形成于清朝晚期,继承和发扬着中原音乐、土家歌、苗家歌和苗瑶草木祭的音乐形式,其中“三套曲”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就目前而言,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及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在音乐形式方面,桑植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歌曲形式没有确定的规范,导致其音乐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区别化特点,还存在许多歌曲遗失和已失传等现象。
在传承方面,桑植县文化局、区县乡镇机构及民间团体加强了对桑植民歌的项目推广、培训、展示等工作,帮助更多的民间艺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桑植民歌。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桑植民歌的遗产管理机制,推进桑植民歌的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重要的音乐遗产。
在当前加强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湘西土家族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作者:邵冬梅孙霞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4期【摘要】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土家族民歌也是如此。
《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湘西土家族山歌类中的一首情歌,歌词中多样的修辞手法、旋律中高亢的曲调、语气节奏鲜明的歌曲节奏节拍等都具有独特的土家族风土人情。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土家族民歌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了土司时期、改土归流、1949年之后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
在时代发展的不断变迁中,土家族人民的衣着服饰、房屋建设等生存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土家族民歌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流变概述《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湖南湘西桑植县的土家族民歌,是一首情歌,属于山歌类的一种。
歌名“棒棒儿”是洗衣服用的棒子,“捶”是敲打的意思,“岩板儿”指的是石头。
桑植县是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在桑植县采风时,一位92岁的爷爷(田老汉)说这首歌他从小就会唱,他的爷爷教给他唱的,他说他也教给了他的小重孙子。
土家音乐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家族民歌依旧留在每一个土家族人的心里。
不只是土家人在传承土家族民歌文化,龚若飞导演拍摄的影视剧《血色湘西》中的插曲《郎上坡姐上坡》就是采用了一曲多用的方式,在《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一歌中改变了歌词,将曲调适当地修改以适应影视剧的需要。
王原平的《郎在高山打一望》也是在《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原谱基础上稍加了引子、喊歌的元素和一点新的歌词,但曲调并没有多加改变。
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
在一代一代人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地加工和改编,凝结着历代土家人集体的智慧,是土家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
(一)多样的修辞手法从歌词的内容看,《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一首情歌,它的歌曲发展经过了初识、热恋和定情三个阶段。
歌曲《梦里湘西》赏析
歌曲《梦里湘西》赏析
《梦里湘西》是一首充满浓郁湘西风情的歌曲,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湘西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意义、音乐表现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
《梦里湘西》创作灵感来源于湘西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旨在通过音乐展现湘西的独特魅力。
二、歌词意义
歌曲的歌词深情而富有诗意,表达了对湘西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歌词中描绘了湘西的美丽风景,如“梦里湘西,山水如画,清泉石上流,鱼翔浅底现”;同时也展现了湘西的独特文化,如“梦里湘西,风情万种,鼓声振天响,篝火晚会夜未央”。
这些歌词描绘出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人们感受到湘西的美丽和神秘。
三、音乐表现
《梦里湘西》的旋律优美,悠扬动听。
歌曲采用民族调式,将传统音乐的元素与现代音乐的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如运用吉他、笛子等乐器营造出浓郁的湘西风情;通过节奏的变化
和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歌曲的情感色彩;通过合唱和伴唱等手法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总结
《梦里湘西》是一首充满浓郁湘西风情的歌曲,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湘西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歌曲不仅展现出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表达出对湘西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湘西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可以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富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美感。
近年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从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同胞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以其高亢激越的音乐气质、深沉悠扬的旋律、朴实质朴的歌词以及浓厚的地方情感而闻名。
尤其是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节奏感,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湘西苗族民歌的旋律多为自然音阶,简单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歌词多以苗族语言演唱,富含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活情感,每一首歌都是苗族族民智慧的结晶,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湘西苗族民歌还包括了丰富的舞蹈元素,其舞蹈动作和歌词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比如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实践演出等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声乐技能和表演能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体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方式:1.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在声乐课程中专门设置湘西苗族民歌专题课,通过讲授、示范演唱、学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和表演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组织实地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统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3.举办音乐会和比赛可以组织声乐专业学生举办湘西苗族民歌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挑担茶叶上北京》故事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以湘西茶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由白诚仁创作于1958年。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采风期间被湘西茶农的热情和通过“烟香茶”传递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所感动。
歌曲以变奏曲式结构、宣叙与咏叹圆融,音乐形象鲜活生动,由何纪光演唱的抒情男高音独唱,甫一问世,即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抒情歌曲。
歌词中“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洞庭,船家问我是哪里的客,我湘江边上种茶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头上喜鹊唱不停,我问喜鹊你唱什么哟,它说我是幸福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茶叶飘香出歌不停,船家问我去哪里哟,北京城里探亲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千里送茶情意深,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哟,毛主席的故乡人”生动描绘了茶农们满怀深情地挑着担茶叶上北京的情景,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罗长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
