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_吴献金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及化学品制造业 。
、
引言
在1 9 7 4 年举行 的能源分析工作 组会议 上,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
2 0 0 9 年内 基本平稳 ,大部分部门的进 口隐含碳量在 1 , 0 0 0万吨 以内,
的加总。 隐含碳排放则是指在消耗上述过程中所需能源时所排放的二
氧化碳总量 。
中日两国是亚太地区两个最主要的经济体。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 伙伴国,在对日贸易中大量输出劳动力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 使 得中国在隐含碳方面出现大量顺差。日本通过进口减轻了能源资源的 消耗和生产碳排放, 而相应地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研究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能够为减轻我国巨大的减排压力提
放的增加 , 为负则表示能够抑制 隐含 碳排放 : 中 国从 日本进 口贸易中
三个部门为: 炼煤炼油及核燃料业、 农林牧渔业和采矿采石业, 降幅分
别为 7 8 %、 6 4 %和 6 1 %。涨幅最大的三个部门为: 运输设备制造业、 橡
胶及塑料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 涨幅分别为 1 9 6 %、 1 8 6 % 和1 3 9 %。
万吨 , 2 0 0 9 年又有 所回升。2 0 0 9 年 的总量较之 1 9 9 5 年增 加了 1 , 9 5 2 万吨, 增长了 3 . 8 倍
( 二) 中国和 日 本进口贸易隐含碳
收录日期: 2 0 1 5 年6 月1 0日
一
1 、 中国进 口贸易隐含碳。 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在 1 9 9 5 2 0 0 9 年
最新 中国贸易隐含碳净出口的流向及原因和解决策略-精品
中国贸易隐含碳净出口的流向及原因和解决策略1 引言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贸易已经成为国内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现状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中国进行着不同结构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结构特征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技术和能源禀赋差异决定了中国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特征。
并且这种排放特征会随着未来中国产业升级、贸易结构调整而变化,贸易对国内排放的驱动作用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从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和结构及影响因素并量化各因素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制定贸易相关的减排措施提供借鉴。
过去有关中国贸易隐含碳研究的文献通常基于中国单国投入产出表和多国投入产出表。
基于中国单国投入产出表,用中国或其他某个国家排放系数代替进口产品,只能计算中国总出口与总进口中的隐含碳[1-6],齐晔等[1]用中国和日本的排放系数分别计算了中国进口隐含碳的上限和下限。
基于单国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方法误差大,无法分析中国进出口隐含碳的来源国和去向国以及产业分布,无法识别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差异及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
基于该结果对中国进出口隐含碳进行分解也无法体现排放系数差异的效应。
也有学者基于双边投入产出表[7-13]和多国投入产出表[14]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
Shui等,闫云凤等,尹显萍等基于中美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美双边贸易隐含碳[7,9,10]。
赵忠秀等,吴献金等计算了中日双边贸易隐含碳[12,13]。
闫云凤等讨论了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间的贸易隐含碳[14]。
结果都显示中国为隐含碳净出口方。
但受投入产出表数量限制,研究国别仍然有限,无法充分讨论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隐含碳进出口流向及贸易特征,且基本都是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和进口隐含碳进行分解[13-16]。
杜运苏等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技术,对中国1997-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分解[15],王丽丽等应用结构分解法对2002-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进行分解[16],发现出口总量是导致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一、引言和文献综述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固然给我国经济以巨大的拉动力,但随之带来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压力越来越大,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全球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使得水资源短缺,干旱、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难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等。
一方面,气候变暖客观要求各国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各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计划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
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对外贸易的利弊得失,可为有关部门制订正确的外贸政策、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将讨论对外贸易对我国排放的影响。
关于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Manfred Lenzen(2002)分析了澳大利亚最终消费中的一次能源和温室气体含量,贸易中隐含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能源消耗;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2001)研究了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要明显大于入口中的含量,巴西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入口商品多消耗40%的能源和56%的碳。
Mongelli I(2006)通过度析印度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商品贸易结构,计算进出口商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构建贸易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1994年间,印度出口的所有商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小于相应的入口商品,是一个能源和碳的净入口国。
Mukhopadhyay and Chakraborty(2005)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20世纪90年代印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来讨论环境贸易问题。
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
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对外贸易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
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6.9%,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林好亿美元,从而表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有愈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呈现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
然而,在当今世界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上端,出口产品以高技术和服务业为主,碳排放量相对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则以低端产品为主,碳排放量较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说,通过国际贸易,为其他国家转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可观。
