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多诵读、悟诗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 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 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题西林壁
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西林寺壁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谢谢观看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预习检测
生字我会写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
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 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 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 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 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 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 干首庐山记游诗。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结果也不相同。
游山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 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 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34张PPT)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 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文 上 册
2 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题
西
林
1 理解古诗内涵
壁
2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说
说自己的感受
2
0
2
3
年 四 年
五、说教法学法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
文
上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
册
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
之中。
2
老师讲解:东坡哲思
0
2
3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年 四 年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级
围,摆脱主观成见。 反思一下,人们在认识客
上 册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
0
2
3
年 四 年 级
读准字音
题 西
注意节奏
林
体现情感
壁
语 文
满怀激情
上
册
2
老师讲解:古诗释义法
0
2
3
年
直译:把注释代入诗句,直接翻译,注意古
四 年
今异义
题 西 林 壁
级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32张PPT)
题西林壁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PPT课件
35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6张PPT)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前两句, 想一想前两句写了什么?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
ImNaoge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பைடு நூலக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看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朗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重音 有节奏
横
ImNaoge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 立。
看问题?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
深化体会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 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 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 扣住游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课件(共29张PPT)
• 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 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 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 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3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西师大版 (共10张PPT)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3时43 分38秒 下午3 时43分1 5:43:38 21.8.2
谢 谢 观谢 谢赏观 看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 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 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 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 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四、多诵读,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
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 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 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道理。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二、抓字眼,明诗意
说说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三、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 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 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 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 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 (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面看,奇峰陡峭;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和 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 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3想意境,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
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默写古诗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
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古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诗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 今
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 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
译
山之中。
3想意境,悟诗情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2释诗句,明诗意
四人小组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 思;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 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
横看
侧
侧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
远
远看
近
近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和 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 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3想意境,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
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默写古诗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
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古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诗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 今
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 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
译
山之中。
3想意境,悟诗情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2释诗句,明诗意
四人小组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 思;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 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
横看
侧
侧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
远
远看
近
近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3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课件.ppt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 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 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 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 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Leabharlann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从正面看,庐山 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 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 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免费课件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 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 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 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 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Leabharlann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从正面看,庐山 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 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 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免费课件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题西林壁》PPT【精美版】
译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山石景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文: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貌。
词语解释: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庐山·湖光山色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解释: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ppt【精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ppt【精品】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会读会 写会用。
2、了解诗歌的意思。 3、体悟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
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
诗文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则山峰耸立。
庐山·日出时分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真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课外实践
在家人的陪伴下,或是在老师的带 领下,来一次“庐山之旅”,亲自走一 走苏轼笔下的庐山,感受庐山的神奇与 美丽。
旅途中用心感受,回家与大家分享 你的收获。
1.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需要有音律, 是因为 诗歌有 其特殊 性,诗 歌主要 用来抒 发绵绵 不尽的 情感, 表达含 蓄隽永 的兴致 ,语言 就是情 感的缩 写,而 诗歌的 韵律正 可以传 达这种 缠绵不 尽,往 而复返 的情感 。 2.诗歌和散文相比,诗歌更难翻译, 这是因 为诗歌 偏重于 音律, 而散文 偏重于 语言的 意义, 诗歌的 音律不 容易翻 译,它 和感情 有必然 的联系 ,只要 翻译出 来就已 经变成 了另外 一回事 。 3.诗歌的情趣和意象是千变万化的, 诗人都 需要用 有限的 诗词形 式加以 规范, 所以诗 歌的形 式和实 质未必 都有绝 对的必 要关系 ,否则 每首诗 都必须 自创一 个格律 了. 4.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课程,成为清华 物理系 的正式 学生, 钱伟长 早起晚 归,废 寝忘食 ,成了 全校最 勤奋刻 苦的学 生,结 果仅用 一个学 期物理 就及格 了。 5.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庚子赔款留学的 英国人 公然无 视中国 人的抗 日热情 ,包括 钱伟长 在内的 一批留 英公费 生对此 表示愤 慨,毅 然放弃 了出国 留学的 机会。 6.从理论上来说,诗与散文的区别要 同时在 实质与 形式两 方面比 较,“ 诗为有 音律的 纯文学 ”这一 定义就 是基于 这一认 识而下 的。
庐山·山石景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文: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貌。
词语解释: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庐山·湖光山色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解释: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ppt【精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ppt【精品】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会读会 写会用。
2、了解诗歌的意思。 3、体悟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
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
诗文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则山峰耸立。
庐山·日出时分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真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课外实践
在家人的陪伴下,或是在老师的带 领下,来一次“庐山之旅”,亲自走一 走苏轼笔下的庐山,感受庐山的神奇与 美丽。
旅途中用心感受,回家与大家分享 你的收获。
1.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需要有音律, 是因为 诗歌有 其特殊 性,诗 歌主要 用来抒 发绵绵 不尽的 情感, 表达含 蓄隽永 的兴致 ,语言 就是情 感的缩 写,而 诗歌的 韵律正 可以传 达这种 缠绵不 尽,往 而复返 的情感 。 2.诗歌和散文相比,诗歌更难翻译, 这是因 为诗歌 偏重于 音律, 而散文 偏重于 语言的 意义, 诗歌的 音律不 容易翻 译,它 和感情 有必然 的联系 ,只要 翻译出 来就已 经变成 了另外 一回事 。 3.诗歌的情趣和意象是千变万化的, 诗人都 需要用 有限的 诗词形 式加以 规范, 所以诗 歌的形 式和实 质未必 都有绝 对的必 要关系 ,否则 每首诗 都必须 自创一 个格律 了. 4.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课程,成为清华 物理系 的正式 学生, 钱伟长 早起晚 归,废 寝忘食 ,成了 全校最 勤奋刻 苦的学 生,结 果仅用 一个学 期物理 就及格 了。 5.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庚子赔款留学的 英国人 公然无 视中国 人的抗 日热情 ,包括 钱伟长 在内的 一批留 英公费 生对此 表示愤 慨,毅 然放弃 了出国 留学的 机会。 6.从理论上来说,诗与散文的区别要 同时在 实质与 形式两 方面比 较,“ 诗为有 音律的 纯文学 ”这一 定义就 是基于 这一认 识而下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云
远眺庐山
黄龙寺 东林大峡谷
三叠泉
锦绣谷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此: 这
身:自己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对比较 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 西 林 壁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 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 县人)。早年中进士,明 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 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 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