《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
《魅力湘西》是一部以湘西特色民俗文化为背景的音乐舞台剧,其中音乐元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方面对该剧进行解读。
首先,该剧采用了大量的湘西民歌,如《三十年河东》、《马啸山前》、《姑苏行》等。
这些民歌以其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表现力强的特点被广泛传唱,也是湘西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剧中,这些歌曲被曲化编排,运用了合唱、独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使得观众在欣赏舞台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地方音乐的魅力。
其次,剧中还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
比如,演出开头的交响乐《湘江之声》中运用了交响乐团的管弦乐演奏形式,通过强烈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给人带来宏大、震撼的音乐享受。
此外,在音效设计上还使用了电子音乐和模拟声音,创造出更真实、更丰富的音响效果。
最后,剧中的音乐营造还借助了舞蹈和表演的元素。
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音乐表现出更加具体的情感和形象,反之,音乐的节奏和变化也为舞蹈展现更多的元素与艺术感染力。
此外,剧演员的表演技巧也贡献了音乐的表现力,比如,角色的嗓音调和力量感的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剧的音乐表现水平。
总之,《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极具地方特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湘西原汁原味的音乐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部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舞台剧,更是传递了湘西人民对于生活、艺术、文化的热爱和深情表达。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瑰宝,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将湘西苗族民歌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自身艺术修养。
本文就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充满朴实的情感表达和独特而丰富的旋律,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民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进一步感受到音乐对情感表达的强大力量。
湘西苗族民歌还常常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家乡、亲情等情感的讴歌,这与现代社会中讲究自由、个性的审美取向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增加对自然、乡土情感的感知和领悟。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湘西苗族民歌中融入着大量的本土民族元素,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这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表达。
与此湘西苗族民歌还常常强调情感的深度和表现的自由度,这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入个性化的表演特点。
通过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学习和演唱,学生们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湘西苗族民歌常常是在集体活动中演唱的,以表达对集体幸福的祈愿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湘西苗族民歌的合唱演唱,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集体的合作努力,学生们可以共同创造出更加旋律悠扬、和谐美丽的音乐效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音乐知识)老爷爷赶鹅-湘文艺版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知识:老爷爷赶鹅-湘文艺版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背景介绍《老爷爷赶鹅》是一首经典的湘西民歌,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被广泛传唱。
这首歌谣讲述的是一个老爷爷在赶他的鹅时发生的趣事,歌谣优美动听,旋律流畅,极富地方特色。
这首歌谣逐渐被发展为舞蹈,洪湖、瑶山、阳明山等地都有专业表演团体将其作为节目进行演出,并广受观众喜爱和赞誉。
目标与意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湘西民歌《老爷爷赶鹅》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并学习到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通过学习这首民歌以及相应的舞蹈,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氛围、音乐表现力和综合能力。
同时,课程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口语表述、音乐欣赏、舞蹈表演等形式,将这首经典的湘西民歌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教育中,促进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
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老爷爷赶鹅》歌曲的音频版本,让学生通过听歌的方式感受其旋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传达的情感、主题和文化特色等。
2. 舞蹈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爷爷赶鹅》舞蹈的视频或现场演出,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将舞蹈分解为多个部分,逐一进行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动作进行学习和模仿。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操练、练习和巩固等方式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进行提升。
3. 语言表述教师可以使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词语描述和句子表述来理解《老爷爷赶鹅》音乐和故事情节,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听力测试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测试方式,让学生听几段《老爷爷赶鹅》的音乐,然后回答相关问题,如音乐速度、旋律起伏、歌词意思等。
通过测试,可以检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教学策略1. 知识抽象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和提炼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
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复提醒学生,强调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到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伢儿的歌
授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李密
教学目标:
1、欣赏湘西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自信地用湘西方言唱土家族民歌《》,从中体验用方言
学唱民歌的乐趣。
3、能积极地参与《》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
教学设想:
湘西是歌舞的海洋,打击乐的世界。
浩如烟海、独特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彩,灿若星辰,赏心悦目,且源远流长。
为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湘西民间音乐与歌舞,展现极其丰富的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得到别开生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设计这课的目的。
在学习《湘西伢儿的歌》这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湘西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通过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并参与表演,体验土家人欢歌劲舞的火热情景,从中理解探究、互动、合作教学理念的真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
重点: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
难点:分小组学习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舂碓的基本动作,
围着碓坑欢乐歌舞的场景。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6分钟)
1、师生伴随着浓郁的土家族音乐《调年酒歌》,欢快地跳着摆手
舞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
学生:――――
老师:用土家语、普通话向同学们问好,用苗语、普通话向与会教师问好。
学生:向老师问好。
3、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我的家乡湘西。
在坐的
有谁去过湘西?是否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湘西呢?