因此,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对我国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己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齐晔等(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 年〜2022年中国进岀口贸易中的隐含碳。
刘强等(2008)通过46种主要出口贸易产品的研究,指出出口产品带走了大约2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o彭水军等(2010) 运用1997年〜2021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考察了国际贸易与大气、水污染因素之间的关系。
陈迎等(2008)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2022年〜20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问题,发现5年间内涵能源进出口净值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呈现增长的趋势。
张友国(2009)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87年〜2021 年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SO2排放的影响。
许广月等(2010)对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出长期内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方面,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与碳排放关联的研究不多见。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全球贸易量不断增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出口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分析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探索减排策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研究问题: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研究目标:
1. 探索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现状和特征;
2. 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3. 提出减少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多元回归分析:借助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2. 环境损失核算方法:通过环境损失核算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和评估。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是:
1. 揭示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现状和特征;
2. 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3. 提出减少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五、研究进展和计划
目前,本研究已经完成了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并初步建立
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环境损失核算模型。
下一步,将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明确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减排对策建议。
预计研究周期为3个月。
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价值链中,各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国际贸易成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探究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对加强碳排放管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具体贡献如下:1.揭示国际贸易在碳排放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国际贸易在碳排放中的作用。
2.量化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本文将分析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并对各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3.为加强碳排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研究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加强碳排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思路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构建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计算各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进而分析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的碳排放影响。
具体思路如下:1.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以我国列出的各行业生产总值和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建立各行业之间的关系,计算各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
2.研究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引入国际贸易,分析外部需求和外部供给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以此研究国际贸易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
3.量化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对各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对各行业碳排放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4.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四、论文结构本文拟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绪论。
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概述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我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本文链接:/Thesis_Y1பைடு நூலகம்60073.aspx
5.冯哲.FENG Zhe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的测算[期刊论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4)
6.朱启荣.Zhu Qirong山东省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3)
7.董斌昌.杜希垚.DONG Bin-chang.DU Xi-yao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2)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学
指导教师:***
20080420
我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作者:黄飞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1.吴国兵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协整分析[期刊论文]-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3)
2.董斌昌.杜希垚.DONG Bin-Chang.DU Xi-Yao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5)
3.孙志娜经济增长、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基于中国样本数据分析[学位论文]2009
4.吴献金.黄飞.付晓燕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2008(16)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优化策略:推广低碳技术,加强 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候 变化挑战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碳排放监管和激励机制