学生:――――(师表扬)
4、出示课题《湘西伢儿的歌》(课件一)
5、简介湘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
(课件二)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地道,(今天我们就学习《湘西伢儿的歌》。
)咱们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南省地图),一共有八个县市,
最南边的是苗族聚集的凤凰县,最北边的是土家族聚集的龙山
县(湘西地图)。
咱们湘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呀山美、
水美、人更美,今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呢(湘西
自然景观)。
咱们湘西又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去那里一路上你
都不会寂寞,一路上总能让你兴奋(湘西风土人情)。
在湘西这
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曾孕育了一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画家、
歌唱家。
在坐的有谁能说一、两位代表人?
学生:――――(师表扬)
师:是的,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沈从文是咱们湘西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湘西在黄永玉的画里,黄永玉也是咱们湘西人,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
湘西在宋祖英的歌里,宋祖英她
是唱着《小背篓》走出湘西,走向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湘西
人文景观)。
我们一起听听宋祖英演唱的《天下美凤凰》。
二、感受与体验(8分种)
(一)领略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美
师:刚才宋祖英用歌声赞美了家乡湘西,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湘西,感受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美。
1、欣赏原生态苗族山歌对唱《赶秋》(课件三)
师: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参加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苗族歌手龙仙娥演唱的苗族山歌对唱《赶秋》。
(赶秋是苗
族一种传统风俗,打着秋千对歌,这是龙仙娥在凤凰县沱江
河上对歌)
苗歌:苗语叫“莎”,苗歌的唱腔有高腔、平腔之分。
高腔:苗语叫“韶晤”。
师:这段苗歌有什么特点呢?
2、欣赏苗族花鼓《代帕的喜悦》(课件四)
师:接下来咱们欣赏一段苗族花鼓《代帕的喜悦》。
苗鼓:苗语叫“报浓”、“读浓’。
苗鼓流行于湘西各苗族村寨,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苗鼓的演奏方式最突出的是打鼓和打边,打鼓点为主奏,打鼓边为伴奏。
师生互动(我们随鼓点敲起来)
苗族鼓点练习:4/4||: xx x o xx xo | xx ox x o :||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3、欣赏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快乐的毕兹卡》(课件五)
师:接下来咱们再欣赏一段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粑粑,舍粑日。
是土家族人民欢庆节日、祭祀祖先、庆
贺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或抒发劳动后喜悦之情的一种
民间舞蹈。
师生互动:看录像,边看边学做一做摆手的动作。
(可做两个八拍)
4、欣赏土家族打溜子《八哥洗澡》(课件)(课件六)
师:最后咱们再欣赏一段土家族打溜子《八哥洗澡》。
打溜子是土家族最具有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土家人又称“打家伙”。
它是由小
锣(土家人叫马锣)、头钹、二钹、大锣四件打击乐器来演奏的。
下面我们就欣赏土家族打溜子《八哥洗澡》。
师:欣赏了这段土家族打溜子《八哥洗澡》,你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师:刚才咱们欣赏了四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湘西民族民间音乐,下面请大家想一想,你对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有什么印象?(课件
七)
(二)学生探讨与交流
1、尝试说说你对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印象。
(启发式:感觉怎么样?)