制定更加严格的 碳排放标准和监 管措施,确保企 业严格执行节能 减排政策。
加大对低碳技术 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鼓励企业采 用清洁能源和低 碳技术。
建立碳排放交易 市场,通过市场 手段调节企业碳 排放行为。
放。
国际贸易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机制
技术溢出效应: 国际贸易通过技 术转移和技术扩 散,促进中国各 行业能源效率提 升,从而减少碳
排放。
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贸易对中国 产业结构产生影 响,推动各行业 向高附加值、低 能耗方向发展, 进而降低碳排放
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优 化:国际贸易带 动中国能源消费 结构多元化,减 少对高碳排放能 源的依赖,促进 清洁能源的发展
行业差异: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国际贸易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制造业最为敏感。
动态变化: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总体 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影响因素:影响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程度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 步、能源消费结构等。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 源消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 机制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 放的优化策略和政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 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
章节副标题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
总体影响: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各 行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章节副标题
国际贸易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机制
区域间贸易活动隐含黑碳排放转移及环境气候影响
02
文献综述
黑碳排放转移现状研究
黑碳排放转移现象已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
全球贸易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黑碳排放转移问题逐渐显现,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黑碳排放转移特征和趋势也各有差异。
黑碳排放转移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黑碳排放转移的规模和程度不断加深,对全球环境气 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
探讨区域间贸易导致的 黑碳排放转移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分析其对全 球气温、降水等气候指 标的影响。
区域差异
研究不同区域间贸易活 动导致的黑碳排放转移 对环境和气候影响的差 异。
实证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区域间贸易活动与黑碳排 放转移的关系及环境气候影响。
结果讨论
黑碳排放转移
研究不同区域间通过贸易实现的黑碳排放转移,分析转移的规模 和方向。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区域间贸易活动和黑碳排放转移的关键因素,如经济水平 、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
黑碳排放转移的环境气候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
评估区域间贸易活动导 致的黑碳排放转移对环 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其 对大气、水体、土壤等 环境介质的影响。
隐含黑碳排放对环境气候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隐含黑碳排放对环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包括空气质量下降、温室效应加 剧、气候变化等。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隐含黑碳排放,以减缓其对环境气候的影响。
不同行业和产品隐含黑碳排放差异
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和产品隐含黑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一些重工业和高耗能行 业的隐含黑碳排放较高,而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隐含黑碳排放相对较低。因此,针 对不同行业和产品的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浅谈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农产品贸易
浅谈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农产品贸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低碳经济成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农业大国,中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农产品贸易有着一
定的影响。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有所不同。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家之一,对粮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较大。
而日本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对高附加
值的农产品,如海产品和高品质的水果、蔬菜等的需求较高。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农业以大规模种植为主,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材料较多。
而日本农业则注重有机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农产品贸易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两国农产品的环境影响和碳排放不同,这可能导致一方在贸易中占据优势。
低碳经济
环境下,两国政府可能会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和贸易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贸易。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中日两国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一方面,可以
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分享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加强贸易合作,通过贸易补偿和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双方农产品的互补和共赢。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中日农产品贸易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也存在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中日两国可以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双赢。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碳排放和气候变化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
中日作为地区大国之一,其的碳排放转移对区域内的贸易和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为全球的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日贸易在碳排放转移方面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还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中日两国在碳排放转移方面的合作,以及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介绍
2. 中日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
3.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分析
4. 案例研究:中国对日本的碳排放转移影响
5. 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收集、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将探讨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研究将为中
日两国在环保领域的合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双方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区域间碳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区域间碳转移问题研究
的开题报告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然而,
这也带来了隐含的碳排放问题。
隐含碳排放是指生产和运输消费品所需
的能源排放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及区域间碳
转移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当前国内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比较不同地区的碳排放水平。
2.针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分析其不同生产环节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其可能导致的碳转移。
3.探讨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模式对隐含碳排放和区域
间碳转移的影响,比如福利贸易、产业链分割等。
4.研究政策措施对减少隐含碳排放和区域间碳转移的影响,包括制
定减排政策、建立排放交易制度等。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力求全
面掌握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及区域间碳转移问题。
最终的目标
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加工贸易是指通过国际市场销售加工的产品或将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加工成为出口产品。
加工贸易从全球范围来看,是跨国公司维持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加。
在贸易中,一些国家(称为出口国)将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碳排放、资源消耗等环境成本“转移”到进口国,以降低本国生产成本。
这种“转移”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后果,也被称为“碳排放转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的产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环境成本的转移。
因此,研究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转移,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
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分析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的基础上,探究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并探讨其中不同环节对其实际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比较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差异,寻求揭示出口国及其商品“碳排放转移”现象及其效应。
研究方法采用流程分析法(process analysis)和数据分析法(data analysis)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和运输中的碳排放情况,探究其中的瓶颈和环节,并对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现象进行分析。
研究内容和步骤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进行归纳和分类。
根据本国海关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确定数据源和研究数据范围,并对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进行分类和归纳。
第二步,对主要出口商品进行碳排放清单的编制。
通过建立产品碳排放计算模型,对主要出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和运输中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并编制碳排放清单。
第三步,对主要出口商品碳排放的瓶颈和环节进行研究。
通过对产品碳排放清单的分析,找出主要出口商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瓶颈和环节,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中日碳排放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碳排放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日碳排放比较研究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
中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碳排放对全球碳排放总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比较中日的碳排放情况对于掌握全球碳排放状况,实现全球碳排放减少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日的碳排放情况,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对于世界碳排放减少的影响,具有以下意义:1. 为全球减排提供参考。
掌握中日碳排放比较情况,有助于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政策,推进减排行动。
2. 促进中日间的合作。
中日两国在减排方面具有广泛共同点和合作空间,有助于建立更为紧密的减排合作关系。
3. 为其他国家减排提供参考。
中日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经济体,其减排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中日两国的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碳排放来源等。
通过对比分析两国碳排放的差异,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全球精准的碳减排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包括但不限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统计和分析数据等方法。
预期成果:通过对中日碳排放比较的研究,本项目预期将得出中日两国碳排放情况和差异的详细分析,深入剖析中日在减排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全球减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推动中日间更为深入的减排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碳减排的实现。
参考文献:1. OECD. Environment at a Glance 2019[M]. OECD, 2019: 1-166.2. Jing Q, Shao S, Zhang A, et al.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Applied Energy, 2020, 262: 114532.3. Gao Y, Fang H, Zhang X, et al. Spatially explicit assessment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of Chinese provinces[J]. Energy Policy, 2016, 97: 94-106.。
中日韩贸易竞争优势再比较——贸易品碳排放视角的开题报告
中日韩贸易竞争优势再比较——贸易品碳排放视角
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碳排放逐渐被视为国际贸易争夺的新竞
争点之一。
中日韩三国以其自身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这三国之间除了关税、市场准入等传统要素的竞争,如今碳排放成为
了一个新的竞争点。
因此,探究中日韩三国贸易品碳排放的比较,对于
了解三国贸易竞争的优势和弱点,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以中日韩三国为样本,选取主要的贸易产品,从贸易品碳
排放的角度,对三国的贸易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比三国
的贸易品碳排放差异,进而探究其形成原因以及低碳贸易的发展路径。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首先,通过
查阅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了解中日韩三国主要贸易品类及其在国际贸
易中的地位;其次,将从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运输方式、供应链等方面,对三国贸易品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和比较;最后,运用统计方法,从
多个角度对比三国的贸易品碳排放水平和趋势,探究三国的贸易优劣势
所在。