2、师生共同小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风格特点:民族风韵浓郁,
热情奔放。
三、学唱土家族民歌《》(课件八)(11分钟)
1、老师导言
师: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湘西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确,我们湘西是一个歌舞之乡,下面老师教大家学习一首纯正的湘西土家族
民歌《》,大家喜不喜欢?
2、教授歌曲《》(课件九)(教师点击碓、箩筛、簸箕讲解)
师:歌名《》是什么意思呢?碓:它是土家族的一种生活用具,土家族用它来舂米,怎么舂呢?脚踩在碓板上,往下
舂,碓嘴抬起,脚放松,碓嘴正好落在碓坑里,这是舂碓的
方法。
是什么意思呢?碓嘴落在碓坑里就发出了
的声音,是象声词。
箩筛:它的筛面有很多小孔,用它
筛掉米蒂和小沙子。
簸箕:用它簸掉米里面的谷子壳。
碓、
箩筛、簸箕都是我们土家族常用的生活用具。
在咱们湘西土
家族每年到舍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围着碓坑舂蒿子粑粑。
蒿子:是种野菜。
蒿子和米舂的粑粑蒸熟就能吃,特别好吃,
还是绿色食品呢。
(课件十)
先由老师用湘西方言演唱这首土家族民歌《》,请大家边
听边想,这首民歌描绘了什么情景?能为这首民歌取个名吗?
(1)老师用湘西方言范唱《》
学生:―――――(师表扬)
师:《》这首民歌描绘了土家族儿童用他们那壮实的小脚,欢快地踩着石碓,舂出香喷喷的蒿子粑粑的情景。
(2)老师用湘西方言朗读歌词。
(3)老师用湘西方言教学生读歌词。
(教读两遍,个别字用方言正音)(4)学生随琴模唱曲谱。
(5)老师用湘西方言教唱《》。
(6)学生用湘西方言模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歌曲(土家语:阿哥地,送卡布喜,嗯奏)(1)听录音学生用湘西方言模唱《》
(2)学生有表情的用湘西方言演唱《》。
四、模仿与表现(10分钟)
师:咱们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下面请大家尝试跟着老师一起用舞蹈的形式来表演《》行吗?开始咱们先学几个土家族基本的舞蹈动作。
下面咱们来进行实践练习。
(一)模仿动作
1、先让学生回忆并做摆手舞的基本动作。
(学生回忆原生态土家族
摆手舞动作)
2、老师用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结合舂碓的动作,做示范表演。
3、学生跟着老师学上述动作。
4、学生实践练习。
5、看录像:舂碓舞、簸箕舞。
(课件十一)
(二)表现歌曲
师:刚才咱们学习了用摆手舞的基本舞步和舂碓的动作来表现歌曲,除了用舞蹈动作来表现外,咱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歌
曲呢?
学生:―――――
师:(表扬学生)这首民歌既然是土家族的歌曲,我们就用土
家族打击乐器来表现吧。
1、教师用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示范。
2、学生分组实践练习。
(要求学生把凳子往后移)
师:各小组商量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老师辅导) 3、学生分组表演。
师:先第一组进行表演,第二、三、四组的同学们在旁边观赏和思考评价。
师:第二组进行表演,第一、三、四组的同学们在旁边观赏和思考评价。
依次进行。
(学生评价)
4、师生共同评价。
(老师评价)
五、互动与拓展(课件十一)(3分钟)
请观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围着碓坑跳起欢快的土家族摆手舂碓舞。
六、总结(2分钟)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们的参与。
今天我们欣赏了苗族山歌对唱《赶秋》,感受了苗族花鼓《代帕的喜悦》,学跳了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欣赏了最具有特色的土家族民间打击乐《八哥洗澡》,学唱了土家族民歌《》,还邀请了听课的老师参与我们的歌舞实践活动,让我们体验了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淳朴、优美的生活情感和一起歌舞的乐趣。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参与和老师们的合作。
最后我真诚的邀请大家到湘西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