4.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探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日韩三国之间在贸易品
碳排放方面的比较情况。
同时,通过对三国的贸易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估算了2000-2014年的中国30个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利用GML指数将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分解为人均GDP变动、结构变化、技术变动产生的碳排放,在扩展的STIRPAT模型上加入相关研宄变量及控制变量,对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2016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3摄氏度,紧逼《巴黎协定》设定的1.5度温控目标,再度成为“最热一年”。
中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气候出现了明显异常,南北洪涝灾害并发,暴雨日及高温日数量增加。
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时代诉求,气候变化变得空前重要,已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此,全球各国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低碳未来;中国也不甘落后,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PM2.5源消费总量控制写进发展指标,展现了中国政府当局实现低碳经济,助力全球低碳发雇转型的决心。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案,欲借助提升环境保护标准,推动全球经济的去碳化进程。
与之相应,全球国际贸易规则也有了新的特征,以低碳发展为基础的贸易壁垒随之产生。
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通过使在2020年前实现对进口耗能高的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成为可能。
2010年,欧盟宣告通过禁用芳烃类填充油来提高橡胶产品添加剂的环保标准。
国际上这类政策的出台将低碳经济与贸易发展充分融合,体现了低碳经济下更高的贸易准则标准。
中国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美国与欧盟的环境贸易策略对中国出口造成了很大打击。
2015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的通过,标志着全球碳排放零成本时代的终结。
如果将碳排放成本考虑在内,中国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会不断的弱化甚至消失,贸易开放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进一步加剧。
我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
作者: 谷祖莎[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74-17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贸易开放;二氧化碳排放;区域比较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中国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也为世人所诟病。
本文利用中国199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在考虑人均收入与政策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都具有负效应,但前者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负效应;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与碳排放都具有正效应,但在统计上也都不显著。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
Shared Responsibility and 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 Embodied in the China-Japan Trade 作者: 金继红[1];居乂義[2]
作者机构: [1]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名古屋464-8601
出版物刊名: 管理评论
页码: 64-7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日贸易;隐含碳;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共同责任原则
摘要: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日两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排放系数测算进口产品的隐含碳,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同时,根据产品来源区分了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具体承担者,探讨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量化。
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比重有所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中间产品转移本国的碳排放,此部分排放责任日本应以绿色援助、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纳入中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形式共同承担。
中日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跨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The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 of Sino-Japan Trade ——an Analysis on Cross-country IO Table
作者: 张璐[1,2]
作者机构: [1]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2]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出版物刊名: 经济经纬
页码: 61-6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日贸易;隐含碳;跨国投入产出表;产业部门
摘要:贸易与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贸易往来中隐含着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的"碳泄漏
"问题。
笔者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出1990年~2000年间中国对日本有CO2
的净出口并细化到产业部门层面,分析了中日两国24个产业部门出口到对方国家的CO2排放量,
证明中国产业部门的碳密集度更高。
此外,通过虚拟"无贸易"状态,估计出双边贸易使两国的总体CO2排放在下降。
日本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而中国大多数产业部门都可利用与日
本贸易的机会学习日本的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密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ΔFact
=
n i=1
FT i
ln
FT i
-
F0 i
ln
F0 i
æ ç è
ln
ET rs
E0 rs
ö ÷ ø
(5)
∑ ΔFstr
=
n i=1
FT i
ln
FT i
-
F0 i
ln F
0 i
æ ç è
ln
ST i
S0 i
ö ÷ ø
(6)
∑ ΔFint =
n i=1
FT i
ln
FT i
-
F0 i
ln F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 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 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 1995 年、2000 年和 2005 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 LMDI 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 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 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 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 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 34 卷 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2012,34(2):301-308
Resources Science
Vol.34,No.2 Feb.,2012
文章编号:1007-7588(2012)02-0301-08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吴献金,李妍芳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刘强等[6]利用全生命周 期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 46 种重点产品的 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带走了大约 13.4%的国内 一 次 能 源 消 耗 ,碳 排 放 量 约 占 全 国 碳 排 放 量 的 14.4% ;余 慧 超 和 王 礼 茂 [7] 运 用 投 入 产 出 法 测 算 了 1997 年与 2002 年中美商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 结 果 表 明 ,这 两 年 美 国 碳 排 放 总 量 的 6.77% 与 9.32%转移至中国;魏本勇等[8]运用投入产出法,评 估了 2002 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碳排放。结果表明, 2002 年中国已经成为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 的对外贸易减少了全球碳排放 1.89 亿 t。在既有对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的文献中,多数学者 认为一部分中国的碳排放都是由于其他国家消费 中国制造的产品引起的,其中又以发达国家为主。
放量矩阵。公式(4)是基于国际商品贸易碳排放转
移模型的最终表现形式。 3.2 对数平均 D 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 vidia Index,LMDI)
Grossman 和 Krueger[9]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 强度效应的角度分析了贸易对各国碳排放量的影
响。规模效应(Scale Effect)是指自由贸易会促进各 国产量与出口的增加,在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
4 实证分析
4.1 中国向日本商品出口的中国完全碳排放量分析 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见表 1。
中国除向日本出口有关化学品、制成品、机械运输 设备和杂项制品外,还出口大量的食品和活动物 (01)、非食用原料(03)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 原料(04)等初级产品和原材料。
随着中国向日本出口总额的增加,引起中国相 应部门的碳排放总量是先减少(从 1995 年-2000 年)后增加(从 2000 年-2005 年)。1995 年,中国碳 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依次是部门 07、部门 06 和部 门 04,它们分别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 45.4%、20.9% 和 17.1%;2000 年,载碳量比较高的部门依次是部门 07、部门 04 和部门 06,分别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 41.7%、24.8%和 16.4%;2005 年,碳排放量比较高的 部门依次是部门 06、部门 07 和部门 04,分别占当年 碳排放总量的 47.6%、29.5%和 13.1%。 4.2 日本向中国商品出口的日本完全碳排放量分析
3 模型与数据
3.1 环境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 put Model)
投入产出法是计算隐含能和隐含碳排放的主 要分析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经济统计资料编制投 入产出表,并利用线性代数等数学方法建立相应的
数学模型,来反映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关系。投入
产出法可以清晰的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直接和间接
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多见于全 球贸易层面上,目前从中日贸易角度进行的环境评 价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日本转移到我国的分部门碳排放量。接着 从规模、结构和强度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和日本 贸易隐含碳的变化量进行了分解分析。这不仅揭 示了日本通过贸易对我国进行碳排放转移的现实, 也为我国应对国际减排压力以及今后制定与日本 之间的贸易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出口贸易数据、中日各行业能源消耗数据以及中日
能源碳排放系数。
本文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和研究目的,以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1 年更新版本的中国和
日本 1995 年、2000 年和 2005 年的投入产出表为主
要数据来源,该投入产出表提供了 48 个部门的投入
产出数据,不考虑服务业,将余下的 30 个部门根据
化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流通,能够提高要素的使
用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双边贸易的
吴献金等: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303
2012 年 2 月
隐含碳排放变化取决于这三种效应的加总。本文
运用 LMDI 法分析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
应在 1995 年、2000 年和 2005 年间中日贸易隐含碳
(2)
假设进口量 M 与国内总需求成比例关系,比例
系数矩阵为 K ,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矩阵为 Cd ,则
国家碳排放总量公式为:
Q = Cd X = Cd[I -(I - K)A]-1[E +(I - K)D] = Cd[I -(I - K)A]-1(I - K)D + Cd[I -(I - K)A]-1E
收稿日期:2011- 10-09;修订日期:2011-11-22 作者简介:吴献金,男,湖南浏阳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与环境等。 E-mail:wxj2669@
302
资源科学
第 34 卷 第 2 期
2007 年的评估认为,2004 年中国出口中的隐含碳占 全国生产碳排放总量的 34%,若考虑扣除进口中的 隐含碳,中国对外贸易所引起的碳进出口可能占全 国碳排放总量的 17%;Li 和 Hewitt[4]运用投入产出法 对中英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满 足英国的消费需求,2004 年中国出口了 1.86 亿 t 的 CO2,占我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 4%;Shui 和 Harriss[5] 利用投入产出法在研究中美贸易隐含碳问题时,指 出中国 CO2排放量中的 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 口的商品造成的。
易数据统计系统有待完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
中日商品贸易的部门分类金额,本文统一采用
两国记录的自对方进口的部门分类金额数据,这些
贸易数据包含了经香港转口贸易金额。
中日各行业能源消耗数据分别采用 1995 年、 2000 年和 2005 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日本电气工 程师学会(IEEJ)提供的能源平衡表。中日各类能 源的碳排放系数统一采用 2006 年 IPCC 提供的数 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 0.756t 碳/t 标准煤、0.586t 碳/t 标准煤和 0.448t 碳/t 标准煤。
0 i
æ ç è
ln
IT i
I0 i
ö ÷ ø
(7)
式中
FT i
代表
i
部门在
T
时期因出口引起的碳排放
量;
ET i
代表
i
部门在
T
时期的出口贸易额;STi
代表
i
部门在
T
时
期
出
口
占
出
口
总
额
的
比
例
;I
T i
代表
i
部门在 T 时期出口商品的碳排放系数( Ii = Fi/Ei)。
3.3 数据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主要包括中日投入产出表、中日进
变化量的贡献率。LMDI 法与其他 IDA 相比具有可
不产生余值且允许数据中包含零等优点,当 LMDI
法被 Ang 等提出以后,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数分
解方法之一。
通过对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得到
隐含碳转移影响因素的规模效应( ΔFact )、结构效应
(ΔFstr )和强度效应(ΔFint)分别为:
2010 年 12 月召开的坎昆气候会议,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减排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但 对于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出口贸易结构等方 面都仍在进行努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 快速发展时期,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的资源 环境约束。为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 级、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降低 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 17%的减排目标。同时提出了到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减少 40%~45%的远景目标。